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妇女话语之演变
■朱芯瑜/北方工业大学
摘 要: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两性等级秩序尤甚。“男尊女卑”、“女子缠足”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妇女遭受剥削和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妇女思想走过了萌芽阶段。随着清朝末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先进知识分子展开了对中国妇女道路的探索,妇女的话语也随之逐渐发生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妇女的。关键词:中国传统妇女思想 萌芽 妇女 话语 转变
一、中国传统妇女思想发展概况中国传统妇女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妇女思想几经王朝更替、民族融合、内部战乱,以及政治、经济、思想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时而宽松、时而严苛以及宽松严苛并存交织的状态。但是总体上来说,从秦到清朝,男尊女卑思想观念朝着更严苛的方向发展了,在、“三从四德”之下,从强调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到极端强调妇女的贞德,从礼教礼仪演化为系统化、宗教化、制度化纲领,从宣传灌输理论到官方强制推行,从在上层贵族社会施行到全社会的普及实践,从道德规范演化成风俗习俗乃至生活方式,妇女也逐渐开始进行自我束缚,认同并内化了这种思想观念,使其上升为自觉自发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妇女思想根深蒂固。,妇女更多时候作为了传宗接代的工具。
明清时期,出现了李贽、唐甄、袁枚、俞正燮、李汝珍等人的反对言论,开妇女思想萌芽之先河,他们以发表言论、兴办女学、收女弟子、写小说等做法,反对歧视女性,倡导夫妇的平等地位,反对女子守贞,提倡众生平等、男女平等,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反对妇女缠足等。李汝珍不仅认为男尊女卑是人为造成的,是没有根据的,还通过小说《镜花缘》反对男子纳妾及算命合婚,主张婚姻中男女平等和女子参政,反对女子修容、穿耳、缠足等,对女子教
育、女子选举问题也多有注意。
[1]
114
随着中国传统妇女思想观念达到
顶峰,妇女的生活、角色也悄悄发生着改变。对中国妇女思想的启蒙,一方面得益于国外传教士对妇女的宣传,给国人介绍了西方总体妇女状况,如欧美女子的婚姻、教育、工作、社会活动以及自我意识状况,另一方面得益于走出中国的早期维新派如张德彝、王韬、李圭,他们将西方男女并重、教育平等、兴趣广泛、社交公开、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夫妻平等、妇女参政也不足为奇的状况介绍给国内,对中国男尊女卑、一夫多妻而不自知的普遍现象进行了抨击与驳斥。
二、中国妇女话语的转变过程清朝末期,清采取“闭关锁国”,与世界发展日益脱节,武器科技落后,官方机构和制度,社会矛盾和日趋尖锐。西方先进文化和各种思潮进入中国,在“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面前,知识分子在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时,也展开了对中国妇女道路的探索。在此过程中,中国妇女话语发生了转变。
第一,受中国妇女思想的启蒙和民族主义思潮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男性知识分子秉持天赋的思想,根据国外传入的达尔文进化论,解释禁缠足和强种的关系,将不缠足、兴女学与培养社会国家人才、强国保种联系起来,抱着提高妇女素质,培养“贤妻良母”的想法,使妇女具有智慧和知识,即可相夫教子,或宜家善种,最终达到国家富强。
在塑造“贤妻良母”的社会背景下,经元善自18年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女学堂——经正女学堂,设中西文两科,主要涉及《女孝经》、《女四书》、《幼学须知句解》、唐诗、古文、图画、医学等。到了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尤其女知识分子试图突破“贤妻良母”的教育目的,对妇女实行全面教育,以教育妇女成“完全之国民”,提出对于妇女注重进行“德、智、体”方面的教育,尤其重视女性的“政治法律教育、人格教育
与自治能力培养。”[2]
与维新派的妇女主张一样,妇女教育的内容虽然发生变
化,可还是未能摆脱“女子乃国民之母”
的思想观念。
维新派知识分子们的这些做法,虽朝着辅助丈夫实现国家富强的方向努力着,未摆脱封建色彩,只是维护资产阶级父权制的手段,但是探索中国妇女道路的可贵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妇女的思想。
第二,在自由主义思潮下,新文化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对妇女进行了又一次探索。辛亥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面对着尊孔复古的逆流,以胡适、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受到西方传入的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批判,指出妇女本质上是人的,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痛斥儒家之“三纲”,认为尤其“夫为妻纲”是妇女丧失自由人格的重要原因;他于1915年9月创办了《新青年》刊物,不仅刊登了其翻译的《妇女观》的译文,以及他发表的《欧洲女七杰》等在内的十篇文章,尤其胡适在《新青年》妇女专号《易卜生专号》上,发表了《易卜生主义》一文,并在《美国的妇人》一文中提出“超于良妻贤母”的教育主张,将妇女高度从维新派的“贤妻良母”提高到,鼓励重视妇女实现人格上的自由。知识分子们一起对妇女的相关问题进行宣传、探讨,以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著作《玩偶之家》中的“娜拉”角色,为旧式封建家庭中妇女争取的原型,探讨为了婚姻和爱情的自由出走后,如何解决随之而来的如经济方面等一系列问题,其中鲁迅在得出妇女真正的要实现经济、政治上的平等,而非出走家庭这么简单等思想,促进了妇女思想的发展。
第三,辛亥前后,中国早期无主义者使马克思主义妇女思想初步传入中国。无主义,顾名思义,主张消灭社会、国家、、家庭,即主张无政权、无家国、无阶级斗争的一种社会思潮。随着各种学说思潮涌入中
(下转第298页)
“三纲五常”“人的”《娜拉出走后怎样》整理时,教师需要设置与本章节教学目标相吻合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问题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是否符合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否讨论出具有一定意义的结论。案例讨论结束之后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总结归纳,这不但是对课程内容的梳理,也是在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有存在偏差,还需要教师进行纠正和引导。
(二)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
体验式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情景模拟,笔者在本课程的几个章节都设置了情景模拟,但是情景模拟法也需要特定的环境和场所才能完成,没有这些特定的场所,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比如在员工培训的模拟实践中,如果可以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可以运用更多种培训方法,实践也更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
(三)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较高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非常高,教师本身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才能够去设计好一次体验式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具有预见性,对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环节、操作流程、控制点、知识点进行提前安排。教师要能够设想到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有效地为学生进行指引。教师还应该利用恰当的语言、表情和肢体表达去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这些都(上接第114页)国,无主义也作为众多学说中的一种传入中国。无主义的宣传总是与男女平等结合在一起,在其主要刊物《天义报》上,对妇女思想多有提及,既有反封建反的提倡,也有对于马克思主义妇女思想的介绍,如在1907年,东京出版的《天义报》作为无主义的主要刊物“第16至19期上译载的《党宣言》的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以及该刊的《女子问题研究》中,长篇引述了恩格斯《家庭、私有
[3]
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部分章节”,中国早期无主义者先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成为首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到中国的人。其后《复报》以及法国出版刊物《新世纪》等,也相继对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作了零散介绍。
第四,在社会主义思潮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探索,以李大钊、陈
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所以
教师也需要不断去关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观点,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素质。
(四)学生知识面有待拓展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知识面对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影响较大。有的学生曾经去幼儿园实习过,或者有的学生关注社会知识、管理知识等,那么在进行案例讨论时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在分析案例时经常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较深,知识面较窄,就表现出对体验式教学的不适应,比如在无领导小组讨论时没有自己的观点,在进行角色扮演时不能积极参与,这些都给体验式教学带来了阻碍。
三、结语
体验式教学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幼儿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中刚刚起步,但是已经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欢迎。这种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模拟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身体会,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充分理解了幼儿园人力资源的规划、岗位分析、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内容。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方式不仅增强了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还培养了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对于学
生未来就业,走上工作岗位都是莫大的
帮助。但是,在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学校而言,需要提供能够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条件,对于教师而言,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升教学能力和积累教学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高校教师的努力,将体验式教学法在《幼儿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中不断推向成熟和深入。
参考文献:[1]王奕君.体验式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2]李燕.体验式教学体系探索性设计——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J].时代金融,2018(1).[3]刘嘉敏.体验式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中的模式构建[J].人力资源管理,2015(07).[4]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年会[C],2009(131-133).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院级教改项目,体验式教学法在《幼儿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6JG011Q)。作者简介:朱冬(1987-),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独秀、李达、向警予、瞿秋白等为代表,妇女和全社会民众联合起来,以阶级解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妇女思想,并通放实现妇女”的中国妇女论过各种方式将其广泛传播。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早期马克思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主义者,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妇女思想妇女事业的发展。广泛传播。辛亥失败以后,其从妇女作为传宗接待的工具,到下的妇女运动也受挫,各种思潮众说纷“贤妻良母”,再到“超于贤妻良母”的纭,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播“人的”,都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者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最早的介绍升,和妇女程度的提高。者,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分析理论来解决中国妇女问题,发参考文献:表了《战后之妇人问题》、《妇女[1]张莲波.中国近代妇女思想历与Democracy》、《现代的女权运动》等程(1840-1921)[M].开封:河南大学出多篇文章。此外,其他中国早期马克思版社,2006.主义者如陈独秀、李达、向警予、瞿秋白[2]陈文联.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等,对中国妇女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命运与现代路径[J].湖南师范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不断思考、发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2):134.表文章以及互相探讨中,提出了“中国[3]陈学明,秦博.经与权:中国传统女妇女离不开社会主义”、“劳动妇女性观与妇女生活的变迁[M].成都:四的是中国妇女重心”、“各阶层川大学出版社,2015:205.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