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 A.渺茫(miǎo) .B.麻醉(zuì) .D.墨守(mò) .
C.诓骗(guàng) .
省悟(shěng) .
笼罩(lóng) .
污蔑(miè) .压榨(zhà) .
玄虚(xuán) .
譬如(pì) .
脊梁(jǐ) .灌溉(gài) .
求神拜佛(fó) .
腐草为萤(yíng) .自暴自弃(bào) .根深蒂固(dì)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懒惰 B.崇拜 C.创意 D.凶险
懦夫 陡然 灵感 视察
奉养 探求 汲取 停滞
走头无路 哑口无言 众叛亲离 持之一恒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观众听完张惠妹美妙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都被深深地折服了。 B.100年前爆发的辛亥,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C.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D.许老师常为班里的贫困学生买一些日常用品:衣服、球鞋、手帕、衬衫、拖鞋等。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
B.《怀疑与学问》一文首先从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进而谈到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以此来论证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C.《谈创造性思维》作者罗迦·费·因格是当代英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D.《创造宣传》一文用生动的事例,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5.请仔细阅读右面这幅漫画,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它的寓意。(4分)
6.名著阅读。(4分)
【甲】“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乙】在窝里看得仔细,把刀朝母老虎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老虎粪门。……老虎朝他一扑,他不慌不忙,趁着那老虎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老虎颔下。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1 / 10
(1)【甲】【乙】两个文段均选自《水浒传》,文段中“洒家”和“他”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你读该名著的感受,说说“洒家”和“他”性格的共同点。(2分)
7.综合性学习。(10分)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微信阅读被首次纳入调查,以下是部分调查数据。
聊天、查看用途 朋友圈中的朋友状态 人数比例 80% 72.9% 阅读新闻 阅读朋友圈中分享的文章 67.1% 阅读公共订阅号发布的文章 20.9% 15.3% 微信支付 在公众号上进行订票、打车等 7.0% 材料二 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研究团队经过长期跟踪发现,微信内容以快、精、短为特点,并呈现了短视频、纯干货、附带背景音乐等不拘一格、多元化呈现方式的格局。整体而言,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依旧是主体。
材料三 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认为,儿童阅读、学术阅读和经典阅读还是应该坚持纸质书。微信主要功能是娱乐、浏览,主张儿童阅读不要从微信阅读开始,对于孩子来说,微信阅读容易分散其注意力,不能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纸质书阅读才能让孩子不受干扰,一面看,一面思考。
(1)从材料一中,你看出时至今日微信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的特点。(3分)
(3)深阅读的消失“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4分)
二、阅读(44分)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2 / 10
(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6分)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章第①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3分)
2.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之外,还明示了民族自信力在当时的作用,请你在文中找到并摘抄下来。(3分)
3.依照文中画线句子的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2分)( ) A.只要……就
B.只有……才
C.即使……也
D.虽然……也
4.文中加点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说说它的作用。(4分)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3 / 10
5.请你选取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例子并加以概述。(集体、个人皆可,4分)
(二)“科学”就等于数理化?(14分)
郑腾飞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就等于数理化:是深奥难懂的公式,是稀奇古怪的仪器,是刺鼻难闻的试剂……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把“科学”变成了几门自然学科及其知识的组合。我不否认“科学”应该包含这些学科和学科知识,但我不认为就只是这些。
当人们称某一观点、原理、研究或做法是“科学的”,一定不仅仅指它们发现了或表达了某种知识,而是想说明它们包含着某种特殊的优点或特殊的可靠性,究竟是什么如此特殊呢?这需要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进一步研究。
我想,“科学”应该是一座金字塔。
金字塔最底层是科学精神。包括好奇心、勇于尝试、思考、能体会学习的乐趣、面对困难有勇气坚持下去等等。人类从诞生开始就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好奇心,探索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回事,感受新发现带来的趣味和惊喜,同时遇到各种问题和考验,反复思考,不断尝试,直到又有新的发现。这样,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发展至今。我想,这推动人类进步的精神原动力应该就是“科学”中最特殊的那个元素,是金字塔最坚实的根基。
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上面一层是科学的认知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科学方法。这有三个要素:事实、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事实”是指所有科学结论都要建立在确凿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科学是富有想象力的,但不是胡想乱想,必须立足于客观事实。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做实验发现客观事实,还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去发现一些不容易观察到的事实,比如地铁是怎么开动的、地底下也有动物、小鸟不全住在树上等。
“逻辑”是连接事实依据与科学结论之间的桥梁,也就是事实能否支持结论。严密的逻辑不仅能帮助人们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避免许多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没有“否定”这个意思,而是指不迷信已有的结论,不固守现有的成果,对客观事实进行理性的反思和谨慎的探究。学会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举个例子:
问:干冰和普通的冰有什么不一样?(观察事实) 答:干冰会冒烟,普通的冰一般不冒烟。 问:干冰冒烟的原因是什么?(逻辑推论)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4 / 10
答:温度很低。
问:桌子上的菜冒烟,也是这个原因吗?(反思探究)
问:冒烟的东西还有哪些?这两种冰还有哪些不一样?(观察新事实) ……
总结一下如何提问。问事实:发现什么?有什么不同?问原因:A一定会导致B发生吗?还有其他原因吗?问可能:还有其他可能吗?这些问题即便一时答不出来,但这样的过程,会让人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并会有发现和创新。
“观察事实—逻辑推论—反思探究—观察新事实”这个循环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维体系,目前看这也许是人类最为成功的认知世界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去探索世界,得到的结论才有可靠性。
金字塔最表层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探索的结论,即科学知识,就是各学科(不仅是自然学科)的知识,数理化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而且,我们不能拿着这些知识就行了,而要运用它们开始新的探索,这个就不再多说了。
另外,有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DNA,我不这样认为。无论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学则须疑”表达的批判性思维,还是“学而时习之”提出的反复探究实证,都传递着华夏先人对于“科学”最朴素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的探索、求真务实的精神,确实很难有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成就。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和发展,这本身也是面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科学态度。
(原文有删改)
1.作者把“科学”比成一座金字塔。请用文中的四字短语标注下图金字塔①②两层的相应内容。(4分)
2.请根据上下文简析文章为何写“干冰”。(3分)
3.下列句子的含义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一项是(2分)( )
A.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学我画圈、画三角形……我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棒可以磨成针!
——马及时《王几何》
B.“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C.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5 / 10
种尝试。
——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D.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
——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4.对于“‘科学’就等于数理化”这个观点,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你对此有何见解?请用下面的句式进行逻辑严密的表述。(5分)
句式: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我(表明观点)……(阐述理由)…… 【注】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现代汉语词典》
(三)“寒门再难出贵子”吗(15分)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在例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②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富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的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炼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
④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6 / 10
⑤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文章有删改)
1.第③段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3分) 2.简要分析下面句中加点短语的作用。(4分)
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 ...........
3.下面材料用作本文的论据,是否恰当?说说理由。(4分)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生活极其艰苦,但他对这种艰苦生活毫不介意,发奋苦读,最终成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4.根据文意,说说你对“寒门贵子”的理解。(4分)
三、作文(50分)
任选一题作文。
1.阳光,是奔跑的方向;奔跑,是青春的激扬。朝向阳光,灵魂不会坠入黑暗;努力奔跑,生命始终一路芬芳。
请以“朝着阳光奔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作文。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温·卡维林 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伏尔泰
读了上面两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7 / 10
第五单元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D
【解析】A.shěng—xǐng;B.lóng—lǒng;C.guàng—kuāng。 2.【答案】C
【解析】A.走头无路—走投无路;B.祟拜—崇拜;D.持之一恒—持之以恒。 3.【答案】B
【解析】A.搭配不当,应将“和优美的舞姿”删去;C.语序不当,“保护”和“了解”互换位置;D.分类不当,“衣服”包括“衬衫”,应删去“衬衫”。 4.【答案】C
【解析】“英国”应改为“美国”。
5.【答案】示例:①随着知识的增长,人的疑惑也不断增多。②带着疑问学习,才能走得更高更远。③如果只知埋头苦读而不去关注周围的人事和外部世界,疑惑反而会更多。(能抓住“阅读”和“疑问”的关系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答题时,先认真观察漫画,漫画主体是一个读书的孩子,在登问号形状的阶梯;再联系自身学习生活,谈“读书与疑问”“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即可。 6.【答案】(1)鲁智深 李逵 (2)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
7.【答案】(1)微信的阅读功能和实用功能在逐渐增强。
(2)内容快、精、短,多元化,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示例:我赞同这个观点。网络阅读的发展导致我们深度阅读的,缺乏深度阅读能力的后代将无法领会其中的深层内涵,更无法体会当中的价值,这必然不利于文化的传承。所以,我们应该培养深度阅读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二、(一)
1.【答案】强调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是这三个事实论据无法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 自欺力 【解析】三次说“是事实”就是反复,反复的作用是强调。强调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这三个事实论据无法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这是用驳论的方式驳倒对方论点。结合后文内容可提取短语“自欺力”概括第①段论证的内容。
2.【答案】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解析】“相信了自己”即有了“自信力”,分析出这一点,就能从文中找出的答案。 3.【答案】D
【解析】画线句前、后为转折关系。A、B两项都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C是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D是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在转折关系句中,后一句不是顺着前一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做了一个转折,前句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8 / 10
和后句所说的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D项符合转折关系的要求。 4.【答案】反问。 肯定“这一类的人们”人数很多。
【解析】加点句是一个问句,里面包含了一个答案,所以是一个反问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作用是肯定“这一类的人们”人数很多。
5.【答案】示例: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研发,C919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型客机,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行业的垄断,展示和提升了我们民族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的自信力。
【解析】解答本题,要弄清题干要求,从时间上看是“当代”,从国别上看是“中国”,从内容属性上看是“富有自信力的事例”,从表达方式上看是“概述”,从人数上看是“集体、个人皆可”。科学家邓稼先、企业家马云、航天员杨利伟、运动健将邓亚萍等都可以写,但概述时落脚点应在“自信”上。 (二)
1.【答案】①科学精神 ②科学方法
【解析】筛选文段起始句,尤其是开头句。文章第三段提到金字塔,第四段首句点明“最底层是科学精神”。第五段首句“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上面一层是科学的认知方式”,但“科学的认知方式”非四字短语,继续向下筛选,“我们可以理解为科学方法”,找到四字短语“科学方法”。为了更加确定,我们还要找到最上层的“科学知识”,倒数第二段首句“金字塔最表层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探索的结论,即科学知识”,据此可正确填写。
2.【答案】文章以干冰为例,把干冰与普通冰进行比较,向读者阐释了如何学会提问,以此强调学会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方法。
【解析】解答本题,先看第八段有明显提示语“举个例子”,表明写干冰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写干冰又是与普通冰对比来写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明确这两种说明方法,再分析作用即可。分析作用要扣住第八段的中心词“批判性思雄”中心句“学会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3.【答案】B
【解析】B.句子含义是“万恶懒为首”,是批判懒情、提倡勤奋的。文中没有提到这一内容。A.句子含义是末尾“只要功夫深,铁棒可以磨成针”,结合第四段可知。这是在说科学精神中的“面对困难有勇气坚持下去”。C.主要讲提倡“创造性的思维”,而第四段的科学精神中提到了“好奇心、勇于尝试、思考”。D.句子的含义是“怀疑求真”“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文章末段有类似说法:“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的探索求真务实的精神,确实很难有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成就。”
4.【答案】示例: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我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创新”是指灵活运用知识进行理性的反思和谨慎的探究,从而获得新发现。而“标新立异”是为了表示与一般不同,提出的新奇主张很可能是随意的、不科学的。因此,两者不能画等号。(句式运用完整而合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逻辑严密、语意连贯、语言通顺即可)
【解析】本题从出题意图上说,更倾向于否定所给的“有人”的观点。阐述理由时分别答出“创新”与“标新立异”的本质特点,前者结合文章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表述,后者结合所给注释,有条理地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三)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9 / 10
1.【答案】举例 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联系文本内容,辨别出论证方法,再对论证内容进行概括归纳。文章第③段,主要举了“搬砖小伟”成功的例子进行论述,远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作者运用此方法,讲述“搬砖小伟”能通过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说明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体现出了寒门青年成功的方式更加多元,因此更真实有力地论证了本段的主要观点:“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2.【答案】“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是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并非是编造出来的,这样更具有说服力,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加点内容的重要意义,分析其表达效果,联系文章所表达观点概述问答。句中加点内容“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表示后一句内容的来源是有据可寻的,是通过科学研究得来的,更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真实性,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3.【答案】恰当,因为范仲淹出身贫寒,生活艰苦,是一个“寒门弟子”,但他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可见寒门是可以出贵子的,与本文作者的观点相符。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解答时,充分理解材料内容,把握本文论点,分析材料内容是否符合作者观点,以及材料内容是否能为论点服务。从题中所给的材料来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生活极其艰苦”,可见他是一个“寒门弟子”,他“发愤苦读,最终成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表现了寒门弟子通过努力是可以成为贵子的,与本文作者的观点相符,可作为本文论据。
4.【答案】“寒门贵子”指的是出身贫寒,经受过某种挫折,但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再加社会的强大支持,最终取得成功,创造出辉煌人生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论点,联系“寒门贵子”的文本意义,再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做出分析和归纳。结合本文阐述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来看。从文章中我们可知:第②段论述了富二代、的“贵”是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第③段论述了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更加多元;第④段寒门青年能从网络中获得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等观点。可知“寒门贵子”意思就是出生条件贫寒,或是某一方面受挫的青少年,他们能不断奋进和努力,加上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最终取得成功,创造出辉煌人生。 三、略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