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唐叔虞祠也被改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大致了解了晋祠的历史后,接下来该参观晋祠的景观建筑了,作为国家4A级景区来说,晋祠早在1961年3月4日就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了。晋祠的建筑是极为考究的,不得不提及的是“晋祠三绝”和“晋祠三大国宝建筑”,所谓“晋祠三绝”指的是难老泉、齐年周柏、宋代侍女像。“三大国宝建筑”指的是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为什么这样说呢?稍后一一会介绍到。
晋祠的主体建筑沿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 水镜台
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古戏台,建于明代,它是重檐歇山顶和卷棚顶相结合的一座建筑,非常独特。上面所悬挂着“三晋名泉”的牌匾是清康熙年间的武举人杨廷翰所书,笔力遒劲。另一侧写有“水镜台”三字的牌匾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杨二酉所书,以秀丽著称,杨二酉同时还是杨廷翰的侄子,这一文一武,一前一后,为水镜台增色不少。所谓“水镜台”取意《前汉书韩安国传》,意寓“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因为古代唱戏的人出场是都是要化妆的,忠奸是非一出场看脸谱便可知,以水镜台来命名戏台,也寓意忠奸是非谁也逃不出老百姓的眼睛,这里以百姓的眼睛来泛指清水明镜。 会仙桥
水镜台西面跨越智伯渠(当年水灌晋阳城的河道)上这座小桥叫做会仙桥。可能此桥本身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所以呢仅此人赋予了
它一段美丽的传说,引起了游人对这座通向圣母段必须经过的小桥的注意。
据说,此桥是明朝翰林与仙女相会的地方,所以取名为会仙桥。罗洪先本是明朝大奸臣严嵩的儿女亲家,但因他为官清廉,与严嵩之间多有摩擦。有一次严嵩建了一座豪华的客厅,其中一座大梁是用一根巨大的鱼刺做成的,宾客无不说好,唯有罗洪先说:“好是好,就是梁太小了!”,严嵩意为罗洪先说他气量太小,于是便生了加害之心,网罗罪名准备加害他,严嵩之女不想未来的公公死于非命,但又不能明言,于是急中生智向公公奉茶,当罗洪先准备喝茶时,看到水中有两颗枣和一颗茴香,罗洪先仔细一想这莫不是“早早回乡之意吗?”于是罗洪先连夜逃走,就此罢官回乡。丢了官的罗洪先云游四海,一日来到晋祠,当他信步走到智伯渠的桥上时,在桥的西面有一位手携竹筐的美貌少妇,便随口吟出赞美的诗句:“世人常夸西施美,余视娇妇胜西施”,夫人听罢大为恼火,立马回敬两句:“丢官位去宜收敛,满口秽语怎学仙”,说罢飘然逝去。这才幡然醒悟,村妇并非凡人。从此罗洪先潜心于佛道,成为佛道造诣很高的人,后来写下咏晋祠是一首:“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身名。水漂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 金人台
走过会仙桥,前面这座砖砌方形台就是金人台,正中这座小楼是明代时期所修,四周各立有一尊铁铸武士,威风凛凛,因为铁在五行当中属金,所以又名金人台。
稍作比较大家就会发现,靠近西南方的这尊无论从铸造工艺还是人物
造型上都要优于其他三尊,这尊是北宋时期的原物,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而其他几尊铁人不同时期各有损坏,西南方这尊是由中岳嵩山的名师所铸,这尊铁人在晋祠还有“美男子”之称呢!那么为什么要再次建造金人台呢?因为在北宋元佑初年(1086年—1094年),晋水泛滥成灾,当时人们认为晋祠为晋水源头,应以金神镇之,方能止住水患,于是铸铁人四尊,其铸铁工艺非常复杂,采用当时极为先进的分节叠铸法,由上百块铁范合铸而成。
仔细观察铁人手中似乎持有兵器,但现在为什么没有了呢?大概当时金人手中所持的是木质兵器,年代久了也就自然风化了。 对越坊
作为晋祠内的唯一一块牌坊,它的建造也有一个故事。话说明代著名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因头痛遍寻名医,但久治不愈,后来高应元在圣母面前求得一签,签上的大致意思是添砖加瓦,也就是在晋祠内增加一些建筑,高应元一眼望去祠内殿、堂、楼、阁、亭、台、桥一应俱有,唯独缺少一座牌坊,当时高应元计划建一座小一点的牌坊,谁知动工第二天母亲的病便痊愈了,于是了改原来的小牌坊为大牌坊,来酬谢神恩。牌坊建成后,亲自题字“对越”,文字气势磅礴,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对”意为报答之意,“越”意指宣扬,合起来意为报答和宣扬祖先之德,此处意为尚母之德,此处母德有双关之意,指圣母邑姜同时也暗含高应元之母。 献殿
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即公元1168年,是国内同期建筑所独有的,因
此被列为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献殿是供奉圣母祭品的地方,此殿在明朝时期重修,1955年又用原材料翻修。
献殿面宽3间,进深4椽,单檐歇山顶,四周无壁,靠明柱之称,旁边围有护栏,很像一座凉亭。 鱼沼飞梁
建于宋代,是一座十字形桥梁,也是国内十字形桥梁最早的雏形,在国内现存古桥梁中晋祠一例,高空往下,桥梁如大鹏展翅,壮观异常,也被列入“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圣母殿
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是晋祠当中建筑价值最高的一处。其珍贵之处在于大殿本身和大殿内的43尊宋代塑像。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重檐歇山顶,殿前木柱上雕刻有八条木制蟠龙,十分壮观。大殿正中供奉着圣母邑姜(姜子牙的女儿,武王之妻),圣母衣着华丽,气度威严,一副贵妇人的气质彰显无疑。大殿内周边分布着42尊宫女宦官像,姿态各异,分立两旁,但都微微侧向中央,其中有着男服的女官4尊,宦官5尊,侍女像33尊。这42尊塑像皆为北宋原物,迄今已有将近900年的历史。这些塑像因此也被列入“晋祠三绝”之一。 难老泉
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它是晋水的主要源头,泉水温度18℃,冬温夏凉,奔涌不息,所以有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来命名“难老泉”,亭子上方的“难老泉”的牌匾同样也是晋祠三
大名匾之一,它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思想家、画家傅山所书,称为“神奇之笔”。 齐年周柏
晋祠“三绝”已见其二,第三绝便是这齐年周柏了。晋祠草木众多,但说到树龄,便是这植于周代的两株柏树了,一株长龄柏,一株齐年柏,树龄在2600—2990年之间,可谓是“老寿星”,原先两株柏树植于分立大殿两侧,大有比翼齐年之说,可惜的是南面的那株柏树在清道光年间被迷信的村民砍伐掉了,只剩下北侧的一株,大概是因为失去亲人的痛苦,北面的那株柏树渐渐的向南倾斜,与地面成45度倾斜于圣母殿顶,不知何时卧柏下方又长出一株柏树,大概是仰慕高德的先辈,义不容辞的支撑起了倾斜的古柏,而且干杈交错的那样浑然天成,这株柏树被人们称为“擎天柏”,树龄亦在千年以上。晋祠古柏已成为不老的象征,与古柏合影便成为人们表达自己延年益寿的最佳方式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