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卷 第4期基础外语教育Vol. 20, No. 42018年07月Basic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uly, 2018理论探究人工智能时代基础外语无缝学习模式构建*四川大学/浙江万里学院 王洪林阜阳市第三中学 王振林摘 要:智能化时代教与学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基础外语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无缝学习作为数字化时代新兴学习方式能有效融合线上与线下学习、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鉴于此,笔者通过梳理国内外无缝学习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结合当下中国基础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尝试构建基础外语无缝学习模式,聚焦以学习者为核心的外语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几个方面,以期通过此项研究为基础外语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关键词:基础外语;无缝学习;人工智能中图分类号:G623. 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36 (2018) 04–0003–06一、引言无论科技如何变化,学生始终是教育的智能化时代催生了各种新兴学习方式,核心(祝智庭、孙妍妍,2015)。有学者提出,带来外语教与学方式的重大变化。目前,刷语言教育的原点是人的教育,因而语言教育屏式、碎片化、智能化学习日渐成为新常态。的本质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人学,其出发传统学习往往聚焦校园与课堂发生的正式学点和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梅德明,2018)。习,随着网络的普及,学习环境发生重大变既然人学是关于人的发展的学问,学习在人化,出现了发生在课堂与校园之外的非正式的发展中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学者学习。无缝学习(seamless learning)概念作认为,学生是教育的核心,学生的学习是教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兴学习理念,近年来受到学成功的关键(Bergmann & Sams,2014)。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然而,无缝学习多用于然而遗憾的是,研究发现,多年来中国外语高等教育领域,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不足。教育改革的重心与焦点多在“教”,对“学”鉴于此,本文结合智能化时代基础外语教育的关注远远不够;重教轻学导致学用分离,学的特点,以无缝学习为切入点,分别从学习生外语应用能力欠佳。鉴于此,借鉴无缝学者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及其他学习者的互习理念,构建基础外语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动等几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我国基础外语改善重教轻学的现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基础外语教育的质量。*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项目(17NDJC292YB)和2017年四川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2012017yjsy134)的研究成果。3二、理论框架2013)。该研究旨在打破传统的正式在校学习针对目前外语教育存在的重教轻学问题,的时空界限,提倡学生开展随时随地、随心我国学者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立足中国本所欲的非正式学习,旨在实现正式学习与非土的外语教学理论,其中包括“续”理论以正式学习的有效融合与优势互补。概言之,及“产出导向法”(王初明,2016;文秋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知道学什么、怎样2017)。也有学者认为,为推动外语教学深度学以及与谁一起学。从这个角度看,无缝学改革,我们必须转变外语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责任感。习方式,有效整合互动学习、深度学习、强其次,有研究从无缝学习的组成要素切化学习与拓展学习,帮助学生从“学会”走入,提出无缝学习包括技术环境、教师和学向“会学”再到“会用”(梅德明,2018)。生三大要素,其中技术环境体现开放性、综针对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的学习特点,国外合性、适应性,教师充当学习设计者与助学学者提出了无缝学习概念。研究发现,高等者,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及科技应用能力(祝教育研究领域的国外学者库最早提出无缝学智庭、孙妍妍,2015)。不过,该研究并没有习环境的概念,有效融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对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梳理,也没学习(祝智庭、孙妍妍,2015)。研究指出,有深究几个要素与无缝学习的具体关系。鉴无缝学习强调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于此,笔者尝试厘清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突出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对接(Looi et al.,无缝学习的关系,提出无缝学习三要素呈现2012)。无缝学习作为一种新兴数字化学习方如下关系:教师与学生作为教与学的执行者,式,能有效融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有是无缝学习的关键,开放、综合的学习环境效连通线上与线下学习,优势明显。关于无作为学习平台对无缝学习起到辅助与支撑作缝学习的研究路径,有学者指出,无缝学习用。鉴于无缝学习对技术环境的要求,教师有两条研究路径,一是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与学生都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并提升技二是在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领域,尤其是移术应用能力。动学习和泛在学习方面。这两种路径开再次,有学者从时间、空间与学习方式展研究多年,直到2011年才开始互动与融合三个维度对无缝学习开展整合式研究。有研Wong,2015)。下文将对无缝学习的定义和究发现,无缝学习在时间维度上,体现为课特点展开讨论。堂与课外学习结合、线下面对面的即时交流(一)无缝学习的定义与线上虚拟的非即时交流结合;在空间维度对于无缝学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上,体现为跨越空间、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给出了定义。下文将从学习环境、组成要素、学习的融合;在学习方式维度上,体现为正整合式研究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以及多样化教学首先,有学者从学习环境出发对无缝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的结合(祝智庭、孙妍妍,习进行界定,指出只要学习者拥有好奇心并2015)。该研究从时间、空间与学习方式三且愿意,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个维度对无缝学习进行探讨。也有学者从学学习,无论是教室、户外、公园、博物馆还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层面对无缝学习进行进一是虚拟网络空间。学习者可以开展自主学习步剖析,进而指出,无缝学习特色明显,更或合作学习,老师、亲人、专家以及其他社加关注学生可持续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习区成员都可以成为合作学习者(Milrad et al.,者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融合正式4(与非正式学习、个体学习与团体学习,实点,包括以下几方面。现不同情境下学习的无缝对接(Looi et al.,首先,在学习方式上,无缝学习有助于2012)。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与互促。有研最后,关于无缝学习的理论基础,有学究指出,传统意义上,正式学习指在固定时者认为,无缝学习不止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间完成预定的课程和计划,而非正式学习则式,更是一种弥合跨界学习努力的桥梁。不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校外随时随地过,无缝学习一直处于演变过程中,随着时开展学习活动。无缝学习可以有效连接个人间的推移,需要对其进行再定义、再阐释与学习和公众学习空间,跨越不同的时空界再语境化(Wong,2015)。值得指出的是,限,有效连接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正式学无缝学习作为数字化时代新兴的学习方式,习与非正式学习、物理世界的学习与虚拟现汲取了连通主义、建构主义以及新建构主义实或网络的学习(Looi et al.,2012)。也有研等学习理论,符合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的学究指出,无缝学习的主要特点在于将正式和习特点。随着教育智能化的推进,无缝学习非正式学习情境、个人学习与社群学习、现也处于演变之中。从本质上看,连通主义与实学习与网络虚拟学习等进行无缝衔接与整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无缝学习中得到体现。合。概言之,无缝学习连接正式学习与非正一方面,无缝学习的概念得益于数字化时代式学习,跨越个人学习与社群学习,连通现新兴学习方式的出现,信息化拉近了学习者实学习与网络学习(刘军等,2011)。综上,与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之间的距无缝学习有助于实现面对面教学与网络虚拟离,与连通主义学习理论有相通之处;另一学习的融合,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方面,无缝学习提倡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习,打破传统学习的时空界限,充分发挥正的交流与互动,借助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实现式与非正式学习的优势,从而实现学习效果新知识的建构以及新旧知识的连通。由此可最大化。见,无缝学习既体现连通主义又体现新建构其次,在学习环境方面,无缝学习指人主义的观点。因而,要提升无缝学习在外语与人之间(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人与媒体学习中的应用效果,有必要从跨学科视角采之间、内容与媒体之间没有距离。无缝学习取动态的整合式研究。环境有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卫(二)无缝学习的特点才友、刘翠莲,2006)。可见,无缝学习环无缝学习与混合式学习、O2O学习以及境下,人与人之间(包括师生之间及生生之翻转学习在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环境间)、人与物之间(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或与学习方式方面有诸多相通之处,拥有共同学习素材之间)以及人与学习环境之间都处的理论基础。在学习方式以及时空观上,与于零距离接触范围内。研究发现,无缝学习翻转学习、O2O等其他新兴数字化学习方式环境作为智慧学习环境,体现数字化学习环有相通之处,三者都强调线上与线下学习的境与物理学习环境的深度融合。其设计应体融合。具体而言,翻转学习强调将以往的线现学习者自由,促进学习者发展;应将其设下课堂学习提前到课外线上,O2O学习强调计为学习资源中心、支持服务中心、评价中线上与线下学习的融合,无缝学习更强调线心和文化中心(卢方等,2016)。随着对无缝上非正式学习与线下正式学习的融合与无缝学习环境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灵活学对接。然而无缝学习还是具有自身的明显特习环境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5力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和借鉴跨学科研究视角,从不同侧面探究教育自我调节能力是任何一个学习者成为终身学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实现学习者的前提(何克抗,2017)。灵活学习环境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之间的无缝对具有“无缝”学习环境的优势,不过可以根接与深度融合,从而使学习效果最大化。据学习者的动态、发展性需求灵活调整学习环境,更加突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三、无缝外语学习模式的构建我调节能力。相对于高等教育,基础外语教育具有自最后,在师生角色方面,无缝学习环境身的特殊性。通常认为,基础外语学习者认下教师与学生角色发生变化,突出学习者赋知发展水平以及自主学习意识比高校学生低,权。有研究认为,教师从课堂的中心变成了外语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碎片化特点明显,助学者。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不外语知识应用能力相对薄弱,不过学生学习同,无缝学习环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协作的可塑性更强。本研究借鉴无缝学习研究的性,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播者和课堂权威变最新成果,结合基础外语教学特点,针对外成了学习辅助者(祝智庭、孙妍妍,2015)。语学习存在的学用分离问题,尝试构建无缝实际上,在无缝学习环境中,教师与学生角外语学习模式(见图1)。色都发生了变化,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彰学习显,而教师作为助学者与引领者的作用更加环境突出。不过,无缝学习环境下教师与学习者也都面临新的挑战。研究指出,无缝学习要学习学习求学习网络随时融入新兴技术,教师需要适方式人内容应新的角色并掌握技术能力,学生则面临自主学习和使用科技两大挑战(祝智庭、孙妍自我与妍,2015)。此外,无缝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他者更多的选择,有效实现学生赋权。不过,在图1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和选择权的同时,也应从图1可见,无缝外语学习模式包括两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大部分,核心是“人”,即学习者,其他要素综上,无缝学习优势明显,有助于优化包括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学习资源,促进自主学习,推进个性化教育。习者自我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无缝学习打破学习时空界限,融合校内正式首先,在学习方式上,采取多元整合的学习与校外非正式学习,衔接线下物理空间学习方式。在不同学习阶段,根据学习者的学习与线上虚拟网络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兴趣爱好以及认知发展水平,针对不同学习无缝学习发挥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内容与学习目标,有效融合线上、线下学习,式的优势,通过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整合不同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与合作连接不同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有助于提升学习相结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轻学习效果。具体而言,无缝学习强调学生的松愉悦的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学习方式。线上个性化学习、学习体验与学习兴趣,通过创学习可以多采用多模态教学手段,除文字文设促学情境,实现学习时空的无缝对接,从本之外,有效融入音频、视频等动态文本,而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概言之,无缝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习效果。例6如,教师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或观看英语绘本材料,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投入度。故事,有助于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及时更新外语学习化、习俗等。课外或者课堂学习小组开展绘网站,有效利用外语母语国家的学习资源,本交流、英语演讲、英语故事改编等活动,采用真实外语学习素材。比如,结合具体教进一步提升语言表达与应用能力。通过采取学任务,教师与学生共同查找学习素材,并灵活、多元的无缝学习方式,有效融合课堂及时分享到学习平台,学生在学习活动后积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以及线上与线下学习,极分享学习感受。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资料从而将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搜集和整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解答,并到社会。学生借助无缝学习而学会学习,爱传授信息化时代信息检索的知识与技能,从上学习,学有所用。而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其次,在学习环境上,提升学习者对学最后,在学习者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上,习环境的利用效果,有效融合面对面交流与增强交流与互动。学习者与自我的互动体现网络虚拟交流。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设计各种在学习反思以及自省方面。在教师辅助下,面对面的以及网络的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氛学习者逐步学会反思,学会制订并实施学习围。有效结合数字化以及智能化学习工具,计划,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值得指出的是,鼓励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自主与团队学习环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其他学习者之间开展交流境及线上与线下学习环境。通过构建学习环与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优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势互补。可以借助网络虚拟空间的在线交流学习的投入度与参与度。有效利用各种智能以及面对面交流,提升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与学习软件,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拓展与深化语言应用能力;可以通过开展任务式学习,训练。以数字化学习平台为例,可以借助网帮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以团队合作的形络、手机APP以及微信群建立外语学习平式解决语言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最后迁移到台,为学生提供在线分享学习成果、口头汇现实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解决。此外,鼓励学报、现场交流以及师生互动的机会。课外教生同外语母语国家的学习者进行在线交流与师在微信学习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即时互动,将学习者置于真实交流的语境之中,参与并分析任务进展情况;课堂上师生面对真正提升语言交流水平与跨文化认知能力。面讨论学习任务实施并让部分学生进行现场例如,教师借助教学专题讨论,将学生分成汇报与分享,有效融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之间再进行细化分工,学习环境的搭建,不仅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开展任务式、项目式学习。具体而言,课前习平台,还可以通过阶段性学习任务帮助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准备与方案实施,课生养成学习习惯。堂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专题任务汇报,小组再次,在学习内容上,有效利用多模态之间通过辩论、研讨和点评分享观点,交流学习素材。教学内容的选用坚持教材为主、想法,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以学生自主选材为辅。鼓励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通过交流与研讨自主选择个性化学习素材,教师可以在教材的方式,鼓励小组之间进行互动分享,还可难度与相关度方面提供帮助。除采用静态文以有效拓展学生的信息量。同时,深层交流字学习材料外,师生可合作选取更多的多模与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态动态文本,包括图画、音频、视频等学习升其协作学习能力。7四、结语Learning [C]. New York: Routledge, 95–108无缝学习作为数字化时代新兴的学习方Wong, L. H. 2015. A brief history of mobile 式,优势明显,可有效弥合正式学习与非正seamless learning [A]. In Wong, L. H., 式学习之间的界限,充分发挥线上学习与线Milrad, M. & M. Specht (Eds.). Seamless 下学习的优势,对基础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Learning in the Age of Mobile Connectivity 启示。本文对无缝学习概念的界定以及相关[C]. Berlin: Springer, 3–40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何克抗. 2017. 灵活学习环境与学习能力发础外语学习存在的问题,构建无缝外语学习展——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模式。该模式围绕“人”,即学习者这一核册》(第四版)的学习思考之二 [J]. 开放心,分别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育研究,23(1): 21–28以及自我与他者几个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分刘军,邱勤,余胜泉,等. 2011. 无缝学习空间析具体学习案例以及学习任务,讨论该学习的技术、资源与学习创新——2011年第模式的实际操作。本文以无缝学习为切入点,十届mLearn世界会议述评 [J]. 开放教育研构建基础外语无缝学习模式,以期缓解当下究,17(6): 8–19基础外语教育重教轻学的现状,提升学生的卢方,尹学松,张吉先. 2016. 开放大学视域下的无缝学习环境设计 [J]. 远程教育杂志,学习能力,进而为基础外语教学改革提供借(2): 39–48鉴。本文主要从学理层面展开讨论,尝试构梅德明. 新时代外语教育应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建无缝基础外语学习模式,鉴于研究重点与共同体” [N]. 文汇报,2018-2-9(6). 篇幅的,笔者将另文探讨该学习模式的王初明. 2016. 以“续”促学 [J]. 现代外语,(6): 实践操作与相关行动研究。784–793卫才友,刘翠莲. 2006. 构建无缝学习环境,培参考文献: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J]. 信息技术教育,Bergmann, J. & A. Sams. 2014. Flipped Learning: (4): 86–87Gateway to Student Engagement [M]. 文秋芳. 2017. “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 [J].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现代外语,40(3): 348–358Technology in Education.祝智庭,孙妍妍. 2015. 无缝学习——数字时代Looi, C. K., So, H. J., Chen, W., et al. 2012. 学习的新常态 [J]. 开放教育研究,21(1): Seamless learning [A]. In N. M. Seel (Eds.). 11–16Encyclopedia of the Sciences of Learning [C]. New York: Springer, 2975–2979通信地址: 315000 浙江万里学院外国语学院Milrad, M., Wong, L. H., Sharples, M., et al. (王洪林)2013. Seamless learning: An international 236000 阜阳市第三中学(王振林)perspective on next generation technology 电子信箱:fycarol61@163.com(王洪林)enhanced learning [A]. In Z. L. Berge & L. 1059160095@qq.com(王振林)Y. Muilenburg (Eds.). Handbook of Mobile 编辑:周小敏8第20卷 第4期基础外语教育2018年07月Basic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Vol. 20, No. 4July, 2018English AbstractsConstructing a Seamless Learning Model in Basic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AI EraWANG Honglin & WANG Zhenlin ...........................................................................................................3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s have changed in the AI era, which bring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basic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s an emerging digital learning mode, seamless learning is helpful in improving learning efficiency by integrating online and offline learning, and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By studying the latest research findings of seamless learning, and consider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hina’s basic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he author attempts to build a seamless learning model in basic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which focuses on the learner-oriented learning mod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materials. Through this study,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of current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Types of Senior High Stud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DONG Manxia .........................................................................................................................................9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s of senior high stud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y conduct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3105 senior high students as well as a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 with 6 senior high student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s of senior high students primarily involve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and external demands. Among them, communication motivation is the weakest, 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 (NMET) becomes students’ primary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fades as the grade increases.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some factors such as students’ English levels, their families’ financial conditions,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and teachers’ teaching capabilities and methods will affect students’ motivation types. Based on the results, some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learning, teaching and NMET.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