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道德经》中长久之道的阐述与研究

《道德经》中长久之道的阐述与研究

来源:九壹网
201 7年第1 6卷第1 2期 《道德经》中长久之道的阐述与研究 口郭琴诗关立新 【内容摘要】哲学著作《道德经》以其极强的文学性,多元抽象的哲理恩辨,至今广为传承。作为中国本土道教的开山之作,《道 德经》从社会人生、自然演进等方面多角度阐述了道家始祖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及治世观,是我国传统文化史中 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老子思想体系的发展观中,如何获致长久之道的理论,对后世文化、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发展 进步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多角度探析《道德经》思想内涵,并结合史实及其现实意义对《道德经》中长久 之道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阐释。 【关键词】道德经;长久之道;老子思想 【作者简介】郭琴诗,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学生 【通讯作者】关立新(1970~),女,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文化精髓《道德经》,凡五千言,涉及万事万物之理, 系。由此可见,《道德经》中将矛盾对立视作事物存在的方式 语言玄妙,哲理深刻,是老子思想的深刻凝结。“道”是老子 和形态,事物因其对立面而拥有了生存的意义,倘若失去了 思想的理论核心及其终极存在,那么老子所说的道指的究竟 与之相对的事物,便无所谓长存了。 是什么呢?《道德经》中第一章言:“道可道,非常道”,可见老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也有此类观点。孟子的《生于忧患, 子所谈的道并非寻常意义上的道(如道路、方法等),老子认 死于安乐》一文中提及“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选用道这个概 者,国恒亡”与老子的矛盾对立思想不谋而合。追溯历史,华 念来标示自然、社会和人生价值的本体”_l J,即“视道为世界 夏古国五千年文明,曾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然而近代中国 之本原”。在这里,我们可以将“道”看作“体”的存在,即宇 却用血泪书写了一部屈辱史。曾经的天朝大国为何败于弹 宙的本体,万物之母,万物生发之后,就涉及到了“用”的问 丸小国,便是因为在清王朝关上大门之时,沉溺于自己表面 题,这便是我们所要谈的求长存求发展的问题了。 的繁荣,却看不见世界的发展。长久以来没有外部的忧患, 一、《道德经》中长久的存在形态 缺乏与之相抗衡的对立国家,最后才得到了惨痛的教训。在 在老子宏观思想体系中,关涉面最为宽广的便是其所蕴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事物总是因矛盾而长存,又因没有矛 蓄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万物, 盾而缺失存在的意义,渐渐走向消亡。当我们认识到美的时 最为典型的便是《道德经》第二章中关于对立事物关系的一 候,才会有判断丑的眼光,然而美丑于对立之中又有着共生 系列阐述,这一章节中,老子通过列举有无、难易、长短等一 的关系,在美学中,极致的丑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美的存在,平 系列处于对立面的事象,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外部联 凡甚至低于寻常的外观往往也可以成为美的折射。法国著 系,告诉我们事物生发存在于矛盾对立之中。《道德经》第十 名的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埃尔》中的老妓女痉挛佝偻皮 八章“大道废,有 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 肤仿佛生了锈的苍老身体,却带有一种另类的美,这种美产 家昏乱有忠臣”,这就是说仁义是在道德荒废之后提出的,虚 生于表层的丑,却在这特殊的丑之中凸显出来,罗丹所要向 伪产生于智谋权术之中,亲情淡薄中才凸显了孝慈,国家有 人们呈现的是老妓女内心的痛苦、悲哀或许又有着难以言说 内忧外患之时才涌现出了忠臣,也论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 的无奈,这种美蕴于丑之下,却体现在灵魂深处。如果人们 有助于学生对药物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提高学生动手 打下坚实基础,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更合理地使用药物并对 能力及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能力。院校护理学生人数较多, 患者进行正确的用药指导。 实验所用动物严重不足,很多学生没有实践的机会,由于教 师人数偏少致使实验课进行实践指导只能针对一部分同学, 【参考文献】 造成大部分学生实践课没有任何的教学意义,课后也不能认 [1]宋前流,冯小君,国萍等.高职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药理 真地书写实验报告。学院应引进实验专职教师,加强对学生 学教学内容与临床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实验考核,包括实验准备、实验动手过程及实验报告的书写, 2006.7:41~43 使得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实践教学。 [2]刘金凤,季静勇.如何有效地提高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质 三、结语 量[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51~52 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能够使得学生爱学习、想学习药 [3]黄秋明,黄明.中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理学课程,变被动为主动,夯实药理学基础知识,为进入临床 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111~l12 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 ・1 84・ 201 7年第1 6卷第1 2期 没有对丑的认知,也就自然不会有审美的思维方式,《欧米埃 尔》的独特美感也就无从体现了。 令人民赞扬并且得到了舜的禅让,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当今社会,灯红酒绿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社会经济的快 速发展相伴而来的是“物质崇拜”、“金钱崇拜”,利己主义盛 行。在名利的诱惑下,很难有人能保持一份本真,能为他人 考虑,为社会做贡献。一些企业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偷工 减料,“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还有一些化工企业将污染物 二、《道德经》中的长久之道 (一)为无为,以致有为。老子思想的终极价值追求是 “清静无为”,何为无为,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老子的 学生文子的作品《文子》中借用老子的话来解释“无为”。 “所谓无为者,非谓之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 直接排人河道,破坏生态环境;2008年的三鹿三聚氰胺事件, 致使四个儿童失去了生命。这些事件的背后无非是为了一 动,坚滞不留,卷握而不散” ¨‘无为就是要摒弃外在的、人工 的作为,使人的一切都处于无造作、无偏执、无烦扰、任其自 个“利”字。但他们真的得到利了吗?并没有。事件曝光以 后,这些企业必然会走向衰落或是破产。而反观那些多年来 品质始终如一的企业,才真正做大了品牌,得到了长足的发 展。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有无私奉献,拥有一颗利人的 发、合乎本性的状态。” 即顺乎自然之理。《道德经》第二章 谈到“圣人处无为之事”,主张人之个体应“为无为”,才可达 到真正意义上的“道”,这也是其与孔子人学思想的不同之 处。孔子思想中强调以后天的培养来塑造德才兼备的人,而 老子《道德经》中则是提出人的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崇尚人 的本性禀赋,不应刻意雕琢。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德经》中 提出了“为无为,则无不治”的观点,主张国家应“无为而治”, 即不胡为妄为,不生事扰民,不横征暴敛。这一观点对古代 君主治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贞观之治是一个鲜明的史 例。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开创“贞观之治”。因深知 大隋的灭亡源于隋炀帝的奢侈无度,劳民伤财,故唐玄宗即 位后,时刻警戒自己,留心吏治,选贤任能,并采取了一些以 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的来安定社会,改善民生, 从而使四方臣服,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 但是,“无为”并非主张什么事情都不必做,从发展观来 看,它更多的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西汉初年的休养 生息,习黄老之学,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等,巩 固了西汉政权。“休养生息”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是养精蓄锐 的体现。正如《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 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告诫统治者,应该爱惜 精神,厚积薄发,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当今社会,全球性 的环境危机日益凸显,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 胁,因此,我们需要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自 然规律从事生产活动,可以给我们以借鉴。以中国农业发展 为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生态退耕,耕地轮作等举措,皆体 现了老子无为思想中的可持续发展观。由此观之,无论是对 个人的长足进步,还是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道德经》中的 无为思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老子《道德经》中最为鲜明的 存在便是其对于宇宙自然的关切,再由种种关切进而引发出 对特定领域的态度观点。《道德经》第七章言:“天长地久。天 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其中,天地被 视为世间最长久深远的存在。并阐明天地之所以长久,皆因 其不为自己生存而生存,这便是“不自私,故能成其私”。此 处,老子不仅是对自然之象的揭示,更是对这一现象的人格 化。天地尚且如此,人又当如何作为呢?天地无私,为万物生 存而长生。从这一点出发,《道德经》告诫人们不应把自己的 利益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而是要怀有“大我”的精神,关怀世间 万物,才可获致真正长远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正如我国历 史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人民无私奉献,不求私利, 心,才能实现真正的长久。 (三)知足知止,方致长久。《道德经》第九章谈到“持而 盈之,不如其已;锥而锐之:不可长保。”老子认为保持充盈, 不如适时停止;锋芒毕露、锐势尽显则难以实现长久。“多言 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谈到“言多必失,适可而止为妙”。 这就是说,人要懂得知足,懂得内敛,才可实现长久。简单来 说,便是人生需要留白。汉将韩信助高祖刘邦开疆辟土,却 因功高震主,自视甚高间接导致其被斩杀并被诛灭三族。韩 信若知收敛,功成身退,即便不若周公一般青史留名,受万民 称颂,也当如范蠡般安然闲适,何至于得了个谋逆之名,惨淡 收场。这就是一门“度”的学问,人生就像一盘棋,有楚河汉 界之分,不越位,适可而止,才可安然度日。“木秀于林,风必 摧之”,做人不可锋芒毕露,即使自身大放异彩,也不要因一 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这并不是要我们碌碌无为,而是应当 适时适度地展现自身光芒,以期取得更为长久的发展。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 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 四十四章中,老子通过对声名和生命、生命和货利、获取和丢失 两两比较孰更重要的反问中,揭示了知足和适可而止的重要性。 老子这一观点在后世亦有体现。秦相李斯对权位贪得无厌,与 赵高合谋篡改始皇遗诏,害死扶苏,立胡亥为主,本图功名显赫, 最后却落得个惨死的下场。李斯若是不一味地贪图功名利禄, 不助纣为虐,想必该是安稳一生,何来此横祸?知足才可常乐, 这是《道德经》向我们传授的人生哲理。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东 西,不贪得无厌,才能在稳中求发展,获致长久之道。 三、结语 综上所述,矛盾对立被老子视为事物生发和长存的基 石。《道德经》中获致长久的具体途径主要涵盖了三方面的 内容。一是遵循自然规律,不刻意强求,才可致“有为”;二是 关爱他人,利人思想,是为人之道;三是知足随适,适可而止, 为立世长久之道。概言之,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为无为,拥 有奉献精神,知足知止,便可获致长久之道。 【参考文献】 [1]刘歆立.《老子》中隐存的人学结构探析[J].中国社会科 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 [2]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朱晓鹏.老子道论的人学意蕴[J].合肥联合大学学 报.2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