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解析)
《窦娥冤》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罪愆(yān)____________ 衔冤(xián)____________ 花簪(zān)____________ 泪涟涟(lián)
B.错勘(kān)____________ 苌弘(cháng)____________湛湛(zhàn)____________ 刽子手(guì)
C.盗跖(zhí)____________ 尸骸(hé)____________ 腼腆(tiǎn)____________ 哥哥行(háng)
D.嗟怨(jiē)____________ 埋怨(mái)____________ 古陌(mò)____________暑气暄(xuān)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变徽 尸骸 负屈显冤 孤身只影 B.素练 餐刀 顺水推船 动地惊天 C.刑宪 亢旱 杳无音信 苌弘化璧 D.典刑 甘霖 前合后偃 披枷带索
3.下列对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这句话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引出窦娥对于天地的指斥。
B.“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句话化用典故,是窦娥借古人的故事表明自己冤情之深。
C.“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是窦娥感天动地的冤情的直接诉说。
D.“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窦娥的一腔怨气。
4.下列对戏曲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末”,角色名,多扮演中年以上的男子;“外”即“外末”,
扮演老年男子。
B.“旦”,角色名,扮演妇女;“正旦”,角色名,扮演女主角。 C.“净”,角色名,俗称花脸;“丑”俗称小花脸或三花脸。 D.“科”,戏剧中可用来称角色的动作;“卜儿”,扮演儿童。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窦娥冤》是关汉卿大约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刚刚建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元王朝实行民族压迫,汉人受到百般歧视。
B.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C.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等剧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泼辣大胆的赵盼儿、善良孝顺的窦娥、聪明伶俐的红娘,还有缠绵悱恻的《梧桐雨》。
D.窦娥冤案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法制黑暗和官吏昏聩的典型写照。
6.下列关于元杂剧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有的有楔子。折是戏剧故事发展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楔子是指四折以外增加的段落,通常在第一折前起交代作用。
B.杂剧剧本由曲词(元杂剧的主体)、宾白(剧中人物的对话)、科范(主要指演员的动作)和剧名等构成。
C.杂剧角色分末(男角)、旦(女角)、净(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杂(末、旦、净以外的杂角)等。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D.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关汉卿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和张养浩、马致远、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新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官·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
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艾,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甚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得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什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付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付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节选自关汉卿《窦娥冤》)
7.下列对这部分戏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正宫·端正好”一曲表明窦娥无辜受刑,却不能怨王法只能怨天地,这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B.窦娥向郐子请求绕道而行,这是因为她担心走前街被婆婆看见了会受不了,表现了窦娥的纯朴、善良。
C.窦娥向婆婆陈述事实表明冤情,并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既增强了悲剧的气氛,也体现了她耿直的性格。
D.这一部分戏文在表现窦娥对蒙冤受屈的悲愤之情的同时,也体现出她善良柔弱的特点,人物形象丰满。
8.“滚绣球”这支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栖牺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9.此则杂剧节选自《西厢记》,作者是元代的_________。 10.【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段唱词,莺莺唱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1.简析【幺篇】刻画了莺莺什么样的性格?
12.赏析【端正好】这支曲子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其表达效果如何? 四、情景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指现实善恶错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应有的天道公理形成鲜明对比。
(2)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接指责质问天地,从根本上否定天地的存在意义的句子是:“地也,__________________?天也,__________________!”
(3)关汉卿的《窦娥冤》里,窦娥认为天地本该分辨清浊,但是她所看到却是是非不分的乱象,表现这层意思的句子是:“天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语文课设置“我当小老师”环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走上讲台讲出来。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老师”们的发言多可圈可点,但有时也存在一些错误。以下是两位同学作为“小老师”发言,请根据所学,判断他们各自的发言哪一项是有错误的。
元杂剧,也称元曲,其名家众多,佳作迭出。“元曲四大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四人。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可能是受到了宋杂剧、金院本分四段演出的传统影响,(甲)元杂剧分为四折(偶有五折、六折的),加楔子(或不加)而成,一折略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是杂剧组成的一个单位。
(乙)家喻户晓的《西厢记》,被称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其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中的张生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抛弃了她。此后,故事不断滥觞,产生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作品,直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丙)《西厢》故事才有了新的突破: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了反抗性;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的青年男女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
14.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迭出 B.等 C.家喻户晓 D.滥觞
15.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六、语言表达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戏曲表演的中心是创造角色,成功地塑造出舞台人物形象。演员在舞台上要想创造出有血有肉而又有艺术性的人物形象,①_______。如演关羽的演员对他的角色是崇敬的,演李逵是带着亲切偏爱的心情的。其次,还要有对人物感情的体验,捕捉到人物内心各种细微的变化,②______。例如,演员徐小香为演好《群英会》里的周瑜,既深入体验周瑜总比不过孔明时又妒又气的内心状态,又着力在周瑜头上的翎子上下功夫,让翎子发抖,身子不动,这样他就表现出心里实在
气得没法,但又要极力克制住的复杂的心理。基于这两个方面,正是③_____,才使他所饰演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第1页 共4页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第2页 共4页 参: 1.B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项,“愆”应读qiān; C项,“骸”应读hái; D项,“埋”应读mán。 故选B。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课内需掌握字词字形的能力。 A.“变徽”应是“变徵”,是古代音律的一种;“负屈显冤”的“显”应是为“衔”,指含冤;
C.“苌弘化璧”的“璧”应是“碧”,指鲜血化为碧玉; D.“披枷带索”的“索”应是“锁”,指枷锁。 故选B。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句中的作用的能力。 D.此句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素车白马”是借代,旧时办丧事用的车马,后用作送葬的语词。 故选D。 4.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该类题目涉及的内容一般为古代的习俗、礼仪、官职、纪年方法、作家、作品等,考生应注意对这方面常识的了解和积累,同时注意词语的古
今意义和用法的变化。D项,“‘卜儿’,扮演儿童”错误。“卜儿”,扮演老年妇人。故选D。 5.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成分残缺或赘余,“大约四十岁左右”重复赘余,“大约”和“左右”删除其一;B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删除“都有记载”;C项,不合逻辑,《梧桐雨》不是人物形象。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6.D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元杂剧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考生应注意把握作者、朝代、作品、文章体裁、官职变迁等有关知识。D项,“关汉卿……他和张养浩、马致远、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错误,张养浩不属于“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7.A 8.①对天地不公的愤慨;②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不能怨王法”错误,“没来由犯王法”指无缘无故就触犯了王法。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等处表现了窦娥对鬼神滥用生杀大权,天地不公的愤慨;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等处表达了窦娥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9.王实甫 10.这三段唱词是莺莺赴长亭途中,通过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内心压抑的苦痛和难以离舍的情怀。 11.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金榜题名,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光辉。 12.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必须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作答。这里面考查了元杂剧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西厢记》是元代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
10.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结合作品内容,抓住里面表达情感的显性词语,然后抓住里面描写的景物,最后还要联系表现手法对表现情感的作用。【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中写到一系列景物,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这是莺莺赴长亭途中的所见之景,通过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来抒发自己的浓浓的离愁别恨。又写到“离人泪”“相思”“重重叠叠的泪”“书儿、信儿”这些词语,所以抒发了内心的苦痛和离愁。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1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时主要抓住相关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幺篇】是莺莺的唱词,通过意似痴,心如醉,清减了小腰围,体现出崔莺莺对张生爱情的执着。同时结合整部剧本,可以看出崔莺莺和张生的社会地位相差很远。可以看出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并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厉害的打算,也体现了崔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的一面。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12.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其次文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端正好】这首曲词的内容主要有景物描写和直接抒情的语句组成,而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所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了深秋时节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景色,萧瑟的秋景和作者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也写出了崔莺莺因离别而痛苦压抑的心情。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13.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延、勘、辨、突、跖。 14.D 15.B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迭出:意为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形容“佳作”出现,使用正确。 B.等:表示列举后煞尾。语境讲“元曲四大家”,列举了四个人,
使用正确。
C.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修饰“《西厢记》”,使用正确。
D.滥觞:本谓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后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端。结合“故事”分析,此处主要讲故事不断改编,使用不当。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句号应该放在双引号后面,“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为整个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句号应该放在双引号外面。 故选B。
16. 就要形成对他扮演角色的态度 再用外形、动作生动表现出来 演员的准确把握和精湛表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后文 “崇敬”“亲切偏爱的心情”可知,此处是强调演员对待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应有一定的态度;前句有“要想”,此处应用“就要”来承接,据此可以填写“就要形成对他扮演角色的态度”;
②处,对应后文的例子,“又妒又气”“让翎子发抖,身子不动”强调要通过动作表现出内心,再结合前句“还要有对人物感情的体验,捕捉到人物内心各种细微的变化”可知,此处应当填写“再用外形、动作生动表现出来”。
③处,这里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可结合前文概括出“这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准确把握角色,用精湛的表演体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此处可以填写“演员的准确把握和精湛表演”。 注意每句不能超过15个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