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了,可以不写
——记我的一个教学小故事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已经做了八年的人民教师,这八年来,我收获颇丰,除了一些金榜题名的学生外,更重要的是我还收获了一件皮夹克,(我的儿子),说起儿子,我曾经埋怨过我的职业,白天起来的时候,儿子在睡觉,晚上晚自习下了,儿子也在睡觉,更难过的是,儿子中午也在午休,一天见三面,都在睡觉。可是,我慢慢的发现,和学生一起成长,你的心永远年轻,永远单纯,这岂不是其乐融融。在这些年来,发生了很多身边的教学小故事。而这些小故事使我越来越成熟,下面我来讲述一件平凡的教学小故事。
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把刷子,我有一个习惯,除了每完成一章内容的学习都要求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每个学生还得有一个特厚的纠错本,每次考完试,必须得把错题改到纠错本上。错题本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写一定量的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我统一布置,但是量很少。
物理课上完后,又到了布置作业的时间。我在黑板上开始写这次的课外作业要求,可还没等我写完,背后就传来学生的嚷嚷声。不用转身,我就知道是李新华。这孩子是个半路弃文从理的孩子,虽说成绩不错,也在年级前50,可就是有点淘。看来,得警告警告他了,我想。“新华,你嚷嚷什么?”我一脸的严肃。“老师,你留的作业我不写行不行?”“开玩笑,不写作业,成绩怎么能上去?”“可是老师,你的作业我都会了,非要写的话,这不脑力劳动变体力劳动了嘛。”“那不写作业,怎么能提高理科做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呢?再说了,想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必须牺牲快乐的童年”“老师,我不写您留的,我自己写一些有用的行不行?”“这……”我听了一愣怔,心想,“新华这话在理呀,自己布置作业时是没考虑到这一点,怎么办?是强压着李新华做作业,还是……”经过一番思虑,我就说:“新
华说的有道理。那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对待老师留的作业呢?”班级里一下子炸开了锅。结果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留的作业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用;对于有用的作业就写,对于没用的作业就不写,但是每天要完成一定的作业量。马老师尊重学生们的意见。以后,在马老师的物理课上,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作业。“会了,可以不写。”这是马老师的郑重承诺。“可是,同学们,试卷上错的的题应该是不会的吧,”“嗯,”“那不会的应该怎么办?”同学们议论纷纷,话音未落,新华就大声喊道:“不会应该努力去写。”我趁热打铁起来“同学们,你们应该也向我郑重承诺,试卷上写错的,不光要改错,还应该举一反三。”就这样,我们达成了协议,在以后的以后,学生错题本上的实效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错题越来越少,班级平均分就可以证明我们的协议是成功有效的。最后,我也要声明一下,刚才我讲的是课外作业,课堂作业是统一布置的,如果课堂作业随意写的话,那还怎么批改啊,即便是批完了,长此以往,赚的这点工资还不够以后买药呢。
教育需要民主。面对学生李新华“我不想写”的挑战,我没有采用高压手段,而是认真反思新华不写作业的缘由。在意识到“作业风波”的根源在于自己没有考虑到新华的个体学习特性时,我及时改变了自己的课外作业观,把课外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并尊重学生的意见,从而在这一事件中化被动为主动。这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增强了课外作业布置的实效性,同时也维护了教师的权威性。这个故事给我的另一启发是,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失当时,切不可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而“将错误进行到底”。“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也”,这不只是对学生而言的,也是对我们每一位教师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