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The Briefing News of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主办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2012年度工作总结 …………(1) “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2年學術年會”綜述…………(13) 祝鸿熹教授八十华诞庆祝会在杭州华北饭店举行 ……(31) 复旦大学刘钊教授来我中心讲学 ………………………(33)
2012年第3-4期(总第47-48期)
2012年12月
编辑部地址: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行政楼四楼 邮政编码:
310028
电话(传真):86-0571-882735 Email: hyshi@ zju.edu.cn 印发日期: 2012年12月 印发份数: 100份
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目 录
2012年第3-4期(总第47-48期)
年度总结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2012年度工作总结....................................1
会议综述 “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2年學術年會”綜述...................................13
推荐书目 漢語史方向研究生推薦閲讀書目.........................................................21
学术交流 安特卫普大学Johan van der Auwera教授来我中心作学术报告 .......29 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 来我中心作学术报告...................................30 祝鸿熹教授从教五十五周年暨八十华诞庆祝会在杭州华北饭店隆重举行 ..........................................................................................................31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王伟博士来中心学术报告.....................................33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刘钊教授来我中心讲学.........33
1
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目 录
2012年第3-4期(总第47-48期)
爱媛大学秋谷裕幸副教授来我中心作学术报告.................................34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在杭州召开...............................35 荷兰莱顿大学陈轶亚博士来我中心作学术报告.................................36 比勒费尔德大学Dafydd Gibbon教授来我中心作学术报告..............37
研究生动态 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结束.................................................39
2
ฤࣞᔐஉ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2012年度工作总结
2012年,在教育部社科司及我校各级领导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关心和指导下,经过中心全体专兼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本中心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
现将中心2012年度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一、科学研究
(一)著作论文获奖及发表
2012年,中心成员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王云路教授的《中古汉语词汇史》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陈东辉副教授的《古汉语与古文献论丛》获得浙江省社科联第四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史文磊老师的论文《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转移》和《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综观》获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二等奖,论文《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转移》还获得了浙江省社科联第七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其他学术著作、论文如下:
1
2012年第3-4期 总第47-48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The Briefing News of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Vol.47-48
1、著作类:
(1) 《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方一新,人民出版社,2012,
49.3万字;
(2) 《先秦儒家修辞要论》,池昌海,中华书局,2012年1月,35万字; (3) 《现代语言学导论》(第三版,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池昌海,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33万字;
(4) 《敦煌本堪舆文书研究》,关长龙,中华书局,2012年12月。
2、论文类:
(1) 《从语言角度鉴别早期可疑佛经的方法和步骤》,方一新,《宁波大
学学报》,2012年第2期。
(2) 《从佛教词语考辨〈大方便佛报恩经〉的时代》,方一新,《浙江大
学学报》,2012年第3期。
(3) 《〈元语言词典〉补苴——以〈原本老乞大〉为例》,方一新,《杭
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4) 《〈方言〉词语札记二则》,方一新,《澳门语言研究三十年研讨会
论文集》,澳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5) 《敦煌本〈中本起经·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第九〉札记》,方一新,
《项楚先生欣开八秩颂寿文集》,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编,中华书局,2012年。
(6) 《“南北”“东西”新论》,王云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
第2期。
(7) 《本世纪以来(2000-2011)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论》,王云路,《浙
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8) 《“寒暄”问候义产生年》,王云路,《古汉语研究》,2012年
2
2012年第3-4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第4期。
(9) 《论词的“误解误用义”》,汪维辉、顾军,《语言研究》第32卷第
3期(2012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10期全文复印。
(10) 《研究早期现代汉语和汉语教育史的重要资料——介绍朴在渊、金
雅瑛编〈汉语会话书〉》,《燕赵学术》2012年春之卷,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12年4月。
(11) 《会话书“〈骑着一匹〉系列”研究》,汪维辉、朴在渊、姚伟嘉,
《中文学术前沿》第五辑,浙江大学中文系《中文学术前沿》编辑委员会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12) 《〈王梵志诗〉“心下较些子”的解释问题》,《项楚先生欣开八秩颂
寿文集》,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编,中华书局,2012年。 (13) 《说“住”的“站立”义》,汪维辉,《圆融内外 综贯梵唐——第
五届汉文佛典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程邦雄、尉迟治平主编,()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9月。
(14) 《汉语动词“遮”掩饰义的产生及其词义系统的演变》,颜洽茂,《北
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年第1期 。
(15) 《汉语“忧虑”概念场主导词的历时替换》,颜洽茂,《福州大学学
报(社科版)》 2012年第2期。
颜洽茂,《 浙江大学学报(人(16) 《“拦截”概念场主导词的历史更替》,
文社科版)》 2012年第5期。
(17) 《〈书目答问汇补〉平议》,陈东辉,《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年第
5期;(一级刊物)。
(18) 《关于上图藏〈仪礼注疏〉批校本与〈仪礼注疏详校〉之关系》,
陈东辉,《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3期。
3
2012年第3-4期 总第47-48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The Briefing News of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Vol.47-48
(19) 《日本历代语文辞书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价值》,陈东辉,《辞书研
究》2012年第2期。
(20) 《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整理出版本校前辈学者论著述要》,陈东辉,
《汉语史学报》第12辑。
(21) 《〈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中的黄丕烈题跋之价值》,陈东辉,
《澳门文献信息学刊》第6期(2012年4月)。
(22) 《中国古代文献学理论探微》,陈东辉,载《纪念张舜徽百年诞辰
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2届年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23) 《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综观》,史文磊,《当代语言学》第1
期,复印资料论点摘编转载。
(24) 《关于常用词“腿”的若干问题》,真大成,《语言研究》2012年
第3期。
(二)结题项目
2012年中心完成结项的项目共3项。其中: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项,即曹广顺教授的《中古佛经专书专题语法研究》(06JJD740015)、颜洽茂教授的《翻译佛经语料研究》(05JJD74001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王云路教授负责的《汉语词汇的核心义研究》,已顺利通过鉴定,鉴定成绩为“优秀”。
(三)立项项目
1、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个
2012年中心申报的两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获教
4
2012年第3-4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育部正式立项(教社科司函[2012]37号):方一新教授的《今训汇纂·两汉卷》(12JJD740003)、颜洽茂教授的《今训汇纂·明清卷》(12JJD740014)。
2、设立自主科研项目立项2个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心在基地重大项目之外,划出10万元设立2个基地自主科研项目:(1)黄笑山教授负责的《反切结构和中古音系》,该课题主要对中古时期《切韵》系统韵书及《经典释文》等音义书的反切进行结构分析,从中获得古人以不同反切结构表现出来的语音阶段性差异。(2)池昌海教授负责的《〈史记〉修辞研究》,该课题将就《史记》的用词、炼句、辞格、话语衔接及其在移录先秦文献时的修辞调整等几方面展开研究。
二、学术交流
(一)一年一度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1、主办“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
2012年10月8日至12日,中心联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古籍研究所主办了“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会议在杭州华北饭店举行,共有147位国内外学者出席了会议,收到论文151篇。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李建国先生、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浙江大学老教授祝鸿熹先生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共设3个分会场,进行了2场大会报告、9场分组讨论。大会期间,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召开了理事会,选举朱小健教授为新一届训诂学会会长,王云路教授、董志翘教授、汪少华教授、汪启明教授为副会长,张猛教授为秘书长,同时接纳了一批新会员。
5
2012年第3-4期 总第47-48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The Briefing News of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Vol.47-48
2、 举办“祝鸿熹先生从教五十五周年暨八十华诞庆祝会” 2012年4月8日,中心在杭州华北饭店为浙江省著名语言学家、辞书编纂专家、浙江大学教授祝鸿熹先生举办了“从教五十五周年暨八十华诞庆祝会”。来自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湖州师范学院、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杭州日报社、杭州市文广局、浙江大学档案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和祝门弟子云集华北饭店,共贺先生八十华诞。代表们对祝先生在学术研究、辞书编纂、人才培养及浙江省语言学事业繁荣发展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祝先生淡泊名利、奖掖后进的高尚品德表示了由衷的敬佩。
(二)知名学者来中心讲学
2012年,有多名中外学者来中心作学术访问和讲学:
2012年2月20日,Linguistics期刊主编、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Johan Van der Auwera教授来我中心作题为《语义地图:共时和历时类型学》(Semantics Maps: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Typology)的学术报告;
3月26日,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孙朝奋教授来中心作题为《再论汉语动补构式的形成》的学术报告;
3月30日,暨南大学邵敬敏教授来中心作题为《说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构式义的固化》的学术报告;
4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伟博士来中心作题为《谓语的指称性问题:汉语、英语、汤加语》的学术报告;
5月21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来中心
6
2012年第3-4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作题为《出土文献研究漫谈》的学术报告;
6月19日,清华大学李文山博士来中心作《语义角色-句子成分配位》的学术报告;
6月20日,日本爱媛大学法文学部秋谷裕幸副教授来中心作题为《历史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学术报告;
11月20日,荷兰莱顿大学陈轶亚博士来中心作题为《焦点和语调》的学术报告;
12月20日,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Dafydd Gibbon教授来中心作题为《声调语言韵律类型研究》的学术报告。
(三)中心成员出访及参加学术会议
中心成员多人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 2012年2月2日至2月18日,方一新、王云路教授赴荷兰莱顿大学作学术访问。
2012年3月9日至10日,王云路教授应邀参加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纪念徐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并应邀作了《试说“案”及其相关词语》的大会主题报告。
2012年4月6-9日,关长龙教授赴京参加由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与嘉礼堂联合主办的“首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礼学视野下的卜筮传统论略》。
2012年4月20日至24日,王云路、汪维辉教授参加在湖南师范大学召开的第八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分别作了大会报告。王云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试论复音词的并列结构》。汪维辉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再谈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王云路教授还应邀在闭幕式上作了大会总结。
7
2012年第3-4期 总第47-48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The Briefing News of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Vol.47-48
2012年5月28日至30日,王云路教授应政治大学文学院的邀请,参加 “建构两岸人文社会科学评鉴指标座谈会”。
2012年6月18-26日,关长龙教授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参加了在维多利亚博物馆与艺术走廊召开的“策展文化”冬季论坛,提交了论文《礼典与展示的象征边界:中华传统礼器漫说》,并作公众演讲《中国神学传统中的关帝信仰》;
2012年6月29日至7月2日,汪维辉教授应邀参加在安徽大学举办的汉语言文字学全国博士后论坛,担任指导专家,并作《汉语史研究中的语料使用问题》的学术演讲。
2012年7月19日-8月19日,王云路教授赴日本北海道大学从事合作研究项目——“从汉语史的角度研究日本所藏的汉语资料”。
2012年8月20日至24日,王云路、汪维辉教授应邀参加在云南大学召开的中国语言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并作大会报告。王云路教授的题目是《论结构与词义分析》,汪维辉教授的题目是《说“日”、“月”》。
2012年8月24日,王云路教授应邀到北京语言大学,在全国高校暑期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上作了《复音词成词的理据分析》的专题讲座。研讨班由北京语言大学承办。
2012年9月14-17日,陈东辉副教授赴上海参加“东亚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了论文《〈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与〈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之关系探微》。
2012年9月20-23日,关长龙教授参加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河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天地之中(嵩山)——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论坛”,提交论文《事神致福——儒学修身的一元论旨趣发微》;
2012年10月8日至12日,中心老师方一新、王云路、汪维辉、关长
8
2012年第3-4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龙、姚永铭、陈东辉、真大成、史文磊等参加在杭州举办的“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分别提交了论文《“败绩”、“幽寻”考》(王云路)、《近代汉语中的“~老”系列词》(汪维辉)、《〈今训汇纂〉(先秦卷)辑例》(关长龙)、《“斔斛”蠡测》(姚永铭)、《古籍辑佚与汉语史研究》(陈东辉)、《〈汉语大词典所收中古史书词语释义辨正〉》(真大成)、《汉语史上方式与路径信息编码的互补分布原则》(史文磊)。方一新教授作了大会报告《训诂学与词汇史异同谈》,王云路教授作了大会总结。
2012年10月12-16日,方一新、王云路教授赴韩参加韩国交通大学校举办的“佛教文献研究暨第六届佛经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了论文《从二卷本〈长阿含十报法经〉看安世高译经的用词特点》。
2012年10月25-26日,关长龙教授赴武义参加由浙江师范大学等主办的“2012明招文化研讨会”,提交《吕祖谦礼学思想发微》。
2012年10月25日至30日,汪维辉教授应邀参加在江苏师范大学举办的“庆祝《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语文学的功底 语言学的眼光》。
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方一新教授应邀参加在京都同志社大学举办的“日本中国语学会第62回全国大会”,主持“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专题报告会,并作《从注疏语言看中古词义演变》专题报告。
2012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汪维辉教授参加在安徽师范大学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朝野佥载〉“侯思止”条解读》。
2012年11月2日至4日,许建平教授赴日参加“联系东亚的汉籍文化——从敦煌到正仓院、再到金泽文库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了论文《敦煌〈诗经〉写卷研究综述》。
9
2012年第3-4期 总第47-48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The Briefing News of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Vol.47-48
2012年11月29日,汪维辉教授应邀参加在韩国仁荷大学召开的“近代转换期东亚的母语认识和国语学的成立”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主题报告《从文言到白话 从繁体到简体》。
2012年12月8日,方一新教授应邀参加在东京爱知大学东京事务所举行的“中国近世语学会2012年度研究集会”,并作大会讲演,题目是:《〈老乞大〉〈朴通事〉词语札记》。
2012年12月11日,王云路教授应邀担任北京大学2012-2013年秋季学期“王力学术讲座”第65期主讲人,作了《古汉语复音词结构分析与构词理据》的演讲。
2012年12月17日至18日,王云路、汪维辉教授赴参加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50周年系庆活动——承继与拓新:汉语语言文字学国际研讨会,分别宣读了论文《再论汉语词汇的核心义》、《〈型世言〉语言成分分析》。
2012年12月21日至23日,王云路、汪维辉教授参加在杭州召开的浙江省语言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汪维辉教授作大会报告《汉语史研究中的语料使用问题》。
(四)强化与国内外知名学校进行学术上的强强联合
2012年7月14日,方一新教授应日本学术振兴会之邀,赴日本北海道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日方合作教授是松江崇准教授,研究课题:日本所藏六朝唐宋汉籍写本的语言词汇研究。
2012年11月,中心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联合申报“协同创新工程项目”——“汉语语料库建设与汉语研究”。
10
2012年第3-4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三、人才培养
(一)队伍建设
中心关注对青年教师学术能力的培养。今年3月1日至5月31日,中心派遣青年教师真大成博士赴日本京都大学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访学。在日期间,真大成博士了解了京都大学中国语学开课情况,同时搜集了非常珍贵的日藏汉籍旧钞本等资料。回国后,真大成博士就其所搜集资料的性质与研究价值为中心研究生作了一次学术报告,学生深受教益和启发。
(二)研究生培养
中心重视对研究生的学术培养,除正常教学外,还协助研究生支部举办了多次学术沙龙活动:
4月25日,青年教师陈玉洁博士协助中文系教工支部举办了第十八场“启真学术沙龙”:主讲题目——“漫谈汉语的类型特点”。
5月16日,池昌海教授协助中文系教工支部、汉语言所研究生第二支部举办第十一期“启真·月光书会”,主讲题目——“《春秋》笔法的现代修辞学解读”。
6月14日,王云路教授应学校博士后流动站邀请,为博士后作了《古汉语与诗歌欣赏》的讲座。
11月26日,汪维辉教授协助中文系教工支部举办了第十五期“启真·月光书会”,主讲题目——“大可一读的《世说新语》”。此讲座同时也在紫金港校区为本科生讲过一次。
这一系列的学术讲座,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深受学生欢迎。
四、2013年中心工作要点
11
2012年第3-4期 总第47-48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The Briefing News of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Vol.47-48
(一)科研项目
2013年中心的重大集体科研项目《今训汇纂•隋唐五代卷上•传世文献卷》及《〈篆隶万象名义〉笺正》,将申报2013年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同时,中心还将开展二个自主科研项目:(1)方一新教授负责的《早期疑伪佛经考辨》(2);汪维辉教授负责的《中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
(二)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
8月底将在杭州主办“第五届韩汉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除了中国学者外,还有日本、韩国和地区的学者参加。
(三)编辑出版
编辑、出版《汉语史学报》第十三辑。
12
્ፇᔏၤ
中國訓詁學研究會 2012年學術年會綜述
周夢燁
2012年10月8日—11日,“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2年學術年會”在杭州華北飯店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和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共同主辦。來自中國內地、台灣、,以及日本等地的147位學者出席了會議。此外,來自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的17位碩、博研究生也參與了交流和討論。會議共收到論文151篇。
本次會議日程如下:
10月8日,會議代表陸續報到。
10月9日上午8:30—9:00為開幕式,由中國訓詁學會會長李建國先生、會議主辦單位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教授以及浙江大學祝鴻熹教授,分別致辭。
大會共有先後兩場大會報告。第一場,10月9日上午,由竺家寧、朱小健先生共同主持,魯國堯、張聯榮、蘇寶榮、俞理明、方一新、郭鵬飛、
13
2012年第3-4期 总第47-48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The Briefing News of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Vol.47-48
[日]河野貴美子等先後發言;第二場,10月10日下午,由黃笑山、趙世舉先生共同主持,楊琳、周志鋒、董志翹、楊軍等先後發言。
兩次大會報告之間,即10月9日下午至10月10日下午,會議分A、B、C三組同時進行,會議代表具體分佈如下:
A組第一場:祝鴻熹、李建國、師為公、趙世舉、富金璧、邵文利、杜麗榮、張玉梅、曹海東;第二場:方向東、李嘉翼、王其和、胡正武、關長龍、陸忠發、陳東輝、黎千駒;第三場:王華寶、王天海、姚永銘、劉海平、閆豔、蘇芃、周掌勝、馮青;第四場:盧烈紅、萬久富、張俊之、真大成、郭作飛、王虎、張文冠、黃沚青;第五場:徐時儀、朱瑞平、程志兵、丁喜霞、雷東平、夏鳳梅、孫尊章、周晟。
B組第一場:竺家寧、張猛、[日]松江崇、高列過、陳秀蘭、侯立睿、姜黎黎、周廣干;第二場:汪少華、顏春峰、朱小健、陸錫興、王慶元、羅積勇、王國珍、李春曉、朱習文;第三場:趙伯義、楊賀、葉斌、王箕裘、曾良、耿銘、儲小旵、王誠;第四場:顏洽茂、[越]阮玉協、陳源源、張龍、張春雷、楊小平、于崢嶸、張金霞、馬劍東、肖圣中;第五場:趙久湘、呂志峰、黑維強、張詒三、張小豔、趙家棟、張磊、路方鴿等。
C組第一場:吳慶峰、汪維輝、蔣宗許、連登崗、劉傳鴻、王毅力、蕭紅、李麗;第二場:王雲路、楊洪清、郭攀、王魁偉、武建宇、徐瑞、孫淑娟、鄭敏惠、馬麗;第三場:吳明剛、巫稱喜、葛佳才、馬貝加、史文磊、宋聞兵、車淑婭、趙小剛;第四場:張其昀、方有國、潘玉坤、蘇瑞卿、張新武、王建莉、賈芹、查中林;第五場:黃笑山、謝維維、陳良煜、汪啟明、符箴、胡萍、王月婷、廖秋華、楚豔芳。
最後,10月10日下午16:30—17:30為會議閉幕式,由汪維輝先生主持,朱小健、董志翹教授致閉幕辭。
本次會議規模較大,主題鮮明,議題豐富,氣氛和諧。會議圍繞“訓
14
2012年第3-4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詁學”展開一系列討論,其特點及主要內容如下:
一.研究對象範圍廣闊 1.關於傳統古籍
這是“訓詁學”最傳統的部分。如丁喜霞《〈洛陽縉紳舊聞記〉詞語考釋》,對大型辭書及相關著述或未收釋、或釋義不確的8個詞,“挺”、“送路”、“忙兒”、“齋午”、“鄰仵”、“出頭”、“小偷”、“屬耳”,進行考釋及補正。黎千駒《以經證經與〈論語〉疑難詞句考釋》,利用《論語》的上下文語境、基本思想、正文中的訓釋及其用語之例,對一些歷來眾說紛紜的常見詞句提出了新的見解。萬久富《〈宋書〉詞語拾詁》,以《宋書》紀傳部分為語料,參考相關文獻,考試了“迴洑”、“狼抗”、“二三”、“推鋒”、“殊死”、“不辦”等詞。
2.關於佛經文獻
除中土文獻外,佛經文獻也是訓詁學的研究對象,是漢語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之一。本次會議所收到的論文中,有不少涉及佛經文獻。如陳秀蘭、朱慶之的《“心猿意馬”源流考》,考證了這個來源於佛教、在現代漢語中仍頻繁使用的成語的來源及其歷時演變。竺家寧《中古漢語佛經中的至那與真丹》,運用《大唐西域記》以及佛經的其它材料,觀察“真丹”、“至那”這組詞的來源與演化,以及在佛經中形成的兩個音譯的構詞系統。
3.關於出土文獻
除傳世文獻外,對於目前尚未充分挖掘、完整利用的出土文獻,也應重視其價值,關注其中的疑難問題。如黑維強《古代契約文書中“四至”類詞語歷史演變的考察》,探討了古今契約文書中有關界線類的“四至”詞語,如“至”、“比”、“極”、“止”、“詣”、“到”等,揭示了這些詞語產生及變化的原因。劉志生《魏晉南北朝墓誌所見辭書未收詞語試釋》對10
15
2012年第3-4期 总第47-48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The Briefing News of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Vol.47-48
條普通辭書失收的墓誌詞語加以詮釋。張小豔《敦煌社邑文書詞語輯考》針對敦煌文獻中保存的近400件與“社邑”相關的文書,對其中一些不易理解而辭書又失載或釋義不確、例證滯後的詞語進行輯考。
二.探討角度多種多樣 1.關於詞彙、詞義
訓詁學的目的是解釋文獻語言,使讀者便於閱讀,其中以詞義解釋及辨正最為普遍。汪維輝《近代漢語中的“~老”系列詞》對宋元以降市語中的“~老”系列詞語做了探討與解釋。王雲路《試說複音詞結構關係的複雜性——以“幽尋”、“掩映”等為例》,認為理解複音詞的含義應當從理解其結構入手,并以“幽尋”等詞為例,指出其產生之初的原義,及後來由於其中一個語素義的改變而造成的結構改變,從而導致誤讀誤用。李麗《試論〈魏書〉在中古漢語詞彙史上的研究價值》,考釋了若干《魏書》中的口語俗語詞、外來語、新詞新義和具有地域特徵的方言詞,並以此為例,說明其在中古漢語詞彙史上的重要價值。
2.涉及音韻
字(或詞)的音、義之間往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有時以音韻為線索,有利於探求疑難詞義。如[日]松江崇《試說“閦”字的音義》,對起源於翻譯佛經的音譯字“閦”的音注,做出了辨正,進而重新探求它的意義,為釐清中古近代漢語字和詞之間的複雜關係,尤其是佛教音譯字和詞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個研究範例。又如魯國堯《“連綿字”的音韻“歸納”》提出了一個能概括歸納“雙聲”、“疊韻”、“重言”的上位術語:“音耦”,並對它下了定義:語言中的一個雙音節單純詞或者兩個詞素構成的雙音詞,或者雙音節的短語,它們的兩個音節(視覺符號是兩個漢字)的構成成分(聲、韻、調),其一、或其二、或三者,相同。
16
2012年第3-4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3.關於文字
漢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體結構和意義有密切關係,通過辨析字形可以探求詞義。張金霞《古文字研究與古典文獻閱讀》通過不少實例,指出掌握古文字知識對於正確閱讀古典文獻的重要性,強調了這一方面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俗字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楊小平《清代南部縣衙檔案俗字考釋》,探討了該檔案中的一部分俗字,或抉發其古義,或辨正其舊說,或探明其語源,為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大型辭書的編撰與補正提供了有益的材料。曾良《明清小說口語詞的俗寫考索》以明清小說為例,以原始古籍刻本為依據,闡述了若干口語詞的不同俗寫形式,并考釋其語源和歷時演變的原因。韓小荊《試論如何識別〈可洪音義〉中的註釋疏誤》,從三個方面對如何發現和判別辭書中的錯誤做了一些探討:比對今本佛經異文,審查經意;具備一定的俗文字知識,通曉漢字俗體的各種形態;熟諳佛經用語、歷史掌故、古語俗諺及中古漢語常用詞。
4.涉及校勘
校勘是對訓詁學知識的綜合應用,也是訓詁學的重要實踐。如汪少華、顏春峰《〈爾雅注疏〉(春官)點校斠略》,對中華書局點校本《周禮正義》第七冊存在的校對漏誤97處、標點失誤39處進行疏理以及總結。徐時儀《〈朱子語類〉點校和研究考斠》,比較通行的黎靖本、清人張伯行所輯八卷本《朱子語類輯略》,以及保留了更多當時記錄的宋刻本《池錄》和朝鮮古寫徽州本《朱子語類》,在比勘各本異文的基礎上就學界點校和研究《朱子語類》的一些疏漏做出了辨正。
三.研究視野的擴展與研究方法的創新 1.關注海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
訓詁學研究應當放開眼光,需要充分瞭解、學習,并利用國外的相關
17
2012年第3-4期 总第47-48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The Briefing News of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Vol.47-48
資源。董志翹《日本的中古漢語詞彙研究》,介紹了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及治學方法,特別提到日本學者每涉及一個研究課題,首先是編一份論文、論著目錄,文中便列舉了與中古漢語研究有關的詞彙索引和詞彙集:《文選索引》、《六朝古小說詞彙集》、《〈高僧傳〉詞彙索引》、《〈三國志〉語彙集》、《〈三國志〉裴氏語彙集》、《六朝漢語の研究—王羲之の書翰の場合》等,有助於我們學習和使用。
2.關於傳統訓詁學與漢語史、詞彙學的關係的再思考
傳統訓詁學與後來興起的漢語史、詞彙學的關係,一直是學界關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分析與解釋,將關係到訓詁學的新發展,也為漢語史和詞彙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師為公《訓詁學與漢語史研究方法》從方出發,指出訓詁學與漢語史各有同異,其研究方法長期處於分離狀態,前者以形、音、義為主要支點,後者以西方邏輯學方法為主,我們應該將漢語史研究方法簡化,同時將訓詁學的材料納入其中。文章列舉了“歸納法”、“演繹法”、“比較法”,并以實例說明兩者結合的具體做法。方一新《訓詁學與詞彙史異同談》對於訓詁學“考釋疑難詞語、抉發新詞新義”,是否屬於詞彙史這一問題,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對如何區分屬於訓詁學還是詞彙史的研究著作提出了分析原則:凡是詞語考釋能上溯下探,繫聯同類詞語,探尋演變規律,帶有一定普遍意義的,這既是訓詁學成果,也是屬於詞彙史範疇;反之則只屬於訓詁學,不屬於詞彙史。
3.語言研究與文化認知等方面相結合
訓詁學研究文獻語言,但語言立足于歷史、文化環境之中,不能孤立地進行。李建國《論“述而不作”》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對大家耳熟能詳的“述而不作”進行了解釋。高列過《“截斷眾流”辨正》,探討了佛經詞彙“截斷眾流”的來源,以及進入中土文獻后詞義由“切斷修行者的煩惱妄想”到“識見超群而能力排流俗”的演變過程,並且指出,造成這種演變
18
2012年第3-4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的原因是漢譯佛經和中土文獻對“流”的認知基礎不同:中土文獻以河流流向的線性為詞義引申的基礎,而漢譯佛經則是以某一點周圍流水的周遍性為基礎,而一旦“截斷眾流”以禪宗為仲介進入中土文獻後,人們就按照本民族固有的思維習慣對“流”進行了重新解讀。
4.利用新材料解決老問題
新材料的發現和利用,有助於解決令人莫衷一是的“懸案”。楊琳《據出土資料解千古疑難》,從題目上即作出了心得與總結。楊文據出土材料,指出《孟子》、《戰國策》、《莊子》中的若干字形訛誤,以及由此而造成理解錯誤。蘇芃的《〈左傳〉“昌歜”補正》一文,結合古書舊注,借助日藏《玉篇》寫本殘卷的材料,為清人“昌歜”實為“昌 ”的判斷提供了新的論據,證成了顧炎武的說法。陸忠發《〈老子〉校釋二則》以《郭店楚墓竹簡》為參照,重新解釋了《老子》“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和“卻走馬以糞”的含義。
5.傳統訓詁學與現代語言學理論相結合
隨著現代語言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引入,越來越多的文章著眼於此,并利用新理論重新解讀訓詁學的老問題,以及提出新的規律、新的概念。譬如,在中古文獻中常見的“(太)+形容詞+生”這類結構中,“生”一般被認為是形容詞詞尾,來源於中古詞綴“馨”,這一點前賢已有不少論述。但劉傳鴻《“(太)+形容詞+生”組合中“生”的性質及來源》,通過考察“生”出現的位置及其句法功能,得出了新的結論,認為它應當是個語氣助詞,來源於中古表感歎語氣的助詞“許”。又如張聯榮《說詞的中介義——以“去”為例》,將西方語言學理論中的“中介義”概念引入到古代漢語中,對詞義演變過程有了更深刻的描寫力與解釋力。黄笑山、谢维维《“破读”之由:傳統訓詁中破讀現象的新視角》,從句法-語義層面入手,結合構詞理論,對古籍中常見的破讀現象重新進行分析,得出更具概括力的歸納。史文磊
19
2012年第3-4期 总第47-48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The Briefing News of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Vol.47-48
《漢語史上方式與路徑信息編碼的互補分佈原則》介紹了語言在編碼運動事件的路徑和方式時,表現出互補分佈的傾向,從歷史演變的角度,通過“奔”、“走”、“跑”等幾個實例,揭示這種分佈傾向在漢語史上的表現,及其對詞義演變的,同時指出,這種演變體現了漢語史上語義編碼結構從綜合性向分析性轉變的傾向。
本次會議展示了近年來訓詁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研究領域、研究角度、研究視野、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開拓與創新。經過兩天積極有效的討論,會議于10月10日下午圓滿結束。
在本次大会期间,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召开了理事会,选举朱小健教授为新一届训诂学会会长,王云路教授、董志翘教授、汪少华教授、汪启明教授为副会长,张猛教授为秘书长,同时接纳了一批新会员。
20
ᅎୀၗ
漢語史方向研究生推薦閲讀書目
陳東輝
一、必讀書目
1.《説文解字》,(漢)許慎撰,中華書局,1963年。(或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2.《訓詁學》(修訂本),郭在貽著,中華書局,2005年。
3.《古漢語詞彙綱要》(修訂版),蔣紹愚著,商務印書館,2005年。 4.《文字學概要》,裘錫圭著,商務印書館,1988年。 5.《古文字學初階》,李學勤著,中華書局,2003年。 6.《音韻學教程》,唐作藩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7.《中國語歷史文法》(修訂譯本),[日]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8.《中國古代語言學史》(新修訂本),何九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或《中國語言學史》,王力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或《中國語言學史》,趙振鐸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1
2012年第3-4期 总第47-48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The Briefing News of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Vol.47-48
9.《簡明漢語史》(修訂本),向熹著,商務印書館,2010年。(或《漢語史稿》,王力著,中華書局,2001年)
10.《近代漢語研究概要》,蔣紹愚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11.《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增補定本),蔣禮鴻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收入《蔣禮鴻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古書疑義舉例》,(清)俞樾著,馬叙倫校録,傅傑導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另有《古書疑義舉例五種》,(清)俞樾等著,中華書局,2005年)
13.《古典文獻及其利用》(增訂本),楊琳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14.《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
15.《老子今注今譯》(最新修訂版),陳鼓應注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
二、選讀書目
1.《説文解字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鳳凰出版社2007年點校本。(另有《説文解字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據經韻樓原刻影印本) 2.《廣雅疏證》,(清)王念孫撰,中華書局,2004年。 3.《讀書雜志》,(清)王念孫撰,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4.《經義述聞》,(清)王引之撰,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5.《爾雅義疏》,(清)郝懿行撰,載《郝懿行集》第4册,齊魯書社2010
年點校本。(另有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年據咸豐六年刻本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據同治四年郝氏家刻影印本;《黄侃手批爾雅義疏》,中華書局,2006年)
6.《新校互注宋本廣韻》(定稿本),余迺永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7.《訓詁學概論》,齊佩瑢著,中華書局,2004年。
22
2012年第3-4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8.《訓詁學》,洪誠著,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收入《洪誠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9.《訓詁學簡論》,張永言著,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5年。 10.《訓詁學原理》,王寧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 11.《訓詁與訓詁學》,陸宗達、王寧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12.《訓詁叢稿》,郭在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收入《郭在貽文集》第1卷,中華書局,2002年。
13.《訓詁學》(下册),陳新雄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14.《漢語訓詁學史》(修訂版),李建國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15.《訓詁學史略》,趙振鐸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16.《中國訓詁學史》,胡朴安著,商務印書館,1998年。 17.《詞彙學簡論》,張永言著,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年。 18.《中古漢語詞彙史》,王雲路著,商務印書館,2010年。 19.《中古近代漢語詞彙學》,方一新著,商務印書館,2010年。 20.《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汪維輝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21.《佛經音義與漢語詞彙研究》,梁曉虹、徐時儀、陳五雲著,商務印書館,2005年。
22.《古白話詞彙研究論稿》,徐時儀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23.《標點古書評議》,吕叔湘著,商務印書館,1988年。(收入《吕叔湘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館,1993年;《吕叔湘全集》第9卷,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24.《文字問題》(修訂本),李榮著,商務印書館,2012年。
25.《中國古文字學通論》(修訂版),高明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26.《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張涌泉著,商務印書館,2010年。 27.《漢語文字學史》(增訂版),黄德寬、陳秉新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3
2012年第3-4期 总第47-48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The Briefing News of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Vol.47-48
年。
28.《漢語文字學研究述論——傳統語言學研究導論卷二》,劉志成著,巴蜀書社,2011年。
29.《漢語語音史》,王力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30.《漢語音韻學》,董同龢著,中華書局,2001年。
31.《漢語音韻學研究導論——傳統語言學研究導論卷一》,劉志成著,巴蜀書社,2004年。
32.《日本漢語音韻學通論》,李無未著,商務印書館,2011年。 33.《漢語方言概要》,袁家驊著,語文出版社,2001年。 34.《漢語語法史》,王力著,商務印書館,19年。
35.《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蔣紹愚、曹廣順主編,商務印書館,2005
年。
36.《簡帛文獻語言研究》,《簡帛文獻語言研究》課題組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37.《中古漢語讀本》(修訂版),方一新、王雲路編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38.《近代漢語讀本》(修訂版),劉堅編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39.《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劉堅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40.《黄侃國學文集》,黄侃著,中華書局,2006年。
41.《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楊樹達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2.《子云鄉人類稿》,殷孟倫著,齊魯書社,1985年。 43.《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周祖謨著,商務印書館,2001年。 44.《陳新雄語言學論學集》,陳新雄著,中華書局,2010年。 45.《中古近代漢語探微》,董志翹著,中華書局,2007年。
46.《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項楚卷》,項楚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4
2012年第3-4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年。
47.《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江藍生卷》,江藍生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48.《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汪維輝卷》,汪維輝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49.《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張涌泉卷》,張涌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
50.《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吴福祥卷》,吴福祥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
51.《平山久雄語言學論文集》,[日]平山久雄著,商務印書館,2005年。 52.《歷史語言學》,徐通鏘著,商務印書館,1991年。
53.《歷代語言學文獻讀本》,張能甫編注,巴蜀書社,2003年。(或《中國歷代語言文字學文選》,洪誠選注,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收入《洪誠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或《中國歷代語言學論文選注》,吴文祺、張世禄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54.《中國傳統語言學要籍述論》,姜聿華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 55.《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語言文字卷》,胡裕樹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
56.《多維視野中的百部經典·語言文字學卷》,姚永銘、劉曉紅主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57.《中國古代語言學家評傳》,吉常宏、王佩增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年。
58.《中國字典史略》,劉葉秋著,中華書局,2003年。 59.《歷代筆記概述》,劉葉秋著,北京出版社,2003年。
60.《中國語言文字學史料學》,高小方編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25
2012年第3-4期 总第47-48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The Briefing News of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Vol.47-48
61.《漢語史語料學》,高小方、蔣來娣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62.《古代漢語研究導引》,高小方等編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63.《治學方法與論文寫作》,徐有富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學術論文寫作指引》(文科適用),林慶彰著,九州出版社,2012年。 65.《學術資料的檢索與利用》,林慶彰主編,臺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66.《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榮新江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67.《文獻學概要》(修訂本),杜澤遜著,中華書局,2008年。 68.《古典文獻學》,項楚、張子開主編,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 69.《中國文獻學要籍解題》,洪湛侯著,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 70.《古籍整理概論》,黄永年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71.《古書通例》,余嘉錫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其他版本也可以)
72.《中國古文獻學史簡編》,孫欽善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73.《中國古文獻學文選》,孫欽善選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 74.《文獻學論著輯要》,張舜徽選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75.《書目答問補正》,(清)張之洞撰,范希曾補正,徐鵬導讀,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1年。(其他版本也可以)
76.《增訂四庫全書簡明目録標注》,(清)邵懿辰撰,邵章續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77.《四庫提要精讀》,陳尚君、張金耀主撰,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78.《古典目録學淺説》,來新夏著,中華書局,2003年。
26
2012年第3-4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79.《目録學與工具書》,蔣禮鴻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收入《蔣
禮鴻集》第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80.《文史工具書概述》,趙國璋、王長恭、江慶柏著,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81.《王子霖古籍版本文集》第1册《古籍版本學》,王雨著,王書燕編纂,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82.《古書版本鑒定》(修訂本),李致忠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83.《校勘學大綱》,倪其心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84.《校勘學概論》,張涌泉著,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 85.《校讎學 校讎别録》,王叔岷著,中華書局,2007年。
86.《校勘學釋例》,陳垣著,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或中華書局,2004年)
87.《史諱舉例》,陳垣著,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或中華書局,2004
年)
88.《古籍辨僞學》,鄭良樹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中國古籍輯佚學論稿》,曹書傑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90.《中國古佚書輯本目録解題》,孫啟治、陳建華編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
91.《中國古代衣食住行》,許嘉璐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
92.《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梁啟超著,商務印書館,2011年。(或朱維
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本,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其他版本也可以)
93.《清人文集别録》,張舜徽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或中華書局,1963年)
94.《經史説略——十三經説略、二十五史説略》,劉起釪、王鍾翰等著,
27
2012年第3-4期 总第47-48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2
The Briefing News of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Vol.47-48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
95.《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中華書局,1990年。 96.《史記》,(漢)司馬遷撰,中華書局,1982年。
97.《論語彙校集釋》,黄懷信主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98.《莊子集釋》,(清)郭慶藩撰,中華書局,2004年。
99.《世説新語彙校集注》,朱鑄禹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00.《顔氏家訓集解》(增補本),王利器撰,中華書局,1993年。
按:本書目的雛形是筆者近十年來爲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研究生開設“漢語史史料學”課程時印發給學生的參考書目講義。雖然本書目前後數次修訂、增補時,也徵求過本校以及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的一些學者的意見,但主要是筆者個人制定的,並不代表筆者所在的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的意見。並且,因爲本書目是以漢語史史料學課程的講義爲基礎制定的,所以較爲注重文獻史料類著作。本書目雖然也有一定特色,但就總體而言,肯定不够全面,非常歡迎大家給予批評指正!
(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 杭州 310028 Email:hjg@ch.zju.edu.cn)
28
ኧၣࣅზ
安特卫普大学Johan van der Auwera教授来我中心作学术报告
2012年2月20日,Linguistics期刊主编、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Johan Van der Auwera教授在我中心作了题为《语义地图:共时和历时类型学》(Semantics Maps: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Typology)的学术报告。
Van der Auwera教授的报告包括如下5个部分:语义地图的定义、历时类型学中的语义地图、共时类型学的语义地图、语义地图的复杂性、语义邻接的多种形式。
Van der Auwera教授指出,语义地图既表现了词汇和语法构式的多个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共时联系,也表现了这些构式在语义领域中会遵循的历时路径。在语义地图中,意义和用法表现为点;共时联系和历时路径则表现为连接这些点的线。语义地图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邻接联系条件。
29
Van der Auwera教授用了大量来自不同语言的例证,所及范畴包括(表达必要性与可能性的)情态(modality)、(表达相当于英语中的even的)量级(scalarity)、(表达相当于英语somebody、anybody和nobody的)无定(indefiniteness),等等,以此来证明语义地图非常适用于对这些范畴的共时和历时变异现象的描写和解释,展示了语义地图在这些领域的描写力和解释力。
演讲结束后,Van der Auwera教授回答了听讲师生的提问,跟听讲师生就语义地图和语言学其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讲座由彭利贞教授主持,来自浙江大学和在杭多所其他高校的师生40余人听取了这个学术报告。听讲师生认为,此次讲座处于理论前沿,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很受启发,是一个非常成功而有意义的学术报告。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黄华新教授对Van der Auwera教授的到访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方一新教授与Van der Auwera教授就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Van der Auwera教授在浙江大学访问期间,还在浙江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化交流学院、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分别作了题为《论指人非人称代词的类型学》(Towards a Typology of Human Impersonal Pronouns)和《英语构式had better》的学术报告。
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
来我中心作学术报告
2012年3月26日下午,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孙朝奋教授在我中心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题目为:“再论汉语动补构式的形成”。
30
孙教授强调,研究汉语历史语法的变化,首先应从汉语不同时期的句法条件来判断什么是可能产生的变化,什么是不可能产生的变化。他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梅祖麟先生认为动补式产生的原因是起词(V1-V2之V2)施受关系的中立化,而孙教授认为上古汉语并列构式制约了动补式的形成,到了中古时期,这种并列构式发生了变化,及物动词可以和非及物动词组合,形成了次级并列,这是发生词汇化的关键。其激活条件是动词及物/不及物的两用性(ambitransitivity),即汉语中某些动词有及物和不及物两种用法。这种句法条件的变化,促使了中心语在前的动补构式的形成。
报告结束后,孙教授就师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与在座的师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深入的交流。
孙朝奋教授此次是应汉语史研究中心、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的邀请来浙江大学讲学。作为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家,他在汉语历史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等领域多有建树,尤其是在汉语历史语言学和汉语语法化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此次讲学为中心师生们进行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启发良多。
祝鸿熹教授从教五十五周年
暨八十华诞庆祝会 在杭州华北饭店隆重举行
2011年4月8日,浙江省著名语言学家、辞书编纂专家、浙江大学教授祝鸿熹先生“从教五十五周年暨八十华诞庆祝会”在杭州华北饭店隆重举行。
庆祝会由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省语言学会主办。来自全国
31
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湖州师范学院、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杭州日报社、杭州市文广局、浙江大学档案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和祝门弟子云集华北饭店,共贺先生八十华诞。
庆祝会由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方一新教授、浙江省语言学会会长张涌泉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云路教授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主任安平秋先生、南京大学教授鲁国尧先生、浙江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吴秀明教授以及各单位代表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代表们对祝先生在学术研究、辞书编纂、人才培养及浙江省语言学事业繁荣发展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祝先生淡泊名利、奖掖后进的高尚品德表示了由衷的敬佩。祝先生的弟子蒋冀骋、周志锋、叶斌、曾良教授等深情地回忆了往昔岁月恩师对他们的谆谆教诲,一致认为恩师的言教身范对他们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代表所有弟子向恩师表达了无限的感激与衷心的祝福。上海辞书出版社还将刚刚出版的由祝先生参与主编的5大册《大辞海•语词卷》作为生日礼物献给祝先生。整个庆祝会在热烈祥和的气氛中结束。
祝鸿熹先生,浙江衢州人,1933年生。1957年,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古汉语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任教。1959年,浙江师范学院并入杭州大学,1998年,杭州大学又合并为新的浙江大学。1981年晋升副教授,1988年晋升教授,1993年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汉语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开始享受特殊津贴。至2001年退休时,已培养硕士、博士20多名,大多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退休后仍然笔耕不辍,陆续出版了论著和辞书。获省部级以上学术成果奖多项。
32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王伟博士
来中心学术报告
4月6日上午10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伟博士在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汉语史研究中心做了题为“谓语的指称性问题:汉语、英语、汤加语”学术报告。
王伟博士指出:指称语只有“是否”之分(yes or no),它表达了“静”的概念;而陈述语具有程度之别(more or less),它表达了“动”的概念,因此陈述语总是包含着对象,即内部宾语和外部宾语。更重要的是,“静”中不会有“动”,而“动”中可以有“静”,据此,陈述语也可以具有指称性。王伟博士通过汉语、英语、汤加语的丰富例证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进而认为,谓语具有指称性,这可能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共性。
王伟博士的报告主要基于他和沈家煊先生近期的研究成果,他的观点为汉语研究摆脱印欧语的眼光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并为发现汉语的语法特点提供了丰富的类型学的证据。
演讲结束后,王伟博士还回答了听众的提问。
彭利贞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会。来自浙江大学和在杭其他高校三十余位师生听取了王伟博士的报告。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刘钊教授来我中心讲学
应我中心邀请,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于5月21日晚在229会议室做了一场题为“出土文献研究漫谈”的讲座。讲座由中心主任方一新教授主持,中心二十多位师生前来听取。
33
刘钊教授首先介绍了出土文献的基本情况,包括含义、内容、与传世文献的区别,研究角度等等。在谈到内容时,刘老师指出,出土文献存在两个系统:官系统和私系统,前者主要包括法律文书、官文书,属于大传统;而后者即所谓的方技术数,具体而言,有医书、算术书、家信等,属于小传统。
接着,刘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归纳了治出土文献的一些心得。如出土文献材料可以纠正古人或今人对传世文献的误解,如《易•师》“师出以律”,孔颖达疏:“律,法也。”现行辞书也多将其归入“法纪,法令”义项下,结合相似语句的简牍文例,该“律”依然当释作“乐律,音律”,西周时“律”尚未出现法律义。利用出土文献还可判断一些年代不确定的传世文献的时间和作者,如《山海经》中一些字形和词义与出土的战国楚简相同,据此刘老师初步推断《山海经》应出自战国楚人之手。
最后,刘老师通过列举大量例子,阐述了出土文献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如纠正辞书的错误义项,补充新义项,提前书证、补充书证等。同时提出出土文献研究有待深入挖掘的两个方向,一是名物词的研究,二是医书、农书、兵书的研究。
讲座最后,中心的师生就讲座中的相关问题以及如何治学等问题与刘老师进行了交流,收获良多。
爱媛大学秋谷裕幸副教授
来我中心作学术报告
6月20日上午九时,爱媛大学法文学部副教授秋谷裕幸先生为汉语史研究中心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历史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讲座。
34
黄笑山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并做了精彩点评。
秋谷裕幸先生主要研究汉语方言,特别是南部吴语、闽北方言以及闽东方言的历史音韵,他曾多次访问中国,在浙江省丽水市、温州市和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等地进行过实地调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此次讲座中,秋谷先生指出,目前越来越多的汉语方言学者认为传统的历史比较法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处理汉语方言音韵史上的各种问题而提出了层次分析法以弥补历史比较法的不足,而秋谷先生致力于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论述历史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异同,进而协调这两种方法,使它们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汉语方言音韵史服务。
报告结束后,黄笑山教授、汪维辉教授、方一新教授以及汉语史研究中心的同学们都就历史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异同及优劣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应用这两种方法来进行汉语方言音韵史、汉语语法史及词汇史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聆听了此次报告之后,同学们对于历史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从老师们的精彩发言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本次讲座获得了成功。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
2012年学术年会在杭州召开
2012年10月8日至12日,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在浙江杭州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联合主办,共有147位国内外学者出席了会议,并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与交流。
9日上午8时许,大会开幕式在杭州华北饭店举行。开幕式由浙江大
35
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方一新教授主持,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李建国先生、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祝鸿熹先生先后致辞。之后举行第一场大会报告,由竺家宁、朱小健教授主持,鲁国尧、张联荣、苏宝荣、俞理明、董志翘、河野贵美子教授作了大会发言。
9日下午、10日上午和10日下午的前半段时间为分组讨论阶段。大会共设3个分会场,每个分会场安排5场报告。与会学者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使小组讨论在一片激情与睿智中结束。
10日下午的后半段举行了第二场大会报告,由赵世举、黄笑山教授主持。杨琳、周志锋、方一新、杨军教授先后作了大会发言。
10日下午16时30分,大会举行闭幕式,由汪维辉教授主持。方向东、汪少华和汪启明教授先后汇报了各分组讨论的情况。朱小健教授致大会闭幕词,王云路教授作了会议总结。2012年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年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大会期间召开了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会,会议选举朱小健教授为新一届训诂学会会长,王云路教授、董志翘教授、汪少华教授、汪启明教授为副会长,张猛教授为秘书长。大会还接纳了一批新会员。
荷兰莱顿大学陈轶亚博士
来我中心作学术报告
2012年11月19日上午,荷兰莱顿大学陈轶亚博士应邀在我中心会议室作了题为“To phrase or not to phrase: The effect of focus in Beijing Mandarin”的学术报告。
陈轶亚博士的报告主要讨论了北京话中三声变调与焦点的关系。她首
36
先对前人研究所认为的焦点会影响三声变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然后利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分别考察了连续两个三声音节分别为WORD、VO、S-P、CLAUSE承担焦点时的语音变化。实验结果发现,焦点的作用只是使时长变长,调型变得特点明显,而三声变调与焦点则没有直接关系,即不发生重组。
演讲结束后,陈轶亚博士就听讲师生提出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 陈轶亚博士报告是她近期的研究成果,通过实验方法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研究成果,在结论和研究方法上都富于启发性,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学术报告。
王云路教授、黄笑山教授、池昌海教授及来自浙江大学和其他在杭高校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方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师生4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彭利贞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比勒费尔德大学Dafydd Gibbon教
授来我中心作学术报告
应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的邀请,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Dafydd Gibbon教授于2012年12月20日上午9时至11时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259室作了题为“声调语言韵律类型研究”的讲座。
Dafydd Gibbon教授首先从韵律的作用出发,讨论了与语法,形态及词法声调相关的韵律特征及交叉区域。对于世界上多种声调语言,Gibbon教授选择了两种类型加以比较:以Tem(Gur)为代表的尼日尔刚果语中调域声调(指音高音阶之间的相对差异而不是调型本身,比如H,L, M)的变调现象以及以Thadou(Kuki)为代表的藏缅语中的升降声调(指音高曲线的高低变化,比如汉语中的四个声调:升调,降调,平调,曲折调),同时也涉
37
及汉语普通话中的变调现象。最后Gibbon教授介绍了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计算语言学及语音学相结合的操作模型,并通过合成语音技术对声调系统的操作模型进行了论证。
Gibbon教授不仅介绍了世界声调语言的类型特点,而且提出了一个理念:即各种语言学研究成果最终都可以通过相关的语言操作模型加以验证,非常具有启发性。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学术讲座。
讲座结束后,Gibbon教授与听讲师生进行了交流,耐心地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并且表示希望将来两所大学之间能加强国际合作。
Dafydd Gibbon教授从事语音学及语言学其他多个领域研究,尤其对韵律学及词典学的计算机化研究方法感兴趣,最近的研究重点是手势交际与语言及言语之间的关系。他从事过多个有关言语工程的交叉学科项目及濒危语种的文献工作。他发表和出版大量的论文和书籍。他还是IPA会员、ISCA(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和COCOSDA(国际语料库及评测技术合作与标准化委员会),西非洲语言学学会理事。
王云路教授出席了报告会。来自浙江大学汉语史中心、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外语学院及其他院系的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彭利贞教授主持。
38
ዐညࣅზ
汉语言文字学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结束
12月1日下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冬季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在行政楼439拉开帷幕,本次参加答辩的答辩委员有王云路教授、池昌海教授、黄笑山教授、彭利贞教授和丁治民教授,答辩为王云路教授。参加答辩的博士研究生有金相圭、谢维维和张迎宝三位同学。
首先进行答辩的的是韩国留学生金相圭,他的博士论文《〈太平广记〉异文研究——以韩国所藏〈太平广记详节〉〈太平通载〉为中心》以韩国人编的《太平广记详节》为参照,对《太平广记》异文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其次是谢维维《汉语音变构词研究》,研究对象为古汉语的音变构词现象,研究过程中引进了转换生成学派的题元理论。最后答辩的是张迎宝,他的博士论文《汉语中介语篇章宏观信息结构对比研究——以韩日留学生论证性语篇为中心的考察》选取了180篇留学生作文,开展篇章宏观信息结构对比分析研究。
五位答辩委员针对参加答辩的博士学位论文提出问题,三位博士研究生经
39
2010年第3-4期 总第39-40期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No.3~4 2010
The Briefing News of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Vol.39-40
过仔细思考后进行答辩,整个过程有序进行。经过答辩委员会仔细讨论,并进行了无记名投票,一致同意通过金相圭、谢维维和张迎宝三位同学的博士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三位同学文学博士学位。
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