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铜器形制与图案的变化

青铜器形制与图案的变化

来源:九壹网


青铜器形制与图案的变化(关键要告诉学生变化的原因)

商代的青铜器,厚重华丽,充满神秘、威慑的色彩。特别是具有权力和礼仪象征、国家政权的象征的鼎。《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等。

周代的青铜器,神秘色彩淡化,风格趋向简朴、典雅之美,其所具有的礼仪纪念性质也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大盂鼎》等。

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器形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莲鹤方壶》、《镶嵌图像纹壶》等。

秦、汉的青铜器,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具和观赏器发展。《长信宫灯》、《马踏飞燕》等。

原因:

1、商代鬼神观念,高度集权的残酷的奴隶制度……

2、西周理性思想的发展,统治阶级权力的分散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混乱,各种思想、学说争鸣,当然还有新技术的出现

4、铁器的出现和发展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蟠螭(chi音吃)纹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

鸟纹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蝉纹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

蚕纹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纹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

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呆板,有的形象生动。

龟纹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贝纹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云雷纹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

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青铜器饰纹象征性阐述

1、图腾标记

图腾是一种自然形象,比较多的是动物形象,某一原始氏族认为这种自然形象与他们本氏族有着特殊的关系,或视之为本氏族的祖先,或视之为本氏族的亲属或保护神,因此无比虔诚的敬奉它、崇拜它。如龙纹、夔龙纹、凤纹、蝉纹等。龙纹是中华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在新石器时期,龙纹接近蜥蜴、壁虎的形象,到青铜器时代逐渐由此演变成夔龙纹、龙纹。凤纹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鸟演变而来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早期凤纹有别于鸟纹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上扬飞舞的羽翼。因此,凤纹在青铜器中是最为美丽的纹饰。

2、神灵崇拜

青铜器纹饰中宗教意味最浓的是饕餮纹,关于饕餮有各种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它们是原始社会图腾观念的遗留;一是认为它们是祭祀鬼神祖先的牺牲,或引申为“助理巫觋通天地工作的各种动物在青铜仪器上的形象”。在上古人类心中,整个世界都充满着种种稀奇古怪的精灵,其中有的是人的命运的主宰者或者朋友,有的是专与人类捣乱的妖魔鬼怪。上古人类将种种自然的或社会的灾祸都归与妖魔作怪。驱除妖魔鬼怪是原始人的重要的活动之一。这种活动通常叫辟邪。如司母戊方鼎,它是以细密的云纹组成的装饰带衬托浮雕式的兽面纹主题,整体面貌以对称的狰狞兽面象征王权威严,是商末青铜器的代表作。

3、驱神辟邪

在商周的纹饰中,可以看到以神化了的动物食人的方式来辟邪。这种用图腾动物捕食怪物的形象辟邪,反映的是神与魔的斗争,又曲折的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抗争。虎食人卣,铜体作虎踞坐形,以虎后爪与尾为器的三个支撑点,而虎的前爪正有力地攫着一断发跣足的人,作噬食状,造型十分逼真生动。此卣形制复杂,显示铸造的高超技艺。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为了辟邪,反映“虎食鬼”的神话;也可以说是人兽相拥,人为作法巫师;还有的认为虎为神物,猛虎食人是“天人合一”。

4、装饰作用

青铜器中的自然物象多以变异的手段来表现,最常见的是云雷纹、涡纹和水波纹,这种纹饰曾被普遍用作填满所要装饰的环形装饰带及大面积的“地子”上,又被称为“地纹”。这种“变异现象”不仅表现出由原始先民传承而来的企图借助想象来超越现实的思维方式,也表现出奴隶时代由社会等级、权力意识激发出的幻想。立体式的、浮雕式的饕餮纹、夔纹等,衬托以线刻的云雷纹等各种底纹,构成繁密复杂的图案。强烈的宗教情感在青铜器上凸现,神秘诡异,气势逼人。

这种纹饰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制造工艺或者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引起的,同时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及社会的变革也存在一定的联系。青铜器纹饰的产生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聪颖、智慧的结晶,是体现人们美好心愿的依托物,是人们与大自然抗争、共存、达到“天人合一”朴素心愿的具体表现,他们用高超的铸造技艺,为我们留下象征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网格纹鼎夏网格纹鼎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此器为敛口、折沿、环耳,空心四棱锥状足,腹饰一周带状网夏网格纹鼎络纹,是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铜鼎。198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藏中国社会科学

夏乳钉纹爵高22.5cm,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棱足,腹部一侧有五枚横排乳钉,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精美的一件青铜酒具。爵,是一件酒具。寓意:加官晋爵、代表深情厚谊

司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

(jǐng)}而制的}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四羊方尊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铜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是一种饮酒用具。礼器。方口,大沿,长颈,高圈足。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重达34公斤。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设计奇特独一无二的造型,理当进入文物精品之宝库。

纹饰——

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

四角各塑一羊,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羊胸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肩饰高浮雕蛇身有爪的龙尊四面正中,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

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的恰到好处。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

3铸造工艺

四羊方尊被认为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大孟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

器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之事。

西周大克鼎,出自中国西周时期,其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该鼎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大克鼎腹内壁上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铭文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其铭文前段14行有阳线格栏,後段格栏制范时除去。铭文用笔厚重质朴,笔势遒劲雄伟,形体舒展、挺拔,虽用圆笔,也有其伟岸与雍容之态度。该件“大克鼎”出土于清末金石学和金石书法鼎盛时代,故其铭文书法在当时倍受推崇。

春秋莲鹤方壶(一对)【类别】:铜器、青铜器【年代】:春秋【文物原属】: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园出土【文物现状】:现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这两件莲鹤方壶原本是一对。

通高117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面木架垂直相交组成,长面位于墓西,长7.48

米,高2.65米;靠南的一面长3.35米,高2.73米。在木架中有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6个铜铸佩剑武士和8根圆柱承托住整个编钟,形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有246个。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三层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1件;中间及下层的也称为甬钟。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总量重达5吨,是中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编钟。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19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45枚钟上不仅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