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来源:九壹网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作者:李庆利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2期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代发展、与人才培养以及与大学生亚文化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发挥校训、校风和校园精神的作用以及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格调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持久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哲学层面

中图分类号:G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8-0-02

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做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构建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把握校园文化发展方向,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站在哲学的高度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哲学审视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它主要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和鼓舞人,因而从某种意义来说,大学就是通过校园文化独特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来培养人和创造人的。当前,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校园文化做出不同的认识和概括,但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从本质上来看,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的产物,是维系学校集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是以大学校园精神为底蕴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高校价值体系,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概括来讲,大学校园文化是校园人(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是他们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创造的,因而对其认识应遵循量变质变规律,通过文化现象反映其本质。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不仅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而且还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又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它们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科学地指导工作,突出工作的针对性和特色。从普遍性来看,所有的大学校园文化都是高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都应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同时由于各个高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地域等特殊性差异,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应在遵循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的基础上,发掘个性特色,使其成为构成高校办学实力和活力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辩证关系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代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时代的发展变化必然会赋予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内涵和意义,使其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计划经济下的毕业分配制度被打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为充实大学生活,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及增加找工作的筹码,各高校风行起学习热潮和考证热潮。这种热潮与以往的干部理论学习热潮、批判现实主义以及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读书热潮不同,它具有鲜明的市场经济特征。可以说,时代发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时代发展能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物质文化建设,如电脑、网络、多媒体等高科技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升级,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还为校园文化建

设提供了技术手段;当然,时代变迁在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凸显了社会需求与大学生自身能力之间的关系,摸清时代脉搏和社会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发挥导向、激励、协调等作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作为时代精神的先锋,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渠道将高品位的校园精神产品提供给广大群众,进而影响社会文化,对时代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辩证关系

人才培养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的必然产物,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加拿大著名教授斯蒂芬﹒利考克认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来说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对他们起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的凝练,它通过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层次格调较高的学术研讨、讲座、专题报告等活动增长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凝聚和协调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在人才培养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不断创新的智能结构,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主体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黏合剂,具有形式多样、实践性强等优势,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从这点来看,合格人才的培养呼唤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亚文化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亚文化需求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学生亚文化需求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深入剖析却发现繁荣背后隐藏着相当一部分不现实、偏离社会公德和文明规范甚至是反文化性质的需求。校园文化通过高层次、高格调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使大学生亚文化活动稳定健康的发展。同时,大学生亚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环境绿化、文化设施、管理制度等方面增加投入,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亚文化需求,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

三、以主要矛盾为抓手,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和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而,在研究和处理问题时,应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当前,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物质技术条件之间的矛盾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近年来,各地高校普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新的蓬勃发展的势头。但由于高校经费紧张,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和规模还远远无法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此,必须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水平。

(一)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全校性、长期性的工程,将其纳入学校总体规划,既有利于从宏观上加以,使其与学校总体建设相适应,又便于从微观上施加影响,达到预期的理想和目标。为此,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的领导队伍建设,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宣传、学工、团委等部门共同配合,全员参与、全力投入的局面,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其次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结合,树立校园文化建设重在育人的思想,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和精髓,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最后要加强硬件建设,建立起融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布局、环境绿化、文化设施、社团组织、活动场所等,以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发挥校训、校风和校园精神的作用

由于办学历史、地域文化、学科特色等存在差异,不同大学之间形成了不同的校风校训和校园精神,校风校训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最能反映学校的传统和特色,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校园精神是学校的灵魂和校园文化的精华,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校风校训以及校园精神是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但这种行为准只有经过情感的体验和行为的锻炼,才能构成全体师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才能成为辐射整个校园文化的核心力量,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建设的有利条件,持之以恒地宣传和解释校风校训、校园精神,使其融化于校园的细微处,蕴含于校园人的言行中。

(三)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格调

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应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引导人”的高格调要求,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为原则,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防止和抵制腐朽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还应根据师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性、思想性、理论性和多样性,满足广大师生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对广大师生的吸引力,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重塑和导向功能。

总之,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造就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妥善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以期为我国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明.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综合专辑,1997(1).

[2]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02(10).

[3]黄立本,强.基于哲学层面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4]黄懿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理性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3).

[5]吴冰.论校园文化的德育价值[J].理论月刊,2002(10).

[6]万宗喜.校园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7(3).

作者简介:李庆利(1977-),女,汉族,河南濮阳人,硕士,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应用伦理学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