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广东省佛山市高三历史 第10讲《新民主主义与中国党》说课稿

广东省佛山市高三历史 第10讲《新民主主义与中国党》说课稿

来源:九壹网
第10讲 新民主主义与中国党

[考 纲] 1.中国党成立和新民主主义。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民抗日斗争。

[课 标] 1.概述中国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概述中国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胜利的伟大意义。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党的成立 1.成立的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组织基础:各地主义小组的建立。 (4)外部援助:国际的帮助。 2.成立:一大

(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在______法租界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游船上举行。

(3)意义:宣

告了中国党的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3.二大:将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4.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领导机构:1921年成立的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起自海员罢工,终于京汉铁路工罢工。 (3)教训: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二、国民大时期

1.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合作的背景

- 1 -

 战线的方针;

①方面1923年的“三大”,确立了同孙中山领导的

 进行合作的方针。

1922年6月,明确提出建立各

②孙中山方面:接受了代表和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2)实现:1924年1月,“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标志着国动开始。

2.目标:反对军阀和反帝。 3.发展

(1)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2)高潮:1926年7月,广州国民正式出师北伐。

4.失败: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________”和“七一五”反政变,党人,国共合作破裂,大失败。

易混易错 国民大的失败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必须掌握武装和坚持无产阶级对的领导权。建立统一战线是国民大发展的保证,是继续进行斗争要借鉴的经验,而不是教训;武装斗争是国民大的主要斗争方式,国民大失败后中国党仍然坚持这一方式,不属于国民大失败的教训。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道路的探索

(1)南昌: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这次打响了中国党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标志着中国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召开,确立了__________和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总方针。

(3)秋收:1927年9月,领导的湘赣边秋收爆发。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后转向农村。

(4)井冈山道路:1927年,秋收开创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方法点拨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图所示:

- 2 -

2.红军长征

①根本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和危害。

(1)原因

②直接原因:红军第 次反“围剿”的失败。

(2)重大事件

3.西安事变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内部分化。

(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事变,扣留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方针:确定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4)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四、国共合作抗日时期 1.国共合作

(1)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2)实现:1937年9月22日,发表了《中国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________________的正式建立。

易混易错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2.抗战过程

(1)两大战场:以为主导的__________和以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者相互配合。

(2)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①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1940年,“

 ”增强了全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3)相持阶段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消极抗战。

③中国党领导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 ”。(4)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3 -

3.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12月,在南京进行灭绝人性的大,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 (2)在东北设立细菌战基地、毒气战基地,残害中民。 4.历史意义

(1)地位: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2)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国内: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 五、人民战争时期 1.两种命运的较量

①光明的前途:1945年“七大”提出建立

(1)两种命运 民主联合的口号。

②黑暗的前途:1945年积极准备内战。

①参加重庆谈判:签署了《与代表 会谈纪要》,确立了 的方针。

(2)的努力②参加政协会议:否定了的内战独

 裁方针。

(3)方面:坚持一党方针,民主人士,破坏政协决议,准备内战。 2.人民战争

(1)战争爆发: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区。 ①至1947年2月,粉碎了的 。

(2)战略防御②至1947年7月,粉碎了对陕北

 和山东区的重点进攻。

(3)战略进攻:1947年夏,对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4)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相继取得辽沈、淮海、______三大战役的胜利。

 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5)战争胜利②南京:4月21日,人民发起

;4月23日,南京,在 中国的统治结束。

规律总结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规律与认识 程。

①国共和谈:1949年4月20日,李宗仁拒绝

(1)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再合作—再”的曲折发展历

- 4 -

(2)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合作或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这表现为: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③国际因素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3)经验教训:两党关系对中国进程影响重大;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为了民族利益,两党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4)努力调整与的关系说明,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党

主题1 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从对中国的国情的分析中认识到制定民主纲领的重要性。 ①“一大”提出实现主义的远大目标。

②“二大”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为中国指明了方向。

(2)从对工人运动失败中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①中国党在成立之初主要是依靠工人阶级发动工人运动。

②1923年,二七惨案使认识到要联合其他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敌人。 ③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大的发展。 (3)从对大失败中认识到掌握领导权和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①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领导权,导致大失败。

②惨痛的教训使党认识到要取得胜利,必须掌握的领导权,要有自己的武装。八一南昌开始创建人民的,掌握了武装。 (4)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胜利的正确道路。

在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

- 5 -

想,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道路。 (5)从依赖国际到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

在长征中的遵义会议上,没有国际参与,中国党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6)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特别是第二次合作更表现出中国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理智和成熟。

主题2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党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

(1)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秋收中,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而转向敌人防备空虚的农村进军,并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及时总结斗争经验,指出了中国必须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标志着我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

(2)从农村转移到城市:1949年人民通过三大战役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占领了许多北方的大中城市,民主即将取得最后胜利,城市的管理和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种情况下,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主题3 新民主主义时期所在地的变化情况

主题4 中国新民主主义胜利的基本经验 (1)有中国党的正确领导。

(2)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道路。

(3)有一支人民的,坚持武装斗争。

(4)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5)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国共两党

主题1 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原因及影响

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 6 -

国民大革 两党合作、建立统命时期 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两党共同的对象 右派叛变,开始武装反抗反动派 日本侵华,中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发动国民大,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建立农村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土地革 命时期 两党对峙,进行“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抗日战 争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胜利 战 争时期 两党内战 下,企图消灭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取得战争的胜利,成立新中国;与祖国分离 主题2 两党关系的演变 (1)合作→对抗→再合作

(2)再合作→再对抗

主题3 国共两次合作

史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是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中国现代化史纲》

这则史料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统一纲领、统一政权、,表明是党内合作。

史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

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

- 7 -

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史》

这则史料反映了“战时民主”表明国共当时合作并没有统一的纲领;实行的是党外合作,高举爱国主义、反法西斯主义旗帜,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 主题4 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合作或者对抗,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国共关系恶化直至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形势与国际环境的影响。有利的国际政治形势与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不利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例1 (2011·广东高考)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动的状况。导致下表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省份 农会会员数 时间 1926年6月 1927年6月 A.南昌

- 8 -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江西 山东 直隶 河南 7 766 700 000 8 144 38 150 4 120 1 153 284 1 342 270 000 382 617 284 360 245 500 8 144 4 517 140 2 502 600 B.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

D.《湖南农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答案 C

审题突破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解答。由表格中提供的时间信息判断,南昌、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均发生在1927年6月以后,故直接排除A、B两项;《湖南农动考察报告》重点介绍湖南农动的状况,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

例2 (2011·浙江高考)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喝我们血的军阀!”“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 C.西安事变前后 答案 C

审题突破 从“中国红军万岁”“西北”可以推断出现于1927~1937年间,从“欢迎一切抗日结成统一战线”可以推断是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后(因为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C项应为最佳答案。

例3 (2011·上海高考)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

( )

B.一·二八事变以前 D.八一三事变以后

A.五四运动的发生 C.抗日战争的爆发 答案 B

审题突破 备选项涉及到的现象分别发生于1919年、1931年、1937年、1949年,让数字说话,答案应为B。

例4 (2011·天津高考)在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 )

B.红色政权的建立 D.战争的胜利

A.解决了人民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的协议

- 9 -

D.承认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答案 B

审题突破 从材料信息“毛先生此次去重庆”,可以看出张治中指的是重庆谈判。这次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符合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迫切要求。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建党90周年庆

1.2011年6月24日的党建新闻网一文称:“中国党领导中国与建设成功的历程,也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上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突出表现为

( )

A.纠正陈独秀等人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C.开始缔造中国党领导下的人民 D.提出了联合农民阶级斗争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中国党成立

2.中国党成立后,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最主要体现在( ) A.以反封建斗争为主要目标 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

C.以社会主义、主义为远大目标 D.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题点 概念——“工农武装割据”

3.率领秋收,进军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并且“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的组织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壮大”,这就首先在实践上解决了什么问题

( )

A.国民军出师北伐后,如何铲除军阀势力 B.大失败后,如何继续和开展武装斗争 C.遵义会议后,如何继续进行长征 D.抗战爆发后,如何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新价值观——弘扬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心

- 10 -

4.抗日战争为民主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因为 A.取得了近代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 B.中国党领导的人民力量壮大 C.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和平民主建国 D.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 运用已有知识解读新材料

( )

5.《同去,砍人去》漫画,反映了发生于新民主主义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

A.“一大”召开 C.“五四”运动遭

B.国民大失败 D.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

- 11 -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是一个杰出的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的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他这样做是因为 A.中国只能依靠农民阶级 B.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 C.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国情 D.第三国际对中国指导不利

2.“中国的,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的 羁轭下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 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C.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 )

( )

B.南昌 D.“八七会议”

3.根据右图判断这个布告的内容可能是 ( ) A.南京国民抓壮丁的告示 B.南京国民北伐的告示 C.南京国民围剿红军的告示 D.中华成立的告示

4.原宣传部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 B.创建了第一块农村根据地 C.是中国党创建人民开始的地方 D.由此,中国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5.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完成反封建的民主 B.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 C.发展生产以巩固根据地 D.争取农民参加战争

6.1928年2月,刘少奇针对潮流是高涨还是低落的问题说:“依乡村来看是高涨的,依城市来看是低落的趋势。”这一判断

( )

( )

( )

- 12 -

A.正确,大失败后,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不正确,乡村、城市的都处于高潮 C.正确,当时的城市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D.不正确,当时农村还没有建立根据地

7.陈独秀说,“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二大”

( )

A.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B.制定了党的民主纲领 C.确立了同进行合作的方针 D.确立了开展土地的方针 8.1925年部分省份党员构成表

地区 绥远 湖北 广东 党员人数 3 200 1 877 15 000 学生 8% 63.1% 21.2% 工人 3% 2.3% 20.1% 农民 80% 8.9% 39.1%

( )

上表表明,1925年的 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B.实行了土地 C.是多阶层组成的联盟 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9.右图是某博物馆藏时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给学生 的毕业纪念品——木兰彩瓷笔筒。从图中信息可推知校 方的寓意最可能是鼓励学生 A.投笔从戎,参加北伐 B.参加红军,反对“围剿” C.效法古人,抗战救国 D.投身,反对美蒋

10.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 )

( )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临时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占领南京国民“总统府”

- 13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1.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再合作—再”的曲折发展历程。对这一历程认识正确的是

( )

A.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B.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破裂,合作的目标都没有实现 C.两党性质不同,只能通过武力解决矛盾 D.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12.20世纪是中华民族从贫弱、屈辱中奋起,走向伟大复兴的世纪。下列关于20世纪中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辛亥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真正 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结束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的攻击的。……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比较是一个国民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之需要。因此,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党须与中国合作,党党员应加入。中国党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动及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国民不会成功;农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

——《国民与农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党对的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国民的实践中,中国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6分)

- 14 -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7年初,陆军上将蒋方震在谈到中国能否打过日本的问题时指出“……中国有地大与人众的两个优越条件,不战则已,战即不能不动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把敌人拖垮而后矣。”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高级将领陈诚……提出“我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在此项大方针下,作战之具体运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预定之第三期,为我总时期……。”

——《高级将领列传》

材料二 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 117次,小型战斗28 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 211 419人。空军阵亡4 321人,毁机2 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将军即达二百余位,其中有11位上将、34位中将、48位少将。——摘自中华网《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请回答:

(1)指出蒋方震和陈诚在抗战的基本策略上有何相同之处?其共同的依据是什么?(4分)

(2)蒋方震和陈诚的主张有合理之处,但均未找到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出路,结合材料分析:他们认为取得抗战胜利的途径各是什么?其共同的缺陷是什么?(8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的抗战。(8分)

- 15 -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三、1.(2)土地

2.(1)②五 (2)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延安 四、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正面战场 (3)①百团大战 ③扫荡 五、1.(2)①和平民主建国 2.(2)①全面进攻 (4)平津 (5)②渡江战役 命题探究

1.B 2.C 3.B 4.B 5.B

课时规范训练

1.C 2.C 3.A 4.B 5.C 6.A 7.B 8.C 9.C 10.D 11.D 12.D

13.(1)从、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原因: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是唯一的党;中国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同意与党合作。 (2)成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动兴起)。

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1

4.(1)都主张持久抗战。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

(2)蒋方震把持久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上;陈诚则主张依靠和的持久抵抗来争取抗战的胜利。他们都轻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3)与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组织全国人民抗战;打破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广大官兵英勇作战,作出了巨大牺牲;一度配合了在敌后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

- 1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