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积累有特色词句,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的人格与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老汉每一个动作的内涵与精神。
2.突出对比,营造氛围。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文题目
1.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这也是一座生命桥。(板书课文题目)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选择容易读错的字词板书,如“揪”(jiū),“瞪”(dèng)等。
4.学生汇报。
(1)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当洪水袭来时,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 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
2.学生交流。
(1)出示两组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① 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第一句写得好,因为用形象的比喻贴切地写出了雨之大,山洪之
猛。)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势不可当”又是什么意思?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读一读。(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将承载一百多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危急。)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的,又怎么说的呢?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1)先让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在后面,体现党员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个村民的安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党员!)
三 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7~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课堂交流,老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的是“一座山”吗?为什么?(老汉先村民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怪不得他受全村人的“拥戴”,老汉的威信在村民中“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到村民的“拥戴”呢?想象老支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回答问题。
A.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B.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老汉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后面去?(因为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请你写下来。
②朗读并交流学生所写的句子。
③我们可知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老汉是村支部,也是一位父亲。但是,当个人利益与
集体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
多……)
3.再读加深感受:选择第7~23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 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个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说、怎么做?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一个片段。参考题目如下:
《爷爷,我们想念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怀念您!》
《洪水退后……》
五 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鼓励学生在课文中有所发现。
(1)巧妙地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六 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那为什么却用“桥”作为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