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霜降的气候习俗与古诗词_霜降时节资料大全

来源:九壹网
霜降的⽓候习俗与古诗词_霜降时节资料⼤全

霜降为九⽉中,⽓肃⽽凝,阴冷凝露为霜。⾃此,⽩昼秋云散漫远,霜⽉萧萧霜飞寒,冬天已经在急迫地叩门了。⼩编整理了关于霜降的⽓候、习俗、古诗词_霜降时节资料⼤全,欢迎借鉴参考。

⽬录

霜降三候

⼀候豺乃祭兽 | 霜降之⽇“豺祭兽”,豺狼的豺俗名“豺狗”,霜降⽇杀兽陈列,古⼈说是“祭秋⾦”,也是别秋的⼀种仪式。

⼆候草⽊黄落 | 后五⽇“草⽊黄落”,⽊叶飘零,飒飒风⼲,冬天即将来临。

三候蜇⾍咸俯 | 再五⽇“蛰⾍咸俯”,咸是皆,俯⾸帖⽿的“俯”是低头,是卧⽽不⾷,就是冬眠。柿红

霜重柿红季节,柿树叶落光后,柿实累累,悬霜照采,如灯笼满枝,是为展⽰,显摆。柿⼦被简⽂帝称为\"⽢清⽟露,味重⾦液\",但它需被其他果实熏染,才能解涩,相染过程是交易,易为变化,更重要。汉代⾦币与柿饼形状⼀致,此种⾦就称\"柿⼦⾦\",是交易⼯具。柿之于市的关系,⼤致如此。

红颗秋

柿红季节,特别喜欢苏东坡“柿叶满庭红颗秋”句,在他之前,⽩居易有“桑条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张籍有“园红柿叶稀”,郑⾕有“柿繁和叶红”。

以上节选⾃《微读节⽓》(朱伟著)霜降习俗打霜降

《周礼》中记载,⼤司马但凡出师,都要对旗纛进⾏祭祀,称之为军⽛六纛之神。⾃唐以后,各个朝代都有旗纛之祭。

按古俗,每年⽴春为开兵之⽇,霜降是收兵之期。所以霜降前⼣,府、县的总兵和武官们,都要全副武装,⾝穿盔甲,⼿持⼑枪⼸箭,列队前往旗纛庙举⾏收兵仪式,以期拔除不祥,天下太平。

霜降⽇的五更清晨,武官们便会集庙中,向旗合⾏三跪九叩⾸的⼤礼。

礼毕,列队齐放空枪三响,然后再试⽕炮、打枪,谓之“打霜降”,⼜称“祭旗纛”,百姓观者如潮。习战射

《春秋感精符》有记:“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诛,以成肃杀之威。”古⼈为了顺应秋天的严峻肃杀,都在这个⽉操练战阵,进⾏围猎。

⾃从汉代以来,就在季秋之⽉讲习武事,操演⽐试射技,以进⾏赏罚,已沿袭成为惯例。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将其列为农家九⽉中的事宜——“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吃柿⼦

俗语有云:“霜降吃灯柿,不会流⿐涕。”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冬天就不会感冒流涕。

事实上,由于柿⼦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薄、⾁多、味美,深受⼴⼤⼈民的喜爱,因⽽就形成霜降时节吃柿⼦的习俗。

福建闽南地区,有谚语“⼀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柿⼦营养丰富,在霜降时节⾷⽤极是进补。送芋⿁

霜降,是秋天最后⼀个节⽓,⼈们⾮常重视,各地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顺,⽣活幸福安康。

霜降时节,⼈们会⽤⽡⽚堆砌成河内塔,在塔⾥⾯放⼊⼲柴点燃,⽕烧得越旺越好,直⾄⽡⽚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烧红的⽡⽚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

⼈们以这样的⽅式,辟凶迎祥。霜降诗词《⼭⾏》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云⽣处有⼈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花。

整⾸诗作者⽤⼀种轻快语调,描绘当时夏⾄时节,与端午节前后相连,随着时间流逝,⼊乡既要随俗,看⽼翁和孩童⼀起嬉戏玩耍,其乐融融,⼀⽚祥和景象。

《商去早⾏》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悲故乡。鸡声茅店⽉,⼈迹板桥霜。槲叶落⼭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诗之所以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般旅⼈的某些共同感受。

《霜降前四⽇颇寒》宋?陆游

草⽊初黄落,风云屡阖开。⼉童锄麦罢,邻⾥赛神回。鹰击喜霜近,鹳鸣知⾬来。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

霜降前后,⽓温骤降,虽未到隆冬,但已经是寒⽓逼⼈了,所以诗⼈才有了“颇寒”的感叹。此时,草⽊凋零,风云变幻,天地之间⼀派萧索。但诗⼈却并不悲观,盛衰是⾃然规律,有衰败⾃然会有“复燃”的时候。

《⽔调歌头·霜降碧天静》宋?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梧桐。起瞰⾼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醉与君同。

叠⿎闹清晓,飞骑引雕⼸。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豪⽓安在,⾛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挥⼿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

⽼矣真堪愧,回⾸望云中。

深秋的寒夜,⼀位六七⼗岁的⽼⼈,带病登城巡视,回望中原那⼀⼤⽚被⾦⼈夺去的⼟地,不能收复,南宋⼩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情沉重⽽且惆怅。

《⼋声⽢州》宋?柳永

对潇潇暮⾬洒江天,⼀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语东流。

不忍登⾼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妆楼颙望,误⼏回、天际识归⾈。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诗⼈在秋风凄紧的霜降时节登⾼临远,满⽬⼭河零落,万物萧疏,不由得勾起思乡怀⼈的愁情。这种愁情却⽆⼈可与诉知,更令⼈伤感悲戚。全词意境舒阔⾼远,⽓魄沉雄清劲;写景层次清晰有序,抒情淋漓尽致,语⾔凝练,⽓韵精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