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唐书·柳仲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柳仲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来源:九壹网
《新唐书·柳仲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柳仲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新唐书·柳仲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柳仲郢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柳仲郢,字谕蒙。长工文,著《尚书二十四司箴》。为韩愈咨赏。及进士第,为校书郎。牛僧孺辟武昌幕府,迁侍御史。有禁卒诬里人斫父墓柏,射杀之,吏以专杀论,而中尉护免其死,右补阙蒋系争,不省。仲郢监罚,执曰:“贼不死,是乱典刑。”朝廷嘉其守。累转吏部郎中。时诏减官冗长者,仲郢条简浃日①,损千二百五十员,议者厌伏。迁左谏议大夫。御史崔元藻以覆按吴湘狱得罪,仲郢切谏,宰相李德裕不为嫌,奏拜京兆尹。会废浮屠法,尽坏铜象为钱。仲郢为铸钱使,吏请以字识钱者,不答。中书舍人纥干臮诉甥刘诩殴其母,诩为禁军校,仲郢不待奏,即捕取之,死杖下。宣宗初,德裕罢政事,坐所厚善,出为郑州刺史。左迁秘书监。数月,出河南尹,以宽惠为政。或言不类京兆时,答曰:“辇毂之下,先弹压;郡邑之治,本惠养。乌可类乎?”擢剑南东川节度使。大吏边章简挟势肆贪,前帅不能制,仲郢因事杀之,官下肃然。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贬雷州刺史。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盗发父墓,弃官归华原。徙华州刺史,不拜。咸通五年,为天平节度使。卒于镇。仲郢方严,尚气义,事亲甚谨。李德裕贬死,家无禄,不自振;及领盐铁,遂取其兄子从质为推官,知苏州院。宰相令狐綯持不可,乃移书开谕綯,綯感悟,从之。每私居内斋,束带正色,服用简素。急于摘贪吏,济单弱。每旱潦,必贷匮蠲负,里无逋家。衣冠孤女不能自归者,斥禀为婚嫁。在朝,非庆吊不至宰相第。家有书万卷所藏必三本上者贮库其副常所阅下者幼学焉仲郢尝手钞《六经》又类所钞它书凡三十篇号《柳氏自备》旁录仙佛书甚众皆楷小精真无行字。

(选自《新唐书·柳仲郢传》,有删改)

译文:

柳仲郢字谕蒙。擅长写文章,撰著有《尚书二十四司箴》,受到韩愈的赞扬。考中进士科,任校书郎。牛僧孺征用他到武昌幕府任职,升任侍御史。有禁军士卒诬告乡里有人砍掉了他父亲坟墓上的柏树,用箭射死了那个人,执法官吏以擅自杀人论处那个禁军士卒,而禁军中尉出面要求减免禁军士卒的死罪,右补阙蒋系上奏争论,皇上没有醒悟。柳仲郢担任监罚之职,坚持上奏说:“不处死这样的罪犯,就是扰乱法令和刑罚。”朝廷称赞柳仲郢守法。柳仲郢多次啭任为吏部郎中。当时皇帝下诏削减多余无用的,柳仲郢花了十天时间分条核查,减少了一千二百五十人,议论的人佩服他。升任左谏议大夫。御史崔元藻因查办吴湘案而获罪,柳仲郢极力谏诤,宰相李德裕没有因此事而怨恨他,反而上表奏请拜授他任京兆尹。恰逢朝廷下令废除浮屠法,毁掉所有铜像:来铸造钱币。柳仲郢任铸钱使,有属官请求在钱币上刻字,他不答应。中书舍人纥干皋控告外甥刘诩殴打母亲,刘诩是禁小校,柳仲郢不等上奏,马上将刘诩逮捕,用枝打死。宣宗初年,李德裕被免去宰相之职,柳仲郢因与李德裕亲善而获罪,出任郑州刺史。被降任为秘书监。数月后,出任河南尹,为政注重宽惠。有人说这和他任京兆尹时不一样,他回答说:“对在天子脚下的京城,要以制服为先;对府县的治理,要以施惠休养为本。怎能一样呢?”升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大吏边章简仗势大肆贪暴,以前的节度使不能制服,柳仲郢借事由杀死边章简,手下的官吏也肃然起敬了。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贬任为雷州刺史。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在东都任职。恰好有盗贼挖掘他父亲的坟墓,他放弃官职返回华州。调任华州刺史,没有接受任命。咸通五年,出任天平节度使。在节镇任上去世。柳仲郢正直严肃,崇尚气节,侍奉父母特别恭谨。李德裕被贬而死,家人没有俸禄,不能自救;等到他代理盐铁转运使时,便选拔李德裕兄长的儿子李从质为推官,主管苏州院的盐铁事务。宰相令狐絢坚持说这不可以,他就写信劝说开导令狐絢,令狐绚深受感动,听从了他的建议。他每每独自在家居住,也是衣帽整齐神色严肃,服饰器用简单朴素。所关注的是指斥贪官污吏,救济孤单贫弱之人。每遇旱涝灾害,一定

借钱给穷得一无所有的人并减免亏欠的赋税,所以乡里没有逃亡的人家。士大夫家的孤女力婚嫁的,他就赠给谷物帮助置办嫁妆而婚嫁。在朝廷时,没有贺喜吊唁之事不去宰相家中。柳氏家中有万卷藏书,所收藏的书一定有三本:最好的上品保管在库中,其次一些的是经常阅览时用的,差些的下品为幼儿学习时用的。柳仲郢曾亲手抄录《六经》,还分类抄录其他书籍共三十篇,取名叫《柳氏自备》,另外还抄录了很多道教和佛教一类的书,所有抄录的都是用精美的楷书小字,没有用行书的情况。

《新唐书·柳仲郢传》

2、《新唐书·柳仲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柳仲郢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柳仲郢,字谕蒙。长工文,著《尚书二十四司箴》。为韩愈咨赏。及进士第,为校书郎。牛僧孺辟武昌幕府,迁侍御史。有禁卒诬里人斫父墓柏,射杀之,吏以专杀论,而中尉护免其死,右补阙蒋系争,不省。仲郢监罚,执曰:“贼不死,是乱典刑。”朝廷嘉其守。累转吏部郎中。时诏减官冗长者,仲郢条简浃日①,损千二百五十员,议者厌伏。迁左谏议大夫。御史崔元藻以覆按吴湘狱得罪,仲郢切谏,宰相李德裕不为嫌,奏拜京兆尹。会废浮屠法,尽坏铜象为钱。仲郢为铸钱使,吏请以字识钱者,不答。中书舍人纥干臮诉甥刘诩殴其母,诩为禁军校,仲郢不待奏,即捕取之,死杖下。宣宗初,德裕罢政事,坐所厚善,出为郑州刺史。左迁秘书监。数月,出河南尹,以宽惠为政。或言不类京兆时,答曰:“辇毂之下,先弹压;郡邑之治,本惠养。乌可类乎?”擢剑南东川节度使。大吏边章简挟势肆贪,前帅不能制,仲郢因事杀之,官下肃然。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贬雷州刺史。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盗发父墓,弃官归华原。徙华州刺史,不拜。咸通五年,为天平节度使。卒于镇。仲郢方严,尚气义,事亲甚谨。李德裕贬死,家无禄,不自振;及领盐铁,遂取其兄子从质为推官,知苏州院。宰相令狐綯持不可,乃移书开谕綯,綯感悟,从之。每私居内斋,束带正色,服用简素。急于摘贪吏,济单弱。每旱潦,必贷匮蠲负,

里无逋家。衣冠孤女不能自归者,斥禀为婚嫁。在朝,非庆吊不至宰相第。家有书万卷所藏必三本上者贮库其副常所阅下者幼学焉仲郢尝手钞《六经》又类所钞它书凡三十篇号《柳氏自备》旁录仙佛书甚众皆楷小精真无行字。

(选自《新唐书·柳仲郢传》,有删改) 译文:

柳仲郢字谕蒙。擅长写文章,撰著有《尚书二十四司箴》,受到韩愈的赞扬。考中进士科,任校书郎。牛僧孺征用他到武昌幕府任职,升任侍御史。有禁军士卒诬告乡里有人砍掉了他父亲坟墓上的柏树,用箭射死了那个人,执法官吏以擅自杀人论处那个禁军士卒,而禁军中尉出面要求减免禁军士卒的死罪,右补阙蒋系上奏争论,皇上没有醒悟。柳仲郢担任监罚之职,坚持上奏说:“不处死这样的罪犯,就是扰乱法令和刑罚。”朝廷称赞柳仲郢守法。柳仲郢多次啭任为吏部郎中。当时皇帝下诏削减多余无用的,柳仲郢花了十天时间分条核查,减少了一千二百五十人,议论的人佩服他。升任左谏议大夫。御史崔元藻因查办吴湘案而获罪,柳仲郢极力谏诤,宰相李德裕没有因此事而怨恨他,反而上表奏请拜授他任京兆尹。恰逢朝廷下令废除浮屠法,毁掉所有铜像:来铸造钱币。柳仲郢任铸钱使,有属官请求在钱币上刻字,他不答应。中书舍人纥干皋控告外甥刘诩殴打母亲,刘诩是禁小校,柳仲郢不等上奏,马上将刘诩逮捕,用枝打死。宣宗初年,李德裕被免去宰相之职,柳仲郢因与李德裕亲善而获罪,出任郑州刺史。被降任为秘书监。数月后,出任河南尹,为政注重宽惠。有人说这和他任京兆尹时不一样,他回答说:“对在天子脚下的京城,要以制服为先;对府县的治理,要以施惠休养为本。怎能一样呢?”升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大吏边章简仗势大肆贪暴,以前的节度使不能制服,柳仲郢借事由杀死边章简,手下的官吏也肃然起敬了。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贬任为雷州刺史。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在东都任职。恰好有盗贼挖掘他父亲的坟墓,他放弃官职返回华州。调任华州刺史,没有接受任命。咸通五年,出任天平节度使。在节镇任上去世。柳仲郢正直严肃,崇尚气节,侍奉父母特别恭谨。李德裕被贬而死,家人

没有俸禄,不能自救;等到他代理盐铁转运使时,便选拔李德裕兄长的儿子李从质为推官,主管苏州院的盐铁事务。宰相令狐絢坚持说这不可以,他就写信劝说开导令狐絢,令狐绚深受感动,听从了他的建议。他每每独自在家居住,也是衣帽整齐神色严肃,服饰器用简单朴素。所关注的是指斥贪官污吏,救济孤单贫弱之人。每遇旱涝灾害,一定借钱给穷得一无所有的人并减免亏欠的赋税,所以乡里没有逃亡的人家。士大夫家的孤女力婚嫁的,他就赠给谷物帮助置办嫁妆而婚嫁。在朝廷时,没有贺喜吊唁之事不去宰相家中。柳氏家中有万卷藏书,所收藏的书一定有三本:最好的上品保管在库中,其次一些的是经常阅览时用的,差些的下品为幼儿学习时用的。柳仲郢曾亲手抄录《六经》,还分类抄录其他书籍共三十篇,取名叫《柳氏自备》,另外还抄录了很多道教和佛教一类的书,所有抄录的都是用精美的楷书小字,没有用行书的情况。

《新唐书·柳仲郢传》

3、《新唐书·裴行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裴行俭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贞观中,举明经,迁吏部侍郎。始设长名榜、铨注等法,又定州县升降、资拟高下为故事。上元三年,吐蕃叛。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蕃落以动安西,与吐蕃连和,朝廷欲讨之。行俭议曰:“吐蕃叛皛方炽,安可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死,其子泥涅师质京师,有如遣使立之,即路出二蕃,若权以制可不劳而功也。”帝因诏行俭册送波斯王。径莫贺延碛,风砾昼冥,导者迷。行俭止营致祭,令曰:“水泉非远。”众少安。俄而云彻风恬,行数百步,水草丰美。众皆惊。至西州,诸蕃郊迎,行俭召豪杰千余人自随。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都支视知之,不设备。行俭徐召四镇首长,伪约畋,子弟愿从者万人,乃阴勒部伍。数日,倍道而进,去都支帐十余里,先遗其所亲问安否,外若闲暇,非讨袭者。又使入趣召都支。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且传契箭召

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帝亲劳宴,拜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诏露元年,实厥阿史德温傅反,众数十万。诏行俭为定展道行军大总管讨之。大军次单于北,暮,已立营。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徒营高冈。吏白:“士安堵,不可扰。”不听,促徙之。比夜,风雨暴至,前占营所,水深丈余。众莫不骇叹。时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与温傅合。行俭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突厥悉平。帝尝赐马及珍鞍,令史私驰马,马蹶鞍坏,惧而逃。行俭招还之,不加罪。赐都支资产皿金三千余物,橐驼马牛称是,行俭分给亲故洎麾下,数日辄尽。行俭工草隶,名家。通阴阳、历术,每战,豫道胜日。

(节选自《新唐书•裴行俭传》,有删改) 译文: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贞观年间,考中明经,升迁做了吏部侍郎。他创设长名榜、铨注等法规,拟定州县升降、衡量资历高低的制度,被后世沿用。上元三年(676)吐蕃叛乱。仪凤二年(677),十个部族的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引诱各附属部落来骚扰安西,和吐蕃结为联盟,朝廷准备征讨。行俭建议说:“吐蕃叛乱的气焰正盛,怎么能在西方添乱?现在波斯王已死,他的儿子泥涅师在京做人质,如果派使者去立他为王,就会路过二蕃,若见机行事,可以不用辛劳而获得成功。”皇帝于是下诏让裴行俭前去册封护送波斯王。穿越莫贺延碛沙漠时,飞沙走石,白天如同夜晚,向导迷了路。裴行俭命令宿营举行祭祀,传出号令说:“泉水不远。”将士们才稍微安心。很快就云散风静,向前走了几百步,水泉丰沛草木繁茂。大家都感到惊异。到了西州,诸蕃部落到效外迎接,裴行俭召集豪杰千余人跟随自己。他故意高声说:“天太热,不可以前进,应该在此驻军等到秋天。”阿史那都支侦察知道了这一情况,于是不加防备。装行俭从容召集四镇的酋长,假装相约打猎,愿意跟从他的四镇子弟有万人,于是他暗中统率出发。几天后,日夜兼程前进,当距离阿史那都支军帐还有十余里时,他先派遣都支的亲信前去问安,表面上像非常随便,不是征讨袭击的人。紧接着又派人急忙去召见都支。都支本来与

遮匐计议,等到秋天再抵御使者,忽然听说已到,仓卒间不知所措,只得率领子弟五百余人到行俭的军营谒见,于是被擒获。这天,行俭又传出作为符契的弓箭,召各部落酋长都来听命,然后将他们逮捕押送碎叶城。皇帝亲自设宴慰劳,并授予裴行俭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诏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叛,部众有数十万人。朝廷下诏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前往征讨。大军暂时驻扎在单于的北边,傍晚,已经扎好了营帐,战壕已全部挖好,裴行俭改变命令迁移到高冈上扎营。军吏说:“将士们已经安顿下来了,不能扰乱他们。”裴行俭不听从,催促他们迁移营地。到了夜晚,狂风暴雨突然来了,原来扎营的地方,积水一丈多深。众人没有不惊叹的。当时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与阿史德温傅会合。裴行俭使用了反间计,劝说伏念,使他与温傅互相猜忌。伏念害怕,暗中向行俭表达了甘愿服罪之意,并且请求将温傅绑来以表忠诚。突厥全被平定。

皇帝曾赏赐给他骏马和珍贵的马鞍,令史私自骑马奔驰,马跌跤摔坏了马鞍,吓得逃跑了。裴行俭叫他回来,没有追究他。高宗赏赐给他从阿史那都支那儿缴获的财物金银器皿三千多件,相同数量的骆驼马牛,裴行俭分送给亲戚朋友直到部下,几天时间就送光了。裴行俭擅长草书隶书,是位书法名家。他通晓天文、历法,每次打仗,都能预知有利的时日。

《新唐书·裴行俭传》

4、《新唐书·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武元衡,字伯苍。曾祖载德,则天皇后之族弟。元衡举进士,累为华原令。畿辅镇军督将,皆骄横挠政,元衡称疾去。德宗钦其才,召拜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以详整任职。擢为御史中丞。尝对延英①,帝目送之,曰:“是真宰相器!”

顺宗立,王叔文使人诱以为党,拒不纳。监察御史刘禹锡求为判官,元衡不与,叔文滋不悦。会册皇太子,元衡赞相,太子识之。及即位,是为宪宗。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手书门下平章事,兼判

户部事。帝素知元衡坚正有守,故眷礼信任异它相。浙西李锜求入觐,既又称疾,欲赊其期。帝问宰相郑絪,锜请听之,元衡曰:“不可,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而复不至,是可否在锜。陛下新即位,天下属耳目,若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去矣。”帝然之,遽追锜。而锜计穷,果反。是时,蜀新定,高崇文为节度,不知吏治,帝难其代。诏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繇萧县伯封临淮郡公,帝御安福门慰遣之。崇文去成都,尽以金帛、帟幕、伎乐、工巧行,蜀几为空。元衡至,绥靖约束,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雅性庄重,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选。

八年,召还秉政。李吉甫、李绛数争事帝前,不叶②,元衡独持正无所违附,帝称其长者。吉甫卒,淮、蔡用兵,帝悉以机政委之。王承宗上疏请赦吴元济,使人白中书,悖慢不恭,元衡叱去。承宗怨,数上章诬诋。未几入朝,出靖安里第,夜漏未尽,贼射元衡中肩,复击其左股,徒御格斗不胜,皆骇走,遂害元衡。逻司传噪盗杀宰相,连十余里,达朝堂,百官恂惧,未知主名。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曰忠愍。

(选自《新唐书•武元衡传》)

[注]①延英:唐代长安宫殿名,在延英门内。②叶(__é):和洽,相合。

译文:

武元衡,字伯苍。他的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皇后的隔堂弟弟。武元衡中进士后,逐步升任为华原县令。当时京城附近地区的镇军将军,多恃功骄横,侵害吏民,武元衡管理不了称病离职。德宗钦佩他的才干,征召为比部(刑部四司之一)员外郎,一年内三次升迁到右司郎中,处世周详完善,很称职。被提拔为御史中丞。曾经被召对延英殿,皇帝在目送他离开时曾夸赞说“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

顺宗登基后,王叔文派人诱使武元衡结为同党,但武元衡拒不接受。监察御史刘禹锡请求武元衡给自己做判官,武元衡没有答应,王叔文更加不高兴。恰逢册立皇太子,武元衡辅佐他,因此太子了解他。等到太子即位,即为宪宗。元和二年,拜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兼判户部事。宪宗皇帝一直知道武元衡坚持正义,胸怀操守,所以对他礼遇有加,特别信任,与其他宰相不同。浙西李锜请求朝见皇帝,随后又推称有病,想要拖延朝见的日期。皇帝问宰相郑絪,郑絪请求批准李锜的要求,武元衡说:“不行,李锜自己请求朝见,皇帝已经下诏书同意召见他了,可他却又不来,这样一来好像朝见不朝见都由李锜说了算。陛下刚即位,天下人都耸着耳朵,睁亮眼睛注意您,若有奸臣能为所欲为,那么皇上的威严与诏令就全都没了。”宪宗认为他讲的话是正确的,就下诏书敦促李錡入朝。李錡的诡计败露后,果真公开反叛。这个时候,蜀地刚刚平定,高崇文为节度使,不懂吏治,皇帝难以找到替代他的人。就下诏命武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皇帝亲自到安福门慰问他,为他送行。高崇文离开成都时,几乎把金帛、帟幕、伎乐、工巧都带走了,蜀地几乎被洗劫一空。武元衡到了之后,安抚平定,严肃政纪,自身节俭,宽厚待民。三年后上下和谐,百姓富裕,蛮夷之人思归朝廷。武元衡品性沉着稳重,虽然不喜欢交际,但府署选置的僚属都是当时的才俊。

元和八年,武元衡被召回京城操持政务。李吉甫、李绛在皇帝面前为一些事情争执不休,不和谐,只有武元衡正道直行,不违附任何一方。皇帝称赞他是个有德行的人。李吉甫死后,淮蔡战争,皇帝把国家枢机政务都交给武元衡办理。王承宗上疏朝廷,请求赦免吴元济(不予讨伐),派人告知中书令,态度傲慢不恭敬,武衡呵斥来人,赶走了他。王承宗怨恨他,多次上奏章诬陷诋毁武元衡。不久武元衡上朝,刚出靖安里的府第,夜还未尽,遇到歹徒射中他的肩膀,又砍他的左腿,驾驭马车的随从与歹徒格斗,打不过,都惊慌的逃跑了,于是歹徒杀害了武元衡。官府巡逻的人(发现后)大声喊“盗贼杀了宰相”,连续十余里,一直传到朝堂上。上朝的百官惶恐不安,也不知道哪个宰相遇害。不久,他的马跑回府第后,朝廷内外才知道是武元衡。相关上报给皇帝,皇帝感到震惊,不上朝。在延英殿里召见宰相,十分悲痛,曾有两顿饭没有吃下去。后来追封武元衡为司徒,赐他谥号“忠愍”。

《新唐书·武元衡传》

5、《新唐书·李德裕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李德裕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李德裕,字文饶。穆宗即位,凡号令大典册皆更其手数召见赉奖优华帝怠荒于政故戚里多所请丐挟宦人诇禁中语关托大臣。德裕建言:“旧制,驸马都尉与要官禁不往来,今乃公至宰相及大臣私第,请白事宰相者,无辄诣第。”帝然之。未几,授御史中丞。牛僧孺入相,出德裕为浙西观察使。文宗召拜兵部侍郎。裴度荐德裕材堪宰相,而李宗闵以中人助,先秉政,且得君,出德裕为郑滑节度使。凡德裕所善,悉逐之。逾年,徙剑南西川。初,蜀自南诏入寇,民失职,无聊生。德裕至,乃建筹边楼,请甲人于安定,弓人于河中,弩人于浙西,由是蜀之器械皆犀锐。率户二百取一人,使习战,贷勿事,缓则农,急则战,谓之“雄边子弟”,凡十一军。又筑城以厄吐蕃,复关以夺蛮险。岁运内粟分饷诸戍,远民乃安。于是二边浸惧,南诏请还所俘掠四千人,吐蕃以城宾服。武宗会昌二年,泽潞节度刘从谏死,其从子稹擅留事,以邀节度。德裕建遣讨之。会横水戍兵叛,入太原,逐其帅,奉裨将杨弁主留事。方是时,稹未下,朝廷益为忧。德裕即奏:“弁贱伍,不可赦。如力不足,请舍稹而诛弁。”其后弁见斩,献首京师。诸道兵出境,皆仰给度支,德裕忧多迁延以困国力。因请敕诸将,令直取州,勿攻县。未几,郭谊持稹首降。帝问:“何以处谊?”德裕曰:“贷之无以惩恶。”尽取尝为稹用者,悉诛之。策功拜太尉,进封卫国公。德裕性孤峭,明辩有风采,善为文章,虽至大位,犹不去书,常以经纶天下自为,武宗知而能任之,言从计行,是时王室几中兴。卒,年六十三。(节选自《新唐书李德裕传》,有删改)

译文:

李德裕,字文饶。穆宗即位,凡是用来号令的法律条文都经过他亲手书写,皇帝多次召见他,对他的奖励很优厚。皇帝在政事方面懈怠荒废,所以皇亲国戚大多有所请求,挟制宦官刺探宫中话语,让大臣代人陈说请托做某些事。李德裕进言说:“按以前法令规定,驸马都尉与重要禁止互相交往。现在竟公然到宰相和大臣的私宅中去,

要求那些有事禀告宰相的人,不要总是到宰相府中去。”皇帝认为他说得对。不久,授予他御史中丞的官职。牛僧孺担任宰相,把李德裕调出京城任浙西观察使。文宗即位,召见李德裕并授予他兵部侍郎的官职。裴度推荐李德裕,认为他的才能可以胜任宰相,可李宗闵凭借宦官的帮助,此前先主持政事,并且很受皇帝赏识宠信,把李德裕调出京城任郑滑节度使。凡是与李德裕交好的人,全被贬出朝廷。过了一年,把李德裕调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此以前,南诏入侵蜀地,蜀地百姓失去常业,生活没什么依靠。李德裕到了之后,于是筹划建造边卡戍楼,从安定请来铠甲精兵,从河中请来弓箭手,从浙西请来弓弩手,从此蜀地武器坚固锐利。大致从二百户人家选拔一人,让他们训练战事,给钱他们,让他们不做其他的事,形势宽缓就从事农业,形势危急就进行战斗,称他们为“雄边子弟”,总共十一军。又建筑城池来扼制吐蕃,修复关塞来夺取南蛮险要之地。每年从内地运输粮食分发各戍守士兵,边陲百姓于是安定了。从此南诏和吐蕃逐渐恐惧,南诏请求归还所俘虏掠夺的汉人四千人,吐蕃用割让城池来臣服。武宗会昌二年,泽潞节度使刘从谏死了,他的侄子刘稹独揽留事大权(留事:官名,指节度留后;也可指积压的公务),来谋取节度使的官职。李德裕建议派兵讨伐他。恰逢横水戍守的兵士叛乱,攻入太原,逐离他们的主帅,拥立副将杨弁主持节度留后事。当这个时候,刘稹还没有平定,朝廷更加忧虑。李德裕就上奏说:“杨弁扰乱,不可赦免。假如我们兵力不够,请允许把刘稹放一边而先诛杀杨弁。”此后杨弁被斩杀,把他的头献给了朝廷。各路军马远出自己所管辖的地方,都依靠朝廷财政支出,李德裕忧虑牵制拖延太久而使国力困窘。于是请求朝廷号令诸将,命令直接攻取州府,不要攻打县城。没过多久,郭谊献上刘稹首级投降。武宗皇帝问:“怎样处置郭谊?”李德裕曰:“宽赦他就没有什么办法来惩罚反叛之人。”把曾经被刘稹任用的人都抓来,把他们全部诛杀。因功劳册封授予太尉官职,爵位进封卫国公。李德裕性格孤傲,明智善辩而有风采,善于写文章,虽然到达高位,还是不断读书。他常常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武宗知人善用,对他言听计从,当时王室几乎达到了中兴的局面。六十三岁去世。

《旧唐书·李德裕传》《新唐书·李德裕传》 6、《新唐书·房玄龄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房玄龄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补隰城尉。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日:“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太子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赏,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进尚书左仆射,更封魏。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玄龄由:“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徵日:“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国繇此衰,则守文为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微与我安天下畏富貴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薨,年七十十,谥日文昭。: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列传》,有删减) 译文:

房玄龄,齐州临淄县人。年幼时机警敏捷,贯通典籍,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应举于进士科。吏部侍郎高孝基以知人著称,说:“我见过的人很多,还没见过这样的年轻人,(他日后)一定是国家的栋梁。”补任牒城尉,见中原正乱,慨然而有忧天下的志向。适逢父亲

生病,历时十旬,玄龄衣不解带服侍;待父亲去世后,五天滴水不进。太宗率兵巡行渭北,房玄龄杖策拜见太宗于军门,太宗与他一见如故。太宗被封为秦王后,随即授玄龄职为王府记室。每逢征伐没有不跟从的,(战后)众人争相荻取奇珍异宝,惟独房玄龄收拢人才到幕府,并与诸将暗相深结,人人都愿尽死效力。秦王曾说:“汉光武帝自得邓禹之后,门人更加相亲相近。自从我有了玄龄,就像光武有了邓禹一样。”房玄龄在王府任职十年,军事文书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太子即位后,任职中书令。按功封赏,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居第一,晋爵为祁国公,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后来晋升为尚书左仆射,改封为魏国公。太宗曾问说:“创业与守成,哪一个更难?“玄龄说:”在事业开创时期,群雄竞逐,被打败了就归降,战胜之后才能夺取,因此创业为难。”魏徵说:\"取得天下后,就会安于骄奢淫逸。国家由此衰亡,所以说守成为难。“太宗说:“玄龄跟随我平定天下,身经百死,而逢一生,看到了创业的艰难。魏徵与我安抚天下,害怕因富贵而生骄盈。骄盈就会怠慢政事,怠慢政事就会导致灭亡,故见守成之为不易。”(房玄龄)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自认为权力恩宠极大,多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诏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靠您(治理)已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您看起来筋力未衰,不要谦让了!”晚年多病,当时皇帝出巡玉华宫,下诏玄龄留守京城,听任他卧床办理国事。后来病情加剧,皇帝命令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谥为文昭。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尽心竭力,一心为公,不想让一件事情有失误。熟悉精通吏事,审议法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奢淫侈,仗势欺人,于是收集古今家诫,书写在屏凤之上。

《旧唐书·房玄龄传》《新唐书·房玄龄传》 7、《新唐书·白敏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白敏中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白敏中,字用晦,少孤,承学诸兄。武宗雅闻居易(白居易)名,欲

召用之。是时,居易足病废,宰相李德裕言其衰苶不任事,即荐敏中文词类其兄而有器识。即日知制诰,召入翰林为学士。宣宗立,德裕贬,敏中抵之甚力,议者訾恶。德裕著书亦言“惟以怨报德为不可测”,盖斥敏中云。历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自员外,凡五年,十三迁。

崔铉辅政,欲专任,患敏中居右。会党项数寇边,铉言宜得大臣镇抚,天子响其言,故敏中以平章事、制置使。初,帝爱万寿公主,欲下嫁士人。时郑颢擢进士第,有阀阅,敏中以充选。颢与卢氏婚,将授室而罢,衔之。敏中自以居外,畏颢谗,自诉于帝。帝曰:“朕知久矣。若用颢言,庸相任耶?”顾左右取书一函,发视,悉颢所上,敏中乃安。及行,帝御安福楼以饯,颁玺书谕尉,赐通天带,卫以神策兵,开府辟士,礼如裴度讨淮西时。次宁州,诸将已破羌贼,敏中即说谕其众,皆愿弃兵为业。乃自南山并河按屯保,回绕千里。又规萧关通灵威路,使为耕战具。逾年,检校司徒,徙剑南西川,增骡军,完创关壁。治蜀五年,有劳,加兼太子太师,徙荆南。

懿宗立,召拜司徒、门下侍郎,还平章事。数月足病不任谒,固求避位,不许,中使者劳问,俾对别殿,毋拜。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书闻,帝怒,斥谱阳翟令。未几,加敏中中书令。

咸通二年,南蛮扰边,召敏中入议,许挟扶升殿。固求免,乃出为凤翔节度使。三奏愿归守坟墓,除东都留守,不敢拜,许以太傅致仕。诏书未至,卒,册赠太尉。博士曹邺责其病不坚退,且逐谏臣,举怙威肆行,谥曰丑。

【注】①苶(nié):精神不振。②阀阅:指功勋世家。 译文:

白敏中,字用晦,幼年丧父,跟从同宗的族各位兄长学习。武宗素闻白居易之名,想要征召任用他。当时,白居易因足病而去官在家,宰相李德裕说他衰弱疲惫不堪任职,即推荐白敏中文词如同他的兄长而且有度量见识。当天任他为知制诰,召白敏中入翰林为学士。?宣宗即位,李德裕被贬,白敏中极力诋毁他,为议论者厌恶。李德裕著书

也说“惟有以怨报德不可推测”,这大概是斥责白敏中的话。白敏中历任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从员外开始,先后五年,十三次迁官。

崔铉辅佐政事,想独断专行,担心白敏中身居要职。正值党项多次入侵边疆,崔铉说应该有大臣镇抚,天子同意他的话,因此让白敏中担任平章事、制置使。起初皇帝怜爱万寿公主,想下嫁给士人。当时郑颢考中进士科,有世家门第(的背景),白敏中以(他)充选。郑颢与卢氏定婚,将要完婚而停止,(故)对白敏中怀恨在心。白敏中因为自己居官在外,害怕郑颢谗毁,便主动向皇帝诉说。皇帝说:“朕早知道了。如果朕听信了郑颢所说的,还任用你吗?”(皇帝)环视左右,取出一盒书信,打开来看,都是郑颢上报的奏书,白敏中才心安。等到出行,皇帝亲临安福楼饯别,颁布玺书告慰,赐通天带,让神策兵护卫,授予他成立府署、选置僚属的权力,礼遇如同裴度讨伐淮西时。驻扎宁州时,诸将已攻破羌贼,白敏中即劝说民众,都愿意弃甲为业。于是从南山依傍黄河安置屯堡,回绕千里。又谋划萧关通往灵、威的道路,让他们打造耕战的器具。一年后,白敏中任检校司徒,升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增加骡子军,修缮关墙。在蜀治理五年,有功劳,加授兼太子太师,移任荆南节度使。

懿宗即位,征召白敏中授任司徒、门下侍郎,再任平章事。(白敏中)好几个月因脚病不能履职拜见,坚决请求离职,不被准许,宫中派出的使者去慰问,让他在偏殿(正殿以外的殿)答对,不用跪拜。右补阙王谱上奏说:“白敏中患病四月,陛下坐朝,与其他宰相谈话不过三刻钟,哪有闲暇讨论天下事?希望听从白敏中的请求,不要使他受到依仗宠遇官居高位而才能不胜任的非议。”奏章进上,皇帝恼怒,贬王谱为阳翟令。不久,加授白敏中为中书令。

咸通二年,南蛮侵扰边疆,召白敏中入朝商议,皇帝允许搀扶他上殿。白敏中坚决请求免职,于是出任凤翔节度使。三次上奏希望归还家乡守护坟墓,授任东都留守,他不敢接受,允许以太傅退休。诏书未到,白敏中去世,册命追赠太尉。博土曹邺谴责他有病不坚决退休,而且驱逐谏臣,依恃权威肆意横行,谥号为丑。

《新唐书·白敏中传》

8、《新唐书·孔颖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孔颖达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

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译文:

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记《三礼义宗》。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礼记》,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侯的方法。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他到虎牢去避难。

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授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

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

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

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皇帝下诏又命令裁定此书,事情没有完成。永徽二年,高宗下诏令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博士考核订正此书,这时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最终加以增删,此书才颁行天下。

《新唐书·孔颖达传》

9、《新唐书·光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光颜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光颜,字光远。葛旃少教以骑射,每叹其天资票健,己所不逮。长从河东郡为裨将,讨李怀光、杨惠琳,战有功。随高崇文平剑南,数搴旗蹈军,出入如神,益知名。进兼御史大夫,历代、洺二州刺史。

元和九年讨蔡,以陈州刺史充忠武军都知兵马使。始逾月,擢本军节度使,诏以本军独当一面。光颜乃壁溵水。明年,大破贼时曲。初,贼晨压其营以阵,众不得出,光颜毁其栅,将数骑突入贼中,反往一再。众识光颜,矢集其身如蝟。子揽马鞅谏死深入。光颜挺刃叱之,于是士争奋,贼乃溃北。当是时,诸镇兵环蔡十余屯,相顾不敢前,独光颜先败贼。始,裴度宣慰诸军还,为宪宗言:“光颜勇而义,必立功。”

十二年四月,光颜败贼于郾城,死者什三,数其甲凡三万,悉画雷公符、斗星,署曰:“破城北军。”郾城守将邓怀金大恐,其令董

昌龄因是劝怀金降,且来请曰:“城中兵父母妻子皆质贼,有如不战而屈,且赤族。请公攻城,我举火求援,援至,公迎破之,我以城下。”光颜许之。贼已北,昌龄奉伪印,怀金率诸将素服开门侍。

都统韩弘素蹇纵,阴挟贼自重,且恶光颜忠力,思有以挠衊之。饬名姝,教歌舞、六博,举止光丽,费百钜万,遣使以遗光颜,曰:“公以君暴露于外,恭进侍者,慰君征行之勤。”光颜约旦日纳焉。乃大合将校置酒,引使者以侍姝至,秀曼都雅,一军惊视。光颜徐曰:“我去家室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色为乐?为我谢公:天子于光颜恩厚,誓不与贼同生!”指心曰:“虽死不贰。”因呜咽泣下,将卒数万皆感激流涕,乃厚赂使者还之,于是士气益励。光颜性忠义,善抚士,其下乐为用。许师劲悍,常为诸军锋,故数立勋。(《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六》,有删节)

译文:

李光颜,字光远。葛旃小时候把骑射技术传给他,常常叹息他的天资敏捷矫健,自己赶不上他。长大后光颜跟从河东军担任副将,讨伐李怀光、杨惠琳,立下战功。跟从高崇文平定剑南,屡次出入敌营,拔取旗帜,神出鬼没,名声更响。被提拔兼任御史大夫,历任代、洺二州刺史。

元和九年讨伐蔡州,李光颜凭借陈州刺史的身份充任忠武军都知兵马使。刚刚过了一个月,就被提升为本军节度使,皇帝诏令用他的独当一面。李光颜就在溵水边构筑营垒驻守。第二年,在时曲大败敌军。起初,敌军凌晨就用阵势压制住他的阵营,不能冲出去,李光颜就毁掉营垒的栅栏,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军之中,往返冲突,敌人认识光颜,弓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地射往他的身上。他的儿子拉住他的马缰绳苦谏他不要深入敌阵,李光颜挺着大刀斥退他,于是全军将士奋勇争先,敌军才溃败了。正当这个时候,各路藩镇的环绕蔡州十多处,都相互顾忌,不敢向前,只有李光颜先打败敌军。当初,裴度宣谕抚慰各路藩镇的回朝复命,对唐宪宗说:“李光颜勇敢而且忠义,一定会立功。”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李光颜在郾城击败敌军,打死百分之三

十的敌军,估计他们的铠甲共有三万,全部画上雷公符、斗星,署名:“破城北军。”郾城守军邓怀金非常恐惧,郾城县令董昌龄趁着这种形势劝邓怀金投降,并且前来请求说:“城中士兵的父母妻子儿女都抵押在贼人手里,如有不经战斗就投降的,将诛灭全族。请您攻打城池,我举火求援,求援到了,您打败他们,我就把城池献出来。”李光颜答应了他。贼兵已被击败,董昌龄奉献伪县印玺,邓怀金率领所有将领穿着平时的衣服开门待降。

都统韩弘平素傲慢骄纵,私下挟持贼兵,自显威风,并厌恶李光颜忠勇有力,思考用什么办法来扰乱他。他训练有名的美女,教诲他们歌舞、弈棋,并精心打扮,使她们光艳靓丽,耗资百万,派使者把她们送给李光颜,说:“李公为了君王而在野外风餐露宿,我恭谨的进献一些侍奉的人,慰劳您征战的勤苦。”李光光颜约使者第二天早晨收纳侍奉的人。李光颜于是集合将校,大摆宴席,引领使者带着侍奉的美女到了,一个个曼妙清秀,举止优雅,全军将士吃惊的看着。李光颜慢慢地说:“我离开家室已久,是为国家分忧,实在没有什么报答皇上的大恩大德。但是,我们的将士都抛妻别子,上刀山,下火海,怎么唯独把女色作为快乐?替我感谢韩公:天子对我李光颜恩德厚重,我发誓不和贼兵共存!”指着心脏说:“即使死了也忠贞不贰。”于是呜咽泪下,几万将士都感激流涕,于是厚赏使者,让他将这些侍者带回去。于是李光颜士气更加高涨。李光颜秉性忠义,善于安抚士卒,他的士兵都乐意被他任用。也许因为强劲勇悍,常常担任各路的相逢,所以多次建立功勋。

《新唐书·光颜传》

《新唐书·柳仲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48481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