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媒体时期传统媒体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期传统媒体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来源:九壹网
2016.9新闻传播NewsDissemination媒体融合新媒体时期传统媒体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上海大学上海200072)

【摘要】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零散化、碎片化,以及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移动媒体一次次刷新人们的阅读习惯。从传播媒介的历史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更方便、快捷、高效的媒介最终会取代落后的媒介。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地位可谓一落千丈,纷纷转型寻找新的出路。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转型策略;媒介融合

联网时代,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各类传统媒体纷纷上网,积极实施媒介融合,但是其基本思路是一样

的。要想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具有竞争力,各传统媒体就要结合自身优势整合信息,多渠道获取信息,以内容为王,用户需求为中心,适当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拓展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服务的产业链。

一、新媒体时期媒体概述

新媒体得益于互联网络的快连快通,、经济、文化、价值观等呈现多元化,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技术壁垒,其传播方式与现在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快餐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完美结合。每一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传播特点,传统媒体饱受新媒体在获取、传播、制作信息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同时也受到价值取向、、受众心理、开放的社会环境等不同的压力。

二、新媒体时期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1.从广播到网络,报纸可谓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考验。从报纸媒体

计算机网络诞生起,报纸“消亡论”就不绝于耳,各报社、杂志社纷纷裁员,有的报社或停刊或转网,报纸发行量减少,受众被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分流。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人都变成了“麦克风”“通讯社”,行业壁垒、记者的职业门槛降低以及大量商业和不断向新媒体倾斜。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成为重大国家战略。

与新媒体相比,纸媒缺点很多。比如,受载稿及印刷因素的影响,报纸上的新闻不能及时传播。报纸保存时间短,不便于携带。除此之外,报纸上只能刊载新闻图片,不如电视、网络等媒体具有现场震撼力与感染力。

新媒体时代,很多传统媒体纷纷上网,但只是简单地将文字内容从纸上搬到了网上,可以说是电子版报纸。虽然网络在信息传播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但纸媒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譬如,受众可以随时阅读报纸,不会像观看电视那样受到时间与电视频道的,对于理解力不强的受众可以反复阅读。因此报纸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与培养思维力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与此相对的电视、网络,现成的声音,图画,易造成受众思维惰性化。

2.我国目前整个电视行业的状态是“泛娱乐化”电视媒体

,而且娱乐节目同质化严重,这主要是因为电视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收视率,电视台根据人们普遍关心的问

56题、受众心理等,每天播放的新闻类节目愈来愈少,反而是很多博人眼球的话题,以满足大众的窥探欲望,又或是为了与同行竞争,增加娱乐节目的播放,以获取受众更多的关注度。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电视媒体在保持其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技术,诞生了新的媒体,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①传统电视媒体在保持其原有基本形态不变的情况下,对原有内容、应用和服务进行完善,如数字电视、IPTV等新媒体的出现。②

3.广播媒体在受众方面,以老人、年轻人为主。广告广播媒体

商、受众大都被电视、网站所分流,广播里的广告也是千篇一律;广播内容也已不再更新,永远都是交通、音乐、情感等话题,内容同质化严重。

广播既不像报纸那样可以被反复阅读,也不具备电视的声画实时传播与网络的多媒体视听效果。但是,广播也有其独特优势。技术上,广播覆盖面广;受众层上,以私家车主居多,这意味着广播有其固定的受众群。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学习疲劳的时候听听广播,放松眼睛。此外,收音机价格低廉,易于获得。

三、传统媒体的变革之路1.尽管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强大冲击,大大挤占了传统媒体的优势

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但是传统媒体在很多方面仍然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如果传统媒体在转型中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首先,传统媒体拥有自己的受众。这部分受众有一部分是在传统媒体多年发展中沉淀下来的稳定受众,他们不会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转向其他媒体,如今还有很多人喜欢阅读纸质媒体。另外,传统媒体还要善于发展新的受众群。免费报纸的出现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车站、地铁等快速获取新闻消息。因此,传统媒体在转型时,要善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受众,然后进行内容的定位与生产。

其次,传统媒体拥有很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传统媒体大都历史悠久,拥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专业团队,这些团队具有很强的专业主义精神,还有成熟的运营系统、规范而成熟的管理机制,这些文化积淀、文化资源是新媒体

无法比拟的。

(下转第58页)奏,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词语都会产生不同传播效果。其实对于一档电视节目也是一样,不同的叙事节奏会带给受众不一样的感想。叙事节奏在节目中表现为一定的起伏,张弛变化,符合客观事物的存在规律,也符合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谈话类节目我们都知道,主持人会经常在嘉宾回答问题的时候打断嘉宾的回答,提出疑问质疑,而娱乐谈话类节目还会增加一些跟嘉宾回答相关的娱乐节目,这其实就是一种叙事节奏把握的体现,节目的“笑点”往往是在这之中产生的,从而达到节目预期的效果。

2.把握节目中的细节。这里的细节可以是主持人与嘉

2016.9新闻传播NewsDissemination业界探讨内娱乐谈话类节目的一条分水岭,不仅在谈话类节目原始的模式上创新出新的模式,改变了原本的你问我答的固定模式,也在自己不断的发展中固定了自己的节目定位。纵观节目的不足,首先,由于节目开播的时间较长,娱乐的方法已经趋近用尽,长时间的重复往往会减低观众的观看乐趣,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国内外好的娱乐模式,看看能否运用到节目当中来,新的娱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重拾观众的观看乐趣。再一点,由于社会大环境的,也使得节目在选择嘉宾和话题的问题上过于普遍单一,谈话类节目要求“寓教于乐”的普遍思维了节目某种程度上的发展,这就要求节目组需要更多的努力能够找到一个新的创新点。一档节目总有它的寿命,只有在不断创新,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才会越走越远。■注释:

①石长顺.当代电视实物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②魏南江.优秀电视节目解析[M].上海.三联书店.19:③李磊明.叙事媒体转换:叙事学研究的理论空白[J].电④李洁.谈话类节目的叙事特点——《康熙来了》为

宾对话中“话题点”的捕捉,也可以是嘉宾情感变化细节的捕捉,捉住细节的往往可以即兴发挥,给节目带来意想

不到的效果。俗话说的好“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点在电视节目中同样适用,所以对于细节的捕捉也是极为重要的,不管是主持人,包括摄影,音效,舞台效果,节目组的各个部门都必须充分的注意,这样才能呈现出一台完整,经得起检验的节目,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天天向上》在现在娱乐谈话类节目不断兴起却依然具有超高收视率的原因之一。

四、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天天向上》这档节目在开播以来超高的收视率使得它在娱乐谈话类节目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国

社.2007,1588

视研究.2003(13)

例[J].青年记者.2011年3月中

(上接第56页)

再次,传统媒体是社会原创内容的提供者。新媒体时代,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对“内容为王”的要求更加明显。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拥有很强的专业主义精神,其内容在权威性、制作水准、原创性等方面具有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传统媒体依然是社会原创信息的制作者,是传播路径的发端。因此,传统媒体应将内容作为其转型的重点。

2.新媒体特点

坚持内容为王,积极融入新媒体。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发展的重点,借助网络平台,把战略重点转向内容生产和内容集成,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下占领一席之地。

整合资源优势,拓展产业链条。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结合的网站,要开展灵活多样的业务功能,如开展电子商务、内容定制、增值服务等,实现盈利渠道的多样化。

结语

在市场经济、知识爆炸、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下,传统媒体要积极勇敢地投入到这一浪潮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找到并且发展新媒体无法取代的优点,凸显自己存在的意义,既是传统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亦是社会的进步。■注释:

新媒体在各个方面表现出独树一帜的特点。政治上,新媒体已成为重要的执政资源。国际上,新媒体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经济上,经济高速发展对信息传播技术需求提高。文化上,价值观多元化。受众环境上,传媒素养日渐提升,公民新闻强势崛起。行业环境上,产业转型加快,传媒市场重新洗牌,受众资源重新分配。媒介环境上,“报纸消亡论”、“广播淘汰论”、“电视无用论”不绝于耳。

新旧媒体的显著区别是,受众由原来的被动接受信息到现在的发布信息。由于手机、平板等移动网络设备的出现,使得媒介使用者有着很强的现场感,犹如现场再现或者是媒介更丰富。同时,受众可以试试感受到自己在控制并使用媒介,在娱乐的形式与运用上也得到了潜在的享受。

3.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

传统媒体要在多彩缤纷的现实世界以飨读者,因此传统媒体在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时,要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为主,充分迎合新媒体的特点,找准方向,理清思路。

改变传播观念,尊重受众意识。传媒的用户意识不能通过某个人或某一时刻来体现,而要时时刻刻的让每个观众都感受到这种在乎与温暖。

电视出版社.2011.171参考文献:

①②宫承波.庄捷.翁立伟.媒介融合概论[M].中国广播[1]宫承波.庄捷.翁立伟.媒介融合概论[M].中国广播电[2]刘芸畅.新媒体营销[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3]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4]李俏红.媒介融合下的报业发展思考.金华日报.2008[5]王蕾.网络出版初探[J].现代传播.2002年第6期[作者简介:李争,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新闻与传

视出版社.2011

社.2002

年4月2日

播硕士。]

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