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年统编版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2022年统编版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来源:九壹网
10 小石潭记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理清游记线索, 品味语言, 把握事物特点及描写方法. 3.结合写作背景, 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幅画, 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 只有一个老翁, 披着蓑衣, 在那儿“钓寒江雪〞, 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这首诗叫《江雪》, 作者是柳宗元.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 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在这首诗里, 风景是“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不过当冬风过后, 冰雪消融, 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什么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所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 感知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 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世称“柳河东〞, 唐代著名文学家, “唐宋家〞之一, 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 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 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 使他寄情于山水, 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 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 到处搜奇觅胜, 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 并一一作文记载, 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 后人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 梳理文言句义 1.字音字形. 篁ng) 水尤清冽) .竹(huá.(liè为坻(chí) .为堪(kān) 翕忽(xī) 幽邃(suì) ...

犬牙差互(cī) 佁然(yǐ) ..悄怆(qiǎo chuàng) 俶尔远逝(chù) ...2.古今异义词.

(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 .(2)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皆假设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③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

④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蛇:像..蛇那样)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

(2)意动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4.特殊句式

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 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省略句: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 翻译:阳光照到水底, 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

头上, 鱼儿静止不动.

目标导学三:理清线索, 把握文章内容 1.通过前面的字词梳理, 同学们已经去除了阅读障碍,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 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的, 写了小石潭的哪些东西.

教师示范探究:第1段写了发现小石潭, 即“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又写了小潭中石头的状态, 即“全石以为底……〞, 还写了小石潭的自然景色, 即“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学生探究:第2段写了潭中的景色与游鱼, 写出了游鱼欢乐的状态;第3段写了潭西南方的景观, 未能探得溪流的起源;第4段写了独坐潭上的凄凉感受;第5段记录了同游的人.

教师分析:同学们探究得很正确, 通过对探究的内容进行规律性总结, 可看出, 本文先写发现小石潭, 接着描写小石潭的概貌, 再写潭中近景(游鱼和潭水), 然后写溪流水

源, 这是远望之景, 最后写潭上气氛. 条理清晰, 毫不散乱.

2.同学们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 我们似乎随着作者的脚步, 先发现了石潭, 看见了它的样子, 也看见了小石潭中的怪石, 看见了水中的游鱼, 望见了西南方向的犬牙差互, 最后, 还感受到了这里环境的清幽. 一步一换景, 这其实是一种很特殊的写游记的方法, 请同学们给它取个名字.

明确:“移步换景〞, 是指在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 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 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表达出来.

三、板书设计

发现石潭——总览概貌——细观近景——远望潭源——潭上气氛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时对本文的探究, 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很有意趣的游记, 初步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 但是它具体美在哪呢?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抓住景物特点, 品析语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他笔下的山水, 都成了极优美的景, 请找出文中描写风景的句子, 分析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并尝试将它们翻译出来, 记得保存其中的美感哦.

(1)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

明确:潭是“全石以为底〞, 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 这都突出了小石潭的特点——怪!

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靠近岸边,

石底周边局部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2)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明确:古树翠蔓的覆盖, 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 仿佛是远隔人间的仙境.

翻译:青葱的树, 翠绿的藤蔓, 蒙盖缠绕, 摇曳牵连, 参差不齐, 随风飘拂. (3)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明确: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写出了水的清澈. 刚刚还是佁然不动, 突然又远逝, 往来翕忽, 由静景向动景的转化, 似成影像展现在读者眼前. 而这由静到动的过程中, 就已经包括了“乐〞的气氛.

翻译:阳光照到水底, 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鱼儿静止不动, 突然又向远处游走, 往来轻快敏捷, 好似和游人一同欢乐.

(4)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失意的他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 望着一望见

出了小石潭上溪流曲折、或隐或现的情景. 底的潭水, 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岸边因为小溪是曲折的, 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 有“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

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 只能“凄神寒骨, 悄一段又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倒映着天

光云影, 所以明亮. 怆幽邃〞, 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 溪水像者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 可以说, 是因北斗星那样曲折,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时隐为作者本身怀有失意之悲, 因此不管是《江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雪》的景还是《小石潭记》的景, 都勾起了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他的悲凉与孤独之感.

明确:运用生动的比喻, 极其形象地写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明灭可见〞, 各种景物的特点十清楚晰, 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 动静交错. 声是动态的, 石是静态的,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 鱼儿忽静忽动, 溪水假设静实动, 所有的画面给人以很高的感知度.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 体会情感变化 作者笔下的景物各具特色, 让人应接不暇. 但从总体上来看, 小石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姿:第1—3段是景色优美的小石潭, 第4段是幽深冷寂的小石潭.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石潭中的两种风姿, 也寄寓着作者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 下面请同学们听朗读音频, 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变化.

播放朗读, 明确情感.

明确:第1—3段写乐, 第4段写悲. 1.我们已经很明显感受到, 在这篇文章中, 既有乐情, 也有悲意. 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品味文章, 说说文章是如何在语言上表现“乐〞与“悲〞的.

明确: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 是“心乐之〞, 水之清冽, 石之怪异, 都让作者心旷神怡, 欣赏潭中游鱼时那么又觉“似与游者相乐〞, 这都是乐景. 但乐到极致那么生悲, 坐潭上忽又觉“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寒意袭人, 悲从中来.

2.我们在课程导入时谈到了《江雪》一诗, 但那是寒景一片, 作者写出悲与孤独尚情有可原, 但小石潭景色一片大好, 竟也让作者生出孤独与悲意来. 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探究.

明确:作者去小石潭是由于被贬永州,

三、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可取之处 , 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明晰景物特征, 赏析富有特色的语言, 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效果较好. 缺乏之处

由于没有充分地补充作者的时代背景, 学生在情感体悟上尚有所欠缺.

2 梅岭三章

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诗的小序和正文, 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 体会诗人炽热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一、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 江西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 那时, 陈毅同志身负重伤, 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 并主持工作. 1935年春, 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苏区突围, 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 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 是他们在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 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 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 敌人一无所获, 便悻悻而去. 今天, 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 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 朗读这三首诗,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齐读, 读出气势, 读出感情, 直至熟练背诵, 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 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 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3.比拟三首诗的内容, 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 回首征程, 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 勉励战友, 勉励后来的者努力作战, 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切盼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 展望未来, 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决的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精神.

目标导学二:精读诗歌, 分析重点词句 1.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招〞字旗帜鲜明, 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者的浩大声势;“斩〞字, 突出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居高临下的气势, 写出了广阔士兵与作者一样, 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2.捷报飞来当纸钱. (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 明确:不能;“飞〞字显得轻快, 欢欣, 翩翩而至, 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用“飘〞字, 显得太缓慢;用“传〞字, 无形象感. 这一句是在写实的根底上进行的想象, 表达了作者乐观的主义情怀, 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3.投身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明确: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 “自由花〞借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主义理想;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指作者为真理、为主义事业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目标导学三:再读诗歌, 体会写作特点

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 自由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家的伟大气魄. 如第一首中第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 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 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来抒发豪迈的胸襟. 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 都是运用浪漫主义的写法,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 三首诗屡次运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如“旌旗〞, 原是旗帜的通称, 这里借来指代或武装力量;“烽烟〞, 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 这里借来指代战争.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 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 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形象贴切, 暗含了诗人愿意为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必胜的信念.

三、板书设计

时间 内容 精神

第一首:过去 回首征程 到底的凛然正气现实、想

梅岭三章第二首:现在 勉励战友 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象、理想

第三首:将来 展望未来 胜利的坚决信念相结合

这节课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三首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 层层深入, 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无限忠于事业, 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 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 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表达, 但是由可取之处 缺乏之处 于时间的关系, 没有对此进行拓展延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