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来源:九壹网
英汉习语中体现的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的结合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应用,即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本文的撰写,基于一些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及自己的经验体会,力在通过对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比较分析,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根源,使读者意识到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通过列举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使学生们和英语教学人员,更进一步懂得学习习语及其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与习语教学结合的必要性,从而使得学生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真正实现民族间交际融通的目的。

关键词:语言;文化;习语;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众所周知,习语是人类创造,更新语言的最具智慧的体现。习语的魅力在于其字面意义下所蕴含的深层寓意。习语的交际功能也在于此,要想真正体察了解,融入异国文化的情感之中,要想徜徉在各民族或群体文化的人文、景物及各自寓于睿智想象的,用机智语言承载着的,精致而又精辟的文化财富之中,就要研究它文化中的习语,只有沐浴了它民族或群体的习语,才算真正品尝了它文化的滋味。因此,语言不是单纯的于文化之外的简单的表意符号,而是承载着它民族文化和思想的复杂工具。外语教学也就不能单纯的学语言而学语言。教师应具备两种文化,而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中介。学习语言应和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由此看来,语言教学中,如何吸取他习语中的精致养分,是语言教学值得研究的一个视角,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课题。 一、英语的文化性及学习英国文化的重要性

学习一门语言,就好比打开了这个国家的一扇窗户。因为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文化的烙印。正如林纪诚先生所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这种‘社会性’说明语言系统不可能是一种存在于真空中发展,自主自灭的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不时地受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要素的制约。”(林纪诚,1996:71)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外国学生在窗前看书,她听见有人喊look out!(当心)她以为人家说“往外看”,就把头伸到窗外去看,上面掉下一块板子,差点儿砸着她。她既生气,有害怕,往上一看,见一个人在修屋顶。那人说:“Didn’t you hear me call look out?”(你没听见我喊当心吗?)她回答说:“Yes, and that’s what I did.”(听见了所以我才向外看) 这个笑话充分说明英语很强的文化性,尤其表现在英语习语中。Look out 这个词组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很容易被理解为向外看,但是当你融入到英国文化中时,就不会这样望文生义了。还有这样一个实际的例子:有一位从美国来北京教英语的女教师,听说人民大学校园内有一个英语角,便去那里观光一番,当有人事后问她感官如何时,她说:“我好像去了一次海关,移民局或局。因为他们老是问:|‘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What does your husband do? H ow much do you earn in China?’”这些问句在语法上都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提问的内容涉及到英美人所谓的私事,违反了他们的说话规则,使他们误解中国人爱干涉他人的私事,严重时会造成文化休克。

由此看来,外语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我们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只注重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应用,学生往往机械的模仿,学了什么,用什么,对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因素心中全然无数。

再如,在社交场合中经常使用的汉语“谢谢”和“请”等,和英语中的thank you, please

尽管相近,但仍有差异。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荣誉与成就,这与中国人强调人的社会性是完全不同的。magpie(喜鹊)被中国人视为吉祥鸟,而在英语中喻指喋喋不休、令人讨厌的人,瑞典人常把它和武术联系在一起,苏格兰人甚至认为喜鹊预示着死亡。不言而喻,对于英国文化的学习是重要的,迫切的。不了解英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很难使其深入下去。换言之,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该有语言与文化两者相融的指导思想,即人们在某种情况下,需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相应的语言材料才会应用而生。语言材料所要承载的意义,远不止它的外延内容,而更是在其表层下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自觉的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有了这种指导思想,语言的学习才能不仅变的容易许多,而且也会更具生命力。因此这样的英语教学,首先要求师生要有跨文化的意识及敏感性,教师既要了解西方文明的精神,熟悉英美文化,又能从中西文化对比中凸现语言使用的差别,从而自始至终的引导学生在语言与文化浑然一体的环境中学习语言交际。

二、英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习语的作用及重要性正如高尔基所说:“它能很好的教我们学会文字的节约,语言的压缩性和形象性等等,把人们所有生活上的和社会历史上的经验都典型的予以具体化了。”(王函,1903:;34)习语的创作和使用离不开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它的比喻和联想是由其民族的背景和现实所决定的。不了解习语所依赖的民族环境是无法理解其真实含义的,有时会导致极端错误的理解,如:Traveling is his cup of tea.旅游是他的最爱;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对于以上习语的理解,若只停留在字面上,是晦涩难懂的。因为这些习语与英语民族中人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密切相关。“cup of tea”是在历史上,当茶叶传入欧洲各国后,受到人们的亲睐,通常泛指喜爱的东西。“love my dog”够在西方人眼中是忠实的朋友,没有贬义,这与中国人对狗的观念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了解习语总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习语在不同的文化内涵差异渊源中产生、发展,从而为英语教学“披荆斩棘”,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的结合

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明显的错误是很容易改正的,但另外一些与价值、信仰、观念有关的错误,却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改正。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更加相信这样的观点——“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西方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然而文化差异是可以逾越的,注意习语的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的结合,就能轻松自如的跨越这道鸿沟。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结合习语中的文化差异,提高文化意识呢?

首先,英语学习者要培养对目标文化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要善于观察、虚心求教。再者,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作为教学的中间体,既是学习者有事知识的传播者,因此对于英语教研人员有以下建议:第一,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脾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阅读报刊是了解当前社会各阶层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的最直接的途径,其重要性是人人皆知的。第二,英语教师应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习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并且应同本族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是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点。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的是否恰当,特别是习语的正确使用。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教师可让学生编对话,设计不同身份的角色,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角色,对于语言形式正确而不符合角色的话应该指出来,使学生逐步获得“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敏感”(sociallinguistic awaieness)第四,开展英汉习语文化比较研究。当今,科技交流平凡,文化交流日盛,在这种形式下,

我们不仅要把语言与文化的探讨深入下去,而且应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正如林纪诚先生所说:“在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使学生在有意识的语言习得中,习得必备的文化规范,即‘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兼备。”(林纪诚,1996:98)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因素蕴含在语言中,特别是在语言的习语中。因此,在习语中了解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穿插习语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地学习英语,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为不同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林纪诚. 语言与文化综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王函. 名人名言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03

李漫. 英语教学不可忽视文化差异【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 刘满芸. 习语文化与英语教学【J】 运城学院学报,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