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羌族碉楼
作者:佚 名
来源:《商业文化》2008年第06期
碉楼的建造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3000多年前,他们就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今天的羌族,主要居住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羌族人口大约有30万人。
羌族人的生产活动,基本上是以农业生产和果木种植为主,家畜养殖为辅。羌族人信仰原始的拜物教,以一种乳白色的石头作为神灵的象征,供奉在山上、地里、屋顶或庙内。此外,在门楣、窗口、碉楼上以及神(树)林之中,也供奉着这样一些白石。据民间传说,古代羌人迁徙到现在的居住地岷江上游遭异族侵略,羌人首领受神的启示,以白石和硬木棍为武器战胜了敌人。羌人想感激神灵,却又不知神的形象,于是以白石替代,世代祭祀敬奉。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羌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同时也在物质民俗方面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就是羌族碉楼。         羌族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坚固而雄伟,用天然石块建成,或方形或星形,像锋利的刀刃直插云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所用建筑材料主要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工匠在修建碉楼时不绘图、不吊线、不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碉楼不是随意就能修建的,要严格地挑选地形地势,考虑水源、耕地、风向、向阳等因素。再早的时候,建造碉楼之前还要占卜跳神,得到神灵的许可后方才动工。修碉楼时,一般选在沿河谷的高山上或半山腰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依山而建,数十家聚居为一寨,然后分台筑室。选材时充分利用河边取之不尽的石块和山上的黄土。
综合碉楼的建筑设计及施工的特点,主要是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施工巧妙。羌族人在修建住宅时,一般选在沿河谷的高山或半山腰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傍山建造,三五家或数十家聚居为一寨,视耕地的多寡而定。为了充分利用山坡上有限的平坦土地,设计时密切结合地形,分台筑室,依山而居,以节省土石方量。而在选材方面则充分利用河边取之不尽的石块和山上的黄泥。施工时,不绘图、不吊线,也不用柱架支撑,全凭经验修建。先挖深三四尺,宽约二尺,略成正方形的沟,以石砌成屋基,将石片层层堆砌,用黄泥浆接缝,使泥石胶合。楼体下宽上窄,石墙自下而上逐步减薄,外墙稍向内倾,向上有明显的收分,内墙仍与地面垂直。石墙每达丈余,便架直径约15厘米的圆木横梁,上铺木板,层层皆然,至最上层则筑平台。使碉楼墙壁光滑,不留裂缝,而且冬暖夏凉,牢固耐用。
羌族地区最高的碉楼有14层,每层之间的起架为1丈,最下面的三层上下用可以随意取放的独木梯连接,三层以上为固定的木梯。每层都有窗子和眼。居高临下,远可射,近可砸,敌明我暗,以守代攻,游刃有余。整个建筑下大上小,一气呵成,远远望去,宛如一根根顶天立地的擎天巨柱,尽显羌族的雄健、刚毅之气。
碉楼金字塔式的造型和结构决定了它稳如泰山的坚固性,加上精湛的工艺,坚固耐腐的材料,素有“百年碉不倒”之说。每座碉楼的大门都设在离地面数米高的地方,门前放置一根活动的独木梯,供人上下。一旦抽走独木梯,入侵者想要进入碉楼,那可比登天还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碉楼的门十分矮小,成年人要弯腰进入。门板坚实厚重,有多道带机关的木制门闩,极利于防守。在碉楼建筑的过程中,有一点不容忽视,当工程进入到一定的阶段,墙砌到适当的高度时,就要在墙中嵌搭长木,长木的两端嵌进墙中,非常稳固。这些有机的架设,不仅在修建时充当了脚木架,使碉楼能在无塔吊的情况下继续向高处延伸,而且方便了以后的分层,有利于贮存食物。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考察,它还对整座碉楼起到了连架、固定的作用。
另外,比较高的碉楼的背部还有石脊,就象人的脊柱一样贯穿在整座碉楼中,起到支撑骨架的重要作用,这又符合生物学的科学观点。
修建一座碉楼大约需要石头240 吨、泥土80吨、木头30方。碉楼修好后,要敬天答地谢神恩。还要杀鸡宰羊祭神灵。主人的亲朋好友也一定是要上门庆贺的,大家饮酒唱歌,祈福吉祥,与神同乐。等这一切安排好后,主人就可以入住了。
碉楼的分类
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足以证明碉楼的历史悠久。但史书中对碉楼的介绍比较笼统,没有明确的分类。         据现在人考证,羌族碉楼可按建造原料和用途来分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就建造的原料而言,可分为黄土碉和石碉两种。前者主要是用粘性很强的胶泥土建造而成;后者是用石片堆砌而成。汶川县布瓦山上的碉楼就属于黄泥碉,而理县的桃坪村和羌锋村的碉楼则为石碉。
就具体用途而言,羌族碉楼有家碉和寨碉之分。家碉大多不会太高,以户为单位,建于房前屋后,或者与住房连为一体;寨碉可高达几十米,多处于地势险峻、视线开阔的地方。         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不论其最初的居住形式如何,其先民们从事构筑营造活动的目的总是为了抵御自然和外族的侵害,求得生存休憩。羌族的先民也不例外。由于长期以来民族之间与民族内部的冤家械斗频繁,羌民的村寨民居基本上都是环绕碉楼四周而建,并层层随坡地拔高,蔚为壮观。远远望去,造型别致、层次分明、色彩明艳的民居与古碉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迤逦起伏的坡间崖旁,是当地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演绎。
据统计,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内十三县中,除红原、若尔盖、南坪三县外,其它十县都有碉楼,尤以羌族同胞聚居的马尔康、汶川、理县和茂县居多。其中最古老的碉楼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年轻的也有500年。虽然大部分古碉楼都已经没有了原建碉顶,但仍能看出典型的防御建筑特点来。
如果说,羌族碉楼最初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军事目的而建,是带有封闭、保守及消极防守意识的历史产物,那么在此基础上渐渐增添的宗教理念、人生礼仪、社会象征等民族文化内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又使得碉楼最终成为羌族人民的民族象征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碉楼的军事意义消失了,而它的文化意义却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发了,这也是羌碉最终存在下来的深层次文化原因。         现在,羌族碉楼的分类可简单划分为民居与商用两种,由于其固有的文化特色,即使是作为居住和实际使用的碉楼,其实也都是具有观赏价值的,以至于汶川县西羌第一村、理县桃坪羌寨近年又兴建了两座羌碉,以作为村寨的门户来吸引游客。
碉楼的价值
碉楼是一部“石头写成的历史”,它记录了羌族人民对文化的创造和追求,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赋予世界文化以丰富的内涵,有着较高的欣赏价值和保留价值。
羌族碉楼文化与华夏主流文化的差异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现代旅游者追寻异域文化的心理,其开发潜力十分巨大。作为羌族旅游的标志物,羌族碉楼属于互动参与型旅游民俗。在碉楼这个特定的民俗环境中,旅游者通过对碉楼的观看、攀登等亲身体验方式获得感知,体验羌族先民创造羌碉的艰辛和魄力,加深对羌人的理解。而对于当地羌族人民来说,民俗旅游扩大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接触的机会,通过主客双方的双线交流,使双方在民俗旅游过程中感受到彼此的文化特质,形成了一个新型的族际交际和国际交流的平台。
碉楼是羌族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民间建筑的奇迹之一。据记载,自唐公元638年2月11日 (贞观十二年正月十二日) 松潘5.0级地震开始,至19年9月22 日小金县6.6级地震为止,此间1300多年里岷江上游一带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大地震,而高山或半山上的碉楼却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好无损,甚至连条裂缝都没有。而在这次汶川地震发生后,有记者走进桃坪羌寨,发现这里历经2000多年风雨的古碉楼依然屹立不倒,几乎看不出损伤的痕迹。据当地村民回忆,地震来临时,老寨子里的碉楼猛烈摇摆,像钟摆一样来回晃动,却始终没倒下。
国家文物局也在新闻通气会上向媒体介绍说,阿坝地区的羌族碉楼数量众多,风格各异,最高者达五六十米,只有一、二座碉楼被震塌。其他碉楼虽有裂缝,但安然无事,充分体现了羌族碉楼的坚固性。
碉楼的高度一般都相当于城市里的九层楼高。这样的建筑,在现在要经省级设计院的设计和审批才能施工。不知道桃坪羌寨2006年建造的新碉楼是不是省级设计院设计和审批的。同样是在这次地震中,一座为服务游客和保护老寨子而建的新寨子的大牌坊完全倒塌,寨内房屋不是成了废墟就是部分垮掉,模仿老寨子而建的新石碉楼也已成了建筑垃圾,仅剩的几处楼房也是伤痕累累,几欲倒塌。
地震之后碉楼还在,这是不幸中的万幸。这次地震带给我们许多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同时也留给我们许多反思的空间。试想,羌族很早就迁移到了青藏高原,他们从古代就一直生活在这个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地震带上,他们的生存智慧,特别是碉楼和老寨的建造技艺和建筑艺术,难道不值得认真研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