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书p10(第四自然段) 2、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人民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见课件)
帝国主义的入侵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仅仅“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地工具”, 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 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了中国大量的主权和无数生命财产的损失,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2、 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资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二,通过近代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促进了中国人民的奋起直追,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决定的。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第三章 辛亥与君主制度的终结
1、资产阶级派关于中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认识有哪些?书p62-63
必要性:清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只有通过,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和社会进步。
1
正义性:对于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进步性: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通过平均地权一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的同时实现社会,才能避免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书p65
辛亥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在近代历史上,辛亥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
第三,辛亥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
第四,辛亥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运动的高涨。
3、辛亥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书p70-71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政党,作为团结一切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辛亥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 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影响是什么?书p77-80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
A、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B、1914年至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后,欧洲走向衰落,美国、日本崛起。日本侵略势力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
C、1917年11月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
D、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国际宣告成立,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党。
E、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运动。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931年至1945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这对中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第三,占世界面积2/3人口,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2)战后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就是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营垒的对立。美国竭力向全世界扩张,扶蒋,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和策略是中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的力量之一。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党。) 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即新民主主义,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
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只有中国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拥护。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近代以来中国人探索救国真理努力的先后失败,使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的必然。
(2)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以及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以身份登上历史舞台 (3) “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4)十月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给予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道路.社会主义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十月中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所遵循的主义.
总之,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党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党成为中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2).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纲领和策略,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
(3).有了新的方法(群众路线方法),同时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为中国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提供了可能性。
3中国党成立后,中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中国党一经成立,中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五章 中国的新道路
1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和武装反抗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秋收、广州。中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但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均以失败而告终,这样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开始了中国新道路的探索。(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三)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并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它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初步形成。
4
(四)随着新道路的开辟,中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党内出现了哪三个“左”倾错误?这期间为什么会连续出现这些“左”倾错误?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原因:(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国际对中国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2)(主要原因)党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中国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土地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写了《中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战争?
从世界意义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的胜利,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维护世界和平产生巨大影响。
从战争性质看,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和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为什么说中国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制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日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指明了方向。
5
(2)开展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开辟和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对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发挥了伟大的战略作用。
(3)组织和推动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
(4)采取正确的方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提供了政治基础。
3、怎样评价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和正规军的抵抗上,这种抗战路线在敌强我弱,日军装备优良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取得抗战的胜利的。这是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抗战功不可没!首先,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其次,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阶段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战略防御阶段,积极抗战,对整个抗战起了重要作用。战略相持阶段,实行片面抗战,制造摩擦,其地位、作用明显下降。战略阶段,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总的来说,的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已严重丧失人心。的统治和们的贪污、 大发国难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危机,为了筹措内战经费,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的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第二.人民战争的胜利进行。 第三.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第四.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特别是学生运动高涨 第五. 中国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主张民主、反对,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党一起,反对的内战
6
,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
第三,坚持一党,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中国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为什么说\"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一)\"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党人在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二)中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党在中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党自身的建设。
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党在中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