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语文教学应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作者:王久丰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09期
摘要:应试教育总是片面追求答案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朗读训练。由于一般的考试不测试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更有可能使语文教师不重视朗读训练。①可以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②有助于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③有助于密切读与写、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联系,提高表达能力。④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加强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00-01
应试教育总是片面追求答案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朗读训练。由于一般的考试不测试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更有可能使语文教师不重视朗读训练。
教师忽视朗读训练与指导,学生对朗读表现出随意性,很难练就好朗读的基本功,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这是由语文学科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境界相统一的特点决定的。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经验证明,搞好朗读训练有许多好处。
(1)可以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实际上,不论是放录音或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试读,只要朗读得好,创造出情境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2)有助于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绪,从而把自己当成作者,靠朗读代替作者讲话,代替作者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抒发情怀。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
(3)有助于密切读与写、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联系,提高表达能力。朱自清讲过\"朗读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周振甫说:\"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事实上,朗读就是语音、语调、速度、节奏、力度的训练,这对于提高表达能力有直接作用。例如,一个演讲者只要善于把握正确的语音,掌握好平直、升昂、降抑、曲折四个基本语调,处理好速度快慢、停顿、节拍、轻重音力度,就会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4)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不断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增强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如果这种语感形成了,只要听到不正确的语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马上就会从接受角度感到不适,甚至加以排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做好朗读训练?         1.在阅读教学中提高朗读能力
1.1吃透教材,把握重点。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朗读训练的重点,弄清每句话的速度、语调、感情色彩。这样,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才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便于指导。         1.2指导朗读、讲究方法。①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朗读训练时,应先从整体入手,自己试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的特点,有目的的具体指导某一段,某一句,然后再整体朗读。这样训练有利于培养朗读能力,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②分层训练,朗读到位: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可分为三个层次训练。A.第一层:\"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老师利用语言描述,引导看图,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带学生进入情境:\"小朋友,下雪天多美啊!你们喜欢下雪天吗?下雪了,你们会怎么说?\"学生争相发言后,再让学生用\"高兴\"的心情读这几句话,这样就很自然地指导了朗读。B.第二层:\"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这一层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体会美感,通过\"枫叶\"、\"月牙\"等词一重一轻语调的变化,练习朗读,看谁能读出美感。C.第三层:\"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躲在洞里睡着啦。\"这一层,采取问答式练习朗读,分别进行同位、师生、男女生问答练习。         2.把握文章的形象点
指导学生析读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例如\"……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这段话中,\"只好\"、\"吞了\"、\"猛敲\"、\"冲向\"这组词用得非常形象、准确,这里\"只好\"表明了林冲被迫应战的谦让精神,而\"吞了\"、\"猛敲\"、\"冲向\"则可以看出洪教头的傲慢,心急气盛。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重点词练习朗读,整个句子便读得有声有色。         3.紧扣文章的韵律点
指导学生品读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接受,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例如\"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一段话音顿基本一致,排列整齐有序,读起来琅琅上口,整齐匀称的排列中又有参差,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指导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让学生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地读出这一部分。并以次为要旨,进而朗读《鼎湖山听泉》的第4节。可谓由此及彼,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