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业科学・百年院庆专刊 2005,33(增刊):66~68 GuizhouAgriculturalSciences
[文章编号]100123601(2005)增刊2021120066203
贵州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现状
赵明坤,陈瑞祥
(贵州省草业科学研究所,独山558200)
  [摘 要]贵州对野生牧草资源的主要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6000多份标本和相关资料,整理评价了800余份资源,对野生牧草种质资源进行摸底,1984年对贵州草地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了贵州主要野生牧草资源。以后重点对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作了资源搜集、鉴定评价、栽培驯化及品种选育等系统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研究发展过程及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贵州;野生牧草;种质资源;利用现状[中图分类号]S540.24[文献标识码]ACurrentSituationofResearchandUtilizationofWildForageGermplasmResourcesinGuizhou
ZHAOMing2kun,CHENRui2xiang
(GuizhouPrataculturalInstitute,Dushan558200,China)
  Abstract:ThewildfoddergrassgermplasmresourceinGuizhoubeganinearly1980s.Theresultsshow:1.moreover6000specimenandtheirdataarecollected,800germplasmresourcesareevaluatedandthereare1410species,430genus,86familiesinwildfoddergrassandfeedplantsinGuizhou;2.theresourcecollection,identificationandevaluation,cultivationanddomestication,varietybreedingofforagegrassesandleguminousgrassaresystemicallystudied;3.therationalsuggestionareputforwardinthelightofutilizationandexistingproblemsofwildfoddergrassgermplasmresourcesinGuizhou.
Keywords:wildfoddergrass;germplasmresource;utilizationsituation;Guizhou
  贵州处于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斜坡地带,属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侵蚀残留高原,全境平均海拔约1107m,具有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全省大部分地区山岭纵横,沟谷深切,高山、丘陵错落分布,属于典型的高原山区。贵州地处亚热带,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具有高原湿润季风气候特点,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大部分植物生长旺季正值雨季,无霜期长。由于地势高、起伏大,水、热、光的再分配引起局部气候差异显著,形成了气候多样的特点,蕴育了丰富的野生牧草种质资源[1]和多种草地类型。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在贵州进行“饲用植物资源考察”结果统计:贵州经济价值较大的饲用植物仅禾本科和豆科就有260余种[2],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由于野生牧草在长期的自然选择条件下,形成了极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通过人工筛选,栽培驯化,可从中培育出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栽培品种,用于天然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设。如黑麦草、鸭茅等世界著名草种,均为野生种经栽培驯化和选育而成;我国20世纪50年代起就有对野生牧草筛选驯化而成栽培牧草品种的范例,如羊草、沙打旺、披碱草等。加强对丰富的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研究,培育出优良品种,是解决贵州不同生态气候区人工草地高产、稳产问题的重要途径。
收集了6000多份标本,鉴定、评价了800种野生牧草
种质资源,并由吴启进等编写出版了《贵州主要野生牧草图谱》,由此拉开了对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研究的序幕。《贵州主要野生牧草图谱》对800种野生牧草种质资源从形态特征、饲用价值和分布作出了初步评价[3],为深入研究贵州野生牧草种质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4年,为了查清贵州草地资源的数量、分布、质量、利用现状和潜力,贵州省农业厅畜牧局和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资源考察委员会南方草场资源调查办公室组织了贵州牧草研究所、贵州农学院和各地州市(县)畜牧局对贵州草地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基本摸清了贵州草地的主要类型、分布、草地植被组成成分和主要野生牧草资源。调查的野生牧草及饲用植物资源有86科430属1410种,并且优良牧草的种类十分丰富,仅禾本科、豆科牧草中优等和良
[3]
等牧草就有260余种,同时分析了小糠草、鸭茅、扁穗雀麦、百脉根、白三叶等部分优良牧草的营养成分,并由苏大学等编写出版了《贵州草地》。该书对研究和利用贵州草地资源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2贵州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
1贵州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初步研究
贵州对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2年,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了解各种牧草的生物学特性和饲用价值,贵州省科委批准了“六五”攻关项目“贵州山地草场资源开发利用与建设研究”,由省农业厅畜牧局黄天式主持,开展了对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初步研究。项目组通过多种途径
到目前为止,对于野生牧草资源,主要研究了禾本科和豆科,其他科的野生牧草研究较少。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贵州野生牧草种质资源,贵州省科委于1990年批准了贵州省“八五”攻关项目“贵州野生牧草种质资源利用研究”。该项目分两部分,即“禾本科牧草种
(由贵州省牧草科学研究所刘世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凡等主持实施)和“豆科牧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由贵州农学院朱邦长主持实施)。
 [收稿日期] 2005204215 [作者简介] 赵明坤(1972-),男,助理研究员,从事牧草栽培、野生牧草资源利用研究。
 增刊赵明坤等 贵州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现状・67・
野生禾本科牧草
1991~1994年,对贵州省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主要优良野生禾本科牧草种质资源进行了考察、搜集鉴定。共采集了151份野生禾草资源,共32属87种,其中,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有25属67种。建立了野生牧草资源一级圃,对表现优良的种质材料扩大建立二级圃,进行了栽培驯化、利用价值、生产性能以及利用方式等研究工作。筛选出苇状羊茅、扁穗雀麦、鸭茅、疏花雀麦和毛花雀稗5种可直接应用于生产的优良野生草种;在牧草育种上有突出性状的有毛花雀稗、剪股颖、苇状羊茅、狗牙根、中型狼尾草、长序狼尾草;可用于水土保持和建植各类草坪的禾本科草种有匍茎剪股颖、地毯草、狗牙根、假俭草、扁穗牛鞭草和苇状羊[4]
茅。为贵州草山草坡改良、草种组合、牧草育种及改善人工草地供草不平衡的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科学依据。
1991~1994年,贵州牧草研究所王承森等专门调查了野生毛花雀稗种质资源(资料汇编),收集10多份材料,分为普通毛花雀稗、黄色花药毛花雀稗2种,并进行了毛花雀稗的生理学和遗传学以及结实性和生产性能的系统研究,鉴定出毛花雀稗为专性无融合生殖材料C4植物,其结实性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调节日照长度或温度可以提高种子结实率。后来,唐成斌等又进行了毛花雀稗的栽培驯化工作[5],为这一野生牧草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1994~2004年,贵州省草业科学研究所开展了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品种选育研究工作。莫本田、吴佳海等采用系统选育方法,从野生牧草苇状羊茅资源中选育出2个品种[6,7],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黔草1号和黔草2号,实现了贵州牧草育成品种零的突破。2001~2002年,谢彩云等对贵州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剪股颖属草坪地被植物进行调查、收集、引种、分类鉴定、试种扩繁和综合利用评价,确认了分布贵州高原的剪股颖属植物17种,其中匍茎剪股颖只有一种[8],为这一优良野生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贵州地方草种资源,2003年,贵州省科技厅又批准了“十五”攻关项目“贵州主要地方优良草种选育及产业化研究”,进一步对野生牧草鸭茅、扁穗雀麦、毛花雀稗等优良禾本科资源作了生产性能及品种选育研究,这项研究尚在进行中。2.2野生豆科牧草
1991~1995年,贵州农学院朱邦长等承担了“贵州野生豆科牧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项目,对贵州省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主要优良野生豆科牧草种质资源进行了考察、搜集,共采集了豆科牧草种质资源标本360份,共8属32种,其中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有百脉根属、野豌豆属、车轴草属、葛藤属、小冠花属、黄芪属。对采集到的资源进行了栽培鉴定和初步评价,共驯化出5个牧草品种:地八角、百脉根、天蓝苜蓿、云南葛藤和窄叶野豌豆,分别用于天然草地补播、人工草地混播、水土保持和绿肥生产[9]。在对贵州省野生豆科牧草种质资源综合鉴定评价的基础上,贵州农学院又陆续对豆科牧草分属进行了系统研究,如黄芪属、百脉根等,重点对野豌豆属和葛藤属牧草进行了系统研2.1
究[10],作了野豌豆属的核形分析[11]、栽培驯化及经济价值的综合评价;作了葛藤属的栽培驯化及经济价值的综合评价[12]。为豆科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贵州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利用
多年来,贵州省在草地建设中采用的品种主要还是来自国外,对地方野生牧草种资源利用较少。对于野生牧草,主要还是以放牧或刈割的方式利用,人工栽培利用的野生牧草很少。在贵州丰富的野生牧草种质资源中,优良牧草种类较多,一些再生性强、适口性好、适应性强、产量高、栽培容易的牧草,在生产上利用较多,如:五节芒(黔东南地区有较长的栽培历史[13])、金荞麦、蕉芋、白花刺等,容易被农牧民自发栽培利用;而一些品质好、栽培性状明显、结实性强,容易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野生牧草,随着栽培驯化及育种等研究工作的深入,也逐渐得到推广利用,如苇状羊茅、鸭茅、扁穗雀麦、白三叶、野豌豆等。野生牧草资源的研究及开发利用,对于贵州草地建设,草种走向国产化、地方化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4贵州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研究取得的成效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工作,贵州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首先,基本摸清了贵州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家底”,主要优良牧草种类和分布,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对主要禾本科和豆科牧草资源进行了搜集鉴定和评价,栽培驯化出一批可供生产上利用的优良种质材料和品种,为这些野生牧草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在牧草育种方面,育出了通过省级审定的牧草品种2个,在草地建设和草坪绿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
5.1
存在问题与建议
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贵州对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研究,走过了资源调查、资源搜集鉴定和初步评价、优良种质资源筛选、栽培驯化及品种选育等研究过程,取得了很多成果,有了较好的基础。但由于起步较晚,科研投入不足,研究力量薄弱,导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目前大多是对禾本科和豆科牧草进行研究,尚有很多优良种质资源未开展研究,不能为野生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5.2野生牧草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野生牧草有其自身特点,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为适应不利的环境条件,往往结实率低、落粒性强、种子休眠期长、硬实率高,不利于种子生产及草地建设利用;其次,野生牧草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优良牧草种类较多,但在野生动物及家畜放牧选择利用下,优良牧草在天然草地组成成分中所占的比例较小;第三,人们对大多数野生牧草只是直观了解,从适口性、生长势来判断野生牧草的优劣,而无法了解野生牧草的营养成分、栽培及加工利用技术;第四,在长期的草地建设中采用的都是进口牧草品种,及相关职能部门在种草方面的引导也主要停留在进口牧草品种方面,忽略了地方野生牧草资源的利用;第五,在野生牧草资源利
贵州农业科学・百年院庆专刊・68・                 2005,33卷
用上缺乏相应的技术资料应用条件。
5.3野生牧草资源研究与利用的建议
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利用,是贵州草地建设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引进国外草种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等优点,但也有适应性和持久性差、受制于人等缺点,还有可能带来新型病虫害及恶性杂草造成生物入侵的危险。因此,只有加强地方野生牧草资源研究及开发利用,才能在草地建设及环境绿化中使草种逐步走向国产化,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安全性。
今后贵州省应加大对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力度,增加科研投入,广泛搜集优良种质资源,加强筛选、栽培驯化及品种选育工作,为野生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保证。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草地建设中应加强野生牧草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引导,促进地方野生牧草的推广利用,充分挖掘野生牧草的利用潜力,从而加快贵州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步伐。
[参
[1][2]
2000,10.
[3][4][5][6][7][8][9][10][11][12][13]
贵州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贵州省农业厅畜牧局.贵州主要野生牧草图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唐成斌.贵州主要野生优良野生禾草种质资源考察与搜集[J].中国草地,1997(3):31233.
唐成斌.优良野生牧草毛花雀稗栽培驯化试验[J].四川草原,1990(4):34237.吴佳海.高羊茅“9821”的选育与利用[J].四川草原,2002(4):222
26.
考文献]
罗天琼.苇状羊茅“91282”新品系品比试验报告[J].四川草原,
()20048:16218.
谢彩云.贵州剪股颖属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22(1).
张川黔.贵州野生牧草的引种驯化[J].西南农业学报,1996(4):69276.张川黔.贵州极有开发潜力的饲用植物[J].贵州农业科学,1998,26(4):9212.冉雪琴.贵州野豌豆属植物的核形分析[J].草业科学,1997,14(1):529.
朱邦长.贵州天然豆科牧草—云南葛藤的引种驯化[J].四川草原,1996(2):19222.
朱邦长.五节芒茎芽繁殖技术的研究[J].四川草原,1995(1):302
34.
苏大学.贵州草地[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向应海.草地建植与利用技术[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责任编辑:冯 卫)
(上接第65页)
100%,定名为变芥一号。用裂果性强的遵义竹桠油菜(芥菜型)作母本,与变芥一号杂交,统计F2裂果性分离比例,经过适合性测验,符合3∶1分离比例,表明弱裂果性状的遗传,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2
2.1
贵州地方油菜种质资源的利用
直接利用
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油菜主要有遵义白油菜、贵阳白油菜,1980年前,在贵阳、安顺、六枝等地,年种植
2
面积仍达0.5~1.2万hm。芥菜型油菜主要有筑26、遵义竹桠油菜、黔西牛尾巴、马尾油菜等,1980年前,在遵义、安顺、兴义等地,年种植面积仍达1.2~2.0
2
万hm。引种鉴选推广应用的主要有浠水白、安徽大花等白菜型油菜。
2.2可利用的特异种质
(1)多生苗:从“黔油388”品系中发现的变异材料,多生苗频率达60%~69%,系选97259和97236两个株系。
(2)高芥酸:平坝苦油菜,芥酸含量59%,与工业用油的芥酸含量标准(60%)接近。
(3)高油分:从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早熟白油菜中发现,经贵州省理化测试中心测定,得到含油量51%的一个株系87221。
(4)高抗菌核病:习水马尾丝油菜,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鉴定,菌核病病株率为7.4%,达高抗水平。
(5)高蛋白质:清镇竹桠油菜,经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测定,粗蛋白质含量为48%。
(6)强耐寒“:贵州小油菜”在0~5℃自然条件下鉴定,其耐寒性比同类型油菜品种强,叶片无一冻伤。
(7)长角果:江口大花油菜中发现,连续4年鉴定,长角果植株比例0.06%,角果长8~10cm,最长12cm,编号862366,但遗传稳定性差。
贵州油菜种质资源在油菜育种中的利用
(1)黔油双低2号选育[15][(Oro×安徽大花)×Altex,1998年止在省内外种植面积13万hm2以上。
(2)用甘蓝型油菜与地方油菜品种杂交选育了一大批中间材料,如黔油82213(西南302×石阡白油菜)、黔油8229(331×贵阳白油菜)、黔油82220(黔油9号×安徽大花)等。
(3)正在进行贵州地方油菜品种的DNA图谱的研究。2.3
[参
[1][2][3][4][5][6][7][8][9][10][11][12][13][14][15]
考文献]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油菜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一)[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油莱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
陶贵祥,陈静,杨晓.贵州油菜基因库的创建[J].贵州农业科学,1999(5):44247.
陶贵祥.国内外油菜引进品种在贵阳的适应性[J].贵州农业科学,19(6):39242.
陶贵祥.关于贵州油菜分类的讨论[J].贵州农业科学,1997(3):47250.
陶贵祥.贵州小油菜[J].作物品种资源,1997(4):47248.
陶贵祥,杨晓,陈静.贵州油菜地方品种生态型初探[J].贵州农业科学,1993(6):11215.
陈静,陶贵祥,杨晓.贵州油菜种质资源搜集利用和研究[J].种子,1999(2):266.
陈静,陶贵祥.贵州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资源鉴定[J].贵州农业科学,1999(3):24225.
陶贵祥,陈静,杨晓,贵州油菜地方品种品质性状的初步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94(4):25228.
陈静.贵州芥菜型油菜含油率与生育阶段的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J].种子,1995(4):25228.
陈静,陶贵祥,杨晓.贵州芥菜型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联度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1997(4):22225.
陈静,陶贵祥,杨晓.贵州芥菜型油菜生育期性状的遗传力及遗传进度初步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95(1):20222.
陶贵祥.油菜无融合生殖现象观察[J].贵州农业科学,1993(2):11213.
李大雄,攀琏,饶勇.黔油双低2号新品种选育[J].贵州农业科学,1996(3):125.
(责任编辑:高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