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练习试题(五)
一、单项选择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B.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2.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C.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D.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3.新旧民主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 A.领导阶级不同 B.领导方法不同 C.所处时代不同 D.性质不同
4.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促进作用 B.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C.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D.十月的影响
5.中国党成立后,“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其“新”主要表现在:(     )。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法
③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④以社会主义、主义为远大目标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
6.在(      )上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 A. 二大 B. 三大 C. 四大 D.一大
7.中国第一个党早期组织成立的地点是(     ). A.北京 B.上海 C.长沙 D.广州
8.1924年初召开的中国“一大”(      )。
①主要讨论改组问题 ②同意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实行党内合作 ③标志着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④国民大运动的开始 A.①③    B.①②③ ④   C.①②   D.②③
9.1924~1926年的性质是(     ).
A.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B.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 D.官僚资产阶级政党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1
10.大给中国党的最深刻的经验教训是必须(       ). A.警惕统一战线内部的野心家   B.和农民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 C.提出能团结多数的口号   D.自主地掌握的领导权
二、多项选择
11.关于新文化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B.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运动
C.给封建主义和封建礼教以前所未有的冲击 D. 为西方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传入敞开了大门 E.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进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2.1918年李大钊的哪些文章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      ) A.《青春》 B. 《法俄之比较观》 C. 《庶民的胜利》 D. 《Bolshevism的胜利》 E.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3.五四运动发生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是(       ) A.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B.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的潮流 D.农民阶级的壮大 E. 十月对中国的影响
14.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
A.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B.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C.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学生运动 D.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工人运动
E.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5.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 A.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B. 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C. 五四爱国运动的右翼骨干
D. 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时期的活动家 E.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16. 中国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A.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B.研究无主义
C. 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D. 到农村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E. 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2
17. 中国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最低纲领是(     ) A.军阀 B.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C.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D. 走向社会主义 E. 实现社会主义、主义
18.新文化运动中,宣传新思想的著名刊物有(     ) A.《新青年》 B.《先驱》 C.《少年中国》 D.《每周评论》 E.《向导》
19.一大选举的党有领导机构成员有(      ) A.陈独秀 B.张国焘 C.李达 D. E.李大钊
20.关于五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是辛亥后资产阶级革新派的又一次奋斗 B.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D.为中国党有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E.开创了“民主、科学、进步、爱国”的五四精神
三、辨析题
21.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22、如果没有无产阶级加入,五四运动不可能取得胜利。
23、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