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2期 201 1年12月 经济与社会发展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VOL.9.No.12 DEC.2011 青少年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原因探析 黄生成,王姣姣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效。近年来,青少年群体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文章试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对青少年群体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尽量降低青少年群体事件发生的几 率,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机制和社会心理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群体事件;社会心理 [作者简介]黄生成,江西理工大学思政部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王姣姣,江西理工大学思 政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江西赣州34100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12—0106—03 群体事件是影响国家安定和长治久安的一大 “毒瘤”,是影响人们幸福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不定 时”。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群 群性高、缺乏主见、易盲从、自主性不高等特点,使 得青少年成了群体事件的高发人群。近年来,我国 青少年群体事件发生的几率不断增加,这严重影响 体事件呈现高发态势。在一些群体事件中,青少年 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群体事 件也时有发生。以青少年为主体参与的群体事件, 称为青少年群体事件。青少年群体事件,有其独特 的表现形式,如集体罢工、罢课,在公共场所非法集 会、演讲、、示威、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 2008年各地大学生集体抵制“家乐福”事件,同样 发生在2008年震惊中外的贵州省“6・28”事 着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对青少年群体的道德情 操、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巨大的潜在的 危害。青少年一旦参与群体事件,事后若得不到及 时适当的心理调试和心理疏导,很容易产生严重的 心理阴影,会对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不可预估的 后果,如暴力倾向、心理等。同时,青少年群 体事件时有发生,对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安定 团结也将造成严重的威胁,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会形成隐性的危险。 件,也有大量的中小学生参与,这次的情节已经到 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其中许多中小学生还参与了 打、砸、烧等违法犯罪活动。 二、青少年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原因 分析 一、青少年群体事件的消极影响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 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偏重对社会中的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人,我国社会生活各方 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人们的社会心理 和社会心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人们的思 想和价值观念正变得空前活跃,甚至出现剧烈的矛 个体、群体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了解 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 J。社会 心理学是研究和解决各种社会行为中的问题所不 可或缺的方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群体事件 是一种自发的、以情绪发泄为主要特征、不受理性 盾冲突,正处于一种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躁动期”。 社会上出现的这些矛盾心态和冲突心理,也潜移默 化地影响着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的青少年,使得青 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碰撞, 导致青少年在处理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加之其集 106 指导与控制的群体性行为。青少年群体由于其自 身的特点,在具备上述群体事件特点的同时,往往 还会表现出不同于一般群体事件的特征。从社会 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青少年群体事件发生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是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的集合,当 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不一致或出现分歧时,个体 就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促使其趋向于与群体一 致,从而保持与群体的融洽,这种行为上的趋向主 要包括从众、顺从和服从等行为选择。其中从众心 理是导致群体事件的原动力之一。从众是指当个 体处于群体的、氛围和压力之下时,在认识、判 断和行为上,会采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观点 行为,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观点,也就是 通常所说的“随大流”[2] ”。这种从众心理在青 少年群体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青少年由于排 解或消除群体压力的能力较低,在出现与群体行为 或心理不一致的情况时,他们往往会无所适从,因 此,在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迫于群体的压力而选 择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趋于一致,遵从少 数服从多数的“规则”。当青少年在选择了与群体 一致的行为或思想时,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被相应弱化,他们会选择放弃自己的意见和独 自行动的机会,甚至把自己的“有限理性”也隐藏 压抑起来,以表现出对群体的忠诚。这时,一旦整 个群体的行为决策出现偏差就很容易导致青少年 盲目、冲动行为的产生,事态若得不到及时控制或 调解就会引发青少年群体事件。因此,要降低从众 心理在青少年群体事件中的不良影响,应设法提高 青少年群体的决断力,减少盲从。 (二)聚群行为 人是社会性的人,具有社会属性。人们在社会 交往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与反 馈,群体中的人发生相互影响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 应,这种连锁反应往往会形成一种群众心理,在行 动上表现为一种聚群行为。聚群行为是个体互动 和模仿、暗示、感染等群众心理的外在表现。青少 年尚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的思想 观念尚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所欠缺,自主 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行为选择上也比较随 性,易冲动、义气用事。因此,青少年在缺乏正确行 为和心理引导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各种模仿、暗示和 感染等聚群行为。首先是模仿。青少年易受社会 上某些不良行为的刺激而自主地仿照他人的行为 行事,这种模仿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 的行为反应。其次是暗示。青少年由于社会信息 的判断能力有限,他们往往对接收到的社会信息不 加批判地全部接受并据此作出行为反应,这就注定 青少年的信息暗示是一种非理性的信息选择和接 收行为,会接收到许多不良的社会信息。最后是感 染。个人的情绪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周围群体的影 响,这种感染建立在相似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和社 会思维等基础上。青少年的自我个性发展水平较 低、心智尚不成熟,因此更易受到社会不良情绪的 感染,而且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感染多数被无条件 接收,一旦这种感染出现强烈地情感震荡,就会导 致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在青少年群体事件中,聚群 行为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关注的社会心理影响 因素,它直接导致青少年群体行为的产生和演变, 如果聚群行为可以得到较好的利用,如模范、榜样 等,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将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三)合理化倾向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事件是人们在 社会心理失衡与激情状态下的非理性行为,它们的 发生与人们社会认同的降低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密 切相关 J。它是一种自发的、以情绪发泄为主要 特征、不受理性指导与控制的群体性行为,往往伴 随着扰乱和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违反法 律、法规和社会规范的行为。青少年群体事件往往 是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或共同的利益引起的,在 群体事件的酝酿阶段,如果青少年共同关心的问题 未能得到较好地解决或共同的利益未能得到满足, 就会引发青少年的群体性行为,或是罢工、罢课、游 行、示威、静坐,或是打、砸、抢、烧等恶性行为。在 这一过程中,青少年由于缺乏理性判断能力、自我 控制能力和合理处理问题的能力,加之法制教育、 法制意识和德育教育的薄弱,使得青少年形成了错 位的价值判断和扭曲的人生观。在群体事件发生 之初,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对的,意图 是好的,是在维护集体的利益,是在为社会打抱不 平,是一种英雄主义行为,因此他们所采取的行动 也都是正义的、合理的、合法的。也就是说,他们将 错误的行为方式作了合理的解释,使得合理理由下 的非正当行为“合理化”了,这就是所谓的“合理化 倾向”。青少年在群体事件之初,由于缺乏冷静分 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群体事件过程中,总会利用 这种合理化思维,对其群体行为进行合理化解释, 从而也可以减少他们事后的罪恶感和负疚感,这也 在无形中导致青少年群体事件的恶化。在处理青 少年群体事件中,要有效消解这种“合理化倾向”, 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 意识,使其行为合法化。 】07 (四)去个性化效应 三、青少年群体事件的应对措施 青少年群体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 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起 从事某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取代了自我认同,使 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丧失,个体无法抵制从事与自 己内在准则相矛盾的行为l-2 J( )。去个性化表现 在群体事件中就是,个体会产生群体为自己提供了 保护的错觉,认为自己不再是以个体形式存在,而 是以群体成员的形式存在。群体中个体越来越难 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而是把注意力集中于群 可循的,我们应不断进行深入地研究。针对上述青 少年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原因,探索青少年群体事 件的应对措施,我们应做到:首先,针对青少年群体 事件发生的从众心理,应对青少年进行自我认知教 育,使其对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 识,遇事学会合理冷静地分析,对行为的动机、目的 和结果有科学合理的判断,培养青少年的自我决断 体情境之上,此时个体就会将个人行为泛化为一种 群体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匿名性、群体对 个体的淹没、个体对群体的助长与个体责任感和理 性的丧失就会使群体成员产生一种“法不责众”的 心理,出了问题大家一起兜。去个性化效应是导致 群体事件扩大与升级的根本心理原因 J。在青少 年群体事件中这种去个性化效应最主要地表现在 青少年的个体意识不强,个性不突出,缺乏自主性。 能力,加强其自主性,减少思想和行为的盲从性。 其次,加强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研究,掌握 其中的规律,针对青少年特有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进 行心理和行为干预,并加强青少年群体事件的预警 机制以及对青少年事后的心理调适。再次,通过教 育和科学的管理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适当地引导, 加强对青少年聚群行为的研究,充分发挥榜样和模 范在青少年身心成长方面的作用,树立榜样,抓典 型。最后,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形成法律意识, 利用法制的有效约束力来对青少年形成震慑,以减 少青少年群体事件的发生。 对青少年群体事件进行社会心理学原因方面 的探讨,目的在于对青少年群体事件进行有效地控 因此,个体在群体中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很容易被群 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消解。另外,青少年的自我控 制力不高,在行为上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和冲动 性,而青少年群体事件的突发性、盲目性刚好迎合 了青少年的不成熟心理和行为。因此,青少年很容 易成为群体事件的参与者或发起者,导致越来越多 的青少年群体事件的发生和恶化。同时,在青少年 群体事件中,并不是只有缺乏社会道德规范意识的 制和科学地处理,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和行为上的疏 导,从而有效而快速地化解矛盾,抑制恶性青少年 青少年才会参与,恰恰相反,那些平时看起来行为 规矩乖张的青少年却很容易成为群体事件的主体, 这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的反叛心理在作怪;另一方 面正是受“法不责众”思想意识的影响,他们认为 个人参与的破坏社会道德规范或违法犯罪行为已 件的发生及升级恶化,以便为青少年群体 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而和谐的社会心理机制和社 会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经被群体成员集体消解了,事件的责任应由大家一 起承担。最后还受群体事件匿名性的影响,青少年 在参与群体事件时还带有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出 了事自己可以逃避责任。对此,我们应重点培育青 少年的自主意识,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不随波逐流。 [1]卢翠萍.件发生与演化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J].经济与法,2010,(11). [2]王学辉,等.群发性事件防范机制研究[M].北京:科 学出版社,2010. [3]张可创.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J].理 论导刊,2009,(5). [责任编辑:荷叶]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