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2年6月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试题复习资料

来源:九壹网
2012年6月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试题复习资料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对立思潮: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

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⑶、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 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

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⑴、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⑴、对立统一关系;

⑵、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⑶、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⑷、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

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的物资结构层次的多样性、无限性,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 11、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的哲学意义:

证实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将进一步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

⑴、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1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实践的基本特征: ⑴、客观现实性; ⑵、自觉能动性; ⑶、社会历史性。

17、实践的基本形式:

⑴、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⑶、科学实践。 18、实践的主体:

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

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19、实践的客体:

⑴、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

⑶、客体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

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0、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2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⑴、主体客体化:

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⑵、客体主体化:

⒈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⒉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2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

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成为\"为我之物\"; ⑵、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容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⑶、实践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为二)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构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意义。 2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⑴、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⑵、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义:(超纲)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 25、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⑴、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

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⑴、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 ⑵、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27、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指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社会存在等同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生产方式为主、及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构成。 2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⑴、世界是多样的;

⑵、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9、折中主义:调和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3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

⑵、世界上存在包罗万象的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 ⑶、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并不能独立的存在;

⑷、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发展的基础。 31、意思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2、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

⑴、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⑵、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⑶、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33、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4、意识的本质: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

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⒊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Ⅰ、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Ⅱ、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5、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3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⑵、具有高度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 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

⑷、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3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⑴、物质决定意识;

⑵、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⑶、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⒈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⒉主张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38、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

39、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人工智能在功能上表现上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 ⑵、人脑和人工智能有本质区别: 人脑 人工智能

区别1 生理的、心理的过程 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 区别2 有自觉性 没有自觉性

区别3 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

区别4 具有社会性 不具有社会性 40、如何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⑴、要坚持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相统一的观点,恰当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

⑵、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⑶、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⑷、要明确认识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并通过实践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4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是因为:

⑴、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⑵、物质世界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主观符合客观并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规律;

⑷、这个原理的意义是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42、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⑴、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来改造客观世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是指从过时的、僵化的、错误的思想特别是\"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下摆脱出来,树立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相一致的新思想新观念;

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两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更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⑷、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两个历史性贡献,一是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⑸、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坚持在革命和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第二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本章重点:辩证法。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物辩证法的定义: 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定义: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否认矛盾的)观点和方法。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对立的主要表现: ⑴、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⑵、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⑶、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⑷、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分歧。 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联系的定义:

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

5、联系的客观性:

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6、联系的普遍性: 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同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同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7、联系的多样性:

⑴、是指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⑵、是指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不一样的。 8、联系的条件性:

⑴、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⑵、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⑶、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点才是无条件的。 9、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的观点:

⑴、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 ⑵、部分依赖整体,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⑶、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⑷、整体和部分相互包含。

10、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

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有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 ⑴、从概念上;如:太极

⑵、从理论上;如:天人和一 ⑶、从价值上。

⒈中国古代整体观比西方哲学传统中天人两分的思想有更多的合理与优越之处; ⒉研究整体观的辩证思想,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人类智慧的继承,同时中国的整体观又可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思想的真理性,丰富其理论体系。 1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联系: 运动:说明事物是变动不居的,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

变化:说明物质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飞跃;

发展: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不断更新的过程。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承认运动即变化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辩证法,如机械论、循环论只承认某种变化,只有承认发展才是辩证法。

12、发展的本质是新生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质、量、度及其认识意义:

⑴、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律性; ⑵、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⑶、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的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14、量变的基本形式:

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的变化。 1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原理: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⑴、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即量变不仅是质变的前提、基础,而且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⒈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⒉体现和巩固量变结果; ⒊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⑵、相互渗透:

⒈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⒉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1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⑴、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反对把量变和质变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⑵、在政治上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 ⑶、在实践上既要重视量变又要重视质变。 17、规律的含义:

规律即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8、规律的特点: ⑴、本质性的特点; ⑵、必然的联系; ⑶、稳定的联系;

⑷、客观的,不能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9、人的自觉活动与规律的关系: ⑴、规律是客观的;

⑵、规律是人可以认识的;

⑶、规律是可以为人所利用、驾驭的;

人们虽然可以利用规律,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实现的形式,但决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20、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

21、必然和偶然的定义:

必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2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的表现: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⑴、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⑵、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2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 ⑵、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机遇,通过偶然掌握必然。

观点:\"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⑶、既要反对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或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观点,也要反对只承认偶然性,根本否定必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观点。

2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理由:

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⑶、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⑷、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25、矛盾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思维中使用概念、判断所发生的不合乎逻辑规则的相互冲突,这是应当排除的。 26、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贯通主要指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或相互渗透。

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趋势。 27、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区别:

⑴、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⑵、斗争性是相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 ⑶、斗争性是同一性基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斗争性。

28、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的意义:

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30、矛盾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原理: ⑴、含义; ⑵、基本属性 ⑶、作用; ⑷、意义

3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 ⑴、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

⒈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

⒉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⒊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⑵、矛盾的斗争性: ⒈推动事物量变; ⒉推动事物质变。 32、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处处有矛盾和每一事物变化发展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33、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注: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相互区别:

⒈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

⒉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⑵、相互联系:

⒈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⒉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的;

⒊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3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⑴、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观点),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用个性代替共性);

⑵、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⑶、在政治上这一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是个性,社会主义是共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共性和中国的个性的统一。

37、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主次,学会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 3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39、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的意义: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贯彻和体现这一观点和方法。 4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和方法来自1920年列宁的\"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之说,列宁这句话的最新翻译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因为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而具体事物的性质又都是由它内部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因此,只有具体分析具体事物,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规律,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⑵、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前提。认识矛盾的目的,在于解决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因而,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活力。 ⑶、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保证,'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革命的本质。

41、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关于矛盾的辩证法思想。如《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矛盾看作是变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春秋史墨的\"物生有两\",孙子的\"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五行论\"相生相克\"理论 最佳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对立思潮: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

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⑶、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 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

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⑴、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⑴、对立统一关系;

⑵、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⑶、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⑷、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

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的物资结构层次的多样性、无限性,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 11、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的哲学意义:

证实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将进一步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

⑴、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1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实践的基本特征: ⑴、客观现实性; ⑵、自觉能动性; ⑶、社会历史性。

17、实践的基本形式:

⑴、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⑶、科学实践。 18、实践的主体:

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

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19、实践的客体:

⑴、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 ⑶、客体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

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0、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2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⑴、主体客体化:

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⑵、客体主体化:

⒈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⒉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2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

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成为\"为我之物\"; ⑵、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容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⑶、实践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为二)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构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意义。 2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⑴、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⑵、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义:(超纲)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 25、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⑴、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

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⑴、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 ⑵、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27、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指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社会存在等同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生产方式为主、及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构成。 2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⑴、世界是多样的;

⑵、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9、折中主义:调和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3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

⑵、世界上存在包罗万象的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 ⑶、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并不能独立的存在; ⑷、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发展的基础。 31、意思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2、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

⑴、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⑵、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⑶、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33、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4、意识的本质: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

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⒊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Ⅰ、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Ⅱ、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5、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3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⑵、具有高度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 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

⑷、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3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⑴、物质决定意识;

⑵、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⑶、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⒈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⒉主张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38、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

39、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人工智能在功能上表现上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 ⑵、人脑和人工智能有本质区别: 人脑 人工智能

区别1 生理的、心理的过程 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 区别2 有自觉性 没有自觉性

区别3 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 区别4 具有社会性 不具有社会性 40、如何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⑴、要坚持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相统一的观点,恰当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

⑵、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⑶、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⑷、要明确认识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并通过实践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4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是因为:

⑴、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⑵、物质世界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主观符合客观并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规律;

⑷、这个原理的意义是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42、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⑴、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来改造客观世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是指从过时的、僵化的、错误的思想特别是\"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下摆脱出来,树立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相一致的新思想新观念;

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两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更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⑷、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两个历史性贡献,一是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⑸、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坚持在革命和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第二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本章重点:辩证法。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物辩证法的定义: 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定义: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否认矛盾的)观点和方法。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对立的主要表现: ⑴、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⑵、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⑶、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⑷、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分歧。 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联系的定义:

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

5、联系的客观性:

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6、联系的普遍性: 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同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同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7、联系的多样性:

⑴、是指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⑵、是指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不一样的。 8、联系的条件性:

⑴、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⑵、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⑶、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点才是无条件的。 9、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的观点:

⑴、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 ⑵、部分依赖整体,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⑶、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⑷、整体和部分相互包含。

10、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

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有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 ⑴、从概念上;如:太极

⑵、从理论上;如:天人和一 ⑶、从价值上。

⒈中国古代整体观比西方哲学传统中天人两分的思想有更多的合理与优越之处; ⒉研究整体观的辩证思想,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人类智慧的继承,同时中国的整体观又可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思想的真理性,丰富其理论体系。 1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联系: 运动:说明事物是变动不居的,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 变化:说明物质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飞跃;

发展: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不断更新的过程。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承认运动即变化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辩证法,如机械论、循环论只承认某种变化,只有承认发展才是辩证法。

12、发展的本质是新生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质、量、度及其认识意义:

⑴、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律性; ⑵、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⑶、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的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14、量变的基本形式:

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的变化。 1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原理: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⑴、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即量变不仅是质变的前提、基础,而且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⒈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⒉体现和巩固量变结果; ⒊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⑵、相互渗透:

⒈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⒉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1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⑴、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反对把量变和质变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⑵、在政治上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 ⑶、在实践上既要重视量变又要重视质变。 17、规律的含义:

规律即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8、规律的特点: ⑴、本质性的特点; ⑵、必然的联系; ⑶、稳定的联系;

⑷、客观的,不能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9、人的自觉活动与规律的关系: ⑴、规律是客观的;

⑵、规律是人可以认识的;

⑶、规律是可以为人所利用、驾驭的;

人们虽然可以利用规律,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实现的形式,但决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20、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

21、必然和偶然的定义:

必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2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的表现: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⑴、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⑵、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2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 ⑵、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机遇,通过偶然掌握必然。

观点:\"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⑶、既要反对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或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观点,也要反对只承认偶然性,根本否定必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观点。

2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理由:

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⑶、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⑷、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25、矛盾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思维中使用概念、判断所发生的不合乎逻辑规则的相互冲突,这是应当排除的。 26、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贯通主要指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或相互渗透。

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趋势。 27、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区别:

⑴、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⑵、斗争性是相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 ⑶、斗争性是同一性基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斗争性。

28、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的意义:

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30、矛盾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原理: ⑴、含义;

⑵、基本属性 ⑶、作用; ⑷、意义

3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 ⑴、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

⒈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

⒉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⒊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⑵、矛盾的斗争性: ⒈推动事物量变; ⒉推动事物质变。 32、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处处有矛盾和每一事物变化发展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33、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注: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相互区别:

⒈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

⒉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⑵、相互联系:

⒈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⒉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的;

⒊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3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⑴、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观点),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用个性代替共性);

⑵、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⑶、在政治上这一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是个性,社会主义是共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共性和中国的个性的统一。

37、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主次,学会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 3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39、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的意义: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贯彻和体现这一观点和方法。 4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和方法来自1920年列宁的\"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之说,列宁这句话的最新翻译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因为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而具体事物的性质又都是由它内部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因此,只有具体分析具体事物,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规律,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⑵、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前提。认识矛盾的目的,在于解决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因而,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活力。 ⑶、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保证,'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革命的本质。

41、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关于矛盾的辩证法思想。如《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矛盾看作是变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春秋史墨的\"物生有两\",孙子的\"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五行论\"相生相克\"理论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辨析题

1.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这种关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2.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任务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

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即在流通领域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够哦买这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值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4.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

此观点错误。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按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也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疏于流动资本。不能混淆这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

简答

1.怎样科学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不断的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科学回答了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如何正确理解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要把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主要表现有:首先,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一样是客观的物质构成的,充满着内部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都具有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规律本身。其次,社会规律是自然规律长期发展的结果,自然界与人的分化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分化的前提,社会规律是高级运动规律,自然规律是社

会规律的基础,社会规律是自然规律的延伸。再次,作为客观对象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在人的实践果冻中都能被人的主观能动性所反映,认识和利用,都发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有用无用的价值关系。最后,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利用都是为满足人类实践的需要。第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是物质世界低级运动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疑是的力量在起作用,自然规律通过事物之间自然而然的方式表现出它们的相互作用,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是人的能动的创造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是决定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4.怎样用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在社会领域,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人物,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5.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术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第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首先,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消极作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引起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其次,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有关。

6.什么是剩余价值?如何正确认识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公用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利用,用机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的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产生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是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