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题型及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 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
闭卷,集中考试。
二、考试时间:
统一为120分钟。
三、试卷结构:
本课程考试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述题和论述题。各种题型的题量及所占分数的分配为:
单项选择题为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多项选择题为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名词解释题为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为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论述题为1题,20分。
1
第二部分 复习指导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答题技巧
单项选择题备选答案是4个,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分类、代表作品等内容的掌握程度。
本课试题的单项选择题比多项选择题要容易得多。因为,一是正确选项只有一个,没有少选多选的问题;二是内容确定,选项之间在内容上的相似性小,如果对该知识点熟悉,能很快地确定正确选项;三是选项字数少,理解得快。单项选择题选项的内容主要是确定性的内容,如作品名称、体裁分类名称、作者名、阶段等。如果对重要知识理解了并记忆准确,单项选择题会做得快而准;如果对它不熟悉或没印象,就根本没法做。单项选择题的选项中也有一小部分分析性的内容,字数较多,难度稍大。
复习重点和难点
绪论: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的范围。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第二章:中国古代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2 1
第三章:神话的含义、历史上的主要神话学派及其对神话的解释、神话的种类及其代表作品
第四章:传说界说、传说的种类与思想内容、四大传说
第五章:民间故事的界定、故事的特点、提出AT分类法的人物及其著作、故事的价值、童话、生活故事、寓言、笑话
第六章:民间歌谣的含义、民间歌谣的起源与演进、民歌的思想内容与分类、六类民歌的名称与定义、民歌的形式与分类
第七章:本章重点掌握史诗的特征与三大英雄史诗
第八章:民间叙事长诗的概念、特点与类别、中国民间叙事长诗概况、《哭嫁歌》作品分析
第九章:谚语、谜语、歇后语
第十章:民间说唱概说、评书、快书与快板、相声
第十一章:什么是民间小戏、民间小戏的类型、民间小戏的源流。
练习题
1.关于杨家将与契丹人作战的传说可归为( )。
3 1
A.农民传说
B.英雄传说
C.反抗外来侵略传说
D.历史事件传说
2.1846年,发明了“Folklore(民俗)”一词的英国考古学家名叫( )。A.阿兰·邓迪斯
B.威廉·汤姆斯
C.马林诺夫斯基
D.斯密斯·汤普森
3.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是藏族的《格萨尔》,它长(A.10多万行
B.50万行以上
C.20余万行
。
4 1
) D.30万行以上
4.鬼故事属于( )。
A.魔法故事
B.变形故事
C.动物故事
D.生活故事
5.河北农村流传的表述农民传统婚姻观念的谚语“休前妻,毁稚苗,后悔到老”,在内容的类型上可归为( )。
A.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
B.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
C.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
D.其它
6.民间文学在民俗学的学科体系中属于( )。
A.精神民俗
5 1
B.社会民俗
C.物质民俗
D.语言民俗
7.段成式《酉阳杂俎》是一个笔记体作品集,记录了大量民间故事。该书出现于( )。
A.唐代
B.先秦时期
C.魏晋时期
D.明代
8.有一种评书讲述绿林英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比武打擂、拜山攻寨等内容的故事,或讲述清官秉公破案、惩恶扬善的故事,这种评书的种类名称为( )。
A.世情书
B.袍打书
C.神魔书
D.短打书
6 1
9.歇后语的目的语在字面上是呼应引语部分的意思的,实际上却另有所指,从而以双关的形式构成( )。
A.岔断型幽默
B.情感释放型幽默
C.干涉型幽默
D.含蓄型幽默
10.鬼故事属于( )。
A.魔法故事
B.变形故事
C.动物故事
D.生活故事
11.许多地方在结婚仪式上都念诵撒帐歌,如“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等,这种歌谣属于( )。
A.法术歌
7 1
B.情歌
C.节令歌
D.礼俗歌
12.蒙古族讲述牧民武装反抗达尔汉王的黑暗统治与军阀的民间叙事长诗是( )。
A.《钟九闹漕》
B.《嘎达梅林》
C.《召树屯》
D.《十五从军行》
13.鬼故事属于( )。
A.魔法故事
B.变形故事
C.动物故事
D.生活故事
8 1
14.侯宝林、薛宝琨等认为相声的名称经历了( )的演变过程。
A.从“像生”到“像声”,再到“相声”
B.从“像声”到“像生”,再到“相声”
C.从“相生”到“像声”,再到“相声”
D.从“学像生”到“乔像声”,再到“相声”
15.中国的狗耕田型(两兄弟型)故事首见于( )。
A.《山海经》
B.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
C.晋代干宝《搜神记》
D.晋代陶潜《搜神后记》
附: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B D B D A D C D D B D A B
9 1
多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答题技巧
这种题型,在给出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完全选对才得分,多选少选都不得分。这种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程度、对一些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
多项选择题的难度很大,其难处在于:(1)选项内容主要是理解性、分析性的,往往有较大的深度;(2)选项字数较多,理解起来较费时间,把握每个选项的准确意思和意思的重心也比较费力;(3)选项之间的差别往往较小,有时只是一些微妙差别,辨别起来较费力。(4)正确答案的数量没有定数,稍有疏忽就会选择多选或少选,或选错一个,导致该题不得分。
要做好多项选择题,首先要透彻、准确地理解课程基本内容,并记住重要内容,这样作起题来会举重若轻,一些容易混淆的地方会很容易辨别。对于从缺乏专业知识角度设计的选项会轻易排除。其次,要善于分析选项的中心意思,注意选项之间的语义差别,并注意选项中涉及范围、程度、修饰语、限定语等内容的措词。如果两个选项说法差不多,要重点注意二者之间有哪些差别。有些选项是在说法和措辞上作文章,大致看起来意思好像对,但细看起来跟正确的说法差距很大。第三,要总结一下多选题设计选项的规律,比如常有哪些类型的内容,错误选项是从哪儿来的,是从什么角度设计的,比如考一种体裁的特征的题,设计选项时可能会把另一种体裁的某个特征的表述形式放到这里;有时一些选项是着眼于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容易那样认为,而实际上不是那样的,等等。搞清设计选项的一些规律会有助于提高多项选择的正确率。
11 0
可以特别提示的是,本课程的多选题基本没有设计五个选项都是正确选项的题目。
复习重点和难点
绪论: 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的范围。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第二章:中国古代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第三章:神话的含义、历史上的主要神话学派及其对神话的解释、神话的种类及其代表作品
第四章:传说界说、传说的种类与思想内容、四大传说
第五章:民间故事的界定、故事的特点、提出AT分类法的人物及其著作、故事的价值、童话、生活故事、寓言、笑话
第六章:民间歌谣的含义、民间歌谣的起源与演进、民歌的思想内容与分类、六类民歌的名称与定义、民歌的形式与分类
第七章:本章重点掌握史诗的特征与三大英雄史诗
第八章:民间叙事长诗的概念、特点与类别、中国民间叙事长诗概况、作品《哭嫁歌》分析
11 1
第九章:谚语、谜语、歇后语
第十章:民间说唱概说、评书、快书与快板、相声
第十一章:什么是民间小戏、民间小戏的类型、民间小戏的源流
练习题
1.童话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其表现有( )等。
A.其内容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超自然的幻想
B.童话多具有超自然的境界,充满浪漫的想象
C.主人公方面,有神灵、仙女、妖怪,有法力非凡的人物,还有人兽一体的人物如蛇郎、怪孩子等
D.虽然有虚构或夸张,但是没有用超现实的幻想营造神奇的形象和离奇的情节
E.事物往往有神奇的、超自然的属性,如各种神奇的宝物、可以像人一样说话做事的动物等
2.歇后语是一种幽默效果强烈的语言形式,从总体上看,歇后语的幽默效果构成的方式有( )。
A.歇后语的前一部分所讲的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征,而歇后语的间歇使人思索、猜
11 2
测和期待,然后其目的语新奇巧妙,出人意外,造成岔断型幽默
B.许多贬低别人的歇后语和禁忌的歇后语使人们平时压抑的情感巧妙释放,从而形成情感释放型幽默
C.歇后语的目的语在字面上是呼应引语部分的意思的,实际上却另有所指,从而以双关的形式构成干涉型幽默
D.谐音歇后语因为比喻意歇后语多了一层谐音关系,也就是多了一层双关结构,而更为含蓄、巧妙,其幽默效果也就更强
E.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语言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式幽默
3.后世比较完整的牛郎织女传说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又同( )故事结合。
A.两兄弟型
B.难婿型
C.怪孩子型
D.毛衣女型
E.蛇郎型
11 3
4.关于传说与神话的联系,正确的说法有( )。
A.神话的内容是超现实的,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
B.二者的情节整体上都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
C.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
D.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是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
E.二者的故事的主人公有相同的属性,都以神格为中心
5.出现在歇后语里的人物都是民众耳熟能详、且具有生动典型特征的形象,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物类型有( )等。
A.大众耳熟能详而缺点很少的英雄人物、崇高形象
B.易于被人拿来取乐的对象
C.大众耳熟能详但缺点明显的文学作品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
D.常遭人嘲笑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乞丐、穷人、蠢笨的人等
E.德高望重的长辈与领导
6.对天地开辟神话的文化意蕴可以分析为( )。
11 4
A.神话中的垂死化身情节,体现了原始人灵魂不死的原始观念和积极旷达的生死观
B.对洪水灾害起因的解释,是原始初民崇拜自然力的反映
C.主要情节表现了原始人的创造精神,“讴歌人创造世界的伟大”
D.神话中的兄妹结婚情节,则是原始社会群婚阶段的社会现实的反映
E.结婚过程中的种种细节是后世人们出于道德规范对兄妹婚做的解释
7.民间小戏是流传在村镇间的一种由农民在闲暇时间创作、演出和观赏的小型戏曲,如( )等。
A.越剧
B.云南花灯戏
C.湖南花鼓戏
D.豫剧
E.道情戏
8.民间文学资料往往是文献记载中所没有的,所以是值得许多学科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料,其科学价值有( )。
11 5
A.民间文学作品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千锤百炼,是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
B.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C.民间文学以语言为载体,是口头语言的真实体现,故民间文学作品是音韵学、方言学等语言学科的重要资料
D.民间文学记载着民众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有助于和各个人文学科的学者了解民众的文化史和民众文化的动态
E.民间文学是“口传的历史”,许多历史资料特别是史前资料以及各个时期的部分民众生活文化资料是文献记载所缺少的,对历史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9.民间故事的特点主要有三种( )。
A.类型化
B.传奇性
C.虚构性
D.贴近生活
E.泛指性
10.山歌的特征有( )。
11 6
A.歌词可即兴创作,根据现场情况和感受现编现唱
B.音乐节奏较为自由,句式、章法等也可灵活调整,便于感情的抒发和群体的社交
C.主要在街巷之中演唱
D.词句一般不是即兴创作,其章法与曲调也是较为规整和固定的
E.以独唱形式为多,也有一些对唱的形式
11.关于史诗的基本特点,正确的理解有( )。
A.史诗只能产生于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时期,所以近代以来产生的歌唱历史内容或英雄人物的长篇叙事长诗即使内容上符合史诗的特点,因产生时间不对,也不能看作史诗
B.史诗具有风格崇高,叙述庄严的特点,但在后世的传唱中,由于人们观念的变化,人们讲述的庄严感逐渐减弱了,这些史诗就不再具有庄严性
C.史诗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随着人的观念的逐渐科学化,神话色彩逐渐减弱,现实性逐渐增强,加入了很多后世的内容,这时的史诗也可以看作历史传说
D.早期的史诗,就是用诗的形式表述的神话和历史传说
E.一些早期的创世史诗,与神话的内容基本相同,所以被看作史诗是不恰当的
12.关于地方风物传说的含义,正确的说法有( )。
11 7
A.其内容常表现出当地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
B.这类传说关于特定地方的实物或实事的解释不是科学知识
C.有些地方风物传说往往由视觉上富于美感的特点引发想象,编出趣味盎然的故事
D.这类传说常对特定地方的实物或实事进行科学的解释,因而有较强的可信性
E.这类传说在旅游业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13.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神话的论述,解释了神话的本质:“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形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段话可以理解为( )。
A.神话源于原始人类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内容是对当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变形反映
B.原始人类是在一种充满神奇幻想的天地里,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这就形成神话的艺术构思
C.原始人类借助神话就可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
D.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一种“不自然的艺术加工”。他们虔诚地相信,世界本来就是他们所幻想的那个样子
11 8
E.神话的内容是人类社会早期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反映
14.世界四诗有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和古印度的( )。
A.《罗兰之歌》
B.《罗摩衍那》
C.《摩珂婆罗多》
D.《格萨尔》
E.《贝尔武夫》
15.民间文学口头性特征的形成原因有( )。
A.现代社会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信息传播媒体也越来越丰富和先进
B.它的创作和表演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的一种日常活动,伴随着其他的动作自然而然地进行
C.在传统社会,信息传播媒体相比于今天很单调和贫乏
D.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这样他们就很少或没有机会接触书本,也不能用书面形式来表达其创作
11 9
E.民众认为口头创作比书面作品更为生动形象
附:参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BCE, ABCDE, ABD, ACD, BCD
题号 6 7 8 9 10
答案 AC, BCE, CDE/BDE, ADE, ABE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D, ABCE, ABD , BC, BCD
名词解释复习指导
答题技巧
这种题型考察学生对课程中出现的概念、重要名词的掌握程度。考试题中的名词解释在概念解释课件中都出现过,这为复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本课的概念较多,覆盖面宽,复习仍有一定难度。
在回答该题型时,要注意一般名词解释的内容是有层次的,首先是基本界定,然后作相关说明,比如题材类型的解释一般先下定义,再说明其范围或类型等。有些名词解释需
21 0
要说明的内容层次有三四个,字数就多些;有些名词含义单纯,只作基本界定即可。所以名词解释的内容长短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需要多作解释就不能太简略。
复习重点和难点
绪论:民俗
第二章:忠实记录
第三章:自然崇拜
第四章:山川名胜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白蛇传
第五章:童话的概念与分类、AT分类法、类型
第六章:劳动歌、节令歌、爬山歌
第七章:英雄史诗、《江格尔》
第九章:谐音歇后语
第十章:山东快书
第十一章:采茶戏。
练习题
21 1
1.劳动歌
2.民俗
3.忠实记录
4.白蛇传
5.牛郎织女传说
6.英雄史诗
7.节令歌
8.自然崇拜
9.山东快书
10.山川名胜传说11.爬山歌
12.谐音歇后语
13.《江格尔》
21 2
14.采茶戏
15.类型
16.AT分类法
17.童话
附:参
1. 劳动歌
解答:劳动歌是民众为指挥、配合、协助体力劳动而唱的歌,多用于体力负荷很重或者动作重复单调的劳动,而且多为集体劳动,如打夯号子、装卸号子、行船号子等。
2. 民俗
解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3.忠实记录
解答:是民间文学采录工作的主要原则之一。其含义为:要忠实于现场的全部讲唱,包括其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的各方面,搜集者不加任何改变。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要忠实于讲唱者的语言。必须现场做好记录,可用录音、摄影、录像等手段,并会使用相关设备。记录时要记下讲述者情况、采录者姓名、采录时间和地点等。
21 3
4.白蛇传
解答:中华民族民间自古流传的关于白蛇化身的女子与许仙相爱的传说。其基本情节为:(1)白蛇成仙,带青蛇来到人间;(2)白娘子与许仙邂逅相恋成婚;
(3)白娘子被法海施计而现原形,吓死许仙,盗仙草救夫;
(4)许仙被禁金山寺,白娘子一斗法海,水漫金山;
(5)二斗法海,白娘子被困雷锋塔;
(6)三斗法海,小青毁掉雷锋塔,救出白娘子。
关于该传说的最早文字记载为明编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是一个妖精迷害人并被的故事,其中已有白蛇传的核心情节。
明代冯梦龙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有了完整的故事和细节,但仍然是“妖精缠人”的故事,不过白娘子已经人格化。
到清乾隆年间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白娘子已由蛇妖转变为蛇仙,成为民众理想中的妇女形象。到近现代,该传说突出了反封建、争自由的主题。
5.牛郎织女传说
解答:中华民族民间自古流传的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该传说的基本情节为:
21 4
(1)织女洗澡,牛郎拿去衣裳,牛郎织女相恋成婚;
(2)王母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挑担追到天上;
(3)王母划出银河,牛织隔河相望,雀桥相会。
牛郎、织女本是星名,先秦时期二者只是神话中的形象,没有爱情关系。
已有文献表明,该传说在东汉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其时牛郎、织女已有明确的爱情关系,而且有天河相隔、喜鹊搭桥、七夕相会的情节。
后来传说又同“两兄弟型”“毛衣女型”“难婿型”故事结合。
7. 节令歌
解答:是在与节令有关的节庆仪式活动中所唱诵的歌谣。
上古时期的节令歌大都在祭祀仪式上唱诵,是巫术与宗教活动的组成部份,也就是法术歌的一种。
后来人们在节庆活动中仍然有巫术与祭祀活动,但许多活动法术色彩已很淡,已经演变为节日里举行的一般习俗行为或文艺活动,此时念诵歌诀只是习俗行为的一种,歌诀已不再被当作咒语。
8.自然崇拜
21 5
解答:指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科学不发达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由于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现象,而产生的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原始崇拜。
该种信仰认为某些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具有生命、意志和神奇的能力,因而将自然事物本身如太阳、大地、石头等作为崇拜的对象,祈求它们的保佑和关照。
它是原始宗教的基本形式。
9.山东快书
解答:山东快书源于鲁西南一带,传说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传统上主要讲述英雄武松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勇敢侠义、武艺过人的英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山东快书也有其它题材,但以说武松为主,故原名“说武老二的“(因武松行二)或“说大个子的”(因武松个子大),也叫“竹板快书”“滑稽快书”。
建国后,评书家高元钧在上海用山东语音演唱、录制快书,定名为“山东快书”,后沿用至今。
10.山川名胜传说
解答:是解释特定地方的自然物与人工物的由来、命名与特征的传说。
这类传说往往由视觉上富于美感的特点引发想象,编出趣味盎然的故事。
看起来是在解说山水名胜的形成和特征,实际上表现的是当地人们对家乡景物的喜爱,
21 6
和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观念和愿望。
这种传说使自然风光平添了人文情趣,因而更富于魅力。
11. 爬山歌
解答:是流传在内蒙古西部和晋陕北部的一种山歌,当地叫“爬山调”或“山曲”。
它一首只有两行,有时可以将许多首连在一起,组成一个诗篇,表达更为丰富的意思。
12.谐音歇后语
解答:是歇后语里较特殊的一类,就是后一部分在意思上能解释前一部分,同时利用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作者的真意。
13.《江格尔》
解答:是流传于阿尔泰山区和额尔齐勒河流域的蒙古族聚居区的英雄史诗,它描写了宝木巴国同周围各汗国之间的多次战争和冲突,描述了江格尔、洪古尔等英雄的征战业绩,并宣扬了一种建立和平幸福的理想国的理想。
15.类型
解答:类型是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常用术语,1910年由芬兰的阿尔奈提出该概念(英文为“type”)。
21 7
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民间故事学家将许多故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数量有限的故事类型。
类型分析是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17.童话
解答:童话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简答题复习指导
答题技巧
这类题型是就课程中较重要又规模不很大的知识点提出问题,要求考生简明回答。但简明回答并不是只回答几条干巴巴的要点,还要进行相关说明阐述,只是不要求像论述题那样要举出例子来论证。所以应注意避免回答过于简单的倾向,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尽量答得丰富些。
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四章:传说的价值、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四个结局的内容要点、四大传说的结局的特点、产生原因、艺术价值
第五章:民间故事的特点、民间故事与神话的区别以及与传说的区别、生活故事的含义与特征
21 8
第六章:仪式歌的含义与主要形式、民歌的功能
第九章:歇后语的特点、歇后语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类型
练习题
1.简要说明民间故事的主要特点。
2.简述传说的主要价值。
3.民歌的功能有哪些?
4.快书快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简述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主要区别。
6.举例说明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哪些人物形象类型。
7.简述仪式歌的含义与主要形式。
8.分析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
9.什么是生活故事?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附:参
21 9
1. 简要说明民间故事的主要特点。
解答:民间故事的特点主要有三种:
(1)贴近生活。民间故事这种文体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与传说,它是人成为客观世界的主宰之后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文体。故事的内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立足于现实生活,其主题、角色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
(2)泛指性。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往往是含糊的、不确定的。故事表述时间时,故事的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而不做面面俱到的细节描述。
(3)类型化。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同一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会生发出许多大同小异的多种说法,同一母题会表现为多种异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称为“类型”。类型分析是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简述传说的主要价值。
解答:传说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
(1)娱乐价值。一方面民众在勤苦劳作之后,可以通过传说的生动离奇的情节获得精神的放松和充实,另一方面,民众在长期的传统社会中总是处于困苦和压抑之中,那些传奇性情节实现了他们在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慰藉。
(2)教育价值。传说往往寄寓着民众的世界观、道德观、社会理想等,在传播中以“可信”的讲述方式和传奇性的情节对一代代的民众起着观念培育和道德教化的作用。当然也
31 0
会有一些消极思想具负面影响。
(3)文化资料价值。传说承载着民众思想与文化的发展史,包含着民众的生活习俗、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资料。
(4)文艺借鉴价值。一方面传说的素材被借用到民歌、史诗等体裁中,对民间文学的其它文体而言有借鉴价值。
3. 民歌的功能有哪些?
解答:民歌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抒情娱乐功能。民众可借助民歌抒发、渲泄自己的感情,使平日常处于劳苦、忧虑的内心得到补偿和平衡。
(二)教化规范功能。有些民歌传达着民众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教诲性的儿歌,对孩子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实用功能。许多民歌有着更为直接的实用功能。劳动歌可以指挥、协调、鼓舞劳作;祝酒歌是一些地方招待客人的一种礼仪;有些地方的情歌是恋爱求偶的工具;有些民歌还被用在政治斗争中起宣传作用。
(四)文化资料价值。民歌记载着民众的生活与观念,从中可以见到民族文化的某些方面的发展状况,有些资料是文字记载中见不到的。
4.快书快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1 1
解答:快书快板的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
(1)表述紧凑,叙事精炼。快板书的讲述是随着快板击打的节奏吟诵的,节奏较快,语速匀称,不能有较大的停顿,因而快板书的表述显然比有唱腔的鼓词、曲词等节奏快,也比散说体的评书紧凑,在同样长的表演时间里,快板书所传达的内容含量要大得多。快板书艺人一般口齿特别伶俐,舌如利剑,话似连珠,语言明快酣畅,造成快板书表述的\"快\"。相应地,快板书的叙事也很精炼。每句话的意思都是相对完足的,一个意思不多作演绎。但叙事精炼的同时快板书也有较多的细节描写。
(2)情节紧张,冲突激烈。快板书的主要魅力除了其语言的明快动听以外,就在于其情节的生动精彩。它所讲的故事都有一个完整、曲折的发展过程,经过起承转合的几个阶段,高潮过后迅即煞尾,显示出快板书干净利落的特点。
(3)张弛有致,庄谐并出。快板书讲故事比其它文体更注重紧张的情节,但也不能自始至终都紧绷着,也要有较轻松的内容和节奏来调节,所以优秀的艺人编创和表演快板书都讲究急速与舒缓相搭配,使张弛有致,说到紧张时如同疾风骤雨,说到舒缓处仿佛流水潺潺。
5. 简述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主要区别。
解答: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有共同之处,即都是带有虚构性的散文叙事作品,人们有时用“故事”来统称三种文体。
但它们也有本质的不同:
31 2
神话的内容充满神奇荒诞的幻想,情节是超人间化的,主角是神;
故事的内容是生活化的,神奇的幻想较少,情节按照现实的逻辑来构想,主角是人。
传说的内容虽然也有较强的虚构性,但是都与实有的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相联系,而故事的内容都是泛指性的。
6. 举例说明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哪些人物形象类型。
解答:以人物形象作为逗引素材的歇后语占有很大比例。
出现在歇后语里的人物都是民众耳熟能详、且具有生动典型特征的形象,因为这种人物形象不因表意鲜明,而且适于作为大众话题、能够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这些人物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各种名人,包括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歇后语中经常出现文学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多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和传统评书等,其中的一些生动典型的人物在歇后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另一类是无名无姓的类型化人物,如残疾人、乞丐、穷人、蠢笨的人等,他们是最易于被人拿来取乐的对象,也有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人物类型。
7. 简述仪式歌的含义与主要形式。
解答:仪式歌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仪式是民众在某些特殊情形下举行的具有法术、通神、转折、过渡等功能的程序
31 3
化的隆重活动。
在仪式中有一些有特定象征意义或文化功能的程序化行为,此时念诵或演唱的套语、歌谣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仪式歌。
它主要有三种类型:法术歌、节令歌、礼俗歌。
(1)法术歌,是在巫术或祭神仪式上唱诵的被民众认为具有超自然魔力的歌诀。
(2)节令歌,是在与节令有关的节庆仪式活动中所唱诵的歌谣。
(3)礼俗歌,是在婚礼、祝寿、待客、送葬等隆重场合唱诵的表示祝福、礼节等意义的歌谣。
8.分析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
解答:四大传说的结局方式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本来都是悲剧结果,但都经过了符合民众审美习惯的奇巧处理。
(1)牛郎织女传说:鹊桥相会。此传说的结局本是牛郎与织女被王母拆散,银河相隔,但民众觉得理想得不到满足,遂想象出鹊桥相会的情节。此情节最早见于《淮南子》和《风俗通》。这种结局使民众在愿望和情感上得到很大满足,又以神奇的想象为故事情节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2)孟姜女传说:哭倒长城。故事本是丈夫尸埋城下、妻子殉情的大悲剧,但人们不满足于这样压抑的收尾,想象出长城崩塌的情节,使民众心头压抑的愤懑得以宣泄。长城
31 4
是强权的象征,它的倒塌表达了民众的愿望,显示出民心的巨大力量,也给受压迫的民众以抗争的鼓励。
(3)梁祝传说:化蝶相伴。梁祝的爱情在父母包办婚姻制度和“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戒律的摧残下以悲剧收场,民众依据灵魂不死和转生的俗信,通过变幻的手法使主人公获得了新生,使他们的爱情获得了另一种方式的和永恒。这种结局不落俗套,也不粉饰现实,而使民众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4)白蛇传:法海变蟹。白蛇传结局本是白娘子被在塔下,夫妻离散、母子分别的结局,但民间传说让小青和许仙的儿子斗败法海,救出白娘子,而法海无处躲避,只得藏在蟹壳里,永远被人嘲笑和作贱,表现出民众的斗争精神和幽默情怀。
9.什么是生活故事?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解答:生活故事是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表现手法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故事。又叫做“写实故事”或“世俗故事”。生活故事又包括许多具体的类型,如巧媳妇故事、呆女婿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
生活故事除了具备一般故事的特点之外,相对于幻想故事而言,它的特征就是:(1)其内容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超自然的幻想。
(2)故事里的人物就是现实生活里常见的那些类型、那种样子,没有神仙妖魔,没有神奇得不合现实逻辑的本领。即使是塑造能工巧匠的形象,也不会以超自然的手法渲染其技艺。
31 5
论述题复习指导
答题技巧
论述题是就课程中比较重要、内容丰富、规模较大的知识点提出问题,一般是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或者需要结合作品作出较详细的分析论证的问题。论述题的特点是要进行论述,好的论述就像做一篇小文章,观点明确全面,思路清楚,而且答案的开头结尾、起承转合都有章法。
论述题的内容不仅要给出要点,作出相关说明,而且要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论证。有些问题可以作为简答题来考,也可以作为论述题来考,区别就在于对答案的要求不同,简答题回答得比较简明,论述题要回答得很详细,关键是有例证。
以上对回答各题型的考题作了一些说明,不尽之处请参看例题分析课件,那里对各种题型的回答方法作了比较好的展示,可以借鉴。
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传说的艺术特征
第九章:歇后语的含义、歇后语的类型、歇后语的特点
练习题
31 6
1.论述歇后语幽默效果的主要构成方式与运作机制。
2.试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3.论述传说的基本特征。
附:参
1:论述歇后语幽默效果的主要构成方式与运作机制。
解答:歇后语最显著的语体风格就是幽默诙谐,引人发笑。歇后语幽默效果的构成方式主要有四种:岔断型幽默、乖讹型幽默、情感释放型幽默、干涉型幽默。
第一,岔断型幽默。指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有一个间歇或停顿,造成语意的岔断,并在后一部分出语奇巧而构成幽默。歇后语的间歇使人思索、猜测和期待,其目的语越是出人意外,越是新奇巧妙,就越引人发笑。
人的心理期待突然扑空,转而发笑,这是幽默构成的基本原理之一。歇后语的岔断型幽默就是心理之期望的突然扑空造成的。歇后语两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的,都有一定的奇巧性、含蓄性。
第二,乖讹型幽默。指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语言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型幽默。违背常理的事情通常是滑稽可笑的。由经验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造成幽默,是幽默构成的重要原理之一。乖讹型幽默就是这种原理的一种体现方式。当人们突然发现,他所联想到或听到的一件事情与某种观念之间缺乏一致性,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乖讹感,这种乖讹感出乎意料、令人惊奇,这种感受瞬间无以化解,就转化为笑。
31 7
第三,干涉型幽默。所谓干涉型幽默,就是以某种巧妙的方式,将两个在人们的经验里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干涉,造成违背人们日常经验的矛盾感和错讹感,并有一种因联系方式的奇巧而造成的谐趣美,从而引人发笑。
以上是语义双关造成的干涉型幽默,另一种干涉型幽默是谐音双关造成的。谐音歇后语因多了一层谐音双关性干涉关系,而更为含蓄、巧妙,其幽默效果也就更强。
第四,情感释放型幽默。指很多贬低、嘲笑别人的歇后语和禁忌的歇后语使人们平时压抑的情感巧妙释放,从而使人发笑。通过压抑的情感巧妙释放形成幽默,这是一个重要的幽默构成原理。
情感郁积的释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贬低、嘲笑别人,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而发笑。二是通过某种禁忌,突然获得解禁的快感而发笑。这种格调粗俗的歇后语也有较大的数量。
2:试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解答:民间文学有四个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其含义主要有三点:一是口头创作,二是口头流传,三是口头保存。可以说民间文学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文学。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造成口头创作的发达局面。第二,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还在于,它的创作和表演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学的传统艺术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口头性造成的。把握口头性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
31 8
群体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形成方式上,民间文学是民众群体创作、群体传播、群体加工、群体保存的。第二,在内容上,民间文学反映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第三,民间文学集中体现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传承性指民间文学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内容上的传承性,如一个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标准、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都有其主流倾向和较强的稳定性,不会骤然发生根本、彻底的变化,这使民间文学有一些常见的主题和人物类型。第二,指民间文学长期以来惯用的艺术形式,包括情节构造、讲述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对稳定的传统形式,成为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
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产生变异性的原因,首先在于民间文学的存活方式是口传心记,没有固定的文字形式,它所经过的每一个人既是传播者,也是再创作者,这使作品必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第二,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主要是时代、地域、民族等因素的不同,会使作品有显著的差异,造成作品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第三,作品在某一社群的流传过程中,传播者的个人因素和在场听众的反应也会造成表述语言、情节构成等方面的变异。
在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中,口头性与群体性对民间文学特质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传承性与变异性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四个特征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根本区别,成为辨识民间文学的主要标志。
3:论述传说的基本特征。
31 9
解答:传说有五个基本特征:
(1)讲述方式的“可信性”。传说的故事纯属想象、虚构,其主要内容显然并不是真实可信的。但是讲述人却摆出一种煞有介事的样子,像是在讲述一种有根有据的信史,传说的可信性与主要情节的虚构性达到有机的统一,成为该文体的一种显著特色。
(2)结构线索的推原性。传说的结构往往从提出问题开始,以回答问题结束,中间以虚构的故事来作为解释的过程,这在整体上就是一种推本溯源的结构形式,其线索就是提出和回答问题。有些传说并不明确提出问题,也以解释某个问题结束,这种解答问题的方式并不是科学的,而是艺术的。
(3)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传说的传奇性指其故事情节既合乎常情,又悖乎常理,既有现实情景,又有奇情异事。传奇性情节使传说的内容波澜起伏,并有一定的幻想色彩,格外吸引人,并且能够以魔幻的形式满足民众的愿望。
(4)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类型化指传说往往不是全面细致地塑造个性化的人物,而是集中渲染人物性格、能力或行为的某一个方面,使他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
(5)流变中的生命力。传说是在传播中演变的,这种演变也是传说随时代、地域的变迁而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时代的变迁、传播地域的不同等往往使传说的内容做相应的调整,情节也逐渐丰富,主题也逐渐深化,这些流变使传说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成长性。如孟姜女传说由最初的赞美女子懂礼主题演变到反抗的主题。
二.民间文学练习题(一)
41 0
陈白夜(据电大该课期末复习指导材料编定)
民间文学教学内容共十二章,重点在第四、六、七、八、十二章。考试时重要的论述题将是这重点五章中的内容。其它非重点的七章要求一般掌握。对这七章内容要能有较熟悉 的了解。
一、填空题(括号里按顺序为各空的答案,下同)
1.民间文学的主要体裁。大体有 、传说、 、 、叙事诗、 、谚语、谜语、民间曲艺、民间戏曲等。
(神话、民间故事、史诗、歌谣)
2.民间文学从作品研究的角度行,具备六人特征:人民性、 、 、变异性、 、立体性。
(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
3.民间文学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即 、 和 。
(实用价值、科学价值、文学价值或称“艺术价值”)
4.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共同研究方法有: 法、 法、 法等。
41 1
(田野作业、历史研究、比较研究)
5.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教材主要谈了四个方面: —、 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二、 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三、 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四、 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题材及思想内柞、典型形象、艺术形式、艺术语言)
6.在我国汉族的古代典籍中, 保存大量神话故事的是《 》、《 》。其他如先秦诸子的《庄子》、 《列子》、 《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汉晋成书的《淮南子》、《搜神记》等都记载了片断神话。
(山海经、楚辞)
7.教材把神话分成 神话和 神话(亦称人文神话)两大类。
(自然、社会)
8.自然神话偏重:1:解释自然现象和讲述人类与自然斗争的故事,如 神话、
神话、 神话, 神话以及崇石神话、动植物神话等等。
(开辟、日月星辰、雷电、季节)
9. 反映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神话,谓之 神话,过去也习惯称为 神话。教材列出了属于这 类的五种神话,它们是 神话、 神话、逐日和
41 2
射日神话、部族战争神话和 神话等。
(社会、人文、始祖、洪水、盗火)
10.民间传说,作为民间文学体裁的学术用语,是指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的一个类别。它是以著名 、著名 、地方风情和山水物产为中心所形成的口头叙事文学。
(人物、事件)
11,民间传说的特点可包括: 性、 性、 性、解释性和地方性。
(可信、历史、传奇)
12.民间传说的分类以传说核为标准可以分为四个大类别:即 传说、 传说、风物传说和习俗传说。
(人物、事件)
13.人物传说教材列了七类,它们是: 传说、 传说、文化名人传说、 传说、爱国将领及英雄传说、 传说和现代无产阶级家的传说等。
(工匠、神医、清官、帝王)
14.风物传说可分为 传说、著名建筑传说、 传说三类。
41 3
(山川风景和名寺名刹、物产)
15.反映婚姻家庭生活的民间故事有以《田螺姑娘》为代表“ ”型故事,以《羽衣仙女》为代表的“ ”型故事,有一种——型故事。
(得妻、获妻、巧女)
16.民间笑话可分为四类: 性笑话、 性笑话; 笑话、 型笑话。
(揭露、讽刺、幽默、机智)
17.史诗的分类是以其内容为标准的,通常分为 史诗和 史诗两大类。
(创世、英雄)
18.彝族的创世史诗最为丰富,正式出版的共有九部,教材列专节讲授的是《 》。
(阿细的先基)
19.我国最享盛名的三大英雄史诗是《 》、 《 》和《 》。
(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
20.由著名的吴语歌手陆阿妹保存并传唱的民间叙事长诗是《 》。
41 4
(五姑娘)
21.我国民间歌谣的特点是:创作的 性、强烈的 性、政治的 性、 性。
(即兴、抒情、讽谕、地方)
22.从歌谣的内容出发,结合歌谣的某些功能和服务对象,民间歌谣可分六类: 歌、仪式歌、 歌、 歌、 歌、儿歌等。
(劳动、时政、生活、情)
23.民间谚语的特点,从内容上看有高度的 性,从形式上看 。
(概括、短小精炼)
24.谚语根据内容和作用,可分为: 谚语、 谚语、职业谚语、风俗谚语、 谚语和 谚语六类。
(政治、道德、生产、利,技)
25.谜语从反映事物的内容和性质上看,可分为 谜、 谜、 谜和特殊性谜语四类;从结构上分,可分为 谜、组谜和 谜等。
(物、事、字、单、连环)
41 5
26.从内容和形式上综合考察,民间曲艺可概括分为两大类:一、 类;二、
类。
(说、唱)
27.按内容和时代来划分,评书可分为 评书、 书(或称新编历史评书)
41 6
和 评书三类。
(传统、故事新编、现代)
2S.相声,从表演人数和形式而言,可分为 相声、 相声和三人相声等;从内容上看,可分为 相声、 相声和知识相声三类。
(单口、对口、歌颂、讽刺)
29.民间戏剧的特点是:一、广泛的 性;二、表演的 性;三、说、唱、舞、做密切结合。
(群众、灵活)
30.道具戏在我国是指 戏、——戏和戴面具的 戏。
(木偶、皮影、傩)
31.《格萨力》的歌手称“ ”,著名的首推 老人,《玛纳斯》的歌手称“ ”,后发现的两位传唱《玛纳斯》的著名歌手是 和艾什玛特·买买提;而蒙古族称《江格尔》的演唱者为“ ”。
(仲堪、扎巴、玛纳斯奇、居素甫·玛玛依、江格尔奇)
32.《五姑娘》的传唱者是 ;《孟姜女》的传唱者,最著名的是 。
(陆阿妹、姚永根)
47
33.著名的故书家除耿村的故事家群外,还有讲《天牛郎》的蒙古汉族女故事家 、朝鲜族女故事家 、湖北故事家 等。
(秦地女、金德顺、刘德培)
34.1958年7月,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上,把民间文学界工作任务概括为十六个字:“ 、 、 、 。”同时,针对采录工作也具体提出十六个字:“ 、 、 、 。”这便是在民间文学采录工作中影响很大的“十六字方针”。
(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适当加工)
三.民间文学练习题(二)
陈白夜(据电大该课期末复习指导材料编定)
二、单项选择题
1.民间文学主要是劳动人民创作的(B)。
A.书面文学 B.口头文学
C.韵语文学 D. 非韵语文学
2.民间文学表现手段和方法的外部重要而显著的特征是它的(D)。
A.人民性 B.集体性
48
C.变异性 D.口头性
3.民间文学的六人特征之—的集体性亦被称为(C)。
A.立体性 B.传承性
C.匿名性 D. 人民性
4.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包括: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和(A)。
A.艺术(文学)价值 B. 人文价值
C.美学价值 D.研究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