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描写霜降节气的诗句

描写霜降节气的诗句

来源:九壹网


描写霜降节气的诗句

【篇一:诵读节气诗词,弘扬传统文化-】

诵读节气诗词,弘扬传统文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刚才我背诵的就是我们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歌。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我们的祖先还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并结合气候变化、生产生活、饮食养生、人与自然等,创作了很多谚语、格言,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更是将节气作为吟诗作赋的主题,创作了一首首精美的诗篇流传至今。

当下正值温暖的春天。在春季里,我们已经度过或即将度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现在就请六8班的同学们来吟诵有关这六个节气的古诗,欣赏古代文人借用“节气”这一主题的几首精美诗篇。

立春节气的古诗——

立春日

(南宋)陆游

江花江水每年同,春日春盘放手空。

天地无私生万物,山林有处著衰翁。

牛趋死地身无罪,梅发京华信不通。

数片飞飞犹腊雪,村邻相唤贺年丰。

雨水节气的古诗——

《春夜喜雨》

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惊蛰节气的古诗——

《观田家》

韦应物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春分节气的古诗——

《春分日》唐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清明节气的古诗——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谷雨节气的古诗——

《七言诗》清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一年有24个节气,以上是描写春季节气的古诗。在这个学期,我们六年级将利用广播时间,带领同学们学习更多有关的节气的古诗词,丰富我们的积累,传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篇二:立冬的诗句】

篇一:立冬诗句

立冬诗句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紫金霜《立冬》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鲜欢。

诗说节气

立冬

作者:徐廷华《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6日 16版)

立冬,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之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冬季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此时草木凋零,蛰虫伏藏,农作物已收割晾晒完毕收藏入库,人们开始酿酒、腌菜,准备过冬。明代诗人王稚登有一首《立冬》诗曰:“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古人十分重视季节转换,作为四季循环终点或起点的节气标志,立冬格外受到关注。在当时的农耕社会里,劳动了一年的先民,往往会利用立冬这一天休息一下,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恤孤寡。”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朝大体相同。1937年立冬之日,正在抵御日寇的中国人民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募捐寒衣活动,唱着《三部曲》《寒衣曲》,那苍凉悲壮的歌声,闻之无不动情。沿街民众热烈响应,纷纷捐物、捐款。时间过去了70多年,当年那豪情满怀的场景,经历过的人还历历在目。 古代吟咏立冬的诗很多,从诗中亦可窥见诗人各自不同的心境和情怀。

三国时的曹操写过一首《冬十日》,诗曰:“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鹍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写曹操北伐乌桓归途中所见到的北方十月初冬的景色,“繁霜霏霏”“鸿雁南飞”,猛禽也都藏身匿迹起来,就连狗熊都入洞安眠了。农民放下农具不再劳作,收获的庄稼堆满了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表达了诗人南征北伐倍感艰辛的感受。

宋代范成大的《立冬夜舟中作》诗云:“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这首诗写在立冬夜晚的船中,描写诗人所见到的夜景,山头有打柴的樵夫点起的篝火,水底映照出渔夫点燃的渔灯,灯影随

着波浪晃动仿佛千重。在这寂静的立冬之夜,诗人感怀自己已步入老年。

同代诗人苏轼的《冬景》诗,写得别具一格,诗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写初冬之时,荷叶败尽,已无擎雨之盖;菊花残落,尚有傲霜之枝。在诗人看来,初冬的光景乃一年之中最佳。

值得一说的是,立冬也是腌菜时节,据说起源于周代。那时家家户户都有大菜缸,菘菜(大白菜)腌制一个月即可食用,“脆美绝伦”。唐人小说称,金陵士大夫家嚼齑菜,“响动十里人”。这多少有点夸张,但腌菜腌制得好,可口诱人,则是绝不虚谈的。篇三:立冬即事二首 立冬即事二首(一)

宋 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秋蝇

戴望舒

木叶的红色,

木叶的黄色,

木叶的土灰色:

窗外的下午!

用一双无数的眼睛,

衰弱的苍蝇望得昏眩。

这样窒息的下午啊!

它无奈地搔着头搔着肚子。

木叶,木叶,木叶,

无边木叶萧萧下。

玻璃窗是寒冷的冰片了,

太阳只有苍茫的色泽。

巡回地散一次步吧!

它觉得它的脚软。

红色,黄色,土灰色,

昏眩的万花筒的图案啊!

迢遥的声音,古旧的,

大伽蓝的钟磬?天末的风?

苍蝇有点僵木,

这样沉重的翼翅啊!

飘下地,飘上天的木叶旋转着,

红色,黄色,土灰色的错杂的回轮。

无数的眼睛渐渐模糊,昏黑,

什么东西压到轻绡的翅上,

身子象木叶一般地轻,

载在巨鸟的翎翮上吗?

这首诗所勾勒的画面,主要是用悲伤萧瑟的冷色调。诗歌的主要色调是昏暗灰色的,但是又不止一次写红色、黄色的木叶这样鲜艳的颜色。这种画面构建法可以用几米的原理来解释。在几米悲伤忧郁的画中,不会全用暗淡灰暗的颜色,而选择在一些意象上用浮夸的鲜色来反衬整个画面。如在《月亮忘记了》这本画册中,一些图片的主色调是暗淡无光的灰色,但总有如半轮鲜黄月亮来反衬这一凄凉。《秋蝇》中主要色调是土灰色,昏暗的。寒冷的冰片,苍茫的太阳光,衰弱的苍蝇,昏眩的万花筒等意象表现凄凉、萧瑟的气氛。也用红色、黄色很强烈的暖

色来反衬,使整个画面的悲剧色彩更浓,表现更沉重悲伤无奈感。

《秋蝇》的主角是秋天的一只垂死、颓败的苍蝇,但为了表现它的孤寂与濒临死亡的悲剧感,勾勒了很多的意象来烘托气氛。有无数枯死的树叶从树上飘落,以秋天树叶必定要干枯遗落的命运来暗示苍蝇即将死亡的讯息。表达一种无奈与悲伤。而且反复提到木叶,增加苍蝇的危机感。透过万花筒看到的本来是一个绚烂多彩的世界,但此刻却都是昏眩的颜色。迢遥声音是古旧的,钟磬的风是天末的,飘上飘下的木叶错杂的回轮,苍蝇在这样的环境中变得更加的僵木,被压抑着,被吞噬着。这些极具秋季特征的自然景象,象一根无声的琴弦,碰撞在秋蝇的心上,弹响它体内的疲倦与衰老,提醒它孤独的死亡命运。

这首诗在画面动静的设计上了也是很巧妙,全诗共有八个小节有一种静动画面交错的艺术。以主观的视角来看周围的环境,是透过窗户静静地各色木叶。接着就写窒息的下午,秋蝇无奈地搔着头搔着肚子这一很富拟人性的动作。然后又是静静地木叶,然后无边地飘落。再从静止的冰片、苍茫的太阳光过渡到欲散步而脚发软的秋蝇。一组一组秋天凄冷、灰色的静止景色,和一只低迷的秋蝇形成动静的完美搭配,来突显无力的动作增强画面静止的悲伤压抑感。

而诗人选择秋蝇这一意象来写是很特别的,一般的诗歌都会选择一些美好的事物来使得诗歌的和画面意境更唯美。秋蝇是向来被人忽视被人讨厌的意象,但是在这首诗中却是不同于其以往形象的描述。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不会记起平常对苍蝇有多少厌恶,只会在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中看到一只消沉、颓废、濒临死亡的可怜秋蝇。我们回去想象那幅画面、那种情感、那些无奈与深刻。这是一首很沉重也很深刻的诗歌。

参考文献:《望舒草》 戴望舒

《戴望舒诗歌的意象》 张建峰

《月亮忘记了》 几米

《忧郁的诗魂——戴望舒诗歌的美学特征》 谭德晶

标签: 文化

《秋蝇》是戴望舒早期创作的诗歌。诗歌所揭示的是在二三十年代中国黑暗浓重的大环境里,诗人如大部分正直而善良的知识分子陷人了时代的梦魔。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使诗人只能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秘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地朦胧的。《秋蝇》这首诗歌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私人抒情性质风格。他倾听着自己生命的律动,向潜意识和梦里挖掘种种体会和感悟,并一一展示开来,这诗通过对一只“秋蝇”死亡前的细致描述,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感悟、对时代的叹息。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和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我对这首诗的看法。

一.解读和内容分析

在诗中“木叶”一共出现了四次,也发生了四次形象的变化。开头的“木叶的红色, 木叶的黄色, 木叶的土灰色, 窗外的下午!”从结构上看,它们是分开一段段的,一句为一段,这给人清晰明确的感觉,也就是说,在苍蝇的眼里,还是比较清晰地感知木叶和它的颜色的,而这时的苍蝇听到死亡渐进的噩耗,开始慢慢地“衰弱的苍蝇望得昏眩”,只能“无奈地搔着头搔着肚子”。接着猛烈的秋风吹打着苟而残喘的木叶,“木叶,木叶,木叶, 无边木叶萧萧下”。无数的木叶漫天纷飞,急速落下。日薄西山,剩下“太阳只有苍茫的色泽”,玻璃窗遇冷结成了冰片,这些意象营造了秋天灰冷,萧瑟的意境,也渲染了苍蝇死亡前的悲冷的气氛。死亡的脚步更近了,这时苍蝇只能“巡回地散一次步”,因为它已经四肢无力了,“它觉得它的脚软”。接着“红色,黄色,土灰色, 昏眩的万花筒的图案啊!”苍蝇已经分不清眼前的一

切,只感知到木叶的颜色,眼睛昏眩看到的是“万花筒的图案”,一切重叠在一起,视觉越来越弱了。模糊的听觉依稀可分辨出是从远方传来的古旧的声音,但究竟是什么的声音呢?“大伽蓝的钟磬?天末的风?”这时苍蝇已经感觉到死亡的魔鬼已经抓住自己了,身体“有点僵木”,“沉重的翼翅”。最后木叶旋转纷飞,“红色,黄色,土灰色的错杂的回轮。” 成为了苍蝇记忆里的最后景象,也是诗人为这弱小生命的完美落幕。

二.艺术特色

1.象征的表现手法

纵观 《秋蝇》一诗虽然糅合了许多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无边木叶萧萧下”、“大伽蓝的钟磬”、“天末的风”、“巨鸟的翎翮”,但是我们读这首诗仍然可以感觉其浓郁的现代诗歌气息,原因在于这整首诗的情绪是现代的,其表现手法也是现代的。以象征化的意境和氛围传达感情,是戴望舒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秋蝇是诗人的象征,也象征着每个人,正如秋蝇一样,每个人都必然会面对死亡或者困境,诗人以秋蝇的视角细致描述了秋蝇在死亡逼近的挣扎心态,在象征层面上表现人在死亡前的孤独无助,痛苦绝望,麻木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另一方面,秋蝇的死亡也象征了诗人在那个繁乱,冷酷的时代,自我感觉趋向死亡的感觉。同时,将苍蝇安排在秋天这个季节来描述,其实这象征了作者的某种思想状态。秋蝇眼里的整幅秋景图是现实世界的象征,“这样窒息的下午”、“无边木叶萧萧下”、“玻璃窗是寒冷的冰片了,太阳只有苍茫的色泽。”“昏眩的万花筒的图案”这正象征了现代社会的复杂、繁乱。秋天是很多大自然生命走向死亡的时期,正如作者当下的时代,现实摧毁了许多单纯的理想,阻碍新希望的萌芽。秋蝇的死亡挣扎过程则是现代人生活困境,“衰弱的苍蝇望得昏眩”、“它觉得它的脚软”、“苍蝇有点僵木,这样沉重的翼翅”,这些都象征着现代人在那杂乱冷酷的世界里无奈地挣扎而最终只得屈从死亡,服从命运的悲剧。

2.意象美

《秋蝇》这首诗蕴涵了丰富的意象,营造了空灵幽远的意境,使诗歌洋溢着一种忧郁感伤的情调,同时,这首诗还糅合了许多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使其具有一种复古、迷梦的美。诗歌以“木叶”和“苍蝇”两个意象交互呈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艰难苦恨繁霜鬓,百年多病独登台。”中“落木”是诗人艰难苦恨的苍凉人生的寄托物。《秋蝇》中的“木叶”不仅是诗人情感的体现而且它是与秋蝇的生命融合在一起的。将两个不同生命的离逝紧密联系在一起,木叶与秋蝇两个意象的重合,目的在于揭示了生存的痛苦与生命的衰落。整首诗的意象朦胧,相互迭映贯穿,构成一个独特的悲秋意境,是诗歌透出阵阵萧瑟悲凉的气息。

3.独特的语言结构

诗人能在平淡的生活里发掘诗情,显示复杂微妙的情思颤动与飘然意绪,写出多元素、多层次的心理内容。诗人通过描述秋蝇的形象变化,表现了自己内心流动变化的心理过程,即对现实世界感到厌恶和无奈至慢慢走向屈从甚至死亡的心理。其语调是无奈又冷漠。使用重叠复沓的词语引起了读者的幻觉、联想与情感活动,情感细腻真切,丝丝情绪的描摹深入人心。这极具秋季特征的自然景象,衬托了苍蝇在死亡挣扎过程中的痛苦。虽然这只是秋天里的蝇,诗人却用了这样生动的笔墨,令人心里有微微的痛。

三.我的感受

戴望舒在《我的记忆》中说过“我的记忆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到处存在着,象我在这世界一样。”他在获得普遍生活规律的同时,还拥有自己特殊的精神追求,但是复杂而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难于实现,对生存的处境和理性的追求的悖论,使他常常迫使自己处

于生活和精神的边缘,走向极端。

读了这首诗,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诗歌悲伤的情感。诗人以生活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生命,揭示了他对生命的感受和思考,使我们无不为这只秋蝇的离逝感到淡淡的悲伤,这是我最欣赏这首诗歌的独特之处。我们常说:现实总是残酷的。当我们追求理想不可得,对现实不满又无可奈何时,我们也只能委屈去接受,顺从命运的安排。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活的困境,正如秋蝇要接受死亡一样,在所难免,但我们也应该相信逆境和困难终会过去,只要顺应社会和科学规律,希望和机遇总是存在的。

立冬诗句

立冬诗句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紫金霜《立冬》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归去须乘

【篇三:二十四节气七言诗20110702】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立春

2月3日~5日,太阳达黄经315度。“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回暖,万物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

2月18日~20日,太阳移至黄经330度。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7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但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3月21日~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分”是“半”的意思,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4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15度。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谷雨

4月19日~21日,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生百谷”,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

5月5日~6日,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万物生长,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也已进入夏季欣欣向荣的繁忙季节了。

小满

5月20日~22日,“满”,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5日~7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和夏种了。

夏至

6月20日~22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夏至前后,我国许多地方都进入了闷热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气温常常突破37℃。

也许是天气太热的缘故,古代作官的要放假,百姓们也都轻松一下。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礼志里的记载较为具体:“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是用来驱热的,而香囊则可压汗臭,用这两种物品纳凉消夏显得非常实用。

夏至来临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已进入梅雨季节,而梅雨天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少,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这天,把用菊叶烧成的灰撒在农作物上,作物就不会遭受病虫害,因为菊叶灰里含有一种杀虫的化学成分菊脂,它便成了古代的一种绿色“农药”。

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期盼。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为此“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因

为夏至半个月内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即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老天能及时下雨。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十分龙二十一雨,

石头缝里都是米”。

“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古人预防疰夏一般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天开始,有关“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风俗,近人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道:“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拦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

小暑

7月6日~8日,太阳达黄经105度,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2日~24日,此时太阳已达120度,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