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的历史故事、意思、出处解析
以逸待劳这个成语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胜之。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以逸待劳的历史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以逸待劳的历史故事
西汉末年,陇⽢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怒,派兵去攻打隗嚣,结果反被隗嚣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栒⾢。隗嚣得到消息,命令部将⾏巡⽴刻去栒⾢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巡⼤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栒⾢‘以逸待劳’。”冯异命令急⾏军,抢在⾏巡之前,占领了栒⾢。冯异严密息,紧闭城门,偃旗息⿎,让将⼠们休整。⾏巡的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声⼤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巡的毫⽆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打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败敌军。 让⾃⼰的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的⽬的,称为“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的意思
逸:安闲;待:等待;‘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以逸待劳的出处解析
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胜之。原作“以佚待劳”。 《孙⼦·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者也。”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则深壁⾼垒,以逸待劳。”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张昭⽈:“孤城不可守,不如且回江东。刘表知我破黄祖,必来报仇;我以逸待劳,必败刘表;表败⽽后乘势攻之,荆襄可得也!”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占对⼭黄忠逸待劳 据汉⽔赵云寡敌众》待他倦怠⽆备,吾却举起红旗,将军便下⼭击之:以逸待劳,必当取胜。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三回 《⽞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此书⽣之⾔⽿。岂不闻⽔来⼟掩,将⾄兵迎?我军以逸待劳,⾃可取胜。”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回:悼公⽈:“何为以逸待劳之策?”荀罃对⽈:”兵不可以数动,数动则疲,诸侯不可以屡勤,屡勤则怨。内疲⽽外怨,以此御楚,⾂未见其胜也。“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
⽑泽东 《中国⾰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三节:“这种时候,敌军虽强,也⼤⼤减弱了;兵⼒疲劳,⼠⽓沮丧,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