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时节的诗词
【篇一:二十四节气配上诗词太美了】
二十四节气配上诗词太美了 2016-04-30 05:37
这是由清华美院吴冠英教授手绘的《二十四节气》明信片,一起来感受春天的春意融融,也期待一年的风调雨顺,平安四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雨频霜断气温和,柳绿茶香燕弄梭。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繁多。
【篇二:古诗词名句】
11、七、古诗名句
描写春天: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描写夏天: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描写秋天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志远《天净沙-秋思》)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 王维《山居秋暝》)
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描写冬天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毛泽东《咏梅》)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杜甫)
赠别诗:
赠汪伦唐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励志:
《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哲理诗:
《题西林壁》宋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书有感》宋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思念家乡的诗:
《静夜思》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
《泊船瓜洲》宋王安
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山: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诗中水: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中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诗中长江: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诗中黄河: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4.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
对联
1.春联四副(二年级)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2.对对子(二年级)
天对地,秋月白,雨对风,晚霞红,大陆对长空,水绕对云横,
山花对海树,雨中山果落,赤日对苍穹。灯下草虫鸣。
3.风景名胜(三年级)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春风放胆来梳
4.自然景观对联(四年级)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5.名胜风景区名联四年级)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6.趣味对联(五年级)
地满红花红满地天连碧水碧连天(回文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数字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叠字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顶针联) 文化常识
1、东西南北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2、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4、花名歌谣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 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 歇后语:
芝麻开花——节节高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 巧用天时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梁山泊的军师------ 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 说变就变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篇三:诵读节气诗词,弘扬传统文化-】
诵读节气诗词,弘扬传统文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刚才我背诵的就是我们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歌。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我们的祖先还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并结合气候变化、生产生活、饮食养生、人与自然等,创作了很多谚语、格言,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更是将节气作为吟诗作赋的主题,创作了一首首精美的诗篇流传至今。
当下正值温暖的春天。在春季里,我们已经度过或即将度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现在就请六8班的同学们来吟诵有关这六个节气的古诗,欣赏古代文人借用“节气”这一主题的几首精美诗篇。
立春节气的古诗——
立春日
(南宋)陆游
江花江水每年同,春日春盘放手空。
天地无私生万物,山林有处著衰翁。
牛趋死地身无罪,梅发京华信不通。
数片飞飞犹腊雪,村邻相唤贺年丰。
雨水节气的古诗——
《春夜喜雨》
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惊蛰节气的古诗——
《观田家》
韦应物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春分节气的古诗——
《春分日》唐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清明节气的古诗——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谷雨节气的古诗——
《七言诗》清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一年有24个节气,以上是描写春季节气的古诗。在这个学期,我们六年级将利用广播时间,带领同学们学习更多有关的节气的古诗词,丰富我们的积累,传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