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2期 V01.29 N0.2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mal of Changehu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it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年3月 Mar.201O 近年来毛泽东建国方略变化原因研究综述 毕彩云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摘130012) 要]毛泽东建国方略变化原因是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问题。近年来,在新的出版 史料的基础上,学术界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但同时,现有研究中仍然存在原始史料挖 掘和利用不够、研究内容简单重复、研究方法单一的问题。 [关键词]毛泽东;建国方略;变化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一l78x(2olO)o2—0036—03 关于毛泽东建国方略变化的原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毛泽东思想、党史和当代中国史研究 领域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学术界和理论界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有的 着眼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有的探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演变、中断、放弃、提前结 束”,还有的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角度等等。但总结所有这些研究角度,会发现其中大的原因归类 仍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在客观方面,有的坚持国际因素是重要原因,有的坚持工业化战略是重 点,有的坚持建国初期国内形势是必备条件等。在主观方面,新民主主义理论本身的问题、毛泽东对资本主 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毛泽东的个人原因等是主要的探讨内容。 一、客观原因 1.国际因素 “冷战”的背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限制,苏联的影响等因素仍是近年来研究中普遍公认的影响 因素。 蒋积伟从毛泽东第一次访苏入手研究,认为毛泽东第一次访苏的经历对他后来建国思想的变化有重要影 响。[1]邢和民认为,面对来自苏共的压力,中国共产党不得不考虑,如果继续搞一段新民主主义建设能否得 到苏联的支持等。所以,毛泽东等从1952年下半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2】 对于苏联“压力”或“干预”的看法,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表示了不同意见。奚兆永认为不存在向中共 施压的问题。[3]鲁振祥明确否定:“截至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能够说明斯大林因对中共搞新民主主义而施加政治 压力、中共屈从这一压力而决定尽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材料提供出来”,“事实表明,中共主张搞新民主主义 也好,主张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也好,都是独立自主做出的决策,跟所谓‘民族主义’问题的压力无关。”L4J 2.国内因素 (1)建国初期国内形势。范书林认为是“一系列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 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99。[5]薛汉伟认为,建国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存在着计划经济与 市场经济的矛盾这一推动中国加速过渡到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结果。[6J王韶兴、陈海燕认为,经济社会生活 中暴露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反面坚定了我党将中国社会制度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决心。在 城市,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等特征暴露无遗,私营企业中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大量增加。在农村,个体农业因 种种原因,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村中贫富分化现象开始出现。这些情况自然为毛泽东所 不能容忍,成为其放弃新民主主义发展转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背景。 】 【收稿日期】2OO9—12—23 [作者简介]毕彩云(1972一),女,河南登封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空军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 研究。 36・ ・(2)工业化战略。工业化战略研究也是学术界比较重视的。2008年蒋积伟“在工业化的视野下,从私人 资本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国家经济建设的计划性与私人资本主义的反计划性之间的矛盾、工业化的大规模开 展与小农经济之间的矛盾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经济因素对于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影响。” J朱 佳木更是明确地把“适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被放弃的一个“根本原因”。L9J (3)五反运动。丁鑫南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五反运动”对毛泽东决策变化的影响,他分析客观 因素方面所用的史实是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城市的五反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认为是 “新民主主义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巨变客观上又反过来破坏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结构,这使得新民主主义在自 身发展过程中从内部遭到了解构并最终被提前放弃”0[10]李捷也认为,从1952年9月24日的讲话看,“毛泽 东的这一变化是由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引发出来的”,而“一个是公私比例关系的变化;另一个是‘五反’ 运动以后私营工商业的性质变化。这两点对于毛泽东开始考虑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具有决 定性的意义。”[i¨ 二、主观原因 新民主主义理论本身的不足、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心理等原因是主观原因方面的 重点问题。 1.新民主主义理论本身原因 何云峰“从考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论证逻辑人手,对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原因作 出新的解说”,认为“革命逻辑和生产逻辑的冲突”导致毛泽东最后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Ll J项东把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不足概括为独创性、短暂性、过渡性和不确定性。 3J 对上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本身不足的观点,也有不少学者保持质疑。黄爱军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论本身的不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缺乏理论的现实需要和实践条件)的必然现象,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的发展和完善的程度完全由未来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的情形而定。因此,以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本身的不足作 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结束的原因是不足为据的”等。【14]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方面,有关理论本身形态是否存在,2008年出现了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观点值得 注意。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李伟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能成立。文中说,新民主主 义理论是被人编造出来且强加给毛泽东的子虚乌有的理论,是“部分学者不再满足只是否定我国社会主义改 造,而是要整个地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别有用心杜撰出来的理论。【15]针对李伟的这一观点,目前学术界 尚未出现明确与之争论的文章。 2.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不足 雍涛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读了 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C16]陶晶认为主观因素之一在于“认识上对资本主义的敌视”。[17】 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认识偏差的观点,黄爱军提出了不同看法。黄爱军认为,“这种历史的局限不是 在确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候才发生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时候就早已存在”,所以 “以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认识上存在的偏差或不足作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结束的原因,也是不足为据 的。” 3.策略因素 石明认为,“根本原因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在受阶级斗争对比论历史观的影响,根据当时政 治斗争的需要,所做出的一项政治策略”。(擂】孙芹丽认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抗日 战争的特殊历史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的特殊需要的产物”;“在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力 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后,这一理论的改变也就是必然的了”。【l9j房继红认为,原因之一在于“没有从战 略高度认识到必须利用资本主义,急于消灭资本主义”。[20】 4.法治因素 曾为刘少奇秘书的姚力文从法治视角出发认为,“放弃的原因是毛泽东的个人‘观念超越党规国法’。文 中讲到农村合作化问题之争时指出“尽管毛泽东取得了从农业集体化运动突破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主导 权,但这一政治运作过程却是非法的”,“是完全的以党代政,当然也是完全的‘无产阶级专政”’;文章认为 “毛泽东是靠党内斗争实现以过渡时期总路线取代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的”;讲到刘少奇的失败,作者充满了 浓重的感情色彩,讲“但刘少奇的领袖地位不会由于一次仓促发动的阴谋斗争而动摇”。总之,认为毛泽东 ・ 37 ・ “据自己的信念努力寻找机会、争取权力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甚至不顾忌开国法统的承诺”呼吁 “诚实的法治道德和可靠的民主制度”。[21]对此观点,笔者持保留意见。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应当承认,近年来学者们继续致力于毛泽东建国方略变化原因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原有观点 的基础上,除了研究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入之外,也出现了不少能启发思考的亮点。 但是,同样不应该回避的是,研究中仍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史料仍然有待于挖掘。大部分引证的史料仍然限于选集、文集、年谱等一些常见的文献资料。尤 其大部分对最初版本的史料尚未出现引证。这就使观点所依托的依据显得欠缺可信与权威。 其次,停留在一般层面的简单重复的研究现象比较多。很多观点只是重复了以往的研究,缺少对每一观 点的实证。更有的只是浮在表面,做最简单的罗列,所以学术性显得不足。 再者,研究方法仍待新的突破。目前国内放弃原因研究而出现大量的重复研究现象。原因之一就在于研 究者未跳出长期以来形成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新的研究方法应用不足。原因研究应该大量地借鉴社会学等其 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当然,一些研究中也尝试了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如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借助心理分析的 方法探求转变的原因。但由于尚属最初期的尝试,所以在研究的理论、概念、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有待 在进一步研究中规范。 [参考文献] [1]蒋积伟.析论毛泽东第一次访苏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影响[J].长江论坛,2.00'7(4). [2]邢和明.从新民主主义论到过渡时期总路线——兼论两种社会模式的转变[J].中共党史研究,2oo6(4). [3]奚兆永.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和过渡时期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重要动因》一文质疑[J].长 自学刊,2003(4). [4]鲁振祥.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中的“外部压力”说评议[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5). [5]范书林.论新中国经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J].商场现代化,20o8(1O). [6]薛汉伟.新民主主义加速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解释[J].教学与研究,2004(7). [7]王韶兴,陈海燕.对中国社会制度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2oo6(8). [8]蒋积伟.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原因新探[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oo8(1). [9】朱佳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J].当代中国史研究,9.o04(5). [1O]丁鑫南.关于中国共产党提前放弃新民主主义的原因新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4). [11]李捷.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及其历史意义[N].光明日报,2004(4). [12]何云峰.两种逻辑的内在冲突——深度解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J].长自学刊,2O08(1). [13]项东.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特点瓶探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断原因的另一种解读[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2). [14]黄爱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结束原因研究述论[J].中共党史研究, ̄zo4(1). [t5]李伟.“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能成立[J].探索,2oo8(4). [16]雍涛.从新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历史命运及其现实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9(1). [17]陶晶.浅谈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结束的原因[J].社科纵横,2008(3). [18]石明.对毛泽东提前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根本原因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导刊,2O08(19). [19]孙芹丽.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J].科技信息,2008(16). [2o]房继红.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边疆经济与文化,2oo8(12). [21]姚力文,刘建平.新民主主义的命运和刘少奇的失败[J].炎黄春秋,2009(2). Research OR alange Reasons for Mao Ze—dong's National—building Strategy in Recent Years BI Cai—yun (College of the Humaniti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The reasons of Change for Mao Ze—dong’s national—building strategy ale hot and key problems in realm of Mao Zedong Thought research.In recent years,because of BCxW publication based on historical data,academic research has been further deepened and refined.At the same time,the existing research is still not enough to study on original data and a sim— pie repetition on the base of a single research method. Key words:Mao Ze—dong’s;national—building strategy;change ・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