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悲剧人生的真女性——张 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悲剧人生的真女性——张 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来源:九壹网
 题 目: 悲剧人生的真女性——张 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摘 要

纵观张爱玲的所有作品我们会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她笔下

的女性的生活充满悲剧色彩。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使她一反常态,塑造了一系列丧失母性的“巫母群像”;作为没落阶级女儿的张爱玲熟悉旧家族的金钱化,所以她笔下的女性背负黄金的枷锁,难以自拔;同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纵使她们有的人格,有着女性觉醒意识,终究逃脱不了环境的制约,逃脱不了悲剧命运的结局。

关键词:张爱玲 巫母群像 女奴形象 新女性形象

目 录

摘 要 ........................................................................................................ I 目 录 ........................................................................................................ Ⅱ 第一章 引 言 ............................................................................................ 1 一、丧失母性的“巫母群像” .......................................................................... (一)母爱的缺失 .......................................................................................... (二)对母爱的扭曲 ...................................................................................... 二、背负黄金枷锁的无我女奴形象 .................................................................. (一)封建的枷锁 .......................................................................................... (二)无我的渴望 .......................................................................................... 三、寻求自我意识的新女性形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张爱玲可称之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量级”作家,是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她为女性书写了重重的一笔。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的作品从未有过大团圆的描述,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纵观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典型形象的塑造。

一、丧失母性的“巫母群像” (一) 母爱的缺失

谈及母亲,我们会想到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会想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但是,张爱玲却一反常态,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母亲形象,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巫母群像”。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几乎找不到一个真正道德伦理意义上的母亲。她笔下的母亲或自私,或软弱,或狠毒,或愚昧,都呈现出阴暗、扭曲和病态的一面,造成她这种认识的首要因素,应归结为她特有的成长环境,造成了她母爱的缺失。

张爱玲于1921年生于上海一个家道中落的宦官门第,其曾外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伦是清末重臣。她成长的年代,正是末代贵族彻底衰败的年代,并亲身感受到了她父母两大家族的没落与瓦解。张爱玲生不逢时,在她正处童年时,父母因不和而协议离婚,母亲独自去了法国,于是她跟随父亲生活在一个滞旧的家庭环境中,使她苦闷异常,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同时父亲淫逸的生活和后母的无情,在她早熟的心间留下了阴影,更有甚者是她亲生母亲黄逸梵对她的伤害,让她永生难忘。母亲在她四岁时远赴法国,让最需要母爱的年龄失去了母爱的温馨。当爱玲于17岁是逃出父亲的禁闭室,期望在母亲的羽翼下完成学业,走上职业写作之路时,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张母却一心要将其打造成西式淑女。这是一对根本就互不了解的母女,对于女儿,她在投奔母亲之前已将父母的家强行分成了两半,属于父亲一边的必定是不好的,而最好的一切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在母亲的那一边,这样理想的爱,注定是要碰壁的;对于母亲,她不懂得欣赏这个天才的女儿,引导她走上正确的道路。要命的是,张爱玲对于母女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根本未做好任何的准备。窘境中的两年淑

女训练,于她于母亲都是一场磨难。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与母亲的交往危机越来越严重,引发了她对母性的怀疑,种种现实生活中她亲眼所见的灰色“母爱”,形成了她对于母亲的仇视情节。

(二)对母爱的扭曲

张爱玲对于自己母亲的伤痛记忆摧毁了她在母亲身上的种种期待和幻想,让她在作品中塑造了丧失母性的“巫母群像”。在她笔下的曹七巧、白流苏的母亲以及郑夫人,她们的爱冷得让人不寒而栗。

其中,《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这个形象无疑是爱玲笔下刻画的最为恐怖变态的母亲形象。曹七巧是个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一个自小就卧床不起的骨痨病患者。七巧虽然出身平民,却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一个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给一个废人,这就注定了她的人生带上了悲剧色彩。在姜家她处处遭到冷眼和排斥,就连下人也瞧不起她,让她苦楚不已,孤独不已,内心承受着愤怒和怨恨,同时她的感情得不到满足,情欲得不到释放,导致了她人性的扭曲。曹七巧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不是极力塑造两个孩子成才,让儿女得到幸福,而是把一双儿女慢慢的毁灭。儿子长白在外面赌钱,捧女戏子,后来渐渐的跟三叔季泽逛起窑子来,七巧这才匆忙为他定亲,娶媳芝寿。娶亲当天,他就当着众人的面说新娘子:“这两片嘴唇,切切到有一碟子„但愿咱白哥这条命别送在她手里”。结婚还没满月,许多羞辱的话就当着芝寿的面说了起来。为了笼住儿子不和媳妇同房,叫儿子成夜伺候她吃烟,还引诱儿子把和媳妇同房的私事说出来,第二天七巧就请了包括亲家母在内的几个人打牌,当面细细把儿子的话讲来,简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简直是以她人痛苦为快乐的恶魔„她就这样作践儿媳,儿子长白自然也不会善待媳妇,为了牢笼儿子,她又把一个丫头娟儿给他做小„又变着方儿哄儿子吸烟。后来,娟姑娘生了小少爷,芝寿挨了半个月死了,娟姑娘扶了正,不上一年就吞了鸦片自杀了。长白由此再不敢娶,儿子的正常生活就这样毁在亲生母亲的手中,七巧为了把儿子笼在身边,可谓用尽心机,不择手段。

女儿长安呢,也好不到哪去。七巧不想女儿长大到处跑,竟然在早已

废除缠足的时代给十四岁的女儿缠足。她送女儿去学堂读书,也并非为了女儿好,而是要和大房三房的人比赛,为了女儿在学堂丢了一床褥单,竟暴跳如雷,去学校找校长兴师问罪,由此使女儿颜面扫地,宁死也不到学校里去了,自此便辍学在家里。也有人替长安说媒,但是在七巧看来,若是家境推板一点的,就怀疑人家是贪她的钱,若是有财有势的,对方却又不十分热心,毕竟长安不过中等姿色,她的母亲出身既低又有一个不贤惠的名声,一年年耽搁下去了。同时在她愚昧思想的引导下,长安在二十四岁那年生了痢疾,七巧不让她看病反而劝她抽鸦片来克服疼痛。一晃到了三十岁,长安终于在堂妹长馨的帮助下认识了一个游学海外的海归童世舫,但是七巧却百般阻挠,她私自约世舫吃饭,告诉世舫自己的女儿抽大烟,亲自毁掉女儿的婚姻,毁掉女儿即将来临的幸福。七巧有着不幸的婚姻,有着不幸的人生,所以她也不想别人幸福,包括自己的儿女,多么刻毒的母亲,多么丑陋的嘴脸,多么阴暗的内心!她得不到的任何人都别想得到,她嫉妒任何人,她害怕别人得到幸福,当然别人也包括自己的一双儿女。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离婚后投奔娘家,兄嫂在哄尽了她的钱财后翻脸不认人,冷言冷语相欺,要将她扫地出门。满肚子心酸委屈的流苏跪在母亲床前凄凄哭诉,却得不到母亲的任何安慰。白母对流苏所受的欺凌一味避重就轻,处处为儿子媳妇开脱,明知女儿回到前夫家要备受煎熬,却反劝流苏回去守节。在流苏走投无路,打算前往给范柳原当时,母亲不但不体谅她的艰难处境,反让她倍觉屈辱。在最需要母亲的关爱与支持的时候,流苏梦靥般的感到,自己的母亲不过是一个陌路人,在那里得不到任何庇护,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

《花凋》里的郑夫人,对女儿的爱远较对金钱之爱稀薄。在女儿病重时,她计较得失个人得失,满心利害打算,不肯拿出私房钱为女儿治病,任由其“一寸一寸地死去”,但在女儿死期将近,因为价钱便宜,便给女儿买两双鞋子以示“爱心”。女儿死后,她在不必自己掏腰包的情形下,将女儿的坟墓修葺一新。“母爱”的虚伪面具被无情的一层层剥开。

二、背负黄金枷锁的无我女奴形象 (一)封建的枷锁

没落阶级女儿的张爱玲熟悉旧家族的金钱化,同时,她的作品是在封建家法制度的枷锁控制着人性的社会大背景下,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展示着一个个背负黄金枷锁的女奴的可悲与可泣。例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在昏昏的太阳光的金辉下,曹七巧由一个“麻油女”一步步滑入没有光的所在,最终沦为“遗老家庭里的一个牺牲品,没落社会里的微不足道的渣滓”。黄金的枷锁腐蚀了她的一生,还有《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沉香霄•第一炉香》里的梁太太,她们都是张爱玲笔下的背负黄金枷锁的女奴形象。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典型的背负黄金枷锁的女奴,是一个由金钱的牺牲品沦为金钱的奴隶,一步步丧失了人性的女人。曹七巧与姜二爷的婚姻并非良缘,而是以曹七巧的青春、健康去换取姜家的地位和金钱。贪婪的兄嫂把她当做摇钱树卖给了高门大户的姜家,在姜家受尽奚落。因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废人”,没有能力支撑起这个家,更没能耐出去做官赚点钱使手头活便些,她不得不为以后的生活着想,于是,当丈夫和婆婆相继过世后,曹七巧只有靠争夺夫家财产为将来打算。曹七巧就是这样一个被买卖婚姻制度的妇女,她虽知道婚姻是陷阱,是带着黄金枷锁的监牢,但她还是愿意往里跳,因为她喜欢金钱,有着强烈的金钱欲望。同时,因为她沉溺于金钱中,所以在她的有色的眼睛注视下,任何事情都是受金钱支配的,包括对待她理想中的男人。分家时就因抵消外帐上过巨的拖欠而“一无所有”的季泽忽然上门,叔嫂调笑中觉得自己“沐浴在光辉里”的七巧同时判断出季泽是“想她的钱----她卖掉一生换来的几个钱”,把她赶走了,结束了让自己有所期待的爱情。她对于钱是那么的敏感,在她的观念里,钱是最重要的,为了保护好用自己的一生幸福换来的金钱,她不相信任何人,她害怕别人贪图她的钱,亲手毁掉女儿的婚姻,害怕自己倾心的男人搜刮她的金钱,对季泽恶言相向。七巧是被锁进黄金的桎梏里了,造成她爱之沉痛的是黄金;她嫁给残废的人为的是黄金;终于熬到有了钱,又为了钱而失掉季泽,失掉了爱情,成了黄金枷锁主人的她依然是

这枷锁的奴隶。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八年前离婚,住在娘家,名分下的钱被三兄败光,四嫂则指桑骂槐说她是扫把星,十分悲苦。为了生存,为了获取得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只好再做“女结婚员”,极力将自己推销给华侨富商、范柳原。白流苏强烈的嫁给范柳原的目的就是希望婚姻是一种保障,能赐予她“经济上的”,有充足的金钱供其支配,过上一种稳定的生活。用流苏自己的话说:“她跟她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流苏只是为了获取金钱,为了生存,为了过上稳定的生活,为了不再寄居于娘家受全家人的冷嘲热讽与漠视,背负上了黄金的枷锁,极力追求与自己并无真情可言的范柳原,再次走进婚姻,淹没自己的人生。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始终是漂浮不定的,她们没有自己稳定的根,对自己的遭遇无从把握,只能乘着命运的小舟随波逐流。她们没有的经济地位,没有生存的本领,就像流苏说的:“我又没念过两本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我能做什么事?”从她的潜意识中就可以看出,她们是依赖于男人的,通过和男人结婚来获取金钱来获取一种稳定的生活。

《沉香霄•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她远嫁做富商的第四房姨太太,为了金钱,她自甘做小,等富商死后,分得大批遗产,自此便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她嫁作商人妇,为的是获取金钱,如愿以偿获取金钱后,她也就成了金钱的奴隶,在金钱的围城里,她的情欲得不到满足,她的欲望禁锢在金钱的漩涡里不能发泄,年轻时代的梁太太就这样做了黄金的奴隶,成了背负黄金枷锁的无我的女奴。

三、寻求自我意识的新女性形象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并非所有的女性的灵魂都是扭曲畸变的。在她以无尽沧桑的笔诉着悲剧女性的同时,也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描述了一些具有觉醒意识的新女性。比如说《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多少恨》中的虞家茵,她们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个性,在积极的追寻着幸福和快乐。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

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她是善的化身,按照“善即是美”的观点,她的身上有一种沉毅、娴静、纯洁、令人痛惜的美。她是一位知识女性,希望靠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全心全意的养家,她不怕吃苦,在完成一天工作的同时,为了多赚点钱,再去做家教,为的是贴补家用,为的是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姐姐曼璐的钱,她不是嫌弃姐姐,而是不想再让姐姐有负担去出卖自己的身体,她虽然完全不赞成姐姐的生活方式,却也理解她的苦衷,并且深知姐姐不得已的缘由。她在那个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的活着,大方而热情的和朋友交往,丝毫没有靠婚姻投机的想法。在和世钧产生爱情时,也没有考虑世钧的家世,当知道世钧的家事后也还是不卑不亢的保持着自己的清高和骨气。当世钧一再提出和曼桢结婚时,曼桢却担心自己的家庭会连累世钧,影响世钧的前途,迟迟不与之成婚。她是张爱玲笔下不多的一名不靠婚姻来过上平稳日子的新女性形象,她的思想是前卫的。她出身在那样一个羞对人言的家庭,自己却很有志气,在曼璐搬走后,她独自养家,毫无怨言,一再告诫母亲不要用祝鸿才的钱。祝鸿才打她的主意,用汽车送她,身上喷了大量的香水,发出香气,她则凛不可犯,“只静静的发出一股子冷气来”。她就是这样的有志气,洁身自好!在曼桢的人生路上,如果没有许世钧父亲的反对,如果没有太多的变数,或许她和世钧也不会走到一起,但至少,她会干干净净的活着。虽说每个人都是期望幸福的,曼璐也是,可是她竟然丧尽天良,为了获得自己的幸福,不惜把自己的亲妹妹曼桢作为寻求幸福的踏板,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帮助禽兽祝鸿才强奸了自己的妹妹,然后将曼桢囚禁起来,直到她生了孩子。作为有了孩子的曼桢更是不幸的,因为这个孩子,她失去了一生的幸福,当她回到现实中时,世钧已经结婚了,她的意志轰然崩塌,变的漠然,虽然她痛心不已,但是她并没有为此消沉下去,为了自己的孩子,她嫁给了让她开始痛苦生活的祝鸿才。整个故事里,曼桢是张爱玲笔下一个始终自立自强,从自立中获得自由的典型,可是终究因为太多的无法抵挡的因数而使属于

自己的幸福破灭,让她的人生沉浸在悲剧之中。

《多少恨》中的虞家茵,她是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女性,对爱情和自己未来的命运满怀憧憬和向往,她有着新女性的学识和自信,她的人生命运比起《半生缘》中的顾曼桢要幸运的多。在她的人生路上,只有贪财的父亲让她难堪,为了钱而出卖女儿的人格,并没有如曼桢那样受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家茵家庭贫困,无钱求学,于是她就自己出来找工作,到工厂厂主家里当了家庭教师,在相处中与工厂厂主夏宗豫相知并相爱了。她的父亲认为女儿家茵找到了依靠,找了个有钱的主,便千方百计的以老丈人的身份托宗豫找工作,并私自挪用。家茵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悄然出走,到乡下与没有感情基础的表哥成亲。同时,夏太太诱说答应家茵做宗豫的姨太太,家茵也以严词拒绝了,这实际上表达出女性的人格意识,家茵也是在新思想与人格的引领下寻求着自我意识。

结 论

张爱玲经历了大家庭的败落,繁华落尽后的凄凉,可谓尝尽了“百味人生”的种种状味。她看透了人世间的种种感情,自己本身就被感情伤害的遍体鳞伤,因此,在她的作品中血淋淋的揭露了女性悲哀的命运,也由此发出了“这个世上,又有哪一种感情不是千疚百孔的?”这样充满无奈的感慨。纵观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除了曹七巧外,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没有太大的恶也没有太大的善,她们共同的命运是生活中充满着悲剧色彩。有人曾经说过“各自家庭有各自的幸福,幸福都是一样的,而各自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各自的不行却是千差万别的”。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然而她们各自上演着不同的悲剧,这如同张爱玲的一生,经历了家庭的变故,母爱的缺失,丈夫的背叛,终到老来还是孤独的生活,直到一九九五年九月的一天在毫无人知的情况下孤寂的死亡,死得太悲惨!正是张爱玲不幸的人生造就了她传奇般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李振声、张新颖 《张爱玲作品欣赏》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 1994 2、《苍凉的海上花:张爱玲创作心理硏究》王朝彦、鲁丹成。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3、《张爱玲私语录》张爱玲 宋淇 宋邝文美 著 ,宋以朗 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6月。

4、唐文标:《张爱玲研究》,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版,第21页, 5、张爱玲:《张爱玲全集》(《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367页。

6、.张爱玲:《张爱玲全集》(《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8年版,第1 38页,

7、余斌:《张爱玲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致 谢

论文能够顺利地完成,首先感谢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xx老师。本课题从选题到定稿这一系列过程中多亏x老师的指导,她帮我指导迷津,帮我开拓思路,多次修改论文题目和大纲,在行文思路上给我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x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和渊博的学识都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感谢学院的各位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是我对文学有更深的认识并顺利完成此文。

感谢学校和学院领导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感谢所有对我论文给与帮助和指导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