荆、荆、襄、宜四地七校
2018届高三2月联考 文科综合能力历史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育”甲骨文写作,(人,指女人),(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育”字的小篆为
,由甲骨文的会意字讹变为形声字。这说明
A. 汉字是可读的图画文字 B. 汉字构造音形义相结合 C. 汉字书法独具艺术特色 D. 汉字演变由繁复到简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育”字由甲骨文的会意字讹变为形声字的过程,说明汉字构造是形、义、音紧密结合。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
2. 宋代《图画见闻志》:“尝试论之,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精”的要义在于 A. 绘画技法高雅传神 B. 生动体现事物特质 C. 忠实再现事物全貌 D. 理想化的道德人格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可知,“精”的根源是高尚的人品,因此“精”的要义在于理想化的道德人格。故答案为D项。材料探讨的是高雅传神的原因,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认为“精”的根源是高尚的人品,B、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1
3. 雍正年间官方记载:江苏查出隐漏田亩十六万亩,官方追回六万亩;广东“田亩之欺隐颇多,富户之悭吝更甚”,“种百亩之地,不过报数亩之田”。这些记载反映了官方 A. 鼓励农业生产 B. 关心粮食供应 C. 重视税收 D. 促进边地开垦 【答案】C
【解析】依据田亩数征税,隐漏的田亩多,则的税收损失较大,因此查隐漏田亩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税收。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项。
4. 下表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关于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 10亩以下 10-50亩 50-100亩 100亩以上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 A. 根据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农业经济地域差异明显 C. 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 D. 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拥有10亩以下和10—50亩以下的户数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农业经济地域差异很大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拥有50—100亩以及100亩以上的户数占总户数的数量较少,无法反映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排除D项。
2
河北户 51.4% 41.1% 5.8% 1.7% 占河北耕地 14.6% 49.6% 20.3% 15.5% 山东户 57.4% 37.8% 3.9% 0.9% 占山东耕地 19.8% 52.2% 16.9% 11.1% 河南户 55.0% 38.4% 5.0% 1.6% 占河南耕地 15.2% 49.9% 19.2% 15.7%
5. 1979年广东负责人习仲勋建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必要的自主权。答复说:“对!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说陕甘宁边区是特区,主要是因为当时陕甘宁边区 A.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B. 自主决定经济 C. 由中国党领导 D. 是全国抗日总后方 【答案】C
【解析】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期国民行政院的直辖行政区,由中国党领导。故答案为C项。陕甘宁边区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三三制”政权,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不是作为“边区”的主要原因,均排除。
6. 一份提交的报告说,“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上的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原因在于:获得各种信息需要代价;制定、下达、执行和反馈计划需要成本;不同主体之间利益难以达到高度一致;计划人员的理性非常有限。另外,计划手段的有限性与实际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也不相适应。”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经济建设中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 B. 代价成本高导致计划经济效益低下 C. 国家干预经济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D. 计划经济难以有效地合理配置资源 【答案】A
【解析】该报告主要是指出计划经济的弊端,实际上是认为经济建设中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故答案为A项。该报告的主旨并非仅仅只停留在指出计划经济的弊端,排除B、D项;报告认为计划经济条件下合理配置资源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排除C项。 7. 以下是1997年世界出口经济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断
A. 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衰落
3
B. 世界制造业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 C. 我国的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D. 改革开放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来看,说明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因此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比例较高。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统计的数据,从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与发展中国家、世界总体状况的比较中,并联系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97年”来确定答案。
8. 公元前349年,一位雅典政治家指出城邦的危机:“雅典公民们,你们曾经拿起武器反对斯巴达,保卫希腊的权利。但现在,你们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要保卫你们自己财产的战争税。你们过去常拯救希腊人,现在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却仍坐以待毙。”雅典面临的危机主要是
A. 城邦内部矛盾激化 B. 斯巴达崛起与竞争 C. 公民精神逐渐沦丧 D. 民主制度由盛转衰 【答案】C
【解析】“你们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要保卫你们自己财产的战争税.你们过去常拯救希腊人,现在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却仍坐以待毙”,表明雅典面临的危机主要是公民精神逐渐沦丧,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官职。这种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9.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再从人的权威下,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其中“从人的权威下” A. 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B. 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4
C. 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D. 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人的权威下”应该是指启蒙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宣扬自由平等,天赋等,反对君主,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做了的准备。故答案为D项。A项是文艺复兴的影响,B项是经典力学的贡献,C项是宗教改革的主张,均排除。
点睛:所谓理性,就是承认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主张用科学知识来认识客观事物,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思考、判断和处理;坚决反对和批判“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理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为“启蒙时代”,把他们提倡的思想称为“理性主义”。
10. 以下是两位史家关于德国统一的历史论述:甲说:“发生在1871年的‘统一’与其说是德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与表现,倒不如说是普鲁士实行扩张主义、并与被排斥在外的奥地利竞争的一种方式。”乙说:“俾斯麦是个彻头彻尾的普鲁士人,他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只不过俾斯麦明白,普鲁士若要以强权姿态迎向未来,必然就得扮演起德国这个民族国家的领导人。”下列选项与论者观点一致的是 A. 都不认为民族主义是德意志统一的最主要因素 B. 乙认为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理想高于普鲁士意识 C. 都肯定普鲁士自始至终追求德意志统一的说法 D. 两位史家关于德意志统一动因的看法相互冲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倒不如说是普鲁士实行扩张主义、并与被排斥在外的奥地利竞争的一种方式”和“俾斯麦是个彻头彻尾的普鲁士人,他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说明论者都认为普鲁士的扩张是推动德意志统一的重要因素,民族主义反而不是德意志统一的最主要因素。故答案为A项。从“他(俾斯麦)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来看,B项说法错误,排除;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11. “我们的不是主人,而是人民的工具。……国家的责任之一,就是关怀那些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基于此,罗斯福的施政 A. 加强了对经济全面干预 B. 催生了“福利国家”模式
5
C. 使美国避免了法西斯化 D. 采取了“以工代赈”措施 【答案】B
12. 2017年,欧盟有两件大事相伴而来,却背道而驰。一是除英国之外的欧盟27国领导人在罗马举行特别峰会,隆重纪念标志欧洲一体化起步的《罗马条约》签署60周年;二是英国全民公决“脱欧”。罗马特别峰会的关键词是“团结”,而英国“脱欧”的关键词是“分手”。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 对全球化地区化带来的挑战的回应 B. 地区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趋势 C. 欧盟成员在发展程度上存在的差异 D.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主权之间的冲突 【答案】A
【解析】欧盟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产物,总体来看,欧盟在向一体化方向进一步发展。但英国“脱欧”,表明对于这种趋势的另外一种态度,因此材料信息在本质上反映出对于全球化和区域化挑战的不同回应。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贸易保护主义,排除B项;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贸易数据表
年均增长年份 率 1913-1948 0.5% 1990-1995 年份 率 10% 1950年:607 年均增长世界贸易额(亿美元) 6
1950-1973 1973-1980 1981-1982 1983-19
10.3% 3.6% 负增长 6.2% 1996 1998-2001 2002-2003 2004 6.7% 负增长 3%左右 8%左右 1973年:5,740 2003年:91,000 ——摘编自王晓明《世界贸易史》
材料二
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富有东方特色的商品和手工技术出口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明清时期曾实行“海禁”,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1843年至15年,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占70%至80%以上;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占80%。1863年,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改革海关建制,提高了关务行政效率。洋务运动时期,王韬等人提出“商战”和“翼护”外贸利权的思想。《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先后设立外务部和商部,并陆续派遣领事分驻各国,经办对外贸易有关事务……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局动荡,战乱不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加速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中国对外贸易额1978年为206亿美元,2016年达到3.685万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变化,中国外贸压力趋紧。据商务部统计,我国已连续21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摘编自廖良辉《对外贸易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以来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就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反倾销调查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发展趋势:波动、增长。
波动原因:周期性经济(金融)危机;两次世界大战;贸易保护主义时有抬头。
增长迅速原因: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现代科技的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发育;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世界经济体系化)的促进;公司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等。
7
(2)特点:海禁被打破,贸易主权沦丧;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贸易地位由出超变为入超;外贸管理和贸易思想逐渐近代化。 建议:充分利用世贸规则维护权益,争取国际经济秩序的话语权,推进贸易自由化;自主创新,加快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型以增强商品竞争力;建设“一带一路”,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发国内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至少写出三个言之有理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晚清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以及当前中国应对反倾销调查应当采取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 (1)20世纪以来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可以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得出,总体来看是呈上升趋势,但也有过负增长的情况出现。其原因可以联系所学,从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分析,特别是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贸易状况,要联系当时的国际形势来说明。
(2)晚清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占70%至80%以上;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占80%”“1863年,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改革海关建制,提高了关务行政效率”“《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先后设立外务部和商部,并陆续派遣领事分驻各国,经办对外贸易有关事务”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中国应对反倾销调查,可以从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建设“一带一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面采取措施。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一点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解读材料,围绕“制度变迁与人类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观点:制度变迁推动中国近代化
论述:辛亥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促进了政治民主化;中华提升资产阶级的地位,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法令,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促进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思想理性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社会习俗日趋现代化。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中的“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
8
变迁的关键”“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阐述的是制度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然后确定主题,如“制度变迁推动中国近代化”“制度变迁与中国崛起”等等。对于“制度变迁推动中国近代化”,可以联系史实,从辛亥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来说明;对于“制度变迁与中国崛起”,可以联系史实,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改革来说明中国经济实力迅猛发展和社会快速进步的原因。论述过程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
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87年,教传教士傅兰雅、狄考文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10年共编出教科书98种。17年,师范生陈懋治等人合编《蒙学读本》,“是为我国人自编教材之始”。18年吴稚晖等人在无锡亦自编教材,凡分七编。“前三编,就眼前浅近之物,引起儿童之兴趣。四编专重德育。五编专重智育,采辑子部喻言。六编注重作文修辞。七编选史汉诸子及唐宋名家论说。”庚子以后,随着大批日文西书的译介,特别是成套教科书的引进,经过许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中国新式教科书的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其间,商务印书馆和文明书局做出了重大贡献。1906年,学部公布审定通行的教科书名单,蒙学教科书主要为文明书局所出。
9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蒙学教科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蒙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
【答案】(1)特点:深受西方影响;教科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体现中国近代化特征;仍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
(2)意义: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蒙学教科书的特点、清末蒙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清末蒙学教科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887年,教传教士傅兰雅、狄考文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10年共编出教科书98种”“前三编,就眼前浅近之物,引起儿童之兴趣。四编专重德育。五编专重智育,采辑子部喻言。六编注重作文修辞。七编选史汉诸子及唐宋名家论说”“中国新式教科书的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清末蒙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来回答。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毋庸置疑,亚洲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功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然而,除了成为世界经济重心之外,亚洲还是世界的潜在政治火山。亚洲虽然在经济发展方面会超过欧洲,但是在地区的政治发展方面却存在着突出的缺陷。亚洲缺乏欧洲已有的合作性多边结构。这种结构在欧洲的政治形势中占着主导地位,并对欧洲那些较为传统的领土、种族和民族冲突加以淡化、缓解和遏制。亚洲没有类似欧洲联盟或北约的组织。……今天的亚洲是世界上新近觉醒且日益发展的群众性民族主义最主要的集中地。这种民族主义之所以被煽动起来,是因为亚洲国家突然可以接触大众通讯工具。而使这种民族主义更加活跃的是日益增长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差距拉大所造成的日益加大的社会期望值。人口和城市化的爆炸性增长和发展则使得这种民族主义更加易于发展成为政治性的涌动。亚洲国家扩充军备的规模使得上述情况变得更加不祥。简而言之,东亚地区充满了活力,迄今为止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正将这种活力引导到和平的方向。但是到某个时候,一旦某些突发事件,哪怕是相对来说比较小的事件引起政治激情的释放,安全阀就有可能被冲垮。
——摘编自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东亚地区的形势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东亚地区形势形成的原因。 【答案】(1)特点:和平发展与潜在战争风险并存。
发展的表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风险的表现:领土、领海、主权争端不断;朝鲜半岛局势严峻;日本“右倾”势力沉渣泛起。
(2)和平成因:东亚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融合;区域集团化组织的迅速发展;中国等大多数国家对和平的坚持。
动荡成因:美国霸权主义,干涉亚太事务,加剧本地区紧张局势;东亚缺乏成熟的多边合作机构;东亚地区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盛行且复杂;扩军备战与军备竞赛有所加剧;中国崛起引发的误解。
【解析】本题考查当前东亚地区的形势特点和具体表现、当前东亚地区形势形成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当前东亚地区的形势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除了成为世界经济重心之外,亚洲还是世界的潜在政治火山”分析得出是和平发展与潜在战争风险并存。具体表现可以从发展和风险两方面来回答,其中风险的表现还应当联系所学及当前东亚形势如朝鲜半岛局势严峻、日本“右倾”势力沉渣泛起等。
(2)当前东亚地区形势形成的原因,应当从和平和动荡两方面来回答。就和平的成因来看,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东亚地区充满了活力,迄今为止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正将这种活力引导到和平的方向”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就动荡的成因来看,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亚洲缺乏欧洲已有的合作性多边结构”“今天的亚洲是世界上新近觉醒且日益发展的群众性民族主义最主要的集中地”“亚洲国家扩充军备的规模使得上述情况变得更加不祥”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初唐时,饮茶风尚局限于东南、西南等地,北方饮者较少。8世纪初,饮茶风气开始在北方蔓延,“自邹、齐、沧,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启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全唐诗》中涉及茶事的诗作有600余首,诗人达150余人次。安史之乱,陆羽流落江南,潜心研究茶事,阖门著述《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
11
行俭德之人。”《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影响历代的茶人纷纷效仿创作茶书。1191年,《茶经》传到日本,使茶学在日本广泛传播,目前,《茶经》已经译成日、英、韩、德等多种文字。
——摘编自《中国唐代茶文化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陆羽著《茶经》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陆羽《茶经》的影响。
【答案】(1)背景:唐代大一统与民族融合有利于饮茶风气的传播;制茶业的兴盛;文人对饮茶的推崇;儒家思想的影响;江南经济的繁荣;安史之乱之后,江南较为安定。 (2)影响: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茶学的发展,为后世茶文化提供了典范;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向外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陆羽著《茶经》的社会背景以及《茶经》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陆羽著《茶经》的社会背景,可以联系唐朝的社会状况,以及材料中的“8世纪初,饮茶风气开始在北方蔓延”“城市多开启店铺煎茶买之”“安史之乱,陆羽流落江南,潜心研究茶事”等信息来回答。
(2)陆羽《茶经》的影响,可以联系所学,并结合材料中的“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影响历代的茶人纷纷效仿创作茶书”“1191年,《茶经》传到日本,使茶学在日本广泛传播,目前,《茶经》已经译成日、英、韩、德等多种文字”等信息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