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语文现代散文阅读从命题看答题

高考语文现代散文阅读从命题看答题

来源:九壹网
现代散文阅读从命题看答题

湖北宜都一中 许地林

现代散文阅读无疑是影响学生高考得分的瓶颈,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与难点。在平常的复习中,常用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考点”的角度逐一指导阅读训练,二是从“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训练。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一直在探讨第三种思路,从“命题”的角度归类来指导答题,即以审读题干为起点进行阅读,因为题干中至少包含了四个信息: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在哪里找答题的依据。从这里入手,可以迅速把握命题的方向,抓住命题的关键,使答题更快捷,也更准确。下面以部分高考试卷现代散文阅读试题为例,谈谈我们对“命题归类答题”作的一些探讨:

【命题一】 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例 1 《一日的春光》〔05全国卷3〕第1题:“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

【解答】 题干要求理解句中词语的含义,此句对客体“春天”用了“吞咽”一词,明显地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而且略带夸张,对于“春天”〔或“春光”〕通俗地说就是“享受”,只不过在这里不是一般的“享受”,而是“狼吞虎咽”似的。抓住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根据前后语境即可准确理解为:尽情地享受〔春天或春光〕。

例 2 《夕阳透入书房》〔06广东卷〕第2题: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阳的动态,请从中选择两个加以赏析。

【解答】 例如:①“这一大片橙色的夕阳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地投射在一派大书架上。” ②“短暂的夕阳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迷人。” “透射”:即射向,写阳光恍如有生命力的.

东西一样,主动把光芒照到代表着思想和精神的书籍上,写出了阳光对书籍的热爱。 “抛”:是扔,投掷的意思。表现了夕阳慷慨地、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例 3 《春天的梦》〔05全国卷1〕第4题: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解答】 如果能抓住“春天的梦“的比喻义〔春天如梦,给人温暖,给人希望〕,注意其虚实意义〔 一是实指自然界的春天,一是其比喻社会的、人间的“春天” 〕,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寒冬中对春的渴望〕,就能准确答题。〔1〕作者这样写表达出两层意思: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她给人给人温暖和希望;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梦,她更能给人温暖和希望。〔2〕作者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巧妙而有效地凸现了本文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和呼唤真情的主旨。

【答题技巧】 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一是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从所在及相关语句中去寻找答题的依据。 二是要注意词语的多义性..

〔如虚实义、双关义、象征义、比喻义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等〕,必要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答题。 鉴赏所用词语,则应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等方面着手赏析其妙处。

文章标题的理解或赏析,一般来说重点也是对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同时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因此,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做到了这几点,也就不难了。

【命题二】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赏析。 例 4 《日历》〔05福建卷〕第2题:“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 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解答】 首先定位定性,这句话是文章第2段一个总结性的哲理句。然后寻找依据,在这句话前面的文字中可以找到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多半还要看你自己”“……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等。这些信息都强调了“主观〔态度〕”,注意到了这一点,再借助其句式,以“生活”为主体内容,用自己的话可以这样表述:你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你完全可以选择对生活的态度。

例 5 《造心》〔06天津卷〕第2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解答】 从修辞的角度看,这句话用了比喻和夸张;从内容上看,“金箔”强调色彩,“整个宇宙”强调范围阔大;从效果来看,生动形象,颇具感染力;从情感角度看,是赞许。整合以上信息,可作如下赏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心”的光芒与阔大,生动形象,颇具感染力。

【答题技巧】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所用修辞和句式特点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同时要注意被理解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不同特点的句子有不同的理解重点。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感情句:即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抑扬,则要把握住作者感情的突破口,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理解。变式句:根据句式变换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变的那一部分上。修辞句: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判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矛盾句:貌似矛盾,实际上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含蓄句:要通过句子的字面意义来思考它没有明说出来的意义。

赏析句子则应在抓住句子的关键性词语的同时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内容和情感等方面欣赏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答题时,先作具体分析然后进行整合。

【命题三】 指出文中某个句子,然后问为什么这样说或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依据、理由等〕是什么?

例 6 《一日的春光》〔05全国卷3〕第3题:作者说“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花的原因。

【解答】 从这个句子所处的位置可以看出,其原因应该在后面。然后从后面两段文字中提取信息——“我却以为假设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 “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淡淡的白……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筛选出这些信息后,不能照抄,应对以上信息进行整合:作者以为“假设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海棠虽然无香,但她浅红淡白,绿叶掩映,秾纤适中,充满生机。

例 7 《一日的春光》〔05全国卷3〕第4题: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 深感满意?又说“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有什么“遗憾”?请结合原文作简要答复。

【解答】 细读原文,不难发现最后一段中有这样一句:“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由此可以推断,“满意”的原因应该在上文,而“遗憾”则在下文。“深感满意”是命题者概括出来的,他的依据是什么呢?沿波讨源: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春”?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从文中可以得出看到的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感受到“快乐、活力、力量、生命”,“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整合出第一问的答案:“一日的春光”烂漫、骄奢、光艳,使作者感受到快乐、活力、力量和生命;“一日的春光”,酬报了作者九十天的等待,作者再也不怨恨憎嫌春天了。 而第二问的答题依据则是最后的比喻,据此可以揣摩出两条理由:春天来得太晚,让作者等得太苦。

【答题技巧】 这种“句子”类题目与理解句子的含义题不同,这类题目,一般都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答题的依据,但其答题依据不在句子本身,而在其上下文中。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观点句还是结论句〔主要有这两种〕。观点句,理由在后;结论句,理由在前。其次分析该句子所涉及〔或管辖〕的范围,确定信息的来源。然后在有效区内捕捉、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一般不要直接抄写句子。

【命题四】 文中引用某些文字或诗词有何作用或为什么要引用这些文字或诗词?

例 8 《阳台上的遗憾》〔05重庆卷〕第4题: 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

【解答】 其实,此题就是要求我们答复引用的作用。我们可以用删去法进行比较来看删去后有什么不好——它原本是作者仿写的对象并用了比照,而且起到了充实内容增加文采的作用。删去后这三个方面都受到影响,因而可推出它的好处:①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②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铺垫和仿拟对象,减弱了古今对照的效果;③不引用会减少“遗憾”的丰富内容。

【答题技巧】 答此类题重要的是掌握引用的作用。引用,可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具有说服力;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增添文章意趣、文采和文化底蕴,增强文章感染力;点明题意,文题相应,铺垫比照,结构严谨;诗文相间,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使语言更雅趣或更具文化底蕴。不过,掌握了这些作用后,还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

【命题五】 文章用第几人称,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要用第几人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例 9 《土地》〔05湖北卷〕第3题: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答复下面的问题。〔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人称?其作用是什么?〔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解答】 解答这两道试题,主要是运用知识储备。只要了解了三种人称的表达效果和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就不难答题。〔1〕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有真切感、亲切感。〔2〕拟人〔或比喻〕。既生动形象,又充满感情。

例 10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06湖北卷〕第4题:本文主要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解答】 题干明确告诉我们在“描写”时用的表现手法,所以只要聚焦于描写并加以思考分析即可明白:一是在描写羊群回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 、母鸡等,抓住主要细节特征简笔勾勒,使群像简洁而传神,可以答“白描”,也可以答“细节描写”。二是将羊、鸡、狗等拟人化,写得生动而有情趣,可以答“拟人化描写”。当然还需要举例说明。至于效果,则应将其描写的内容和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分析,那就是:给人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答题技巧】 前者要了解所使用的人称和不同的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或效果,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便于对话,自由灵活;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时具有呼告的作用;用于对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后者首先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达技巧〔象征、铺垫与照应、衬托和衬托、....

比照与对照,抑扬、细节、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比照、排比、借代、夸张、反复、反语、双关等〕及其作用,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常见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可以印发给学生〕

【命题六】 文章如何安排结构?为什么要写某事物或从某事物写起?或指出文章结构上的某一点〔开头、结尾〕有何作用或能否删去?

例 11 《溯源》〔05山东卷〕第1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答】 解答此题要注意它的位置〔开头〕和与下文〔写人的回归〕的关

系,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作答:通过比较引出下文“人的回归”,并与下文写“人的回归”形成比照〔或作铺垫〕。

例 12 《切梦刀》〔05辽宁卷〕第4题: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解答】 这道题很巧妙地考查了对作者的思路地把握,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说好或说不好都可言之成理。最后一段要不要,涉及到这一段和文章其他部分的关系。无论考生答复“好”还是“不好”,都必须讲出与全文的关系。说“不删好”,是因为它在全文中起卒章显志的作用;说“删掉好”,是因为它有违含蓄的原则。据此可以选择作答:①不删好。最后一段点明并深化了主题,这可以使文章立意显豁,直接而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五百,两套烧饼”的叹息将

“烧饼”与“切梦刀”的价值并置比照,进一步消解了“切梦刀”抚慰心灵、疗治伤痛的意义。 ②删掉好。这样可以防止将作者的主观情感直接呈现出来,使文意含蓄,

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索与想象空间。“贵来!”

“惘惘然而去”,用金钱衡量“切梦刀”的价值,且言其贵,已经传达出对“切梦刀”意义的疑心和否认,文章结构至此已经完整,表达也已清楚。

【答题技巧】 文章结构安排常常与全文的总体思路及各个部分有关系,与文章内容及其所用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既要分析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如比照、抑扬、铺垫、衬托等〕,又要注意文章的主体内容和线索。就其作用而言,用在开头导入正题或引起下文,有铺垫、衬托、反衬、抑扬、形成比照等作用;放在中间主要起承上启下、自然过渡的作用;放在结尾照应开头或文题,使结构严谨;画龙点睛,总结深化或进一步强调突出。 至于开头或结尾是否有必要,决定因素是表达主题是否需要。如果具有上面所说的作用,则是必要的;如果与主题关系不大,不要也未尝不可,它可以使行文更简洁,主题更集中;有时还可以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空间。注意对于“好不好”“要不要”之类的问题,一般应正面答复,如果从反面答复,一定要找到充足的理由。

【命题七】 文中写某句话或某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写某事物或某段落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内涵〕?

例 13 《一日的春光》〔05全国卷3〕第1题:“我要尽力吞咽今天北平的春天”,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解答】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渴望春天”,这句话在开篇。下文中,作者写到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晚,又去得匆匆。而这句话又是作者在去年冬末写给朋友的信中说的,“吞咽”是“尽情地享受”的意思。将“吞咽”与“身处寒冬”结合起来可知,表达了作者在寒冬中对春天的强烈的渴盼之情。

例 14 《长城》〔2000全国卷〕第3题: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啊,长城!”,联系全文来看,这一段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解答】 解答此题,一是要抓住本句中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二是要注意与之照应的倒数第三段,尤其是“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

胎动吗”,因为最后一段是对倒数第三段的答复。 抓住这两点即可从文章本身的角度概括出答案: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说明中华民族能够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答题技巧】 “情感”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对所写的内容做具体的分析,看它本身写的是什么,是用来说明〔或证明〕什么的,与文章主旨是什么关系,再结合所在段落、前后段内容、作者所处的坏境以及文章主旨分析其写作的目的、用意。 “表达的意思”确实定既要抓住段落的中心,又要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且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把握。 要注意的是“情感”是就作者而言,而“意思”是就文章而言的。

【命题八】 文章写某事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或从哪几方面来写某事〔物〕的?或概括文章写某事物的内容和特点。

例 15 《阳台上的遗憾》〔05 重庆卷〕第3题:“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发展趋势?表现在哪里?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

【解答】 “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就是失去个性特点而“趋同”,明确了这一“发展趋势”,再根据本句所在的倒数第二段的内容可知具体由三个方面,然后运用揣摩提炼法,即可概括出答案:①生活空间的一致 ②生活方式的相似③思想感情的相近。〔注意后两者不是完全“一样”〕

例 16 《行吟阁遐想》〔06 安徽卷〕第1题: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解答】 首先找到有效区,然后筛选相关信息。作者想到了屈原、想到了闻一多,具体而言想到了他们各自的形象和诗句〔作品〕,然后由他们的相同之处又想到了在屈原纪念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馆。只要我们对以上这些信息加以概括整合就能答题。概括成两点或三点均可。

【答题技巧】 这一类考题,既涉及到筛选信息,又涉及到归纳概括。总体来说要做两方面的思考准备:①所写内容如果有几个方面就从内容方面分析概括;②如果内容集中写某一方面,无法从内容上分成几个方面时,则应考虑从手法〔正反、虚实、点面〕方面分店概括。 具体答题时,先要“定位”,即找准阅读有效区,然后确定答题对应点。信息筛选出来以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相应的归纳与概括的方法—— 中心完善法〔原文本身有中心句,只要我们根据需要.....加以整理和提炼〕、摘要整合法〔摘取文中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进行整合〕、分层.......归纳法〔先弄清文章每个层次的内容要点,然后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

全局角度进行综合行整合〕、揣摩提炼法〔如果需要概括的内容是形象的、隐晦.....含蓄的,找不到能够直接用来概括的词语,就需要就需要在揣摩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进行整合,拟写答案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有时还应讲究句式的一致性。

【命题九】 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就文章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进行赏析。

例 17 《阳台上的遗憾》〔05重庆卷〕第5题:请对作者的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解答】 评价的观点是历史是发展进步的,但在进步的同时,也会留下不少遗憾。——这一观点,表达了作者观点的三方面的特点:辩证的态度,时代的眼光,深刻的反思。抓住这三点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即可。

例18 《日历》〔05福建卷〕第4题: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作简要赏析。

【解答】 题干要求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赏析。第一问的定位应该是:取什么材?这样取材好在哪里?第二问的定位应该是:语言的风格是怎样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作了这样的思考以后,再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并找到具体例证,就能答题。赏析要点如下:〔1〕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2〕语言方面:①寓丰富的感情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语言平实,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②运用了比喻、拟人、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答题技巧】 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就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作者的态度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通常指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中肯的适当的评述,判断其正误,分析其意义和价值。因此在评价时要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分析,并表达考生的态度和认识。

鉴赏首先是明确鉴赏点,或形象、或语言、或表达技巧、或布局谋篇、或作品主题等。其次是抓住特点,找出实例并赏析其妙处。 鉴赏形象要抓住典型特征、刻画方法和典型意义等进行。 鉴赏语言,要区别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语言特色主要从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方面赏析,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风格带有作者本人语言运用方面的明显的特征,主要有平实、华美、明快、自然、含蓄、深沉、幽默、辛辣等。 鉴赏内容,要抓住主题,从深刻、透彻以及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赏析。 鉴赏构思,要抓住结构特点〔一波三折、首尾照应、伏笔、照应〕和表达技巧〔衬托、铺垫、抑扬、映衬、象征等〕。 总之用语要讲究分寸、态度要辩证。 如果要求写鉴赏短文,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总说明确提出观点;分说结合原文对中心观点进行分解并各自举一到两例进行分析;最后总说再次点题。

当然,这只是我们就现代散文阅读试题中的带共性的命题所作的归纳和分析,它肯定不能覆盖所有命题,因为命题是不受“规律”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探究、总结。倘能如此,也许会为突破“现代散文阅读”这一难点寻找出一条新的路径。

2008年11月25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