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2卷(江苏徐州)(解析版)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2卷(江苏徐州)(解析版)

来源:九壹网
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2卷

八年级语文

(本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⑴ _______,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⑵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⑶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⑷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晏殊《浣溪沙》)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

【答案】⑴老骥伏枥 ⑵谁家新燕啄春泥 ⑶大漠孤烟直 ⑷似曾相识燕归来 ⑸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⑹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解析】

默写题作答时,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第(1)到(5)题为句子默写。需要注意的字:(1)“骥”“枥”;(2)“燕”“啄”;(4)“燕”;(5)“粟”。第(6)题为情景默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手法,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赋闲 琐屑 狼藉(jí) 遒劲(jìn) 坦荡如砥 ..

B.警醒 蔓延 俯瞰 (kàn) 嶙峋(xún) 惟妙惟肖 ..C.踌躇 顾忌 濒(suō) 潜滋暗长 临(bīng) 婆娑..D.颓唐 推祟 轩榭(xiè) 喧嚣(xiāo) 旁逸斜出 ..【答案】B 【详解】 A. 遒劲jìng; C. 濒bīn临; D. 推崇; 故选B。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所以,作者不可以只为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而发挥想象来填补事实空隙。 B.我国古代用干支和皇帝的年号纪年。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中的“元丰”和“自康乐以来”中的“康乐”,都是用皇帝的年号表示时间。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分五律、七律。律诗的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仗句。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就是近体诗。

D.梅森在《简爱》中的第二次出场描写的是梅森被姐姐伯莎咬伤,这起事件使简爱和罗彻斯特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答案】D 【详解】

A.“作者不可以只为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而发挥想象来填补事实空隙”表述错误,传记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

B.“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中的“元丰”是用皇帝的年号表示时间。“自康乐以来”中的“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选项表述错误;

C.“必须是对仗句”表述过于绝对,是错误的,一般来说,律诗的二、三联上下句是对仗句; D.表述正确;

故选D。

4.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人在两种情况下没有影子,一是在黑暗中藏匿,二是在太阳底下躺着。”可这样的情况岂能当真,人在黑暗中藏匿能几时?人在太阳底下躺着又有何意思?于是影子便有了①_________(永远 永恒)的存在。可终究说来,影子的存在会使人产生后怕。常言“身正不怕影子斜”,就是很好的反证。然而,也正是影子的存在,才使人有了立体感。使人的存在有了面上的延伸,点上的深化,时间上的跨度。

生活中,一些人却不是这么想的。例如有的人为人处事②_________(瞻前顾后 思前想后),生怕被影子尾追;有的人生怕露出真面目,而做出欲盖弥彰的种种举动。可以说,自作聪明者有之,自圆其说者有之,苦心经营者有之,不惜代价者有之。其实,掩藏过去,掩饰现在,遮掩未来,都是不坦诚、不真实、不全面的表现。

做一个人,虽然要让人看到正面,还要让人看到背面和横截面。这样,才会让人感觉到更多的亲切和自然,使人产生更多的信任和依赖。所以,做人要坦诚、真实、全面,要有立体感。 (1)根据文意,为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4分)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2)修改画线句子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永恒 B.瞻前顾后。 (2)做一个人,不仅(不但)要让人看到正面,还要让人看到背面和横截面。

【详解】

(1)永恒,即永远、恒久意思,含义是说精神和世界永远存在、不变,象征人们对生命和世界的美好愿望。反之则是片刻、短暂的。永远指①长远,永久。一直,从来。结合语境“人在太阳底下躺着又有何意思?于是影子便有了①_________(永远 永恒)的存在”分析,这里应用“永恒”;瞻前顾后,原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现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思前想后,形容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语境“例如有的人为人处事②_________(瞻前顾后 思前想后),生怕被影子尾追”应用“瞻前顾后”。

(2)划线句“做一个人,虽然要让人看到正面,还要让人看到背面和横截面”中关联词使用有误,应是:不但要让人看到正面,还要让人看到背面和横截面。

二、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游兰溪 苏轼

黄州①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拄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②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④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⑤些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慕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注释:①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岗一带。苏轼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②庞安常:人名,字时安,当时名医。⑧绝:超过。④蕲水:旧县名,治所在今湖北浠水县。⑤王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表字逸少。传说他曾“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5.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三处)(2分)

有 王 逸 少 洗 笔 泉 水 极 甘 下 临 兰 溪 溪 水 西 流。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 ) (2)书不数字 ( ) ..(3)辄深了人意 ( ) (4)薪水郭门外二里许(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8.与《记承天寺夜游》一样,本文也表达了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本文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点?(用自己的语言回答)(2分) 【答案】

5.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6.(1)听说(2)写(3)立即,就(4)左右

7.(1)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看田,得了病。

(2)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一时奇异的人。

8.①去找庞安常看病,跟他开玩笑,称他们都是一时的异人。②病好了之后,和庞安常同游豪饮。③在所写的词中表达了不悲叹时光流逝,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解析】

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的意思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因此断为: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闻”,现在也有“听说”的意思;“书”,古今异义,古义为“写”。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因,因为;相,看。 (2)以,用;异人,奇异的人。

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结合关键句子回答。“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是日剧饮而归”,都能看出作者在被贬谪的情况下不悲叹时光流逝,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宽阔胸怀。 【点睛】 参考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慧过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做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词:“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当天,我和庞安常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二)阅读《春望》,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有人说第二句中的“深”换成“生”字更妙,你认为呢?为什么?(3分) 10.诗中感情十分丰富,请简要概括诗人所抒发的情感。(2分)

【答案】9.用“深”好。“城春草木深”写出了春天到来草木疯长,荒草萋萋,掩住了战乱后的凄凉景象,让人更觉荒芜。而“生”字虽然能表现春天的生机,但与诗的意境不符。 10.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复杂感情。

【解析】这是一道诗歌赏析题。第9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具体而言,要分三步回答: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深”字写出了春天草木疯长、荒草萋萋的凄凉景象,让人更觉荒芜。“生”字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第10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这首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怀。 (三)名著阅读(7分)

①我很清楚地知道,光亮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有一些物质,当和空气相混合,立即便会发出亮光,有时甚至还会燃烧,产生火焰。此等物质,被人们称为‘可燃物’。而那种和空气相混合便能发光或者产生火焰的现象,则通常被人们称作‘氧化作用’。萤的灯就是氧化的结果。那种形如白色涂料的物质,就是经过氧化作用后剩下的余物。氧化作用所需要的空气,是由连接着萤的呼吸器官的细细的小管提供的。至于那种发光物质的性质,至今尚无人知晓。

②萤还有一个本领,就是完全有能力调节它随身携带的亮光。也就是说,它可以随意地将自己身上的光放大一些,或者是调暗一些,或者是干脆熄灭它。

③如果萤身上的细管里面流入的空气量增加了,那么它发出来的光亮度就会变得更强一些;要是哪天萤不高兴了,把气管里面的空气的输送停止下来,那光的亮度自然就会变得很微弱,甚至是熄灭了。

④刺激能够影响到气管。这精致的灯,萤的身后最后一节的小点,只要有少许刺激,立刻就会熄灭。

当我想要捕捉幼小的,清清楚楚地看见它在草丛里发光,并且飞旋着,但只要我的脚步稍微有一点儿不经意,发出一点儿声响,或者是不小心触动了旁边的一些枝条,那个光亮立刻就会消失掉。

⑤然而,雌萤的光带,即便是受到了极大的惊扰,也不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比如,把一个雌萤放在一个铁笼子里,我们在铁笼子旁边放上一。面对这样暴烈的声音,它的光亮依然如故。我再把冷水洒到它们身上。但是,没有一盏灯会熄灭,顶多是把光亮稍微停一下。我又拿了我的一个烟斗,往铁笼子里吹进一阵烟去。这一吹,那光亮停止的时间长久了一些。还有一些竟然停熄掉了。但即刻之间便又点着了。等到烟雾全部散去,那光亮便又像刚才一样明亮了。假如把它们拿在手掌上,然后轻轻地一捏。只要你捏得不是特别的重,它们的光亮并不会减少很多。总之,到目前为止,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们全体熄灭光亮。

11.阅读第①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萤火虫”的发光原理。(不超过50字)(2分)

12.《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谈谈“科学性”和“文学性”是如何“完美结合”的。(3分)

13.法布尔从不满足于仅仅记录昆虫的生活,他关注的是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结合整本书谈谈他具有怎样的可贵品质和情怀?(3分)

【答案】

11.光亮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由连接着萤火虫的呼吸器官的细细的小管提供的空气与萤火虫体内自身的“可燃物”混合,产生“氧化作用”,从而产生光亮。

12.法布尔通过细心观察,反复试验,认真钻研,运用准确的语言,科学地说明了萤的发光原理以及影响萤发光的方法。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传神,充满对萤的喜爱之情。充满了浓浓的文学色彩。比如“这个聪明的小动物”“那些十分幼稚可爱的小动物”“要是哪天萤不高兴了”等等。

13.法布尔对于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赞美,敬畏生命的情怀,给《昆虫记》注入了灵魂和生气。 【解析】

11.本题考查信息的整合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有效提取信息,然后准确表达。阅读第①段,我们可以提取到的有效信息有“光亮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可燃物”“氧化作用”的概念、“是由连接着萤的呼吸器官的细细的小管提供的”等,然后整合,调整前后顺序使之变得简洁即可。

12.本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要求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谈谈“科学性”和“文学性”是如何“完美结合”的。从法布尔的探究案例中我们不但感受到了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还受到了文学趣味的感染。《昆虫记》的文学趣味主要来自于作者常以拟人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虫性中渗透着人性,行文活泼,语言诙谐。文中法布尔用不同的方法反复试验怎么让萤的光亮停止和消失,运用准确的语言,科学地说明了萤的发光原理以及影响萤发光的方法。呈现科学发展的历程,文笔流畅,故事性强。

13.本题考查对文人物品质与情怀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寻找到相关句子,然后根据句子中内容所表达的主旨,进而分析人类应该具有的品质。如法布尔在在草丛观察萤的发光和光亮的消失的部分,就反应出人物“善于观察、细心观察”的科学精神;法布尔用不同的方法反复试验怎么让萤的光亮停止和消失。可见他一丝不苟,锲而不舍,认真钻研。文章中“要是哪天萤不高兴了”“假如把它们拿在手掌上,然后轻轻地一捏”,可以看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这是源于对自然的热爱。法布尔采用观察的方法研究昆虫,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法布尔对昆中的喜爱、对生命的的爱惜、尊重的思想品质。 (四)现代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9分)

心灵之灯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一次,我替表姐接了一位为盲人小朋友回家过夜。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吗?”这下真把我问住了。思索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他说。我又讲:“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带来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一种颜色。

我颓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红’是流动的,是

烫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我愕然了,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第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

“大哥哥,你听!”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什么动静。我茫然地沉默不语。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是有猫叫!”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喵喵”地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我们常常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声音。他的遭遇使他更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普通的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

他是用心有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

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比我们多一份细腻的感情,比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的美丽。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位瞎婆婆在自家门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持久不熄的生命之灯。我黯然,检讨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是否已经迷失了方向,已经不能够承受生活的平凡之美?

14.本文叙写了有关“盲童”的哪两件事?通过写这两件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深刻的道理?(4分) 15.“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3分) 16.文章结尾写“瞎婆点灯”的故事,其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

14.①盲童问我“红”是什么样子。②盲童听到了“我”所听不到的小猫的叫声。道理:只有用心去领悟和感受世界,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领略生活的美好。(意思对即可)

15.像盲童一样的残疾人,他们是用心认识和感受生活与世界,所以他们听(看)到了我们正常人听(看)不到的事物,因为正常人只是简单地听和看,没有用心去感受,对生活的感觉没有他们敏锐。(意思对即可) 16.用这个故事正面衬托了盲童的形象,暗示了盲童的心灵里有一盏生命之灯,赞美其身体残疾但心灵光明的人生风范 (照应文题);同时反衬了正常人迷失了方面,缺乏心灵之灯(激情)的生活状态(深化主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第一问,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结合题意,划分层次,概括作答。第1、2段,写盲童问我“红”是什么样子。第3、4段,写盲童听到了“我”所听不到的小猫的叫声。第二问,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启示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文章主旨,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告诉我们:只有用心去领悟和感受世界,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领略生活的美好。 1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考虑它有几层意思,且是否是修辞手法句。本句是写只有用心去领悟和感受世界,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领略生活的美好。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二是“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结合上下文可知,“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是指像盲童一样的残疾人,他们是用心认识和感受生活与世界,所以他们听(看)到了我们正常人听(看)不到的事物;“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 是指正常人只是简单地听和看,没有用心去感受,对生活的感觉没有他们敏锐。

16.本题考查散文最后一段的作用。要先熟知最后一段的作用:1.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主题。“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持久不熄的生命之灯”,老人的形象正面衬托了盲童的形象,暗示了盲童的心灵里有一盏生命之灯,赞美其身体残疾但心灵光明的人生风范,点明了主旨;“检讨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是否已经迷失了方向,已经不能够承受生活的平凡之美”,反衬了正常人迷失了方面,缺乏心灵之灯的生活状态,是对主题的深化和升华;2.结构上,照应标题“心灵之灯”,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4分)

夏天 汪曾祺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施“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

巴根草, 绿茵茵。 唱个唱, 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奇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瓢、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虾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瓢,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蝈蝈,我的家乡叫做“叫蚰子”。叫蚰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是“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篎篎篎篎(miǎo)”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

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

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 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 乘凉。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我们那里夏天都枕藤枕或漆枕),已入梦乡。

鸡头米(芡,一种水生草本植物)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改)

17.文章第一段两次提到“夏天的早晨真舒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8.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⑴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⑵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至少选择两个角度赏析)

19.文章在写栀子花和巴根草时分别引用了山歌和童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有人说:“散落世间的趣味儿,却可以被汪曾祺老先生以神奇的丝线加以串连。他的散文可以说是‘形散神不散’的典范。”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形散神不散”的角度对本文进行赏析。(3分) 【答案】

17.运用了反复手法,突出了夏天早晨的舒服。第一次,开门见山,直接写出夏天早晨给人带来的舒适感,同时引出下文“令人舒服”的具体内容描写。第二次再次反复,是为了强调突出夏天早晨的舒服。(大意

对即可)

18.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秋葵,使之具有人的灵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葵纤弱的特征和作者的怜爱之请。

⑵文白夹杂,有淡淡的幽默;写出剖瓜时的声响和感受,有声音,有动作,有感受,给人丰富的想象,读来饶有兴趣;“连眼睛都是凉的”运用夸张(通感)的手法,写出凉气四溢的感受,让凉的感觉生动可感,真实可信。

19.引用山歌“栀子花开六瓣头”佐证栀子花是六瓣,引用童谣“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写“巴根草”的顽固,都增添了文章的情趣。(意对即可)

20.本文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到了极致。“形散”主要指没有主要人物、主要故事、主要景致。进入作品的首先是夏天的一种感觉,接着是一种接一种谈夏天的事物。作品写这些事物,只是淡淡地谈,写完即止,决不铺张扬厉。但看似散漫,实则贯穿全文的是对夏天的一种感受,是对夏天的喜爱之情,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能结合文章内容说出本文选材丰富、自然灵活,具有“形散”的特点;说出文章中心明确,主题集中,具有“神不散”的特点;表达条理;语言流畅;字数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

17.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和所蕴含的感情。两次提到“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可分析出运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反复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而此处是为了突出强调夏天早晨的舒服。“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第一次出现在第一句,开门见山,直接写出了夏天早晨给人带来的舒适感,从而引出下文,第二次再次反复,是为了突出强调夏天早晨的舒服。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赏析。

(1)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从“楚楚可怜”可以看出本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拟人修辞手法的答题模板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或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或表现了……。套用模板,即可得出答案。

(2)赏析句子基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①抓关键词语。例如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拟声词等关键词语;②从修辞的角度,例如比喻、拟人、反复、排比、设问、通感等;③从结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

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④从写作手法。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⑤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例如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这一句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连眼睛都是凉的”运用了通感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悬于井中西瓜的凉;也可以从关键词赏析,“一刀下去”“喀嚓”“凉气四溢”,写出了剖瓜时的动作、声音、感受;也可以从句式分析,“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是文言文句式,“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是白话文句式,文白结合,富有幽默感。

19.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作用分析。文章第二段写栀子花,引用了“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是为了写出栀子花是六瓣的特点;第十段写巴根草,引用了歌谣“把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的作用是为了突出巴根草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20.本题考查对散文特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关键在讲散文的特点与文本内容主题相结合,切忌空谈。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的是散文内容、材料等分散;“形不散”指的是文章的中心、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集中单一的。结合文本,本文写的内容众多,涉及栀子花、珠兰、牵牛花、秋葵、凤仙花等花,苍耳、巴根草、臭芝麻、西瓜、香瓜等植物,蝈蝈等昆虫,乘凉、看月华等惬意之事,但无论那样,都是为了表现夏天舒服、清新、充满活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这个主题。

三、写作(53分,含3分卷面分)

21.题目:最美的姿态

要求:除书信、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不得抄袭。 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范文

最美的姿态

当夕阳的柔光将远山映照出一个绵延的剪影,耸立是山的姿态;当溪水在山间抑或原野奔流,蜿蜒是水的姿态。它们都只是无边的大自然创造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身影,是一种姿态。是的,它们固然很美,但最美的,却是人心灵深处的……

也许消沉是一种姿态,而豁达却是另一种姿态;也许喧哗是一种姿态,而安闲又是一种姿态;也许屈

服是一种姿态,而抗争亦是一种姿态。站在生命的高度,观望世间的人生百态,我们才会蓦然发现,什么才是生命中最美的姿态。

人们一定还记得那个“举杯邀明月”的谪仙人吧,他一抬手,一举杯,便将半个盛唐的清辉装入杯中。但在此刻,你是否会想起生活在两宋之交的那个女子,温婉柔弱,却独倚东篱,把酒沉醉。我仿佛看见她那时的姿态,凄美而决绝。战火与丧夫的悲痛刺伤了她,而她却用站立的姿态依然举杯,依然支撑起“词坛女杰”的一世声名。我依稀读懂,柔弱只是她外在的表现,而她内在的坚强却是一种心灵的姿态。 把酒东篱是一种姿态,而内心的达观是一种美。

人们也一定还记得,“春晚”上,一支名叫《千手观音》的舞蹈让多少人叹为观止,领舞者邰丽华,一个聋哑人,而她却用轻盈的舞步、优雅的舞姿,以及端庄妍丽的姿态将艺术的内涵完美地诠释。面对生命的不公,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一颗从容安宁的心融入艺术,融入生命。她说:“千手观音有许多的手,她要用这些手去帮助世人。”我们震撼,震撼她对命运的感激与对世人的博爱。安闲的外表下,我们更看到她一颗绚丽闪光的心。

翩翩起舞是一种姿态,而内心的大爱是一种美。

也许你无法想象,在干涸的土地上,在苦难的日子里,我们的人民是怎样地劳作。每当看到那些黝黑的皮肤,面朝黄土的身影时,我不禁想起穆旦的《赞美》,赞美劳苦的人民过着怎样流血不流泪的日子。而他们,却再一次接受生活,播种希望。

弯腰劳作是一种姿态,而心中的坚忍是一种美。

大美无言,最美的姿态只适合我们用心灵一一抚触,一一感动。最美的姿态,是把酒东篱,是翩翩起舞,是弯腰劳作,因为这些姿态的背后,透露出了心灵深处的达观、大爱、坚忍…… 每个人的头顶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天空里的每一朵云彩都是自己绵长的思绪。

我却曾无比惶恐的站在学校的天台上,望着云,悼念自己将要逝去的快乐与轻松。我是哪一朵云彩,或者哪一朵云彩是我?是轻盈的还是沉重的?苦笑,却无法得到答案。

朋友曾说过:上帝的延迟并非上帝的拒绝。我说我是懂的,只不过需要些时间而已。有止境的生命,无止境的是追求。

在生活的路上我们磕磕碰碰跌跌撞撞,也许会失去暂时的快乐,却无奈的携着沉重的寂寞。但是我们的心始终在跳荡,我们的热血始终在燃烧,我们走出的路始终在脚下延伸,直至美丽远方…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终有一天我们将以最美的姿态站在属于自己的蓝天下,然后还蓝天以最美的微笑。 【详解】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可知,最美的姿态应是某种优秀的品质或蕴含着某种优秀品质的行为等。这里说的“最美”也不只是字面意义上的外在之美,而应更多的侧重于人的精神世界之美。比如,自信是最美的姿态,乐观是最美的姿态等等。可以把自己作为写作的对象,也可以把他人作为写作的对象,但都需要选材的真实可信,这样才能保证以真情打动读者。 思路:首段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最美的姿态,我却认为某某才是最美的姿态。起到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主体部分围绕“姿态”与“最美”二词来展开,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