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东—运城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探索实践——摘要:陈列展示作为博物馆的基本职能,是展现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求的服务平台。运城博物馆基本陈列“大河之东”,突出展览的原创性和地域性特点,城历史、有底蕴的文物资源和有格调的艺术情趣有机融合。关键词:原创展览陈展风格陈展设计运城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千万年间,河东沃野,薪火相续,点点燎原。运城是全省乃至全国的文物大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90处,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全市馆藏文物33万余件(套)。夏鼎商彝,琳琅满目;唐构宋瓷,点缀其间;大夏之盐,行销四方;圣贤名相,人才辈涌。运城博物馆,作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承担着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见证物以及教育职能。馆体建筑布局取“太极之意,星云之势,摇篮之形”,寓意着运城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基本陈列“大河之东”是植根运城的历史文化滋养,集合各类文化元素而形成的原创展览。一、精益求精,确立“大河之东”陈展风格精品展览的推出,要有特点突出、内容鲜明的陈展风格。如何将“大河之东”做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雅俗共赏、广受欢迎的时代精品,是摆在策展团队面前的一大课题。(一)运用地域文化基因,组合“大河之东”优质元素通过对“大河之东”的立意主旨、地域文化基因的系统论证,甄选出若干独特的文化优质元素,形成“大河之东”不同专题展的鲜活因子。筛选“一缕曙光”(垣曲世纪曙猿)、“一堆圣火”(西侯度遗址)、“半个蚕茧”(夏县西阴遗址出土)、“一座商城”(垣曲商城)、“一尊方鼎”(前庄方60阴周文全也是满足大众文化需力求实现有故事的运鼎)、“一席荒帷”(绛县横北倗国墓地出土)、“一处城址”(闻喜上郭城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4年度芮城清凉寺墓地、2005年度绛县横北倗国墓地)、“一池白雪”(运城盐池)、“一座唐塔”、“一处唐构”(芮城广仁王庙)、“一位圣人”(武圣关羽)等元素,形成了六个历史专题展和四个现代主题展的展览组合架构。(二)把握观众需求脉搏,明确“大河之东”展览定位观众满意度是评判博物馆陈展效果的主要指标。原创展览的策展人必须要明确两点:第一是知道自己有什么;第二是知道观众要什么。在“大河之东”展览策展之初就分析了主流观众的文化程度、艺术品味和心理愿望等因素,严格坚守着博物馆陈展的“特殊语言”。除了保持较高的艺术格调、丰富的文化内涵外,还兼顾通俗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三)号准展览创作脉搏,提升“大河之东”展览品位时代呼唤精品,观众更需精品。“大河之东”遵循“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创作要求,坚持高、新、远的标准,将运城厚重的历史底蕴、精美的文物展品和生动的艺术形式完美统一,整个陈列展览注重内容编排、空间安排、环境营造等艺术求真的要求,力求达到最佳、最优的展示效果,力争为社会和观众奉献上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四)激活社会教育功能,强调“大河之东”文化自信((泛舟禅师塔)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文明演进的标本库,是人们陶冶情操、接受艺术熏陶的场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以正确的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是博物馆搞展览创作的价值归宿。运城人常会自豪地讲起司马光、关公等历史名人轶事,可以背出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但却没有一个承载故事、佐证历史的综合平台。“大河之东”的推出,重在解决“运城历史有说头没看头”的缺环,意在激发河东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力求使观众不虚此行,让游客心灵触动。二、精心铺排,设计“大河之东”陈展内容陈展风格是博物馆展览的灵魂根脉。陈展内容设计,则是博物馆展览的源头活水。好的陈展内容设计不仅要有出彩的结构安排,又应有契合陈列主题的精美文物和让人“心明眼亮”的辅陈展品。“大河之东”陈列内容编排注重史物结合,以物证史,以特色专题展的陈列模式,呈现根祖文化、文物遗存、盐文化、河东名人、古代建筑、历史以及建设成就,形成了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地灵人杰、土木华章、条山风云等历史专题展和运城农业、工业、城建和文化等现代主题展。“华夏寻根”专题展分“人类远祖”、“文明之光”、“华夏之源”、“畿辅之地”四个单元,直观地阐述了运城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展现河东悠久的远古文明和生机勃勃的人类童年。史前时期的各类遗址、遗迹和遗存,倾诉着文明起源的筚路蓝缕;夏商周三代邦国遗珍,凸显运城作为畿辅之地的重要位置。“馆藏精品”专题展分“铜器精华”、“石刻荟萃”、“泥火精灵”、“翰墨流芳”四个单元,通过珍贵文物集中展示,直观再现了运城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珍贵的文物,饱含着文博人太多的挚爱与守望;凝结着华夏先民改造自然,争取进步的聪明智慧;更是人们不屈奋争,薪火相传的营养宝库。观众可以一窥运城青铜器、石刻造像、陶瓷、书画等精美文物,感受古代工匠精湛的制作技艺和高雅的艺术情趣。“盬盐春秋”专题展分“盐池变迁”、“百业俱兴”、“晋商之源”三个单元,主要展示“运城因盐而兴”的文化标识,加深观众对“千古中条一池雪”的认识。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写道;“解县附近有著名的解县盐池,成为中国古代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一个目标。”“地灵人杰”专题展分“千秋关圣”、“重臣名相”、“学苑文坛”、“艺林俊彦”、“河东望族”五个单元,从载入史册的2500余运城名人中,精选24位震烁古今的河东先贤,从不同视角逐一阐述他们在信俗、政治、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重要影响。这些璀璨耀眼的历史名人,构成了运城厚重人文华章的绚丽风景。“土木华章”专题展,选取运城有代表的重要古代建筑制成精美的建筑模型,借助美轮美奂的古建壁画,展现运城古建筑从隋唐到明清饱经风雨的沧桑历程,使观众一览河东大地禹甸名构的多姿多彩。运城的古代建筑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涵盖寺庙道观、衙署园林、木楼桥梁、民居宗祠,类别完整。“条山风云”专题展分“辛亥风云中坚”和“星火燎原河东”两个单元,陈列着一大批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他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忘我的精神,书写出波澜壮阔的红色河东故事画卷。观众从中可以感知先烈英勇无畏的家国情怀。具有现代气息的建设成就展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展同台展出,也是风格上的别样互补。运城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作物育种和生产方式不断改善。三四千年前,这里已开始盐业生产和金属冶炼,清朝末年的大益成纺纱厂开启了运城机器工业的先河。进入新时代,大运集团、运城制版、南风化工等企业龙腾虎跃转型发展,激活了运城工业的“一池春水”。作为艺术之乡的运城,高台花鼓、万荣笑话、蒲州梆子、绛州鼓乐,一颗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三、精琢细磨,丰富“大河之东”陈展色彩本着“精益求精、博采众长”的初衷,为了把做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地域特色的精品展览,我们在学习、研究、借鉴兄弟博物馆陈列经验的基础上,在多样陈列语言的使用方面也做了探索尝试。借用考古地层学,通过仰韶时期文化层到现(下转第19页)61“大河之东”集艺术欣赏性、物质实用性于一体,生动地反映了宋代人雅致的生活情趣和质朴清新的艺术风格。众所周知,“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在宋代被称为生活四艺,又称“四雅”。其中,香作为颐养性情之物,从皇室贵族、文人雅士到寻常百姓家,焚香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生活方式。北宋诗人陈与义在诗《焚香》中写道“明窗延静书,静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反映了古人极高的自我修养和生活品味。欣赏着这件生动逼真的青铜鹤香插,让人不禁翩翩遥想起了宋人“华灯初上书作伴,一线熏香境悠然”的悠悠生活场景。中国古代具有辉煌的造物成就,器以载道理念是传统造物文化中的一个基本原则[7],即器物设计不仅考虑优良的物质使用功能,同时也要体现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宋代文人崇尚淡泊宁静,提倡顺物自然,造物设计注重体现内心世界的修养[8],因此宋代造物风格独具特色,以简约为美,清新淡雅、质朴含蓄。例如,宋代瓷器的典型特点就是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这种古朴深沉、素雅简洁的风格至今备受世人青睐;宋代家具、服装也是以质朴取胜,具有典雅平正的工艺风格。香事清心,心物交融,这件宋代青铜鹤香插集仙鹤的灵动雅致与香霭的缥缈升腾于一体,可谓器以载道,物以传志,宋代人清幽恬静的气质与审美情趣从这件青铜鹤香插就可窥见一斑。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铜鹤香插既是实用的生活用具,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赏析这件宋代青铜鹤香插,研究其内涵及造物思想,可以古为今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实践,有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弘扬。———————————————[1]潘鸣皋、瓷海拾贝《拾贝斋藏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10月。[2]吴国钦《民间古代陶瓷收藏》,海风出版社,2008年7月。[3]龚世学《中国古代祥瑞文化产生原因探析》,《天府新论》2012年第5期。[4]郭俊峰、李铭《“立鹤踏龟”博山炉赏析》,《收藏家》2016年第11期。[5]王焕文《山东高青西汉墓出土画像石》,《文物春秋》2015年第4期。[6]张思齐《宋代———东方的文艺复兴》,《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7]易菲《试析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哲学基础问题》,《中华文化论坛》2018年第1期。[8]刘晓宏《心性的世界———两宋设计文化初探》,《大众文艺》2011年第5期。(作者工作单位:山东博物馆)(上接第61页)代耕土层的“陶片堆积墙”,向观众传递考古地层的年轮日记。采用场景复原,明代修筑盐池禁墙场景再现了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的壮丽画面;“关王故里”石雕牌坊、金刚须弥座、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匾额的场景布置,带人进入关羽由侯而王、由王而神、由神成圣的旅程;战争时期三打运城的场景,让人重温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新中国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不屈奋斗。使用多媒体触摸屏,打制石器的制作过程,让人了解华夏先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动创造;倗国墓地上层贵族的三维动画丧葬仪程,使人感受西周“分封制”的森严肃穆。利用全景画、人物雕塑组合,复原了远古西侯度人生活的自然环境、渔猎采集的生存状态。“江雪”半景画与人物雕塑共同构筑了柳宗元清高孤洁的精神操守,传递着诗人对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通过壁画复制,展现了东方14世纪宗教画的杰作、被誉为“东方画廊”的三清殿《朝元图》。布景箱、幻影成像等设计,营造了人与物交互的观展空间。为了充分调动观众参观的积极性,变观众被动参观为主动参与,华夏寻根专题展和盬盐春秋专题展设置了两个观众体验空间,增加了与古代历史、文化、考古、科技等有关的活动项目。(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运城博物馆)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