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的教育故事

来源:九壹网


我的教育故事

自古以来,身为一名合格教师,其首要一条就是具有深厚而广博的学识。我们都知道,一名理想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那就是: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作为今天的老师,这一点尤为重要。新世纪已经来临,对于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意味着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界。 记得我在上高中的音乐欣赏课的时候,其中的一节课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欣赏,上课一开始,我首先用录音机播放了这支曲子,之后我接着向同学们提问——听了这首曲子的感受是什么?同学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回答说

紧张、震撼和威胁。紧接着我介绍了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的时间,以及创作背景——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这个时候我再次向学生提问 这首曲子刚开始刚劲沉重的四个音符代表了什么呢?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回答说,“向顿舛的命运挑战”“绝不向困难和障碍低头”

“勇往直前…充满了斗志”“……”。在这种氛围之下,我说出了贝多芬在开头所写的警语:“命运在敲门”。进而我边播放边讲解四个乐章一一第一乐章,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乐章,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

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最后,第一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在增大,音响在增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

讲完了传统的欣赏方式之后,我又引导和启发学生能否从我们自身的成长过程来探究这首曲子呢?希望大家从我们出生、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各个阶段来探讨这首曲子。经过我的指点诱导和提醒,师生共同归结出了——第一乐章以活跃的快板起头,就像婴儿从母亲的子宫走出,带着好奇、欣喜的神气;接着全部的弦乐器猛烈撞击奏出森严的命运动机:03 33 |1-|02 22 |7-|7-|这一动机发展出的惊恐不安,恰似婴儿离开熟悉的母腹,预示着要体验人生的各种酸甜苦辣,同时也提醒他:只有不断磨砺,才能真正“成人”。随着音乐激烈不安的气氛道出了婴儿初入世的恐惧 号哭(圆号)。在圆号的导引下,降e大调既像慈祥的母亲用柔

和的怀抱拥抱婴儿的亲情流泻,又像父亲用理性的谆谆教诲呼唤孩子起主导作用的精神因素——“灵魂”——的觉醒,——明朗欢快、情绪昂扬|5 1 |7 1|2 6|6 5|。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展开部开始一下子又带来了阴霾的气氛,就像孩子调皮、破坏的本性流露而引起成人世界的不满和生气;充满戏剧性的冲突,即道出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建设与放荡不羁的肆虐使人哭笑不得的生气和怜爱,又道出了幼儿内心充满热情与崇拜、理想与渴望,却又容易陷入困惑与懊恼、迷茫与沮丧的矛盾。再现部悲怆的哀怨宣叙就像在孩子遇到学习不顺的焦虑、人际关系不良的烦闷、相互攀比带来的心理失衡、对社会不良现象产生的心理困惑以及压力等等,历经沧桑的父母以及师长运用回忆、对比、向往等方法对儿童进行引导、鼓励、呼唤,使其“灵魂”觉醒。结尾部又一次掀起的戏剧性的浪潮(第二次展开),就充分表现了儿童“灵魂”的觉醒而呈现出的乐趣与欢呼。主部、连接部和副部的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强烈的力度对比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不正是个体幼年时期性情的真实写照吗? 第二乐章是活泼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用分节歌形式与变奏原则相结合而成为双重变奏曲,第一主题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拉出抒情且含有沉思的哲理性曲调,就像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对自我的认识、独立意识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社会化的需求以及融入社会等问题充满哲理性的思考;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然后转入c大调,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表现出个体由少

儿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它既是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宝贵、最富有特色的时期,又是人的心理结构重新组建的“暴风雨时期”和“危险期”——经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不断地关怀、引导、鼓励和呼唤等培育,逐渐显示出了思维的完善、思想的成熟、心理的稳定以及追求人生幸福的信心和勇气,进而转化成 为坚定有力的行动。

第三乐章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反映了个体经过身体、心理、社会的各种磨砺和家庭、学校、社会的陶冶逐渐走向成熟,并时时盼望试用“屠龙刀”而一举成名的欲望。但由于其心理及行为往往具有幼稚与成熟混杂,易在行动过程中产生卤莽行为,又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诸多规范和限制,小提琴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就是真实写照。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是青少年的发展趋势,一切艰难险阻必将在“狂风暴雨”洗礼中退却,光明和幸福必将在青少年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中来临。这时低音弦乐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赋格段,象征着以社会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为己任的青少年向生活宣战的信心与活力,震撼人心、点头称赞是必然的结果。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一开始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象征青少年已达到“成人”;后由弦乐拉出欢乐的第二主题,表现青少年欢呼自己终于寻找到了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以及主宰自己命运的欢乐情怀,这是由三连音组成的胜利狂欢舞曲。到

发展部的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好像是警告与教诲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有沿着崎岖道路不畏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一警告与教诲已在“成人”的个体意识与潜意识之中生根发芽,于是辉煌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预示着个体将会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争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由于我们面对的中学生,是以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对音乐感知和理解已经有了自我的感受和见解。因此,中学音乐教学只有不断诱导各个方面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才能产生对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共振,才能更好地达到音乐教育的总目标 审美教育。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特别的教育和教学的案例,讲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怎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怎么让学生从自身来探索和感受人的成长与发展,从而让学生去领悟,自己学会学习,自己去探求新知识。

大量的事实证明,现代的学生不喜欢那种古板、单一的教师,而是喜欢那些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教师。教师兴趣、特长的丰富性,将表现出教师自身人格力理的丰富性,同时会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这样的教师将会象一块磁石一般,牢牢地把学生吸引在自己的身边,真正能

培养出“自己的学生”。同时,广泛的兴趣、特长也会促进教师自己智能的发展,启迪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不仅仅要有一桶水,更重要的是需要有长流不息的一河水,这样才能更好的培育英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