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

来源:九壹网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教案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第_____周 星期______ 累计第____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1、北京的春节 课时 第一课时 1. 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课件 教学内容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把你过春节的趣事说一说,让大家也来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吗?(生自由汇报:放爆竹、吃年夜饭、贴春联、拜年、守岁等。) 2.揭题:在几十年前的北京,人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 去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凝聚,讲究的是热闹、祥和。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会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但是每个地方的习俗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跟着作家老舍,走进《北京的春节》,请同学们打开书,朗读这篇课文。 1、介绍老舍先生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地道的北京人,一辈子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写作。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 《正红旗下》。 老舍先生的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 2、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后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试着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重点指导“醋、拌、燃、贩”的读音。注意易错字“醋”的左边里面不要少一横;“彼”的部首是“彳”,不是“亻”。) 2.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不懂的词语可借助字典、词典弄懂,也可以请教伙伴或老师。 3.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蒜、醋、眨、宵、燃。学生 独立书写,师生点评、范写。学生练习书写。 4.想一想:按照老规矩,那时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烈、忙碌、喜庆、团圆、祥和……) 5.快速浏览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看一看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 到哪一天结束的。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围绕春节,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以及这些日子的哪些习俗?完成下面的表格。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把阅读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归纳。 时间 腊八 腊月初九 腊月二十二 过了二十三 习俗 详略 6. 学生进行汇报,在此基础上说一说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品读内容,感受年前的热闹 1、默读课文1-7自然段,读出老北京人过年前的“激动与期待” 2、想一想哪个场面让你印象深刻,说一说你的感受。 ①腊八粥 关注“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农业展览会” ②腊八蒜 色如翡翠、辣味、色味双全 ③过小年 这段话围绕哪句话写的?“彩排”说明了什么? 这段话还介绍了小年祭灶王的由来,找出文中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总结:“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声迎新春。”老舍先生用他那京味儿十足的笔墨,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热闹、祥和的北京春节,老北京春节的高潮又会怎样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交流。 2.拓展延伸: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各个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等。 板书 教学反思

日期:__________ 第_____周 星期______ 累计第____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1、北京的春节 课时 第二课时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课件 教学内容 3、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出示第一课时完成的表格) 过渡: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在除夕、正月初一、 元宵这几天介绍了哪些习,是怎样介绍的? 二、品读课文,品京味儿年 (1)除夕真热闹。 ①自由朗读第 8 自然段 ②小组研读,合作交流。 A.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 的? B.第一句与后面的句子是什么关系? C.这个自然段中的哪些语句体现出北京的除夕真热闹? ③指名朗读、评读,品味除夕的热闹。 (2)元宵节火炽而美丽。 ①过渡:如果说除夕是家庭中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灯会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听写词语 2、小组互评、订正。 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②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③课文描写了哪些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说说元宵节还有什么灯。 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然后进行句式练习。 ④作者用这么多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从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元宵节?你能读出这样火炽而美丽的节日气氛吗? (3)初一的祥和与幸福。 过渡:与除夕和元宵节的热闹相比,初一又有着怎样的光景呢? ①初一这一天有什么特点?“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呢? ②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 9、10 自然段,从作者的描述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气氛?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住不同人群的活动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读出不同人群的不同状态,从中感受初一的祥和与幸福。 (4)激趣:北京的春节热闹、祥和,大人、小孩都情趣盎然,相信同学们会从下面的童谣中品味出来。(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 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你从这样的春节中体会出了北京人的哪些心愿?说说你的感受。 2.课文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 三、感受情感,总结全篇 1.讨论:快速浏览课文,从哪里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可以运用“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 2.小结:春节是我国的一个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讲究的就是热闹、红火、祥和。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就让我们一边欣赏这首《恭喜发财》,一边观看课文的插图,再次感受过年的喜庆和热闹。 设计意图: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陶醉在北京祥和、热闹的年文化中,身心均受到感染。 四、布置作业,强化练笔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与家人过春节的情景,选择一个最 难忘的时刻,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2.搜集春联或有关春节的故事、传说、美味佳肴等,办一期春节简报。 设计意图:拓展语文教学外延,做到读写结合,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板书 教学反思

日期:__________ 第_____周 星期______ 累计第____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2、腊八粥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1.制作课件。2.阅读沈从文《腊八粥》的原文。3.了解其他描写腊八粥的文章。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内容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在寒冷的腊月,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温暖了整个寒冬。同学们,你们吃过腊八粥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相信你在学习了课文之后,一定会在写作方法上有很多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哪两件事?你能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概括吗? 2、学习生字词 第一组:汤匙 吞咽 (多音字) 第二组:糊涂 唾沫 搅和 嘟囔 筷子 (轻声) 第三组:天天腻腻 塞灌 深褐 (难写、易写错的生字) 3、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写了哪两件事?你能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概括吗?(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 4、哪几个自然段写等粥,哪几个自然段写喝粥?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等粥部分写得详细,喝粥部分写得简略。) 5、第一自然段写什么? 过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再去读读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体会心情,揣摩形象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19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八儿等粥的哪四个场景? (归纳“等粥”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细化为: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2、同学们,看着腊八粥熬制成熟,八儿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品析“盼粥”。(学习第 2~8 自然段) (1)重点语句:“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 ①抓住“喜得快要发疯了”“进进出出”体会八儿的心情。 ②体会八儿的心理活动,猜一猜他在想些什么。 ③指导朗读,读出八儿内心的焦急与盼望。 (2)重点语句:“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①“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是真的饿了吗? ②从对八儿的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什么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迫不及待) (3)过渡:看来小小的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撒一下谎,多么天真可爱又有那么一点儿狡黠呀,颇有童趣,让人不禁捧腹大笑。从哪里可以看出八儿想吃粥的急切? (4)分角色朗读第 4~7 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八儿的心情。指导学生读好八儿的迫不及 待。 (5)怎样理解第 8 自然段的反问句?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再读一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 (6)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儿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 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分粥”这一部分。 4、品析“分粥”。(学习第 9~11 自然段) (1)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改主意了? (2)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3)八儿小小的年纪,竟然要与母亲都吃三碗,而“大哥同爹只准 各吃一碗”,因为他们“都吃不得甜的”,说明八儿想吃粥的想法极其强烈,从八儿与妈妈关于谁吃几碗的对话描写中,可以看出八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天真、可爱、聪明。) 5、品析“猜粥”。(学习第 12、13 自然段) (1)过渡: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锅里的粥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2)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3)一边读一边想象,读出腊八粥的美味、令人垂涎欲滴。5.品析“看粥”。(学习第 14~17 自然段) (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表现八儿看粥后的心理?(惊异) (2)找到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栗子最后的结果。) ②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肿胀”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饭豆在锅中的样子。) (3)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看到粥与自己想象中的差不多,只是颜色出乎意料,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读对话,想象八儿的心情。(读出“呃……”中“呃”字包含的无限惊讶,省略号的意犹未尽和“怎么,黑的!”包含的疑惑。) 6、小结:课文描写八儿急切想吃粥的情形随处可见,且对八儿的描写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看出先写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粥,再写妈妈的话让八儿苦苦等待,然后是在等待中的美妙猜想,直到最后亲眼所见时表现出的惊奇。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变化生动地再现了八儿天真可爱的特点,从八儿的身上我们找到了自己儿时的影子,让我们不禁想起快乐无忧的童年时光。 5、看着腊八粥的熬制过程中八儿的心理变化,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了吧?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 (这样的安排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将八儿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天真烂漫活泼的八儿跃然纸上,粥经历了一个由生到熟的过程,八儿也经历了一段丰富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与粥相互映衬, 展现出了作者构思上的巧妙) 板书 教学反思

日期:__________ 第_____周 星期______ 累计第____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2、腊八粥 课时 第二课时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制作课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过渡:一锅浓香的腊八粥,一位慈爱勤劳的母亲,一个天真嘴馋的孩子,构成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真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哪! 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了解八儿一家的生活,感受作者写法的巧妙。 二、揣摩语句,感悟形象 (一)体会腊八粥的美味 1.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读读课文第 1 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腊八粥的美味。 2.学生自读第 1 自然段,勾画相关的语句。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重点语句:“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学生汇报。(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 (2)重点语句:“把小米、饭豆……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是怎样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②学生汇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从“叹气似的沸腾着”“咽三口以上的唾沫”“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塞灌”可以感受到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这句话对“看、闻、吃”三个方面的具体描写体现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3. 指导朗读。将重点词语重读,读出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4.过渡:除了第一自然段,课文中对腊八粥还有一些细致的描写呢。课件出示句子:“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备注 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1)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被熬煮时的样子。) (2)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一读,画一画,批注自己的感受。 (二)关注吃腊八粥的过程 1.本文题目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八儿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呢?自由读课文第 18、19 自然段。 2.品析重点语句: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抓住“一面小鼓”“浪漫地摆成”“奈何它不来了”来体会八儿一家吃得饱,吃得尽兴,吃得满足。 (2)想象当时的画面,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温暖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 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设计意图:按照“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顺序感悟课文,此环节引导学生精读、细读、品读,抓住描写八儿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突出腊八粥的美味。同时,抓住对腊八粥的描写,感受作者描写的巧妙。 三、揣摩写法,练笔拓展 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等粥部分写详细的。 1.我们抓住关键语句品析了课文,现在请你说一说作者为什么把等粥部分写得那样详细呢?(突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腊八粥的美味。) 2.小结: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详略,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习作的时候, 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把主要内容写得具体详细一点,次要内容则写得简略一点。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 3.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 1 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1)独立完成。(2)全班交流。 板书 教学反思

日期:__________ 第_____周 星期______ 累计第____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3、古诗三首 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盈、脉”等生字,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诵读三首古诗。 2、借助注释、工具书等,了解三首古诗的诗意。 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诵读三首古诗。借助注释、工具书等,了解三首古诗的诗意。 借助注释、工具书等,了解三首古诗的诗意。 课件 教学内容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节日里又有哪些习俗呢?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过渡: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是丰富文化的一种体现,也使传统节日有了更大的魅力。 3.出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齐读诗的题目。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同桌互相读古诗,检查古诗中的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3.检测生字的读音。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指名读。 侯(hóu) 章(zhāng) 泣(qì) 盈(yínɡ) 脉(在本课读 mó) 栖(在本课读 qī) 鸦(yā) 4.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好节奏。 5.多种形式朗读,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男女生合作读,小组读,齐读。) 三、自主探究,了解大意 1.理解诗意,你有哪些好方法?(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句进行猜想……) 2.借助注释,独立理解诗意,对于不懂的字词、句子,圈画出来,准备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备注 3.在小组里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4.全班汇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首诗的意思。 (1)了解“春城”“汉宫”“五侯家”分别是三处地点。 《寒食》大意: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柳絮,寒食节东风吹斜 了宫中的柳树。日落天黑,皇宫里传赐的新火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2)理解“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几个叠词的意思。 《迢迢牵牛星》大意: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纹,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只隔了道清澈的银河,他俩距离也没有多远。相隔在清澈的银河两边,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3)理解“中庭”“地白”的意思。 《十五夜望月》大意:月光照射在庭院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循声望去,树冠间影影绰绰宿有几只乌鸦。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5.小结:同学们能够灵活运用理解诗意的方法,恰当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大意,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对于理解诗意有一定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自主理解诗意,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中解决心中的疑问,从而了解古诗大意。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独立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想一想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加强指导。 预设: (1)注意形近字“侯”与“候”的区别。(2)强调易错字。 盈:上边不是“乃”,不要忘写里边的“ ”。栖:右边是“西”,不是“酉”。 3.重点示范“盈”“脉”的写法。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投影展示学生书写情况。 5.学生练习抄写古诗,整体感受书写之美。 6.布置作业:熟读古诗,查找古诗中的传统习俗及相关的典故。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由生字书写过渡到古诗书写,提高书写能力。布置查找资料的作业,为深入理解古诗打基础。 板书 教学反思

日期:__________ 第_____周 星期______ 累计第____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3、古诗三首 课时 第二课时 1、赏词析句,探究诗中典故,想象诗中画,体会诗中情。 2、背诵三首古诗。 1、赏词析句,探究诗中典故,想象诗中画,体会诗中情。 2、背诵三首古诗。 赏词析句,探究诗中典故,想象诗中画,体会诗中情。 课件 教学内容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诵读古诗,复习古诗。 2.还记得这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吗?(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 3.过渡:本节课中,我们继续走进古诗世界,去探究诗中典故,想象诗中画,体会诗中情。相信,从这几方面去学习,你一定会对古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初赏古诗,引领方法 1.自由读《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说一说这首诗与哪个民间故事有关。你愿意结合查找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吗?(这首诗与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有关。诗人借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内心的情感。) 2.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默读古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圈一圈最触动你内心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3.体会分离之痛苦。 (1)课件出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①读这两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天空中明亮的牵牛星、织女星,它们相隔很远。) ②抓住关键词语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迢迢”写出星星距离的遥远,“皎皎”写出了星星的皎洁明亮。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相爱之人却只能隔河相望,让人悲伤。) (2)课件出示:“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读着诗句,你看到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盈盈”写出了河水备注 清澈的样子。这是一条又清又浅的河。) ②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想一想:为什么这河水又清又浅,却不能见 面呢?(河水又清又浅, 应该可以涉水而过,但是他们却不能见面, 是因为有像王母娘娘这样的势力的阻隔。尽管银河又清又浅,牛郎 织女却只能含情脉脉地隔河相望,难诉衷肠。) (3)指导朗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4.体会思念之痛苦。 (1)课件出示:“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织女的心情? 预设: “札札”是织机发出的响声,体现织女织布的忙碌。 “弄”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织布,只是抚弄着机杼。 “泣涕零如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织女思念牛郎的悲切之情。 ②织女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呢?(织女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苦,但却因思念远方的人而无心织布,表现了织女愁苦至极的心情。) (2)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织女的思念之苦。(指名读,齐读。) 5.配乐创设情境,教师引读古诗。 师:遥望星空,那两颗明亮的星星不禁引发我们的遐想——(课件出示,生齐读“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师:织女看似忙碌,却无心织布。听,那传来的叹息声;看,那令人心痛的泪滴——(课件出示,生齐读“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师:清清的河水呀,虽然你又清又浅,但有情人却只能相隔两岸——(课件出示,生齐读“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总结方法。 (1)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的呢? (2)教师小结,出示方法归纳: ①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联系故事理解古诗。 ②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诗中的画面。 ③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三、自主品析,运用方法 (一)自主理解,合作探究。 1.过渡:请同学们运用刚才习得的方法,自主品析感悟《寒食》《十五夜望月》。 2.小组合作,运用刚才习得的方法品析古诗。 以学生汇报学习成果为主,不要变成零碎的提问。 (二)小组汇报,相机指导。 1.汇报《寒食》的学习成果。(1)联系故事理解古诗。 ①请学生汇报寒食节的来历,相机播放动画介绍。(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 通常在冬至后的第 105 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相传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定的节日。) ②《寒食》中体现了哪种传统习俗?(禁火) (2)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诗中画面。 ①在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由“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想象到了柳絮飞舞、鲜花盛开、杨柳随风摆动的美丽画面。) ②指导朗读。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①介绍背景。(《寒食》是一首讽刺诗,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②体会诗中的讽刺意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得到宫中传赐的新火。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4)整体朗读古诗。 2.汇报《十五夜望月》的学习成果。 过渡:“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在《十五夜望月》中你又有哪些收获呢? (1)赏析“望”之画面美。 ①体会“白”的妙处。 预设: 师: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到了哪些景象呢?哪些词语的使用很巧妙? 生 1:“地白”二字,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 生 2:使人不由联想到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②体会“栖”的妙处。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树栖鸦”让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呢?(我们仿佛听到乌鸦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惊动,扑棱棱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 声音逐渐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有很多古诗中都描写了这样的意境,鸦鹊在月光树荫中由惊惶喧闹到安定入睡——课件出示“月皎惊乌栖不定”。 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山涧——课件出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③体会“湿”的妙用。 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④小结: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画面有声有色有味, 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2)体会“望”之情深。 过渡: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 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 ①“秋思”指的是什么?(秋天的情思,在这里指游子的思亲之情。) ②拓展相关《秋思》的诗句。 课件出示: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王昌龄《秋思》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萧悫《秋思》 ③体会“落”的妙处。 “落”这个字能否换成“在”?(不能换成“在”。“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小结:“落”字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3.指导朗读。(配乐朗读,竞赛读。) 设计意图:以学生汇报为主,练习迁移学习方法,自主品悟古诗的意境。同时,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做相机的点拨、引导,指导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分享交流 1.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把你搜集到的古诗和大家分享一下。同时,借助资料说一说诗中都写了哪些传统习俗。 2.将含有传统习俗的古诗进行整理,办一期手抄报进行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于传统习俗的古诗,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同时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 板书 教学反思

日期:__________ 第_____周 星期______ 累计第____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4、藏戏 课时 第一课时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课件 教学内容 一、揭题谈话,引入新课教学 1.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你能说出哪些戏曲的名字呢? 预设:黄梅戏,如《天仙配》《女驸马》;豫剧传统剧目有近千出,如《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越剧的曲调清悠婉转,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琵琶记》《孔雀东南飞》;川剧剧目丰富,如《文成公主》《水漫金山》等。 2.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写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个在祖国百花艺苑中独具特色的剧种。这种艺术已有 600 多年历史了,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 400 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课件播放:藏戏图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研读全文,感受藏戏文化 1.轻声读文,把课文读流利、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藏戏? 2.带着问题,小组自主合作研读课文。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2)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 3.研读第 1~3 自然段,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前三个自然段,你发现了藏戏有哪些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提示:这三个句子是什么句式? (2)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这三段话有什么特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作者以三个连续的反问句开头,意在表达什么?你能读出这种强烈的语气吗?(藏戏有 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反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4.藏戏的这三大特色分别是在哪些自然段中描写的? (1)分别读第 8~18 自然段。从这些自然段中,你了解到了藏戏的哪些特色?分组汇报。(2)藏戏的面具: ①“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用“因为……所备注 以……”的句式说一说。 ②藏戏面具到底是如何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呢 ?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③展示藏戏面具的图片,出示京剧脸谱。你觉得两者有什么异同? (3)藏戏的舞台: “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 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藏戏没有舞台,怎样演出?(突出“不要……不要……不要……只 要……只要……”。) (4)藏戏的演出: 藏戏的演出在时间、唱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 (5) 出示课件,欣赏藏戏片段《文成公主》。 (6)了解了藏戏的这些特色,你最想说什么?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 8~18 自然段,以感受藏戏独特的魅力。 (8)小结:有着数百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 的风雨洗礼之后,犹如一朵盛开在雪域高原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 在藏族人民的心里。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揭露 现实中的假、恶、丑。 5.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由读第 4~7 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藏戏是怎样形成的。第 4 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你在课前预习时都了解了哪些有关唐东杰布和藏戏的信息, 请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 (3)自主表达:文中的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4)让我们带着对唐东杰布的钦佩之情朗读这个传说。 三、回顾课文,了解写作特点 提示:在内容、表达顺序及语言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1.与《北京的春节》相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独到之处?快速朗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作批注。 2.在写作顺序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以事物的不同 方面为序。) 四、拓展延伸,了解中国戏曲 1.过渡:藏戏虽然简朴,却有着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安徽的黄梅 戏、河南的豫剧、四川的川剧也都非常有名。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 几个名段。 2.欣赏黄梅戏《女驸马》、豫剧《花木兰》,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 3.自由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中国戏曲的资料。 4.了解了这么多的中国民族戏曲,你能把你心中的感动说一说吗? (生发表感言) 4. 总结:中华文化丰厚博大,意蕴深远,让我们行动起来,关注 我们的民族文化,尊重我们的民族文化,以实际行动弘扬我们的文 化遗产,让它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板书 教学反思

日期:__________ 第_____周 星期______ 累计第____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习作 课时 第一课时 1、介绍一种风俗,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1、介绍一种风俗,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_______ 节》 三、习作指导。 备注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板书 日期:__________ 第_____周 星期______ 累计第____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语文园地一 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分清文章主次、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2、了解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表达方法。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4、学写一段文字,提高书写速度。 5、诵读古诗词,积累优美词句。 1、学习分清文章主次、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2、了解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表达方法。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课件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内容 一、回顾课文,了解写法 1、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有些内容写得很详细,有些内容写得很简略。请同学们打开书,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有详有略的内容。 2.回顾《北京的春节》。指名说一说哪些内容是详细写的,哪些内容进行了略写。(《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即使重点写腊八、初一,也不是铺开写,而是突出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印象颇深。) 3.(出示《腊八粥》的课文插图)回忆在《腊八粥》这篇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等粥部分写得详细,喝粥部分写得简略。) 4.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北京的春节》讲的是当年北京地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最能表现北京独特习俗的,莫过于这几天,所以要详写。《腊八粥》一文中八儿等粥的部分,最能突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所以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详写。) 5.小结: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6.如何安排详略呢?阅读“交流平台”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并勾画相关语句。 (1)指名汇报。 (2)梳理要点。(表达主要内容的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一点儿,其他内容则写得简略一点儿。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才能更好地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二、探究发现,体会写法 过渡: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1)同桌互相说一说。 备注 (2)全班汇报,教师点拨。 ①“一律”“清一色”“都”的意思相近,都表示“全部”的意思。 ②“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都表示“得了第一名”的意思。(3)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写同一意思时,要善于运用不同的词语来进行描写,这 样可以避免词语重复,增添表达的生动性。) 三、了解习俗,解读寓意 1.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彰显着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你知道吗?有些习俗寓意着吉祥,如,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课件出示) 2.请你结合查找的资料及生活积累,了解下面这些习俗的吉祥寓意。 过年的时候吃鱼: 建筑上雕刻蝙蝠: 3.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教师点拨。 (1)过年的时候吃鱼:过年为了讨一个好兆头,是一定要吃鱼的。因为“鱼”和“余”谐音,又象征吉祥物,“无鱼不成席”,过年吃鱼寓意年年有余。但是具体吃什么鱼呢?吃鲤鱼, 寓“得利有余”;吃鲢鱼,寓“连年有余”;吃鳜鱼,寓“富贵有余”。 (2)建筑上雕刻蝙蝠:蝙蝠纹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蝙蝠的形象被当作幸福的象征,习俗用“蝠”与“福”字的谐音,并将蝙蝠的飞临赋予“进福”的寓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那样自天而降。 4.你还知道哪些有吉祥寓意的习俗?小组交流。 5.拓展资料。课件出示: 腊月二十四扫尘: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元宵点灯: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会在正月十五的那天点亮灯笼,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所以元宵节的灯又称“祈福灯”或“平安灯”。 端午赛龙舟:“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关于赛龙舟的传说有很多种,但图个好彩头、努力向上的寓意一直没有改变。 重阳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寓意吉祥的习俗。 2.办一期手抄报,展示传统习俗。 板书 日期:__________ 第_____周 星期______ 累计第____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语文园地一 课时 第二课时 1、学习分清文章主次、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2、了解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表达方法。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4、学写一段文字,提高书写速度。 5、诵读古诗词,积累优美词句。 1、学写一段文字,提高书写速度。 2、诵读古诗词,积累优美词句。 课件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明确学习任务 1.写一手好字,吟一首好诗,这是一种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语文园地,在书写中感受汉字之美,在诵读积累中感受诗歌魅力。 2.本节课,我们将练习书写,提高书写速度,同时积累一首好诗。 二、品鉴作品,提高书写能力 完成“书写提示”的学习。 1.仔细观察书中“书写提示”中的字,再照着写一写,试着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2.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师生进行评议。 3.把自己没写好的一句或自己想完善的一句重新写一遍。 三、日积月累,赏析积累佳作 1.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跑着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时间) 2.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3、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 4、了解“汉乐府”“长歌行” 5、听录音,小声读。听清字音,感知节奏与韵味。 6、指名读,相机纠正字音。 7、了解诗意。 (1)出示注释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全班汇报,说一说诗意。 诗歌大意:园中的葵菜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担心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8、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齐读。) 备注 9、.大家都读得很投入,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这首乐府曲中写了许多事物?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并概括出它们的特点。(美好) 10.作者写了这么多美好的事物的目的何在呢?(劝诫人们珍惜时间。) 11.出示关键词,学生背诵。(关键词一次次减少,难度一步步加大。) 课件出示: 青葵——朝露——阳春——万物——秋节——华叶——百川——复归——少壮——老大10.小结:同学们,汉乐府的《长歌行》由于它的内涵而传诵至今,每一次诵读,就敲响 一次警钟,告诫我们要时刻珍惜时间。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学了这首诗歌后的启发。 四、课堂总结,布置课外作业 1.梳理内容。说一说本次语文园地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背诵《长歌行》,搜集劝诫珍惜时间的诗句、名言。 板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