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等重大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了解中国社会民族危机的严重性,透过两次战争使中国社会完教学目标 全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后,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又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前进。 重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教材分析 难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教法:新课程理论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学法:本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重视,使得上高一的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而且他们性格较为活跃,课堂上能积极回答问教学分析 题,因此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基本概念要了解清楚,以免考试混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列强的侵华史实,以及清进行的洋务运动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中日甲午战争 ⑴背景:世界形势: 19世纪9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加紧殖民侵略 ⑵主要原因: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满足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制订(先占朝鲜,次占中国东北,继而占领中国) ⑶战争历程:导火线——朝鲜东学党(14) 经过:牙山偷袭、平壤作战、黄海大战、旅顺、威海卫结束(邓世昌、丁汝昌) ⑷结果: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内容:割地、赔款、开放口岸、投资设厂 设问:《马关条约》的内容与以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有何不同? 预期回答:割地、赔款比以前多得多,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长江上游,最大的不同是《马关条约》中新增的内容是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这是以前条约中所没有的,这反映了当时世界形势变化,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了殖民掠夺,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从《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看出,这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危害: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 ②外国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 2、民族危机的加深 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受到日本“胜利”的刺激,三国干涉还辽 ⑵中华民族的觉醒: ①清:军事改革(袁世凯)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戍变法(康梁) ③资产阶级派:推翻清朝统治(孙中山) ④农民阶级:义和团动动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动动——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⑴背景:上升为主要矛盾。 ⑵兴起: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 经过: 首先从出东爆发,随后迅速扩展到华北京津地区。 ⑶口号:“扶清灭洋” 设问:如何评价义和团及其“扶清灭洋”的口号 预期回答:义和团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把斗争矛头对帝国主义,提出“灭洋”,反映了当时上升中国的主要矛盾,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反抗斗争精神,但是提出“灭洋”,不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且反对一切外来事务,包括西方先时的科技与文明,具有盲目排外性;而“扶清”反映了义和团运动没有认清清的本质,放松了对清的警惕,随后清联合帝国主义势力对义和团运动进行血腥,义和团运动走向失败。 ⑷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 ⑸影响:①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 ③一定程定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⑴根本原因:列强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瓦德西所言“瓜分中国” ⑵借口: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保护侨民 ⑶参加与领导者:八国、西摩尔和瓦德西 ⑷结果:攻占北京,中国被迫签订签定《辛丑条约》 设问:《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预期回答:①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这是列强对中国空前勒索,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使中国的税收完全被列强打操控。 ②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③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同时将清完全置于列强的军事监控之下。④禁止中国成立反帝组织,惩办“首祸诸臣” ⑸影响:①使清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使中国完全确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课堂思考:1.对比《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2.为什么帝国主义最终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 课堂小结:通过对比《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来进行巩固知识 作一 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二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业布置 教学反教学中能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学条理也清淅,材料分析方面效透彻,但练 《3+2高考》 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思 习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