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是晋王祠堂的简称,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漉,是一处园林与古建相结合的一处历史悠久四A级优秀旅游的景区,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晋国的开国元勋姬虞而得名。姬虞是周成王的弟弟,他的封地在古时所称的唐国,故被叫做唐叔虞。围绕叔虞封唐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西周处年,武王姬发驾崩后,长子年幼,在其叔父周公姬旦辅佐下做了天子,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耍,成王把一片桐叶剪成玉圭形送给了弟弟,并说:“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的国君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请成王择良辰吉日封叔虞为诸侯。年幼的成王不以为然的解释:“我是在和我的弟弟开玩笑”史官却很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有理;成王便真的将叔虞封到唐国做了诸侯。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桐叶封唐”或“剪桐封弟”的故事。叔虞到任后领导当地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当地百姓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叔虞死后,其子燮父因境内有晋水,便将唐国改名为晋国,后人为纪念叔虞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的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小点看,晋祠充其量是为一个诸侯营建的祠堂,就是一处家庙;如果在北方,晋祠是我国最大的北方皇家园林;从全国的角度来看,晋祠是晋文化的发祥地;站在全世界的角度展望,晋祠是唐文化孕育的摇篮。山西历史在太原,太原的历史精髓在晋祠,真可谓不到晋祠妄到太原。今天的晋祠此处古木参天,山环水饶,一年四季景色各有千秋,每到初春、春暖花开、鸟语花笑;时值盛夏、郁郁葱葱、凉爽怡人;进入秋天、满山霜红,金霞万道;冬天到来、水烟渺渺,白雪皑皑;晋祠本地物产丰富,风景迷人,气候怡人,当地种植的晋祠大米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可与天津的小站水稻相媲美,因此晋祠有---《山西小江南》之称的美誉。宋朝以前晋祠以园林艺术为主,自宋朝以来,历代帝王对此偏颇有爱,开始在晋祠内大兴土木,在今天我们可以欣赏到自宋辽金元明清时修建楼,阁,殿,台,轩,榭,舍,坊等建筑物,所以晋祠又被称做山西地上小博物馆。
(好了大家现在请跟我来) ,我们现在是在晋祠的游览图前,晋祠按照游览区域可以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北线有唐叔虞祠,关帝庙,均天乐台,半
山腰际还有吕祖阁,老君洞,朝阳洞,等小的景点。南线有供奉王氏祖先的子侨祠;晋溪书院,还有西湖及十方奉圣寺,寺内有一座舍利生生塔,此塔始建隋开皇年间,地宫中藏有一颗舍利,历史上两次重修,清乾隆年间第2次修塔,塔下地宫中的舍利由一颗变为数颗,所以该塔被称作舍利生生塔。今天我们大家主要是以参观中轴线的(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7处)景点为主。
(好了我们现在往前走),(晋祠有一些景点可以用三概括,如:三大名匾,三大名泉,三大国宝建筑),大家看左右两边的那是三株颗唐槐。(来到水镜台前),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水镜台,它是一座前清后明合二为一的建筑,我们现在是站在水镜台的背面,〈水镜台在这里使用了园林建筑手法中的抑景,抑景的意思就是站在第一座建筑物前,您是看不到后面任何景观,给人一种想看呢看不到,让人欲罢不能的感觉〉。 首先我们看水镜台的屋顶是重檐歇山顶,下面是一间宽敞的大殿,建筑物背面建筑手法是上楼下殿,屋檐之间挂着清代武状元—杨庭翰书写的〈三晋名泉〉的匾额,在这里当年的作者一语道破,晋祠在过去是以泉取景,以水取胜的。大殿门前两测的这副楹联:“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这副楹联告诉我们晋祠的美景只要每个人用心去感受的。
好了,现在我们到水镜台的正面去参观,水镜台的正面屋顶的上部是阁的建筑,下部是一个戏台,整个建筑物使用了楼\\阁\\殿\\台4种建筑手法,浑然一体。在水镜台的正中悬挂着晋祠的三大名匾之一的《水镜台》匾,《水镜台》匾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杨二酉-书写的,杨二酉是太原晋祠本地人,早年在朝为官时,曾以御使的身份两次出巡台湾,他还是乾隆皇帝的书法老师;水镜台的古语说的好:“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过去演员唱戏是要勾画脸谱的,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只要演员一登台,忠奸善恶丑,一眼便分明。既然水镜台是一处戏台,在过去晋祠每年要唱大大小小几十出戏,观众是人山人海,古时候演员唱登台唱戏,在哪个年代是不可能有麦可风,也不会有扩音器,站在远处的观众是否能听清演员的唱腔和道白?古人在修建这个戏台的时候,就已经运用他们的智慧解决了这道难题,他们在戏台前的地下深埋的八口水缸,每两只水缸口对口埋入地下,这样采用了科学的声音共振的原理,可以使声音越传越远,越传越清晰的。我国
戏曲一带宗师---梅兰芳老先生在游览晋祠的水镜台得知了这个秘密,梅老先生曾经在此留下了:“如果有生之年在来山西太原,我必到晋祠为三晋父老乡亲唱一出戏”的愿望,但是这个美好的愿望随着梅老先生的驾鹤西游,便成为了一种永远的遗憾。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水镜台的正反两面悬挂的匾额,分别是两位文武状元书写,两人血缘上又是叔侄关系,真是,一文一武,一叔一侄。
好了,各位我们继续望前走,现在我们 看到的这座小桥就是会仙桥。 会仙桥因明朝高官罗洪先僻难于此,在桥上梦见与仙人相会,并得到仙人点化,故而的名。此桥虽小,但它是通往后面圣母殿的主要途径。桥下的的水渠名曰“智伯渠”。 智伯渠—不光是一条小水渠,它见证了几千年前的那场刀光血影三家分晋的战争,见证着春秋向战国过渡的历史事件,公元前453年,晋国下设的四家大夫之一的旺族---智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扩充自己的领地 ,分别向赵、魏、韩三家 索要城池土地,魏、韩两家惧怕智伯的权势,就将自己的一部分土地献给智伯,惟独赵襄子未献城池和土地,当一个人的无理要求在一开始就得到满足,之后又被人拒绝,后果可想而之,就象我们今天说的 一句话:“智伯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智伯纠集魏、韩两家军队共同讨伐赵氏,修建水渠引来晋水和汾水—水困晋阳城;赵襄子就派出说客赵孟谈和魏、韩两家的主人讲明唇亡齿寒的道理,赵、魏、韩三家联兵一处打败了智伯,三家把智氏的土地瓜分,顺势将晋国的土地一分为三,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也是“三晋”之由来。
今天智伯渠中流淌的就是晋祠三大名泉的---难老泉 。难老泉的泉水是非常有特点的一年四季水是恒温的,只有18摄氏度,水中的植被叫做——长生萍,一年四季常绿的,在过去晋水的流量是很大的,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唐带诗人——李白,曾3次泛舟游览晋祠,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玲珑莎草绿”的诗句来赞美晋祠的难老泉水之润,草之绿。
大家看这就是金人台。走到这里肯定会有朋友说:“明明是铁人像,为什么要叫做金人”?因为在过去古人认为铁属五金之首,所以称其为金人。这四尊金人始铸于公元1089---1098十年间,距近快有1000年的历史了,在过去晋水的流量非常大,经常会造成河水泛滥,金人放在这里是起到镇守晋水源头的作用。四尊金人当中只有一尊是北宋年间的原物,其于三尊不是后期重铸、就是修修补补,
大家看东北角的这一尊,外型上看,明显身长腿短,面部表情呆滞,在看他的啤酒肚上清晰的铸有〈民国二年八月吉日成造,〉我想我不用再告诉大家这尊金人的铸造年代了。大家来看西南角的这一尊不论身材还是面部表情都堪称是四尊金人的佼佼者,他被称做是我们晋祠的美男子。众所周知的铁制品文物的保存是目前全世界都难已攻克的难题,上个世纪80年代,晋祠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了更好的保护这四尊铁人,就将铁人放置在库房当中,一个月后,铁人身上锈迹斑斑,是晋祠的铁人在此站立了近一千年的时间,他们为什么没有生锈???原因是晋祠每天的游客是络绎不决,每个游客都会去在美男子的身上摸一摸,(摸摸铁人
头,吃喝不用愁,摸摸铁人肚,福气跟一路),原来铁人是被人为摸亮的。
好了,大家请看,我们眼前的这座木制的牌坊就是---对越坊)。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牌坊的修建形式有两种,一是功德牌坊,另一是为女同志修建的贞洁牌坊;对越坊是功德牌坊,对越坊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高应元出资修建的,《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的,高应元是一个大孝子,他的母亲曾经得了一种奇怪的头痛病,也可能就是今天的三叉神经痛或神经反跳痛的这一类型的病;求百医而不得医治,高应元独自一人怀着郁闷的心情来晋祠到散心,当走到吕祖阁时在此抽了一签,签上解出来是----“添砖加瓦”,高应元认为是晋祠当中的神灵让他在此修一些建筑,作一定的功德,于是高印元选择金人台和献殿的空地修建筑物,该修什么?他看到晋祠中楼,阁,殿,台,轩,榭,舍,样样俱全,惟独没有牌坊,就决定就在块空地上修建一座功德牌坊》。当牌坊破土动工只时,高应元母亲的疾病居然不治而愈了。牌坊在竣工之后,由高应元亲自操刀主题—(对越)—二字。对越匾也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对越古语的意思是:“秉文之得,对越在天”,对是报答,越是宣扬的含义。在这里高应元要报答谁?宣扬什么呢?高应元在这里有一语双关的含义,一方面他是想说晋祠里的神灵治好他母亲头痛疾病的恩德的报答和宣扬;另一方面是高应元要表达母亲对他生育,养育之恩的报答和宣扬的含义。
我们大家请看那边唐叔虞祠的旁边的一座建筑中有一件举世无双的国宝,王羲之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很熟悉的,(兰亭续是中国行书中最高造诣的作品;但是它的真迹到底在何处?在昭陵?还是在乾陵?谁也说不清楚。王羲之被称做“书圣”是天下第一,那天下第二是谁?是颜真倾和李世民;世人认为行书不上
碑?这句话从理论上讲是正确的,在我们晋祠的唐碑亭内有一块唐贞观22年李世民回太原时题写的贞观宝翰碑。碑上题的文章叫做---晋祠之铭并续。。。)这篇晋祠之铭并续是目前我国留存于世的最好的行书作品,文章中一个“之”用38种不同的写法,可谓是各有千秋.文章的内容是李世民对晋祠景色的赞美和治国平天下的言论。
在这里朋友们肯定会想李世民为什么要在晋祠题写“晋祠之铭并续”?李世民与晋祠,太原的渊源可谓之深。《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曾在太原做留守,李世民文武全才,人称太原公子,16岁时勤王救驾,公元617年春,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太原的晋祠盟誓起兵,于同年秋天攻陷长安,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有可能李渊是饮水思源所以将自己的王朝定名为大唐王朝,在讲晋祠的来历我已经告
诉各位了晋祠又名唐叔虞祠,那李唐王朝的得名原因大家就应该明白了》
我们现在继续往前走,我门现在看到的是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之一的“献殿”, 献殿被专家誉为“金代留存至今天唯一的实物解剖图”献殿始建金大定八年,即公元1168年,整个建筑物从外观来看,献殿就像一座凉亭,建筑物的围墙不是砖石结构,而是用的是栅栏式的梁木,大家进入献殿请抬头看,献殿没有天花板,可以清晰的看到斗拱和卯翘,它的营建手法是“斗拱相接,卯翘像连”,没有用一根铁钉或铁皮来连接,我们现在看到的铁钉和铁皮是上个世纪1955年按原样用原料翻修献殿是安上的。站在献殿内每个人便能感到阵阵凉爽,在过去献殿是一个祭祀的场所,每当祭祀的时候需要拜访大量供品,如果将供品放在一个空气对流较强的环境中,供品可以长时间的保存。这就是献殿为什么它的围墙不用砖石,而用栅栏式的梁木!大家请看那块写有“献殿”的牌匾,它像一种什么灵兽?--乌龟—对了。就是一个乌龟的样子,龟生水,水克火,古人挂上乌龟形状的匾是希望这座建筑是不要引起火灾,让其万年永存。
大家看在我们面前的这做木结构的十字形桥梁,就是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的---鱼沼飞梁。给大家讲解到这里,作为导游的我还没有给大家讲晋祠的始建年代;晋祠的始建年代已不详,但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有这样的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架飞梁于水上".说明在1500多年前北魏王朝,晋祠就已经坐落有成了,而且具有相当的规模.在这里大家要注意"架飞梁于水上"这句话,它要代表的就是__鱼沼飞梁.古人说
圆为池,方为沼,[鱼沼]即鱼池,就是圣母殿前的矩形水池,池中有很多游鱼,据说自古如此;「飞梁」即桥梁,"架虚为桥若飞也",是架设在鱼沼上的一座桥梁。此桥平面呈「十」字形。东西正桥为平坡式,长 18 米,宽 6 米。南北翼桥为斜坡式,各长 6 米,宽 4 米。桥面两侧均有汉白玉石栏杆。全桥由 34 根八角形的铁青石柱支撑。桥面上铺着方形砖。正桥和翼桥相交处,便是圣母殿前的平台。从高空俯视其形态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鸟.鱼沼飞梁修建的年代也是无从考证,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翻修前面的圣母殿时,专家们发现圣母殿的根基居然与鱼沼飞梁的根基连接在一起,而圣母殿是北宋年间的产物。鱼沼飞梁这种十字形的桥梁在北魏王朝是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桥梁营建方法.随后在历史上渐渐不在被使用,当年北魏时修建的鱼沼飞梁已经被毁坏,今天的建筑应该是在宋代重修的.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__中国最早的立交桥的雏形。.
我国木结构文物界的泰斗――梁思成老先生在游览晋祠是当看到的鱼沼飞梁时,梁老对随行人员连连说到:"绝,绝,绝.这种十字形的桥梁只有在古书,古画中偶得一见,实物仅此一例".在这里梁老是要告诉世人,鱼沼飞梁这样十字形的桥梁全世界只有一处,他就在山西.太原的晋祠内.
现在我们就去参观晋祠的第三件国宝建筑――圣母殿.圣母殿的结构与形制非常独特.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殿堂面宽7间,进深6间,近似正方形.如此宽广的大殿,内部竟没有一根明拄,这在建筑学上叫做减柱营造法.殿内共减去12根柱子,使前廊和内殿十分宽敞,为设置神龛和塑像创造了足够的空间.大殿四周的柱子皆微微内倾,制成"侧角",这是采用科学的三角形固定原理,可使建筑物更加坚实与牢固.殿前8根蟠龙大柱又正中两根向外依次递增,造成"柱升起" .可使大殿的前檐四角翘起,来体现屋檐反角的曲线之美.如此设置殿柱反映出宋代木构建筑的高超技巧.殿前的8条木质蟠龙是宋元佑二年(1087年)太原府吕吉等人捐资所雕,造型精巧,栩栩如生,这也是我国现存木构建筑最早的蟠龙大柱.大殿内43尊彩塑更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作品是宋代原物,迄今已有900年的历史。主像圣母邑姜,头带凤冠,身着蟒袍,坐于中央凤椅之上,42尊宫女宦官分立左右两旁;其中着男服的女官4尊,宦官像5尊,侍女像33尊。
请看圣母两边这4位少女,显然是圣母的贴身丫环。前面这两位宦官大概是
负责传令的,他们的身体微微倾向圣母,双目恻斜视,大家注意看他两的耳朵朝圣母一恻的大,相反另一面的小,这样恐怕是他们生怕听漏一字半音的表现吧!
圣母北侧北面的这5尊一定是唱戏侍女,由东向西分别扮演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当中最出色的就是这位头带红饰唱花旦的宫女,她不仅眉清目绣,身段苗条,含羞带笑,一副满足的神情,也许是刚刚唱罢,受到圣母的夸赞。如果我们从侧面的角度去看,则是另一番表情。隐约可见其红肿的眼睛和含泪的眼角,显然是她是强压心中的辛酸在圣母面前尽可能表现得欢快些,要反映出其内心的的苦楚?(这一尊就是晋祠彩塑中大名鼎鼎的双面佳人)
北侧面东的这5尊年龄较大的仕女,丰华已过,失去了圣母的宠爱,显得失落而哀怨。北侧面南的这8尊可以说是管事的侍女,大家看这位身高体胖手拿银子的中年妇女,面露傲气,她应该是管财政的,但她是否已腐败?只有她自己心里明白。她旁边的那位年幼的侍女,一定深得圣母的宠爱,一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刁钻样子,一定是在其他宫女面前耍哦威风。
圣母南侧面南的这5尊是文笔侍女。面东的5尊是起居侍女,是负责为圣母梳妆打扮的。面北的这8尊是负责打扫卫生和饮食服务的,东起的第2位宦官,肩披毛巾,若有所思,显然他是圣母的厨役,似乎正在为下一顿饭如何能够博得主人的赏识而犯难。
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在参观过晋祠的彩塑后,留下了“三十宫娥倾城像,笑语萦萦立满堂”的诗句来赞美晋祠的彩塑艺术。总之,这些真人大小,韵味无穷的侍女令所有参观过的游客们谈为观止。
这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侍女像和周柏,还有难老泉被誉为晋祠的“三绝”。好了,现在我们大家就一起去参观周柏。
晋祠的古木有很多,若论树龄之长,就数植于圣母殿北侧的一株齐年柏。原本大殿两侧各有一株,可惜的是殿南侧的那株在清道光初年被迷信的村民砍伐了,只剩北侧的一株,也许是大树失去亲人悲痛过度,高大的古柏渐渐向南倾斜下去。古柏已有近3000年的高龄,高约18米,干粗5.6米,侧身斜依于圣母殿顶上,与地面成45度夹角,酷似卧龙。明末清处大学者—傅山称它为“晋源古柏第一章”。令人称奇的是,不知何年卧龙柏下面又长出一棵翠柏,这株翠柏被称为“擎天柏”,树龄在千年以上;大概是仰慕先辈,用自己的身体撑住了倾斜
的卧龙柏,干叉交错自然天成。晋祠三绝我们已领略其二,所剩的一绝便是难老泉。
大家请这里看,会看到在圣母殿的南北各有一个八角亭。每座亭下各有一眼泉,北面的是善利泉,南面的是难老泉,加上中间的鱼沼泉,构成了晋祠的“三大名泉”。可惜的是善利和鱼沼泉早已干涸,仅剩难老泉了。难老泉有“晋阳第一泉”之称,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中涌出,潜流10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壁雕龙口注入塘中,泉水的水温为18度,冻温夏凉,春夏秋冬,奔涌不息。所以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 难老泉的凉亭的建筑不是很壮观,但是荟萃了众多名联匾额,其中以傅山所书“难老”立匾最负盛名,此匾也是晋祠三大名匾其中之一。傅山被人们称做“其字不如其画,其画不如其医,其医不如其人”,何意?傅山的字是一字值千金,所画之画为仙品,其医道被称为神医,最令人佩服的是他的人品。
难老泉水世代浇灌着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造就了“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景象。
好了,各位晋祠的讲解就告一段落了,希望此次的晋祠之行能给各位留下美好的记忆。
我很疲惫,但我快乐,因为别人得到了帮助,痛并快乐着,
纂稿人:李海勇 2007.12.18 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