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6期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01.34 NO.6 2013年1 1月 J0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NOV,2013 毛泽东读史的独特视角及其当代启示 鲁涛,莫志斌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沙410083) 摘要:毛泽东读史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总是从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提出问题,加以剖析,发掘出新意, 并且又不受古人的局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形成了他个人独特的风格。而这种独特的风格主要由五个方 面的要素构成:在读史方式上不拘泥于室内空间,毅然走出书斋,融入社会,走的是“游历读史”之路;在 读史体裁上突破了条条框框的限制,使历史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是成为反映当时社会的“更深 层次”的史学著作;在读史方法上,诗史互读将诗与史高度地融合,让诗浓缩多彩的历史画卷,而让史阐释 诗的微言大义;在读史内容上,将触角伸入到被传统史家忽视的下层空间,关注方志、村史、家史的研究, 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读史的范畴上,读报是在读史,这是因为“报纸是活的历史”。毛泽东 对读史的方式、体裁、方法、内容和范畴进行延伸、拓展和深化,实际上是他空间观念强烈的一种表现。从 毛泽东读史的独特视角中,我们可以获得深刻的历史启示和教益,即读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求真与 致用的统一以及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关键词:毛泽东;读史;独特视角 中图分类号:K 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942.2013.06.008 文章编号:1672—1942(2013)06—0037~08 读史是一种主体作用于客体并产生效果的行为。读史 之处,“在通识与新知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许多以毕 的主体是无疑是“人”,客体是“史”,“读”是一种路径, 生精力研究历史的专门的历史学家。”【 】9他“总是从你 只有通过读,人才能吸收“史”的精华。作为客体的“史” 意想不到的地方提出问题,加以剖析,发掘出新意”,[31螺 。 是什么呢?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历史具有双重内涵:“在 并且“又不受古人的局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终于形 我们的语言中,历史一词兼有客观的侧面与主观的侧面, 成了个人独特的风格。”【 】68. 因而既表示事件的记录,又表示事件的本身。历史是事实 毛泽东“承认空间,否定时间”。I5】”。他在《伦理学 的描述,亦是事实本身。”【l】6 前者通常称为“描述的历 原理批语》中指出:“吾意时间观念之发生,乃存在于客 史”,后者可称为“实在的历史”。“实在的历史”是指“实 观界一种物理机械之变化,即地球绕日而成昼夜是 实在在发生过的往事”,而“描述的历史”是指“对往事 也。……此可证明本无所谓时间,地球绕日但为空间之运 所作的记录、陈述和对这种往事真想的追究。”在“读史” 动也。”【6l2 所以,毛泽东的空间观念非常强烈。在读史 的语境中,“史”就是被“描述的历史”,比如,当我们读 方式上不拘泥于室内空间,而是毅然走出书斋,融人社会, 《史记》、《汉书》等史著时,我们是在读司马迁、班固所 走的是“游历读史”之路;在读史体裁上突破了条条框框 “描述的历史”。“描述的历史”实质上体现的是一种过去 的限制,使历史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是成为 观,而不是过去本身,因此,这种历史可以而且应该因人 反映当时社会的“更深层次”的史学著作;在读史方法上, 而异。由于各个人的人生经验、感知意识、思维方式、言 诗史互读将诗与史高度地融合,让诗高度浓缩多彩的历史 语储备、情感类型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他们所读的同一段 画卷,而让史阐释了诗的微言大义;在读史内容上,将触 历史,面貌也有所不同,最终导致每个人对史著的理解都 角伸入到被传统史家忽视的下层空间,关注方志、村史、 是独特的,有如文艺欣赏中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 家史的研究,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读史 哈姆雷特”一样。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读史表现出来的独 的范畴上,“报纸是活的历史”,读报也是在读史。概言之, 特视角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毛泽东毕竟还有他的高明 毛泽东对读史的方式、体裁、方法、内容和范畴等要素的 收稿日期: 2013-02.26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3JD710061) 作者简介: 鲁涛(1979-),男,湖南平江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云梦学刊》编辑、讲师;莫志斌(1950.) 男,湖南益阳人,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思想史。 38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 空间进行延伸、拓展和深化,构成了他渎史的独特视角。 一、在读史的方式上:反对困守书斋,主张游历读史 占语有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说明古人有 重视历史的传统,又表达了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常不得 不向历史学习和借鉴,以便解决现实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连接古人“观今”与“鉴古”的桥梁是读史,读史是他们 获得学问的基本方法,是认识现在、借鉴历史的必要功夫。 长期以来,受特定的历史语境的制约与影响,古人读史的 场所主要囿于书房、私塾,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 事”就是这个道理,即使待在家中、私塾里,也能知晓天 下的事情。 “读历史的人不一定是守旧的人。”【 ]博 毛泽东读史 的方式虽仍离不开传统的书斋式读史,但有所突破和创 新。最为明显的是,他反对困守书斋,主张游历读史,让 历史从书房走向现实,从“纸间灵韵”回到“古迹胜景” 和“社会熔炉”。如追根索源,他的这种读史方式源于他 的“宇宙真理”中的核心观念“动”,“动…‘首先是体魄 性的活动,即个体的客观身体活动”,[ ]“ 而由“动”带 来lr他的“经验理性的认识沦”——“从来就否认有先验 或先天的知识,强调包括‘规则秩序’和‘道’的认识都 从直接经验中来。” 弛所以,毛泽东高度重视经验、重 视实践、重视行动。从小他就养成了既读“有字之书”, 又读“无字之书”的良好习惯,“读古史,考遗迹,是他 自幼养成的习惯。”【 】” 。 青年时代,毛泽东更觉得游历 读史的重要性:一方面,对困守书斋读纸上之史的传统表 示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又特别注重往实地亲身体味古人 创造的遗风流韵。 他在1913年的《讲堂录》中写道:“古者为学,重在 行事”。“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闭门求学,其 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 游四宇尚已。” “读《游五姓湖记》,则见篇中人物,皆 一时之豪;吾人读其文,恍惚与之交矣。游者岂徒观览山 水而已哉。当识得其名人巨子贤士大夫,所谓友天下之善 士也。”[6l “胜景、古迹、险隘、民风,以及通商之步 岸,游程之所必记。”[61 蚪 “胜景、古迹、险隘、民风,以及通商之步岸”,这 些地理环境承载了数千年历史表演的舞台,成为毛泽东读 史的重要内容。从学生年代开始,他就常常利用业余时间, 走m书斋,游览古迹,凭吊古人;深入农户,调查访问。 l9l5年毛泽东邀请了罗章龙先后游历了长沙附近的 拖船埠的禹王碑、楚国屈原的故居玉笥山、汉朝贾太傅祠、 岳麓山的崇德寺(唐代诗人杜甫流浪时曾在此寺中住过)、 长沙的飞虎营(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在长沙练兵的地方), 以及王夫之的家乡等地。1917年暑假,毛泽东邀请老同 学萧子升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历时 一个月,行程几百余里。1918年春,毛泽东同蔡和森沿 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 历半个多月,了解社会情况,凄“无字书”。[91 1918年 8月,毛泽东又与罗章龙、陈绍休j人坐车到了许吕,许 昌是三国时的魏都,他们向当地一些农民了解啊r魏都的情 况,知道旧址在郊外,乃步行前往凭吊魏都旧墟,并作诗 纪行。[9l粥青年毛泽东第一次到北方,感到游历是“有价 值的成绩”之一,便沿着徐州的城墙走了一圈。从1949 年建国到1965年,毛泽东又七次到徐州,平均每两年一 次。【loJ 。 。 在战争年代里,由于革命 作需要,毛泽东将早年的 游历发展为调查,这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 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实用性的行为,是“游历读史” 的更高级形态。为此,他写了许多著名的涮查报告,这些 调查报告不仅是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真实的记录,而且也是 毛泽东游历读史的记录,他们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对巾国 社会、中国历史的认识,为他领导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 理论武器。1927年春,他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 告》。之后还写了《井冈山的斗争》《寻鸟调查》《兴国渊 查》《长岗乡调查》等调查报告。l941年他在《“农村捌 企”的序青和跋》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讽查就没有发言权” 的著名论断。号召全党“向社会作调查”,“凋查研究巾国 事情”,“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 ,指导巾闰革命 的发展。直至晚年,毛泽东仍保留调查的习惯。逄先知回 忆:“毛泽东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必先做两方面 的调查。一是向人做调查,询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 人民生活等现实情况;一是向书本做涮查,了解当地的历 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以及古人写的有 关当地的诗文。”U2]。 毛泽东在言论上也大力提倡游历读史,鼓励读“无字 之书”。1938年3月15日,毛泽东在抗大三大队毕业典 礼上说:“社会是学校,一切在T作中学习。学习的书有 两种:有字的讲义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 书’。”他主张“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既提倡 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 书。”【 】 同时,司马迁、徐霞客、郦道元的实践精神 也深为毛泽东所称赞。他在1958年1月28日的最高国务 会议讲话中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 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 的发源。……同时,我看《水经注》作者也是一位了不起 的人。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U2] 扣晚年毛泽 东一直强调知识分子参加劳动、以及所谓“走五七道路”、 青年学生到工厂农村“学工、学农”,等等,恐怕也与游 历渎史不无关系。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都极为重视游历读史,从青少 年到晚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普通学 生到人民领袖,从言论到行动,他始终践行着这一实践精 神。正如李锐所说:“毛泽东的实践家的品质高于他的理 第34卷 鲁涛等:毛泽东读史的独特视角及其当代启示 39 论家的品质,这一点在他学生时代就有非凡的显露。”[13] 毛泽东就是利用这种独特的读史方式,广泛地接触社会各 阶层人士,调查各地的历史、地理、民情、风俗等情况, 从中了解社会世态,熟悉当地风土人情,获得了丰富的历 史知识,从而让他对中国社会历史有着极为深刻而真切的 认识。这也说明,“他对历史的学习、钻研,视野远远超 越于历史学者的书斋、课堂、考古场地”。[71 。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历史有两种,一种是内部的或 者直接的历史,还有一种是外部的或者有文献证明的历 史。后者比较客观,但前者比较有趣。使用直觉是危险的, 但在所有各种历史工作中却都是必需的。”【H] 英雄所 见略同,爱因斯坦所阐述的“内部的或者直接的历史”正 是毛泽东所说的“无字之书”的历史,而“外部的或者有 文献证明的历史”就是“有字之书”的历史。然而,历史 是人们自己在自觉或有意识状态下的活动,但历史的创造 者又早已消逝,后代的史家如何把握这种“自觉”状态或 “有意识”状态呢?答案是明确的,唯有设身处地的“体 验”和“理解”,才可能是通向历史“内部”的管道。毛 泽东也不例外,游历就是他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 就是他把握历史的途径,就是通向历史“内部”的管道, 游历方能“设其身以处其地,揣其情以度其变”。【”】 叭。 毛泽东游历读史不仅是在重建历史事件、历史场地的 图景,更重要的是,他实现了与历史人物的对话,是今人 与古人之间的对话,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是 思想与经验的交流。看来,游历读史是毛泽东通向他人、 通向古人,也是“通古今之变”、识透古今的桥梁。 二、在读史的体裁上。不囿于传统史著。将历史小说 当史著读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 题材的小说。虽然历史小说不同于历史著作,有细节上的 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 的史实方面,历史小说不能杜撰、篡改、违背,因此它不 失为官修正史的一种有益补充。在某种程度上讲,通过对 历史小说的解读,甚至能获得更为真实的史实。“陈寅恪 认为诗词、小说等文艺作品和文艺批评也都是可以利用的 史料,可以用史事解释文艺作品,反过来又从文艺作品里 吸取史实的佐证。”“文艺作品的内容,对于历史现实的反 映,有时是历史记载中所没有的。善于利用这些材料,可 以补充史书的缺漏,以至于改正历史史书的错误。”[161 。 在此认知上,陈寅恪开辟了“诗文笺证”的历史考据新途 径。白寿彝也指出,“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 如果写得好,会比历史记载更能反映社会面貌。” 毛泽东当然没有专门史家那么精细地阅读和考证历 史小说,他读历史小说,独辟蹊径,属于一种巧读,是陆 九渊所说的“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式的读史。中国 传统治学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我注六经”,一是“六 经注我”。对于毛泽东读历史小说而言,所谓“我注六经”, 就是他根据其他典籍提供的知识来注历史小说,力求追寻 历史小说的原始意义,所谓“无证不言,孤证不立”,意 在强调言必有出处,不可望文生义,牵强穿凿。这种注释 历史小说的工作,体现出他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功底。所 谓“六经注我”,就是毛泽东在“我注六经”的基础上, 做更深入的研究,融会其他领域的知识,打通历史小说与 历史之间的思想壁垒与价值壁垒,对历史小说中原有的内 容加以引申、发挥,提出建设性的思想观点,建立新的思 想体系。这就是逄先知所说的“古籍新解,古为今用”。总 而言之,毛泽东的“六经注我”是强调“我”的主观思想 的至上性,“历史小说”也要以“我”为中心,为“我” 的思想服务,这与他“贵我”的“道德律”[5J l是相符 的。李锐的观点也颇能说明毛泽东“六经注我”的实质, “毛泽东读小说,另是一路。如果说,少年时当作有趣的 故事读,那么,后来特别是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 争的学说之后,阶级斗争无所不在,小说不是单纯当作文 学来读,而是首先当作社会生活的反映,当作历史书来读 的,当作阶级斗争史来读的,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生活的解 剖考察。” 毛泽东少年时在私塾就读过许多历史小说,很早就养 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毛泽东1936年在同斯诺的谈话中 回忆:“我熟读经书,但我并不喜欢那些东西。我所喜欢 的是中国古代的罗曼史,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在我年 青时,我不顾教师的告诫,读了《岳飞传》、《水浒传》、 《反唐》、《三国》和《西游记》等书。而教师则深恶这些 不正经的书,说它是害人的。我总是在学校里读这些书的, 当教师走过面前时,就用一本经书来掩盖着。我的同学大 多都是如此。我们读了许多故事,差不多都能背诵出来, 并且一再地谈论它们。关于这类故事,我们较本村的老人 还知道得多些,他们也喜欢故事,我们便交换地讲听。我 想我深受这些书的影响,在那种易受感动的年龄时读它 们。”¨ 然而,少年的毛泽东并不迷信、盲从书本,他 读历史小说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 继续读中国文学中的罗曼小说。有一天,我在这些故事中 偶然发现一件特殊的事,即这些故事中没有耕田种地的乡 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学者,从没有过一个 农民英雄。这件事使我奇怪了两年,以后我便进行分析这 些故事的内容。我发现这些故事都是赞美人民的统治者的 武士,他们用不着在土地上工作,因为他们占有土地,显 然地是叫农民替他们工作。”[171 “在那种易受感动的年龄”,毛泽东读了这些历史小 说和历史故事,萌发了分析、评论历史小说的意识,并透 过历史小说中的现象看到了一些历史本质,这就是他将 “小说当作历史书来读”的雏形,自然对他以后的读史生 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后,他阅读、分析、评论历史小 说都是以此为基点的。 40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 毛泽东非常喜欢读《红楼梦》,对其评价也相当高。 他总结了读《红楼梦》的心得:‘《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 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 读。”[71弱毛泽东之所以如此重视《红楼梦》,原因如他所 说,‘ 红楼梦》写的是很精细的社会历史。”[71 “不了解 点帝王将相,不看古典小说,怎么知道封建主义是什么 呢?当作历史材料来学,是有益的。把《红楼梦》当历史 读,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小说了,它进到了读小说 的更深层次。也是对读小说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人 的读小说,只注意小说本身的人物、故事的情节的描写。 如果把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等内容与一家的社会、历史联 系起来,透过小说描写的字里行间看到一定的社会、历史, 从历史的视角读小说,这对读者的要求也就更高了。”[181射 ‘ 红楼梦》这部书写得很好,它是讲阶级斗争的,要看 五遍才能有发言权。”【1 8] 其他历史小说,毛泽东也大体是这样读的。 ‘ 水浒传》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18lm “读《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 而且要 看组织。”[181 ‘《东周列国志》写了当时上层建筑方面的复杂尖锐 的斗争,缺点是没有写当时的经济基础,当时的社会经济 的剧烈变化。”【 】 《永昌演义》“赞美李白成个人品德,而贬抑其整个 运动”。[121 综上所述,毛泽东读历史小说,是把这些历史小说回 归到其所以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加以理解,把作品的内容和 作者的思想都作为形象的特征、生动的历史、活的历史加 以分析,并进而领会历史现象的特征,把握历史演进的规 律的。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毛泽东读历史小说,和他读历史 著作一样,仍是以当下的视角看待过去,看待历史的,这 种视角渗入到毛泽东读史、学史、用史的所有文字中,这 也是他的习惯性思路一“古为今用”。这就决定了毛泽 东读这些历史小说是同现实生活相联系,为现实斗争服务 的。正所谓“研究过去之事实,正所以为应付今日之事务。 读史非以为古,乃以为今。”[191 上述他所评论的历史 小说,都是对当下意义的关怀,并且这种关怀已支配着毛 泽东并不仅仅是一个史家,而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和思想的 批评者。李锐认为毛泽东读历史小说、评历史小说,“与 其说是一种艺术批评,不如说是一种社会批评,是借小说 之酒杯,销胸中之块垒”,主要是“来阐述他的政治思想 与策略思想。”【¨] 除了对历史小说情有独钟之外,毛泽东还特别喜欢读 鲁迅的小说。他仍“从历史的视角”来读鲁迅的小说,把 鲁迅的小说“当反映时代,反映社会生活的历史来读”。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毛泽东在延安时就认真地读过。“从 现在保留下的1938年版《鲁迅全集》中可以看到,毛泽 东在这个集子的所有篇目都做了阅读记号,并在《阿Q 正传》这篇的头上画了一个圆圈,说明毛泽东十分注意这 篇作品。”021 他还曾这样说:‘《阿Q正传》是一篇好小 说,我劝看过的同志再看一遍,没看过的同志好好地看 看。”[2Ol 借助于小说这个媒介,作为读者的毛泽东与作 为作者的鲁迅,近代中国这两位给历史以最深远影响的文 化伟人,虽从未谋面,[2Ol 却进行了无数次思想对话,碰 撞出他们思想轨迹的最明显的切近点,那就是对中国历史 文化和中国现实社会的深刻了解。1934年冯雪峰告诉毛 泽东,“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 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毛泽东听了 哈哈大笑,然后沉思着说:‘这个日本人不简单,他认为 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iSl 。毛泽东在肯定鲁迅的 同时,并没有否认自己,弦外之音不言而喻:他和鲁迅都 懂得中国,懂得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的现实,也许就是 因为这个缘故,他才说:“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8j 。 三、在读史的方法上:提倡诗史互读 诗与史是矛盾的:诗以表达情感、阐述心灵为主,史 是以追究往事真相、描述事实为主;诗的内容上属于“虚” 的,史的内容以“真实”为准则;诗在感情基调上是热烈 的,史则是冷静、理性的;诗的思维方式是跳跃的,史以 逻辑推演为主。但是,诗与史也有相通之处,鲜明的艺术 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两者所必备的。在这里着重说说想象 力。一般而言,史家需要两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一是精 密的功力,一是高远的想象力。没有精密的功力不可能做 搜求和评判史料的功夫;没有想象力,不能构造历史的系 统。”[21】 而诗最重要的组成因素就是想象力,没有想象 力就不可能创作诗,想象力就是诗的灵魂和核心。想象力 对于史家和诗家是同等重要的,很多史家甚至视史如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的作者布克哈特在一 封信中说:“我在历史上所构筑的,并不是批判或沉思的 结果,而是力图填补观察资料中的空白的想象的结果。对 我来说,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诗;它是一系列最美最 生动的篇章。”[22】 《罗马史》一书的作者德国历史学 家蒙森说:“在探索真理方面,历史学家就像科学家一样 受制于同样严格的规划。他必须利用一切经验调查的方 法,必须搜集一切可以得到的证据并且比较和批判他的一 切原始材料。他不能遗忘或忽视任何重要的事实。然而, 最终的决定性的步骤总是一种创造性想象力的活力”,是 “对实在的真相的想象力”。“真正的历史综合或概括所依 赖的,正是对事物之经验实在的敏锐感受力与自由的想象 力天赋的结合。”[221 毛泽东是诗人,也是史家。就其个性而言,毛泽东确 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既有诗人的浪漫想象, 也有史家的睿智冷静。他自己也说,身上既有虎气,又有 猴气,那么,他说的虎气是否可以理解为史家的那种大度 第34卷 鲁涛等:毛泽东读史的独特视角及其当代启示 4l 理智的气质,而猴气就是他喜欢的小说形象“孙悟空”所 具有的叛逆浪漫的秉性,这也是诗人的天性。当然,他复 杂矛盾的个性还不止如此,“他既是一个通晓古今的学者, 又像农民一样平易朴实;十分幽默风趣,含蓄温和,又严 肃认真,猛烈逼人;既坦率、外露,又精明、腼腆,既谦 恭豁达,又高傲敏感;既细致谨严,明察秋毫,又粗狂洒 脱,不修边幅;既好务虚,又好务实;既有成就大业的耐 心,而一旦需要则当机立断,决不坐失分秒……”。【1 oJ2。 所以,在普通人那里很难做到互为矛盾的多重身份、多种 个性的融合,毛泽东却做到了。在毛泽东的诗家与史家身 份中,他凭借诗与史的共性——想象力,通过诗史互读的 途径,不仅化解了诗与史的矛盾,而且还超越了诗与史的 矛盾,构筑了他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个性世界。 诗史互读显然是毛泽东既矛盾又独特的思想和个性 的具体表现,他和谐地化解了诗与史的冲突,巧妙地融合 了情与事、虚与实、热与冷的矛盾,并把他们糅在了一起。 通过诗歌,他读活了历史,重建了一幅幅历史图景;通过 历史,他升华了诗歌,表达了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想象。 这一切,又都形迹清晰地引向他实践着的现实。 总体看来,毛泽东诗史互读的方法主要由读诗论史和 读史而想到诗两部分构成。 毛泽东的读诗论史首先注重的是选择咏史诗,其中尤 为喜欢唐代刘禹锡、罗隐、杜牧的咏史诗。中国是一个诗 的国度,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 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 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正是因为咏 史诗使用“以古喻今”的手法,使得毛泽东在读咏史诗时 总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立足现实,鸟瞰历 史、纵论古今。1939年4月在延安抗大的一次报告会上, 毛泽东就借用杜牧的咏史诗《题乌江亭》来歌颂项羽的英 雄气节,批判汪精卫、张国焘的叛变,以此来鼓励他的战 友们将革命进行到底。他说:“楚霸王项羽在中国是一个 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这比汪精卫、张 国焘好得多。但项羽尚有一个缺点,从前有一个人在他自 杀的地方作了一首诗,问他你为什么要自杀,可以到江东 再召八千兵来打天下。我们不学汪精卫、张国焘,要学项 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 其次,毛泽东读诗论史时往往将诗歌的作者置于宏观 的历史背景中来分析,以此阐发历史观点、评判历史人物 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毛泽东对屈原及其创作的《楚辞》 有特殊的感情。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他在自己 的笔记《讲堂录》中就抄录了《离骚》、《九歌》全诗。这 本《讲堂录》共有47页,抄文占去l1页。罗章龙回忆和 毛泽东初次见面的三个多小时中,毛泽东“对离骚颇感兴 趣,主张对《离骚》赋予新评价。”1949年12月,毛泽 东在赴苏联访问的火车上,与苏方陪同的汉学家费德林突 出地谈到屈原,并认为屈原是“第一位有创作个性的诗 人”。继而,毛泽东分析了屈原所处的历史时代,“历史上 任何一个伟大变革都会产生一些悲欢离合的故事。至于屈 原,政治变迁是他个人的不幸。屈原艰苦地走过他的时代。 他忧国忧民,力求挽救楚国的危亡。…‘连年战乱使国家凋 敝、民不聊生,楚国灭亡了,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接着 开始了另一个历史过程,就是把那些分散的、相互争权夺 利征战不休的诸侯王国统一起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最后,它以秦始皇统一中国而告终, 从而形成第一个集中统一的帝国。这对中国的命运产生了 重要的作用。这是事情的另一个方面。”【23JH 再次,毛泽东还善于从凝练的诗歌语言中窥视出恢宏 的历史图景,并能准确地把握历史的本质,如同放大镜一 样,能够小中见大,以一取万。比如,毛泽东读王勃的诗 时说“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 读杜甫的诗时说“给全人类留下优秀的文学遗产”;读白 居易的诗时说“高处在与人民有平等思想”,等等。 而毛泽东由读史而想到诗,是将具体的历史事实瞬间 转化为抽象的诗歌,高度浓缩了自己的历史观点。例如, 他在读《五代史》时,他想起自己早年读过的一首诗《三 垂冈》,因记不起作者名字,写信让田家英帮助查找:“近 读五代史后唐庄宗传三垂冈战役,记起了年轻时曾读过一 首咏史诗,忘记了是何代何人所作。请你一查,告我为盼!” 并将此诗凭记忆写下附上:“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跋 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 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 歌”。毛泽东在诗后还注明该诗的题旨:“诗歌颂李克用父 子。”又如,在读《南史》卷22“僧虔传”叙述刘宋时光 禄大夫刘镇之30岁时病笃,已置棺材,不料不久病愈, 活到90多岁,“因此而言天道未易知也”。对这种宿命论 思想,毛泽东以曹操的《龟虽寿》批注道:“盈缩之期, 不尽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这样的读法,实际上 是现实与历史的对话,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不仅史被读 活了,历史人物也被读活了。 四、在读史的内容上:关注地方史,喜欢读方志和历 史地图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国家政治系 统、基层社会系统和宗族组织系统。而古代中国对这三个 系统都有丰富的历史记载,并形成了各自的文献体系,分 别是:以记载国史为主的正史、以记载地方社会为主的方 志和以记载家族为主的谱牒。长期以来,人们多重视正史、 方志,但对谱牒、家史的关注显然不足。 在读史的内容上,毛泽东并没有忽视村史、家史等微 观形态的历史。除了对中国方志十分注意涉猎,且喜欢读 历史地图之外,他特别强调研究现代史,应该从研究最基 层的家史、村史的微观人手,这是研究整个宏观社会历史 的基础。 42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 方志,又称地方志,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 期某一地域的山川气候、特产资源、风土民情之类的情况 的书籍文献。所以,方志称为一方的“百科全书”。据统 计,中国的传世志书约8700余种,11万余卷,占古籍的 10%左右。方志能起到“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基 于它的重要作用,方志常为历代所重视,遂有“治天下者 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的说法。 毛泽东很早就意识到方志是极重要的史书。青少年时 期为了修学储能,增长知识,他熟读顾祖禹的《读史方舆 纪要》。投身革命后,为革命斗争和战争的需要,他通过 翻阅方志,了解当地的社会与自然,现状与历史,获得经 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资料,这对于作战和建立根据地 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经常外 出视察工作。每到一处,他总要找方志阅读。成都、杭州、 广州、武汉、合肥以及庐山等地,当地图书馆都留下了他 借书的记载。 与阅读各方志相得益彰的是,毛泽东在读史的过程 中,往往伴有历史地冈,正所谓“左图右史”。在中国古 代,“左图右史”主要是形容典籍图史收藏的丰足。《新唐 书・杨绾传》:“性沉静,独处一室,左图右史,凝尘满席, 澹如也。”不仅如此,“左图右史”还有一层意思,“那就 是图与史是不能分离的,图与史分列左有,可以互相参补 印证。治史者若没有地理知识,缺乏历史空间的方位感, 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史地并称,正是这个道理。”[241 舶 好的地图集确实能为读史提供方便条件,有时甚至是 不可缺少的条件,这是由毛泽东读史实践证明了的。鉴于 他自己读史的经验,建国以后在条件改善的情况下,毛泽 东提出重新绘制中国历史地图的计划,以此来方便读大型 史书的需要。以后几经曲折和磨难,直至1988年8册《中 国历史地图集》才宣告此项文化工程的竣工。应该说,这 项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壮举,是和毛泽东的关 怀与指导分不开的。 村史属方志,是“小”方志。自元朝以来,某些乡镇、 村落就编m自己的方志,如清代乾隆年问浙江的《乌青镇 志》。而家史则属以记载家族为主的谱牒范畴。家史记载 着家庭的发展、变迁,它包括家传、家谱等,盛行于六朝。 对于这两种微观的历史形态,毛泽东高屋建瓴地说:“研 究现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从研究最基层的家史、 村史的微观人手,这是进而研究整个宏观社会历史的基 础。”后来,他甚至还说:“研究历史不结合现实不行。研 究近代史不去搞村史、家史等于放屁。”【 ]驺 另外,还有一事例足以说明他对家史、村史的重视。 “在故居里有一本一九六五年第一期《历史研究》,其中 刊载着一篇署名赵有福、黎帆两人合写的《试论编写和研 究‘四史’的重大意义/o(注:‘四史’指个人史、家史、 村史、厂史)对这份不定期出版的刊物中并非知名人士所 写的文章,毛泽东认真阅读后划下许多曲线和直线,并未 忽视。”【7】3 毛泽东将读史内容的触角伸入到被传统史家忽视的 下层空间,关注方志、村史、家史的研究,无疑是在削弱 传统的“帝王将相”的历史影响,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创造者。这与他一直以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 历史学习、历史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五、在读史的范畴上:“报纸是活的历史”,读报属于 读史 毛泽东酷爱报纸,可以说有点嗜报成癖,他亦把报纸 当历史读,通过报纸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 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就养成了经常读报的习惯。最早 接触报纸是在17岁那年,“在东山学堂期间,读了表兄文 运昌送给的关于康梁变法的书报,其中有梁启超主编的 《新民丛报》。”[91 l8岁.“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 读书。在这里,首次看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9I1。不 久,“毛泽东参加驻长沙的起义新军二十五混成旅五十标 第一营左队,当一名列兵。在军队除认真接受军事训练, 还非常重视研究时事和社会问题,每月饷银大都用于购买 报纸,贪读不厌。”【9…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他常用饭 后、课余和空堂时间去看报。看的特别认真、仔细;有时 一张报纸可以看上一个多钟头……第一师范的同学大家 称他是‘时事通’。如果有不明了的时事问题,找他一谈 就解决了;如果在自习室、运动场找他不见,常常在阅报 室可以找到他……当时长沙…版的几家报纸,毛泽东也都 是仔细阅读的。”【”】 ”这时,他对报纸的作用的认识 是:“还有最重要的,报纸是活的历史,读它可增长许多 知识。”[251 。弘。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时候,由于条件 恶劣、消息闭塞,“他更把报纸看得像空气、水和食物一 样重要”[261 ,总是想尽办法找报读。在延安时,他曾说: “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二三天不读报是错误”。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以后,读报成为了他的生活方式,成为日常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书看报,每天都不能少。”tlSl∞。 毛泽东关于“报纸是活的历史”的命题是有相当道理 的。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是他最早读到的报纸,对 于在闭塞乡村求学的毛泽东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冲击 力.起到了思想启蒙和民智开化的作用。毛泽东对刊载在 该报的梁启超的《新民说》特别感兴趣,“看得非常开心, 并写有批语”,并且“反复阅读,有的可以背诵 来。”他 “赞成君主立宪制,希望由康有为、梁启超那样的维新派 进行改革。他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191 毛泽东读到这 份报纸是在1910年的秋季,而《新民丛报》创办于1902 年,1907年8月停刊,前后历时六年。从新闻的时效性 来看,只能说毛泽东形式上在读报,但内容上并没有读到 新闻,而是在读历史,实质是他将旧报纸当历史读。如同 他将小说当历史渎一样,旧报纸是他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 社会现实的T具。第二年,他读到了同盟会办的《民立报》, 第34卷 鲁涛等:毛泽东读史的独特视角及其当代启示 43 读报的角度亦是如此。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毛泽东才认 为“报纸是活的历史,读它可增长许多知识。” 如前所述,毛泽东承认空间,否定时间。也就是说, 毛泽东对时间的观念比之空间的观念要淡薄。在毛泽东看 来,今天报纸的新闻,不要等到明天,就在今天,它就是 历史了。这是对他的观点“报纸是活的历史”最好的注解。 李大钊亦承认:“报是现在的历史,史是过去的报”。[2 1 此外,报纸与历史有着共同的内容与实质。历史学是 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关注历史上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方方 面面,而报纸更关注当下社会。关于这一点,李大钊曾有 过精辟的阐述:“亦可以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这样说 来,把人类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 便是社会。历史与社会同其内容,同其实质。”【 。】 由李 大钊的这一认识出发,我们会看到,毛泽东关于“报纸是 活的历史”这一结论是合理的。 因此,我们从毛泽东读报的内涵、语境、目的与范畴 来看,报纸的新闻和历史是相通的。“新闻与历史是很难 截然分开的,二者其实是一家。”【29] 正是在此意义上, 毛泽东读报是他读史的一种方式,是他读懂中国社会的另 一种利器。在某种程度上讲,毛泽东的读报观是从属于他 的读史观的,这是他对传统读史的一种创新。 六、毛泽东读史的独特视角给我们的启示 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不论是人民群众,还是伟大 领袖,不论是进行革命,还是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都离不开读史、学史和用史,都离不开吸收历史中的智慧 和成果。通过对毛泽东读史视角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我们 发现他的读史视角不仅是独特的,而且也是耐人寻思的,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深刻的教益。 第一,读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 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向来重视 经验、重视实践、重视行动,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 提倡读“无字之书”。所以,在我们具体的读史活动中, 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不能忽视书本知识的作用;另一 方面又要勇于走出书斋,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 众学习,走“游历读史”之路,并将自己的学习心得、理 论成果应用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唯有“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 第二,读史要注重求真与致用的统一。历史兼容了过 去与现在,这种时间上的二重性导致了价值的二重性,即 求真与致用。在毛泽东身上,我们既应看到“古为今用” 的积极一面,但也不能忽视片面致用带来的严重弊端,把 史学和现实的政治联系得过于紧密,只能使史学丧失自主 性和独立品格,最终被逐出学术之林。相反,我们也不能 过于崇尚求真,压抑致用,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史学与时 代、社会和生活脱节,失去现实之源,最终导致史学日趋 萎缩,走向封闭。只有坚持求真与致用的有机统一,才能 更充分地发挥史学的价值。 第三,读史要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毛泽东在读史 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史学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即:“不 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l I】 ,就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 总的理论原则指导下,批判地承继和总结。同时,毛泽东 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创新也是空前的,他读史的独特视角实 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开拓和创新。通过对封建落后 的传统史观的彻底摒弃,对读史的方式、体裁、方法、内 容和范畴进行延伸、拓展和深化,将“学习方法和学习制 度改造一下”,[1I]’ “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111’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历史哲学【J].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 [2]王子今.毛泽东与中国历史[I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l993. 【3水静.特殊的交往——省委第一书记夫人的回忆[3】M】.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4]臧克家.毛泽东同志与诗[J】_红旗,1984(2). 【5】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3. [6]6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7】张贻玖.毛泽东读史——记录和解读毛泽东的读史批注[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8】谢俊,欧阳康.毛泽东史学思想渊源探析[J】.社科纵横, 2008(2):134-136. [9】逄先知.毛泽东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0】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Ol2.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12】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北 京三联书店,2009. [13】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M】.沈 13:万卷出版公司, 2005. 【1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15]戴名世.南山集:“史论”篇【c].北京:中华书局,1986. 【l6】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 [17】斯诺等.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M】.北京:三联 书店,2011. 【18]徐中远.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2. [19】衡如.新历史之精神[J]_东方杂志,1922,19(11). [20】刘继兴.魅力毛泽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2l】胡适.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发刊词[J].国学季刊,创刊号 (1923). [22】恩斯特・卡希尔.人论【M].北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3]张贻玖.毛泽东读诗——记录和解读毛泽东的读诗批注【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 [24】赵珩.也说左图右史[J].新华文摘,2006(14). [25]毛泽东研究全书(第1O卷)[JvI】.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 [26】刘明杰.爱读报的毛泽东[J】.新闻爱好者,1993(12).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 [27】张文生.李大钊史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6. 【28】李大钊.史学要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9】甘惜分.新闻论争三十年[M】_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Mao Zedong’S Unique View on Reading History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LU Tao ,Mo Zhi Bin (1.Yunmeng Periodicals,Hunan Institute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414006,China;2.College ofHistory nd aCultur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3,China) Abstract:Mao Zedong took a very special angle in reading history.He would always raise questions uncontemplated by others,and would try to seek something new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Besides,he would not be restricted by the ancient views,from whom he inherited beneficial ones while developed something new by himsel ̄Therefore he formed a unique style of his own,which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five factors.First,as far as the manner is concemed,he took a so-called‘‘reading history in traveling”way,i.e.,he would not confine himself in his study when reading history.On the contrary,he involved himself actively in the society.Second,he broke the confinement of the style of the history books,preferring profound history works to history novels.Third,he highly incorporated poetry with history because poetry are condensed historical picture scroll while history works call fully explain the sublime words with deep meaning of poetry.Fourth,he took special interest in reading local topography,village history and family history,which are often neglected by traditional historians,and fully afifrmed the view that masses rae the creator of history.Last,he equated reading newspapers wiht reading history because in his eyes‘‘newspapers are living history”.Mao Zedong extends and deepens the manners,styles,methods,content and categories in reading history,which reflected that he has a very strong sense in space.From the special angle of reading history by Mao Zedong,we can get some profound enlightenment and instruction--sticking to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ng theory nad practice, seeking truth and pragmatism,inheritance nad creativity in reading history. Key words:Mao Zedong;reading history;special angle (责任编校:易永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