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产学研协同创新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产学研协同创新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来源:九壹网
2018年第%期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总第1%7期

D01:10. 16335/j. cnki. issnl672-2604. 2018. 03. 017

产学研协同创新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王志烩\\廖浪涛2 %伍佩琪\\杨慧1,丁胜2

(1.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37)2.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江苏南京210049)

摘要: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有效提升产学研协同 创新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2604(2018)03 -0063 -05

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可以实现产业、学校、科 研的资源优势互补,还可以实现应用、教学、研究的 创新融合与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 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特色不鲜明、不适应社 会和区域发展需求的问题。高校必须改革以往重 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角 度进行新一轮改革,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源互补、 互惠互利,从而带动国家创新力的稳步提高和社会 经济的稳定增长。

重薪酬福利和个人发展,少数民族学生比较注重个 人发展,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城镇、农村的学生 更加注重薪酬福利。

(一)国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马里兰大学、哥伦比亚 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特色与优势。从教学理念、师资 力量、师生比例、本研比例、研究领域、教学过程、实 践体系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分析国外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为我国高校优化产学研协同创 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启示,具体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国外高校在农林经济管理领 域的研究上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又具有共同的品牌 特色。较高的师生比例是国外高校保证教学效果 的重要指标,除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生比例较 低外,其他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师生比例均较 高。国外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更具前瞻性,在传 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 怀,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外高校农林经济 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丰富,注重培养学生对专 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国际化视野与广泛的国际学 术交流夯实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基础,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属于涉农专业,具有显著的 行业特点。在我国,涉农专业的就业面较窄。1992 年以前,国家实行计划招生、计划分配制度,且招生 规模有限,高校毕业生均能顺利就业。但随着我国 经济的改革及高校的扩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通过对近几年毕业生的访问调查发现,农林经 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中真正从事与自身专业相关工 作的寥寥无几,能找到心仪工作的毕业生只占该专 业毕业生总数的20% ~ 30%。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 业生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各有不同,汉族学生注

收稿日期:2018 -01 -10

基金项目:2017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产学研协同创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研究”

(2017

NFUSPITP137);2016年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江苏林业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研究”

(163060157);2016年南京林业大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统计学》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改 革的研究与实践”(004-05-01046)

作者简介:王志烩(1995—),女,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通讯作者:廖浪涛(1970—),女,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讲师,硕士。

—63 —

可有效提升人才竞争力。此外,可以通过野外实训 和林场管理知识的传授,引导该专业学生关注环境

表1

康奈尔大学

教学理念师资力量师生比例本研比例研究领域

保护及农林业的发展。

国外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比较耶鲁大学

、 教学

211:4.951:2.25

营养和食品科学、

资 环境问题

学习环境丰富

的践

基地

的马里兰大学、

加^‘1、丨大学 伯克利分校有用361:15.11:2.5

保护和恢复天然 资源及生态环境林业专业化 林 业职业化相结合每学期均开设田 间课程

林资和态

衡维持能力的人具有

221:3.42:1

林业资源管理

重视通识教育与林业 资源特性知识的传授合践哥伦比亚大学的

面向当代、面向 领 、

世界优先361:4.52: 1

481:3.50:1

食品和能源系统、

环境科学、 林

环境科学、生命

科学

科学

专题 文理并重、课程丰 课堂授课、

富、渠道多样探讨多样化

国 化、 林

众多

教学

实践体系

培养目标

跨学科综合性

具有国际视野的 践林科人才人具有职业道德的应用

林业人

(二)国内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在农林经济管理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2

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与品牌特色,具体见表2。

国内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大学

林业大学

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

28155

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

师资队伍培养目标

教师数量(位)总学分具体目标构成

(详见表3)

培养计划

农林专业必修课学分实验实践学分(毕业论 文和军训除外)本科专 业

16

14

13.5

15.5

26160

19172

18161.5

13171

15

12有农业

理一级学科

13有农业

一 学科

15有

15有

11有农林业 学科

、 一

学科 队硕士点

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 林业经济管理一林业经济管理 学科 一 学科农林业

一 学科农林

农林

一 学科农林管理

博士点

农业

一 学科农业管理

农业

一 学科农业管理

博士后流动站无

从表2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的师资配备较不均衡。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 学、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数量较

— —

少,难以支撑该专业的纵深发展。中国农业大学与 浙江农林大学该专业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多,但与国 外高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加之国内高校普遍

扩招,使得教师疲于教学,科研不足,更谈不上开展 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各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来看,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工商管理、数量经济与 统计等专业差异不大,真正涉及农林经济管理的特 色专业必修课很少,并且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国 内高校普遍开展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 于地域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偏好不同,该专 业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涉及农林经济管理领

表3

院校

就业方向

中国农业大学

域的较少,最终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了没有专业 优势的“万金油”。此外,国内高校都在加强本、硕、

博3个层次的学科梯队建设,并积极建立该专业的 博士后流动站。例如:南足林业大学以人选“双一' 流”大学为契机,建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 士点。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国内高校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没有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 需求,具有趋同化倾向,具体见表3。

培养目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基本专业能力专业培养衍生目标

微观的企业管理及营

销、公共管理与经营 管理

农业 、农业 公共部门、农林企业、 农业经济管理及、

农业项目管理济研究、农业推广工作科研与教育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

农 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农 农业专业理论基础、

部门、农林企业、 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

业经济分析与农业> 业 的 科学

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科研单位

业法与技能

教育科

、 农林企业、

专业 论 识

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

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

才,专业理论扎实,具有

济管理专业方法与技能

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农业 林业专 论

农业 林业

识、农业 林业

研究等综合技能

科学 法 技

农业 学

南京林业大学

林业企业、教育科

、林业现代化建设、山区 社会经济建设

专业 论 识

浙江农林大学

农林业科学 础 识、

经济管理领域的基本 “三农”情怀、经济管理

分析和解决农林经济

论识能力

管理问题

从表3可以看出,5所高校的人才流向主要是 各级公共部门、农林业企事业单位及科研与教育机 构。除了浙江农林大学以服务山区农林经济建设 及农林产业现代化为专业人才培养导向,体现出一 定的差异,其他4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雷同。 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各高校都注重培养该专业人 才的经济管理领域基础能力。此外,5所高校还形 成了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差异化衍生目标。其中, 华中农业大学提出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 目标,要 所 的人 专业 实 有的社会责任感浙浙江农林大学认为所培养的人才应 具有“三农”情怀及经济管理能力。

量。 , 国 经济 专业人

在以下问题。

(一) 缺乏就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整体生源 质量有所下降,导致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素质与社会 需求不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必须进行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学生的专业综 合能力,提升人才竞争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从3个维度对专业人才进 行综合培养,不仅传授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更教 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合作,这些是农林 经济管理人才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情操。然而, 不少高校并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学术自由、通 识教育、国际化教育等理念在高校影响甚微,各种 先进的国际化育人思想还滞留于意识形态,并未得 到贯彻落实。

(二) 专业设置片面追求市场前景

很多高校消极迎合社会多变的需求,一窝蜂地 开设看上去美好实际上是昙花一现的专业,不重视 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及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积累,因此

—65 —

二、国内高校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作为国家一级学科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其人 才培养模式应符合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的要求,走 产学研结合的培养道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针 对农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实 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而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

逐步失去了学校自身的发展优势。

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属于不同的领域,所追 求的目标也不一致,他们在创新过程中会考虑自己 的利益获得问题。学校和科研机构在乎的是科研 成果和名誉,他们追求的是学术成就和自我价值的 实现。而企业更在乎的是公司自身的发展和利益 的获得,他们对于风险有着自己的评估,一旦超过 可承受的范围可能就会停止科研活动。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材与课程资源是实 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内容丰富且具有较高水 平的教材与课程资源是影响人才素质的核心要素, 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 国内高校普遍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但近年来很难出 现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和教材,这与高校的考评机制 有很大的关系。

(三)利益驱动下的扩招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 断下降

利益驱动下的扩招在短期内增加了学生人学 数量,而人才培养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并未相应增 加。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国内高校的 整体办学规模逐年扩大,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配备 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尤其要强化师资力量。但 是,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人才 引进制度。一方面,有些高校招聘教师时“近亲繁 殖”,失去了与相关科研院所或教育机构进行人才 交流的动力。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引进的人才并不 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热情及教书育人的能力。

国内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 刚刚起步,产学研内部的协同相对松散。在市场短 期利益的驱动下,各组成机构基于自身利益角度占 有公共平台和共享成果,导致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 并未实现对共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产学研协同 创新下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制定协调产学研各方利益的法律、法规

学研协 , 是 益协 。 , 学研协同创新应该首先制定协调产学研各方利益的法 律、法规,这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得以有效运作的制 度保障。例如!美国为不断提升国民经济产业的综 合竞争力,维持本国在经济与科技发展中的优势, 颁布了有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法律、法规,并根 据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做出 相应调整,逐步建立了系统的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66 —

的法律体系。

(二) 加大科技扶持力度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最为重要的是科技创新。 因此,应加大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科技扶持力 度,逐步形成有利于农林经济管理领域产学研联合 的科技扶持体系,包括对高校与企业联合研究、农 林业产业联合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及扩展型 研究的科技扶持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产学研 协同创新还应制定科学有效的科研发展计划,大力 扶持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并将农林经 济管理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专业人才 的有合。

(三) 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具有一定的专 业理论素养,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往往只能“纸上 谈兵”,尤其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更需 要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准确

经济 专业的发 和研究进 ,断提升专业理论水平。教师可以与农林经济管理 领域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共同探讨教学研究课题,也 可以根据农林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参加实践培 训,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另外,高 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校研联合等方式聘请专业技 术人员、科研人员及系统内应用型专职人员兼职部 分实训型教学工作,并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建立一 支具有专业优势、应用能力强且对教育工作有较大 热情的兼职教师队伍,作为专业教师队伍的必要 补充。

(四) 共享研究成果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主要由企业提出问 题,经高校与科研机构认定,就可以整合三方的优 势资源,协同进行研究开发。产学研各方应协调好 人员安排和利益分配,提升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 在合作过程中,高校不断给科研机构输送专业研究 人员,科研机构与高校联合研发企业项目及创新技 术,借助企业生产应用平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 实生产力,所需资金主要由企业长期供给,企业拥 有科研成果转化品的知识产权,主要负责科研 技术的引导性扶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一经确 立,其运作发展应该是长期的、稳定的、高效的。

学研协 创新

下, 企业

要建

资巨大的研发部门,高校不需要单独建设教学实训 基地,科研机构可以避免重复购买价格高昂的科研

设备。总而言之,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整合产学研 三方的优势资源,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企业升级 为基础,实现科技的持续性创新与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随着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与合作的不断 深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将 越来越紧密地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产学研三方 将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格局。在这一协 同创新的变革中,高校成为链接科研机构与产业的 重要纽带。目前,我国农林产业的制造能力不断增 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制度的建立将进一步提振三方 的联合发展。就像当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立学术 与产业联合体,进而创造了“硅谷”奇迹一样,我国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将会成为推动农林 经济管理领域发展的动力源泉。

于广东省部合作创新实践的研究[].科学学研究,2012 (2):22,186-193.

[2] 陈云.产学研合作相关概念辨析及范式构建[].科学学

研究,2012(8):1206-1210.

[3] 丁胜,赵庆建,陈亚龙,等.日本岛根分收林制度及对中

国杨树产业化的借鉴[].林业经济问题,2015 (4): 338-342.

[4] 丁胜,温作民,彭玲.基于

J

J

J

Logistic模型的江苏林业产业

碳排放研究[].生态经济,2014(10):73-76.

[5] 丁胜,赵庆建,彭玲.碳税预期对江苏林业产业的规制效

率分析[].生态经济,2017(1):8457.

[6] 丁胜,温作民.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J

J

IPAT改进模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9):

106-109.[7 ]

CLARKB R. The moder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ctivities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 J ].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7(3) :241-255.

[8]刘勇.产学研协同创新超网络均衡模型及其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 ]鲁若愚,张鹏,张红琪.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中国科技论坛,2017(1):19-25.

J

[责任编辑:季坤]

On the Specialized 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s Management by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

WANGZhi-hui1,LIAOLang-tao2, WUPei-qi1,YANGHui1,DINGSheng2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210037,Jicrngsu,China; 2. Jinling Colle^%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9,Jicrngsu,China)(1.

Abstract :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proposed the strateg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system by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he talents training level and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Key words : collal3〇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 university and researcli institute ;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y

一 6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