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精华版__古代诗歌欣赏

精华版__古代诗歌欣赏

来源:九壹网
 古代诗歌鉴赏

刘志杰

鉴赏诗歌谴词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①这个字或者词是什么意思;②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③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④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⑥品味音韵美 诗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因此,要立足诗句,咀嚼语句含义,深入挖掘言外之意和言外之情。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会全诗型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诗歌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诗歌练习一: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1.前人说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里面伏有一个“春”字,是颈联的伏笔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作者思乡心切情感。

 2.“阔”字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 答案:“阔”字写出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边无际,视野十分开阔的景象。

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历来受到人们好评,好在哪里?

 答案1:①通过拟人手法, “残夜”指天接近拂晓,“旧年”相对新年而言;“海日”

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②采用象征手法,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 答案2:颈联妙在:①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

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②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赶走严冬,表现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③透露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 诗歌练习二:

<<春望>>

[唐] 杜甫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春望》中体现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作者触景生情且运用了互文、拟人修辞手法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深刻表达作者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2.题目“望”字总领全诗,那么诗人“望”见了什么?又盼“望”什么?

 答:“望”见:被叛军占领的长安满目萧条,杂草丛生、城池破败的凄凉景象;盼“望”

朝廷打败叛军,结束战争,给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

 3.“城春草木深”一句中“深”字用得妙,请做分析。

 “深”字突出写出了长安被叛军占领后百姓逃亡、城池破败、杂草丛生的荒芜衰败

景象。借物抒情,抒发国破家亡的凄凉伤痛之情。

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原因。

 运用拟人、互文的修辞和反衬手法,用美好的事物花、鸟来反衬长安城的破败、亲

人离别愁恨,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伤痛形成鲜明的对照,移情于物、情景交融,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 5.此诗尾联描写了一个什么细节?这个细节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通过“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搔”头的细节描写,既感叹自己苍老的愁苦

之情,又抒发国破家亡的离乱之痛。

 6.阅读《春望》联系《石壕吏》,分析杜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了什么写

法?写什么内容?

 运用对比写法,写出当时统治者骄奢糜烂的生活和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痛苦不堪的悲

惨命运。

 诗歌练习三: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   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使用“”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_心情。

2.颈联中的“直”“圆”两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为什么?

“直”字写出大漠孤烟的劲拔之美,“圆”字写出大漠落日西下的雄奇之美;一“直”一“圆”,两个字不仅准确描绘出大漠奇特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写出了塞外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独特风光。

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 浩渺的大漠,漫无边际的黄沙;远处烽火台的狼烟直上青天,苍茫暮色中,西下的

夕阳倒映在弯弯曲曲的黄河里。

 4、试鉴赏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优美意境?

 首先,构图美。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下的河流,画面景物不多,但空间阔

大,层次很丰富。

 其次,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基本

形状。

 第三,色彩美。黄沙、橘红色夕阳、河水以及沙漠上的白色烽烟„„

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遒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一幅

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王国维赞说“千古壮观”。  诗歌练习四: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宋)辛弃疾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1.这首词“壮”字贯穿全篇。最后一句“可怜”的意思是“可惜”这里既表达了词

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又寄托了词人对陈亮的希望和勉励。“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情绪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

 2.“沙场秋点兵”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 “秋”字用得好。肃杀的秋天里,将士们在战场上检阅三军。“秋”字不仅点出作

战的时间,同时,也暗示出边关萧瑟肃杀的战场气氛。

 3.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画面。

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快地驰骋疆场,将士们把那雕弓猛力拉开,霹雳作响。

 4.辛弃疾词中“赋壮词”怎么理解?

 答:可从三方面来理解。①内容上选择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

  

 

点兵,骑快马、挽强弓等,诗歌显得铿锵威武、雄健强悍;②思想感情看表达作者为国建功的雄心壮志;③语言上壮丽而不纤巧,比如“了却君王天下事”。因此叫做“赋壮词”。

5.以下两句都写到白发、白鬓,哪个词语最能表达出作者思想情感的不同? 甲句:可怜白发生。乙句:鬓微霜,又何妨!

甲句“可怜”二字突出词人虽有报国雄心,但却壮志难酬的抑郁与愤慨;乙句“又何妨”则表达出诗人不服老,渴望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补充题1: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哪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2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