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中国当代园林美的新发展
2010.06.29
课程名称:园林美学
主修专业:园林工程技术学 号: 姓 名: 指导老师: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的
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促进了我国园林发展的又一个新高潮。当代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无论实在审美观点还是造园意图功用都有着很大的不同。通过当代园林和古典园林相比较,得出当代园林美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古典园林,当代园林,审美方式,集散广场 正文:
古典园林在审美方式和观念上远现当代园林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何古典园林充满着诗情画意和厚重的人文气息,这些当代园林所不具备的审美意向。
一、造园理念
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者以文人士大夫和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的商人为主。例如:王维的《辋川别墅》、还有一些是经过士大夫文人不断的修建:《沧浪亭》、《拙政园》等。造园者虽然出身儒家,但造园受到道家的理念和思想影响较大。强调“师法自然”、“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由于受到空间的,讲究以小见大,着重于细部的建筑。
当代园林的目的主要是用来,人口集散,休闲娱乐,运动健身。注重于园林的实用功能,而不是过多的去关注园林本身的观光和享受。这一目的就决定了,当代园林和古典园林最大区别。当然当代园林在造园方面上有最初的模仿生态自然环境向生态自然拓展,由静态的自然环境向动态的自然环境过度。这是当带园林在造园手法上对于古典园林手法的拓展。
二、造园手法
1、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布置池沼,修筑园路,造山水景。
2、构筑亭、台、楼、阁、堂、榭、舫、照壁、台阶、景门等建筑设施,造建筑景观。
3、堆山置石,造假山、丘壑、洞穴,造假山景观。、 4、布局上主要有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三种方式。
这些主要是中国古代园林造园手法的应用,在当代园林造景方面基本上延续古代的造园手法,但是也有自己的创新和改进。在当代园林中亭、台、楼、阁、堂、榭、舫等一些在古典园林之中常见构造物很少出现。反之一些大小不等的集散广场出现的频率较高,还有就是坠花草地,大面积的专类园,模纹图案,花镜
1
等。这一些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较大。讲究对称美、韵律美等一些形式美法则的应用较多。这种人工修剪,造景与古典园林的意境美,自然美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当代园林和古典园林的审美途径在造园手法上一种体现。
三、造景方式
中国造园艺术的一大特点之一,是园林创意和工程技术的融合,以及造园艺术的多彩。归纳起来主要有:主景和次景、抑景和扬景、前景和背景、俯景和仰景、实景和虚景、近景和借景以及借助季相造景等。
1、主景和次景造园必须要有主要景区和次要景区。堆山要有主、次、宾, 配,园林建筑要主次分明,植物配置也要主要树种和次要树种搭配协调,处理好了主次关系就就起到了提纲领的作用。突出主景的方法有:升高或降低主景,主景体量加大或增多,视点集中或交叉、轴线对应、色彩突出,占据重心等。配景对于主景起到衬托作用,同时配景也是主景的延伸,不能喧宾夺主。
2、抑景和扬景历来就是传统的造园手法。在人口区段设置景障、对景和隔景,引导游人通过封闭、半封闭、开敞空间 和明暗交替的空间转折,再通过透景引导以达到豁然开朗之感如苏州留园。也可以利用建筑、地形、假山等在入口处设置隔景,经过婉转通道逐渐放开达到开阔空间如北京的颐和园。 3、实景和虚景园林或建筑景观往往通过空间围和状况、视面的虚实程度形成人们视觉清晰和模糊,并通过虚实对比,虚实交替过度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 4、内景和外景。园林或建筑景观以内称为内景,反之则是外景。如亭桥跨水,既是游人驻足休息处又是外部观赏处,起到内外景观的双重作用。园林具有一定的范围,造景也必须有一定的。造园家意识到景观的不足之处,于是创造条件,有意识的把游人的目光引向外界获取景观信息,借外景丰富赏景内容。例如:北京的颐和园,西借玉泉山,山观塔影进收眼底,无锡的寄畅园,借龙光塔,塔身倒影收入园地。故借景法则可取到事半功倍的园林景观效果。 5、季相造景利用四季变化创造四季景观,在风景园林中被广泛应用。例如利用花来表现四季变化的有春桃、夏菊秋槐、冬梅,树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等。杭州西湖造景春有柳浪闻蝇、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在如南京四季郊游,春游梅花山、游清凉山、秋游栖霞山、冬游覆舟山。利用大环境造景的有香山红叶,消夏湾,松柏坡等。
2
其余的造景手法还有朦胧烟景、前景和背景、引景和导景、抑景和扬景。 四、审美方式
中国园林艺苑造型奇特、美丽多姿、每座园林皆有其独妙的审美价值,可供游人细细地玩味观赏。但只有把握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领略构筑的妙趣,以获得最佳的审美效应。师法自然宛自天开 中国园林艺术追求自然,强调冥灭人工色彩。
这种源于自然、胜于自然的形式表征构成了园林审美的起点。与山水构成自然界最根本的存在形态一样,园林景致也由山水景构成主体格局:“园林之胜,唯是山水二物”(明·邹迪光《愚公后乘》)。
园林意境的审美机制是景象在审美主体中的表象、联想所形成的虚象,另一方面它又是导向园林审美终端──意境的桥梁 。 园林意境的审美机制@张洪$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园林意境,园林景象,园林意象,审美经验本文从造园、欣赏两个方面,运用心理学、美学等基本原理,阐述园林意境的审美机制,为设计者创造园林意境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欣赏者所青睐。
从“叠山理水”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园林审美经过了从原始崇拜到宗教崇拜,再到世俗的以自然为的审美对象的过程.审美层次李泽厚曾谈到审美的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此为锲入点,从历史沿革、审美层次等方面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书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价值书法这门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在园林中将会发挥出更大的审美价值。在古典园林之中许多的建筑中都有楹联、壁刻、塔碑等。这些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保存也是园林人文气息的体现。园林的意境美在书法上得到很大的体现。
只有把握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审美特征,才能获得最高的审美效应。中国古代园林是有别于西方规则式园林的自然式园林,其审美特征主要是能动模仿自然、符合形式美规律的结构等。一能动模仿自然把大自然的美景浓缩到有限的园林空间,使园林成为大自然美 ...
五、园林广场
在古代中国园林主要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皇家
3
人员与私家园林主人。因此他们所设计的园林休闲集散场所较少。而当代园林主要的服务人员是一个区域的城市居民,以及外来旅游人员。所以在当代园林之中大小面积不等铺装广场,就随处可见。
现代广场的组成要素主要有铺装、雕塑与小品、水景与照明以及一些绿化树种。当然广场的审美特征不同于园林审美,当代广场地审美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崇高
美学家康德对“崇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崇高”对象的特征,无形式的,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具体表现在数量和体积的无限大,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这种无限巨大超出了审美主题的想象能力。在主题心目中引起巨大心里发差给人一无限的想象,摆脱细琐平庸而上升到更高达更有力甚至与客体等价值的豪壮。
崇高是审美兴趣最激动人心的喜悦,他使主题的心灵始终处于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激荡之中。崇高的背景是无限的,他总是压倒感性的前景,突破前景强烈的显现在前景之中以至主题与无限对面,无限又不能由有限的感性前景表现,他显现于感性外层的仅仅是局部的、所以崇高神秘莫测和深邃的境界。
2、优美
优美在城市广场之中的体现最基本的就是形式美法则的应用。式美法则
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人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六、总结
虽然在当前社会建造古典园林的可能型极其的渺小,但是城市规划绿地建设和公园的建造在现在已经变得极为迫切。古典园林中的审美意境、造园理念、造景方法在当代园林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当代园林美的新发展,我们要在继承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并结合西方当代园林的发展上推陈出新,让我国的园林在世界上再一次大放异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