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 得
佛教教义说:“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又《易》云:“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所谓舍得,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就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艺术,就是一种世事洞明的智慧。
话说当年禅宗五祖弘忍欲传衣钵,命弟子各自作偈。大弟子神秀作《无相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一个火头僧在旁看到后,评价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放下心中的执着,无树无台,心无一物,尘埃焉附。这个火头僧就是后来的禅宗六祖慧能,他的这个《菩提偈》更是流传至今,警醒世人。
所以说,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
有这样一道题目说,一个人开着车在暴风雨的晚上经过一个车站,看到三个人在等车,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一个有救命之恩的医生,还有一个是梦中情人,而他的车却只坐得下两个人,问这个人该如何选择?善者选择病人,义者选择医生,而智者选择陪梦中情人等车,让医生载着病人去医院。这就是舍得。当你选择了舍,你其实可以得到更多。
有这样一个人,他知道自己在污浊的官场中,保持人性的高洁已不太现实。于是,他毅然放弃了诱人的俸禄,“不为五斗米折腰”,将那个卖官鬻爵的官场和黑暗的社会重重地摔下了,淡然地走向他的田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悠闲地享受山水的优美,恬适而淡泊,于是诗坛中多了一位智者。他高吟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向我们这芸芸众生走来,走出了他的洒脱、他的超然,也走进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人生中不只有社会这一概念,更多的是灵魂的天堂。舍弃身外的浮华,获得内
心的珍宝。他,陶渊明让我们明白舍得之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所以说,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
有一句话说得好,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舍得之道也;舍之决然,得之淡然,最高之境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