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25
一、A型题(总题数:7,分数:14.00)
1.不能再生的组织或细胞是  A.软骨  B.心肌 √  C.纤维组织  D.脊髓内的神经细胞
2.下列各种组织,哪一种再生力最强  A.骨骼肌  B.神经节细胞  C.心肌
D.神经胶质细胞 √
3.按组织再生力的强弱来比较,下列各组的排列哪个是正确的  A.结缔组织>神经细胞>肝细胞  B.软骨>腱组织>肾小球  C.骨>平滑肌>神经细胞 √  D.鳞状上皮细胞>横纹肌>周围神经
按再生能力的强弱,人体组织细胞分为三类:①不稳定细胞:总在不断增殖以代替衰老或破坏的细胞,所以也叫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如表皮、黏膜上皮、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上皮、淋巴及造血细胞等。②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增殖不明显,似乎处在细胞周期的静止期,所以也叫休止细胞,受到损伤等刺激时,则增生。这类细胞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再生能力较强,如各种结缔组织细胞、神经胶质细胞、骨膜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腺上皮等;另一种再生能力弱,如平滑肌细胞等。③永久性细胞:在出生后不能增生,一旦遭受破坏则成为永久性缺损,所以也叫非细胞,如神经细胞,心肌及横纹肌细胞虽有微弱的再生能力,但对于损伤后的修复几乎没有意义,所以也归于这一类。题中提到的骨及周围神经,破坏后能完全再生;肾小球破坏后不能完全再生,而是瘢痕修复。 4.病毒性肝炎点状坏死后再生属于  A.完全再生 √  B.不完全再生  C.纤维性修复  D.瘢痕性修复
病毒性肝炎的点状坏死仅累及1个至数个细胞,修复后可完全恢复原有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因此病毒性肝炎点状坏死后再生是完全再生。 5.下列哪种情况不能算作机化
A.肺结核空洞由肉芽组织充填治愈 √  B.脾脏新鲜梗死变为梗死瘢痕  C.血管内血栓再疏通
D.浆膜面纤维素性粘连变为纤维性粘连
机化是以内芽组织来取代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的过程。B、C、D项都是机化。结核空洞是一种组织缺损,由肉芽组织来充填(也可叫填补)是一种由组织再生来修复的过程,最后形成瘢痕,即瘢痕修复,故不能称为机化。
6.在创伤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的分解吸收在何时出现  A.只在早期,即伤后15天以内
B.只在后期,即伤后1个月瘢痕形成之后  C.始终都存在,但早期多,晚期少  D.始终都存在,但早期少,晚期多 √
创伤局部胶原的含量是不断变动的,这是由胶原的形成和分解吸收决定的。在创伤早期,胶原形成多吸收少,因而胶原增多,大约在一个月左右胶原含量最多,瘢痕完全形成。以后分解占优势,因而瘢痕才逐渐缩小和变软。当然这种趋势不会永远保持,到一定时候胶原的形成及分解又保持动态平衡。 7.创伤伤口的收缩是在
A.受伤后2~3天开始,由于胶原纤维的牵拉作用所致
B.受伤后2~3天开始,由于肌成纤维细胞的收缩作用所致 √  C.受伤后7天开始,由于胶原纤维的牵拉作用所致  D.受伤后7天开始,由于肌成纤维细胞的收缩作用所致
伤口收缩是创伤愈合早期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其意义是缩小创面,有利于修复。动物实验观察到,家兔皮肤40cm  的缺损,可缩小80%~90%。伤口缩小的程度因动物种类、伤口部位、伤口大小及形状而异。关于收缩机制,已证明与胶原无关,而是伤口周围新生的肌成纤维细胞的牵拉作用引起的。这种细胞既有成纤维细胞性质(形成胶原),又有平滑肌细胞性质(能收缩)。肌成纤维细胞与成纤维细胞都在创伤后2~3日开始增生,而创口收缩也同时开始。
2
二、B型题(总题数:5,分数:26.00)
   
A.凝固性坏死 B.液化性坏死 C.湿性坏疽 D.干性坏疽
(分数:4.00)
(1).动脉阻塞且静脉回流受阻的下肢易发生  A.  B.  C. √  D.
(2).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通畅的下肢易发生  A.  B.  C.  D. √
①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通畅的四肢末端,因水分散失较多,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多发生干性坏疽;②动脉阻塞且静脉回流受阻的四肢末端,坏死区水分多,菌易于繁殖,故肿胀呈蓝绿色,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多发生湿性坏疽。
   
A.溶解吸收 B.包裹 C.钙化 D.机化
(分数:4.00)
(1).静脉石的形成是静脉血栓发生了  A.  B.  C. √  D.
(2).结核球的形成是干酪样物质被  A.  B. √
C.  D.
若血栓未能软化又未完全机化,可发生钙盐沉积,称钙化。血栓钙化后称静脉石或动脉石。结核球是指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A.溶解吸收 B.分离排出 C.机化 D.包裹钙化
(分数:8.00)
(1).肺结核瘤的愈合方式是  A.  B.  C.  D. √
(2).足干性坏疽的自然愈合方式是  A.  B. √  C.  D.
(3).大叶性肺炎的痊愈是通过  A. √  B.  C.  D.
(4).脾梗死灶的结局是  A.  B.  C. √  D.
干酪样坏死不容易吸收而易于钙化,因此肺结核瘤的愈合方式是包裹钙化。未经手术切除的干性坏疽之足,将在分界线处由炎性细胞释出溶解酶溶解组织,最后使坏死之足部与健康组织离断,分离脱落。大叶性肺炎通过溶解吸收而痊愈,不留痕迹。脾梗死灶通过机化最后留下瘢痕。
   
A.机化 B.钙化 C.包裹 D.溶解吸收
(分数:4.00)
(1).静脉石的形成是静脉血栓发生了  A.  B. √  C.  D.
(2).结核球的形成是干酪样物质被  A.  B.
C. √  D.
①若血栓未能软化又未完全机化,可发生钙盐沉积,称钙化。血栓钙化后称静脉石或动脉石。②结核球是指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A.淋巴细胞 B.平滑肌细胞 C.骨骼肌细胞 D.肾小管上皮细胞
(分数:6.00)
(1).属于不稳定细胞的是  A. √  B.  C.  D.
(2).属于永久性细胞的是  A.  B.  C. √  D.
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都属于稳定细胞。
三、C型题 (总题数:3,分数:28.00)
   
A.肥大 B.增生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分数:7.50)
(1).颗粒性固缩肾时,颗粒区肾小球发生(分数:1.50)  A. √  B.  C.  D.
(2).肺心病时,右心室心肌发生(分数:1.50)  A. √  B.  C.  D.
(3).亚急性重型肝炎时,残留肝细胞发生(分数:1.50)  A.  B.  C. √  D.
(4).肾盂积水时,肿大肾脏之肾实质发生(分数:1.50)  A.  B.  C.
D. √
(5).乙型脑炎时,软化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发生(分数:1.50)  A.  B. √  C.  D.
再生能力差的细胞或组织,工作负荷增加时,以细胞肥大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再生能力较强的细胞则表现为增生。肾小球无再生能力,当肾单位损伤后,其余较完好的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肥大,以代偿其功能,表现为固缩肾中的颗粒区。心肌再生能力微弱,压力负荷增加时,以肥大来适应。肝细胞再生能力较强,能发生再生并肥大。星形胶质细胞相当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纤维细胞,再生能力强,能增生并产生胶质纤维修复软化灶,最后遗留下胶质瘢痕(软化灶较小者)。肾盂积水时,因肾盂、肾盏扩张致使肾外形肿大,而肾实质则出现压迫性萎缩,无肥大或增生。
   
A.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B.细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分数:7.00)
(1).肾性高血压(分数:1.75)  A. √  B.  C.  D.
(2).恶性高血压(分数:1.75)  A.  B. √  C.  D.
(3).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分数:1.75)  A.  B. √  C.  D.
(4).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分数:1.75)  A.  B. √  C.  D.
肾性高血压和良性高血压一样,除本身肾疾病外,入球动脉以及小叶间动脉末段出现玻璃样变。恶性高血压时,细动脉强烈痉挛导致动脉壁坏死,同时伴有血浆纤维蛋白沉积,故呈纤维素样坏死。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机制均与变态反应有关,血管壁均能出现纤维素样坏死。
   
A.完全再生 B.瘢痕修复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分数:13.50)
(1).一期愈合(分数:1.50)  A.  B.  C. √  D.
(2).二期愈合(分数:1.50)  A.  B.  C. √  D.
(3).表皮擦伤(分数:1.50)  A. √  B.  C.  D.
(4).急性肝炎多发性点状坏死(分数:1.50)  A. √  B.  C.  D.
(5).脑脓肿(分数:1.50)  A.  B. √  C.  D.
(6).骨折愈合(分数:1.50)  A. √  B.  C.  D.
(7).断裂经缝合的横纹肌(分数:1.50)  A.  B. √  C.  D.
(8).一段肠管切除后的肠管吻合(分数:1.50)  A.  B.  C. √  D.
(9).伤寒病时小肠溃疡的愈合(分数:1.50)  A.  B.  C. √  D.
再生能力强的组织,缺损后能完全再生,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而再生能力弱或缺乏再生力的组织,缺损后则为瘢痕修复(过去叫不完全再生)。因此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要考虑组织再生能力的强弱,其次要考虑损伤的范围,是单一组织的损伤还是多种组织的缺损,如果是有再生能力强弱不同的多种组织损伤,其修复过程一般都有完全再生及瘢痕修复。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都有两种修复过程,既有瘢痕修复又有表
皮的完全再生。表皮擦伤,愈合后不留痕迹,是完全再生。急性肝炎多发性点状坏死,坏死灶小,网状支架保留,完全能恢复正常结构。骨折愈合能完全再生是众所周知的;脑脓肿中神经细胞的坏死自然被胶质纤维瘢痕所取代,脑脓肿也有胶质细胞及胶质纤维的破坏,而胶质细胞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但由于结构破坏严重,不会恢复原有结构,仍然是形成胶质纤维瘢痕。横纹肌再生能力微弱,由于肌膜已断裂,因此只能是瘢痕连接,由于连接的两端肌肉都能收缩,故可恢复功能。肠管的结构复杂,吻合的肠管黏膜是能完全再生的,而肌层只能是瘢痕连接。伤寒病小肠溃疡较深,可达肌层,黏膜可完全再生,黏膜肌层、肌层的平滑肌以及淋巴滤泡则为瘢痕修复。
四、X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
8.与肝细胞脂肪变有关的因素是  A.酗酒 √  B.缺氧 √  C.高脂饮食 √  D.营养不良 √
肝细胞最易发生脂肪变。肝脂肪变的机制包括:①酗酒可改变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的功能,促进α-磷酸甘油合成甘油三酯;②缺氧中毒和营养不良,肝细胞中脂蛋白、载脂蛋白合成减少,脂肪输出受阻而堆积于细胞内;③高脂饮食时,体内脂肪分解过多,过多的脂肪酸入肝。 9.肝细胞中可以发生的变性有  A.黏液样变性  B.纤维素样变性  C.水变性 √  D.脂肪变性 √
肝细胞可以发生水变性和脂肪变性。黏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和淀粉样变性只发生于间质,不出现于实质细胞中,因此也不见于肝细胞内。
10.轻度细胞水肿时,细胞质内出现的颗粒电镜下是  A.肥大的高尔基复合体  B.肿大的线粒体 √  C.扩张的内质网 √  D.基浆内的糖原颗粒
轻度细胞水肿即既往所称混浊肿胀,细胞质内出现的颗粒电镜下主要是肿胀的线粒体和扩张的内质网。 11.下列属于细胞坏死主要标志的是  A.核异型  B.核碎裂 √  C.核溶解 √  D.核固缩 √
①核异型是癌细胞的特点;②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其基本表现是细胞肿胀、细胞器崩解和蛋白质变性。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为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 12.电镜下,细胞损伤的不可复性变化包括  A.线粒体破裂,有钙盐沉积 √  B.髓鞘样结构出现  C.溶酶体膜破裂 √  D.残存小体形成
线粒体肿胀、有的破裂,有钙盐沉着,说明细胞损伤已进入不可复性阶段。溶酶体膜破裂是细胞死亡后的改变。髓鞘样结构可能是由于pH下降及离子环境的改变,使膜性结构的脂蛋白亲水性磷脂暴露,摄取水分后形成的,它与残存小体均非不可复性损伤的改变。 13.慢性消耗性疾病时,下列哪些细胞可出现脂褐素  A.肝细胞 √  B.胃黏膜上皮细胞
C.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细胞 √  D.心肌细胞 √
慢性消耗性疾病时,引起全身性萎缩,肝细胞、心肌细胞以及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细胞可出现大量脂褐素。 14.营养不良性钙化可见于  A.动脉粥样硬化 √  B.坏死性胰腺炎 √
C.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的肾小管  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
病理性钙化有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两种。前者多见,钙盐沉积于变性坏死组织或异物中,患者无全身性钙磷代谢障碍,故血钙不升高。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的粥样物质及纤维帽的钙化;坏死性胰腺炎时脂肪坏死伴钙皂形成;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心瓣膜以及已死的血吸虫虫卵的钙化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血钙升高,钙盐沉积于肾小管,是转移性钙化而非营养不良性钙化。 15.下列哪些疾病多发生湿性坏疽  A.肠扭转 √  B.阑尾炎 √  C.Bǘrger病患者的足  D.胆囊炎 √
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肠、阑尾、胆囊、肺、子宫等。Buerger病患者常发生干性坏疽。 16.下列各项中易发生液化性坏死的是  A.急性重症胰腺炎 √  B.脑软化 √  C.冷脓肿  D.急性肾炎
①急性重症胰腺炎时细胞释放胰酶分解脂肪酸引起的坏死属于液化性坏死。②脑易发生液化性坏死。因脑组织含蛋白质少,不易凝固,而含磷脂和水分多,有利于液化,且液化过程中常形成软化灶。③冷脓肿指寒性脓肿,是结核杆菌感染所致,属干酪样坏死。④急性肾炎是免疫性损伤,一般不发生坏死。 17.可出现干酪样坏死的疾病有  A.结核病 √  B.伤寒  C.梅毒 √  D.阿米巴病
结核病、梅毒以及麻风的病变内可发生干酪样坏死。麻风病变分结核样型和瘤型两个类型,发生于周围神经的结核样病灶往往有干酪样坏死,坏死可液化,形成所谓“神经脓肿”。伤寒的坏死是凝固性坏死;阿米巴病引起液化性坏死;后两者不发生干酪样坏死。 18.足干性坏疽的特点有  A.体积缩小 √  B.变干,表面皱缩 √  C.局部呈黑褐色 √  D.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坏疽足体积缩小、变干变硬,表面皱缩,局部呈黑色,坏死组织与周围健康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故选项D错误。
19.下列哪种情况能完全再生  A.直径达15cm的表皮缺损 √  B.切除一半的肝脏 √  C.断裂后经缝合的肌腱 √  D.断裂后经缝合的较大静脉
直径小于20cm的表皮缺损、切除一半的肝脏、断裂的肌腱及神经纤维都能完全再生。较大静脉有平滑肌层,缝合后该处是瘢痕连接,只是内膜能完全再生。 20.下列哪种组织的再生是由既存细胞组织的延长所构成的  A.神经纤维 √  B.肌腱
C.毛细血管 √  D.横纹肌细胞 √
神经纤维断裂后,近端轴突向远端生长,最后达末梢;毛细血管以生芽方式再生,内皮细胞向前迁移,后续细胞增生,幼芽变成细胞索,以后出现管腔;横纹肌细胞是多核长细胞,只要损伤不太重而肌膜未破坏(肌细胞未断裂),部分坏死的肌原纤维被吸收后,残存部分肌细胞核,产生肌浆,分化出肌原纤维,恢复原有结构,因此上述再生都是由既存细胞的延长构成的。肌腱断裂处开始是纤维瘢痕连接,随着功能锻炼而不断改建,胶原纤维按肌腱纤维方向排列而恢复原来结构。 21.关于肉芽组织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受伤后2~3天开始,成纤维细胞增生,并伴有胶原形成  B.无感染伤口的肉芽组织,也有炎性渗出 √  C.肉眼为红色、颗粒状,触之易出血,并有痛感  D.能分泌多种生长因子 √
受伤后2~3天,成纤维细胞增生,但此时尚未有胶原形成,最简单伤口如一期愈合,其胶原形成在伤后5~6天开始。肉芽组织无神经,不会有痛感。因此A、C两项不对。 22.肉芽组织在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中  A.间质水分逐渐减少 √  B.炎性细胞逐渐减少 √  C.成纤维细胞数量逐渐增多  D.毛细血管成分逐渐减少 √
肉芽组织在组织损伤后2~3天内即可出现,后逐渐成熟。其主要标志是:间质的水分逐渐吸收减少;炎性细胞减少并逐渐消失;部分毛细血管腔闭塞、数目减少;成纤维细胞产生越来越多的胶原纤维,同时成纤维细胞数量逐渐减少(C错误)、胞核变细长而深染,转变为纤维细胞。最后,肉芽组织成熟为结缔组织,逐渐转化为老化阶段的瘢痕组织。
23.关于伤口二期愈合的瘢痕,下列哪些描述是正确的  A.瘢痕完全形成大约要1个月 √  B.瘢痕完全形成时,其强度便达顶点  C.瘢痕的强度可达正常皮肤的70%~80% √  D.所有瘢痕还会收缩,可引起器官变形
二期愈合在伤后1个月左右,瘢痕能完全成形,但胶原的数量及强度此后还在增加。此外,瘢痕的强度不仅与胶原纤维的数量有关,还与其排列的状态有关,大概在伤后3个月其强度达顶点,相当于正常皮肤的70%~80%。只有部分瘢痕还会收缩,其机制不完全清楚;也不是所有瘢痕都会玻璃样变,以致瘢痕更加坚硬,相反一般瘢痕中的胶原会缓慢分解吸收一些,以至改建,因此瘢痕会在一定程度上变软、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