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印记栏目主持:徐立刚ImprintsoftheGrantCanal2019.2档案与建设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与可借鉴的国际经验黄杰(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后申遗时代如何做好中国大运河的文章,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项工作,需要从科学和文化的视角,提升我们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认识。同时,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决定了我们要用国际化视野、遵循国际法律和通行规则,借鉴其他世界遗产运河的成功经验,做好中国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这三篇文章。[关键词]运河文化历史时代国际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历史价值有专家对长城和大运河这两项中华民族的鸿篇巨制形象地描述:在中国的版图上,大运河和长城形成一个大写的人字,长城是中华民族挺起的脊梁,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对于这么一条在人类文明史上凝聚了中国智慧的文化遗产运河,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一部运河史,与中华文明史密切相关,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留芳篇章。中国大运河始开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畅通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繁荣于明清,历经千年积淀,底蕴深厚。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那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历史上的大运河通江达海、开放包容,不但交汇了江河之水,也融汇了各地的文明。因此,它对文明所作出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先从科学的视角看。作为世界历史上最早的集航运、灌溉、防洪功能于一体的人工开凿运河之一,中国大运河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以世所罕见的时间与空间尺度,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推动了农业文明时期人工运河的发展,取得了工业前土木工程和水利水运工程的杰出成就,是世界古代科学文明的一个重要样本。我们知道,世界上有500多条运河,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共有6条运河。运河遗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新拓展,除了中国大运河,目前还有5项国外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法国米迪运河、比利时运河等等。这些都是工业之后开凿的运河,历史仅有二三百年,无论从时空跨度、历史价值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科技含量来看,它们与中国大运河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在世界运河史上,中国大运河是开凿时间最早的运河之一,它延续时间最长,工程技术成就最高,流域面积最广,这就奠定了中国大运河在世界运河体系中的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过程就是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过程。再从文化的视角看。中国大运河自开挖至今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现在,在长达3200公里的大运河沿线,拥有1100公里27段的世界遗产河道和58处世界遗产点;大运河纵贯南北,连接8省35座城市和大量乡村,分布着京津、燕赵、中原、齐鲁、楚汉、淮扬、吴越等七种不同地域文化形态,以及园林文化、戏曲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众多文化类别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就像一条金丝线,将一颗颗璀璨的中华文化明珠串联起来。大运河直接联通到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凿大运河之前,中国的主干河流大多是东西向,文化具有封闭性,但大运河改变了这一格局,串联并孕育出一系列新文ARCHIVES&CONSTRUCTION
67
档案与建设大运河印记2019.2ImprintsoftheGrantCanal栏目主持:徐立刚化形态,深刻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延展空间,华夏文化因此呈现出多元的、包容的、开放的格局。某种程度上说,大运河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结束南北分离的局面,中国也从此走向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交融的时代,中国文明也走向了世界的舞台。虽然说,当今中国大运河的运输等功能价值日渐弱化,但大运河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则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彰显。中国大运河和“一带一路”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古代“丝绸之路”是当时中国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也是古代中国数次辉煌的见证者和承载者。“丝绸之路”的兴盛,离不开大运河的重要贡献。比如说,隋唐运河的开通,不仅为大唐盛世提供了重要支撑,更为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确立中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我们要将中国大运河建设成为世界级文化运河、经济运河、生态运河,不但是对古老运河文明的最好延续,也是呼应“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时代意义现在,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正在编制中,这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体现出宏大的国际视野和时代价值。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以来国家提出的首个文化发展战略,涉及区域广阔、涉及领域丰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从总体来看是东西走向的,如果在南北方向上有“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将完成中国的东中西相连接,南与北相呼应,对内对外相统一,文化、经济、生态相协调的全新发展战略大框架。大运河沿岸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也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内部发展失衡等问题,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涵相当丰富,包括运河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运河文化精神的弘扬、运河经济的新发展、运河生态文明的建设和运河沿线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命题。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既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以经济或科技或生态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发展战略及其格局,又丰富了文化强国的内涵及其载体,其文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及连锁效应值得期待。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探索推进中国东部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大运河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实68
ARCHIVES&CONSTRUCTION
意味着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报告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从历史深处流出的大运河,打通了文明水路,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以及中国与邻近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形成了大运河的精神内涵——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合作双赢、和谐共生的特性就是大运河精神的主旋律,这与世界各国所追求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世界运河,中国运河看文化。中国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完全可以为其他运河国家或运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城市如北京、纽约、阿姆斯特丹、莫斯科、曼谷、威尼斯、曼彻斯特、杭州等等都是运河城市,这些运河城市都面临着诸如运河生态保护与修复、运河遗产和非遗如何保护与合理利用等许多共同的问题。现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运河无疑可以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纽带和抓手之一。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可借鉴的国际经验中国大运河的世界遗产属性决定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必须树立国际思维,必须借鉴国际经验。自19世纪中叶以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沿海、沿江、沿河文化带建设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尝试,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包括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世界遗产运河带建设、美国伊利运河建设、加拿大里多运河管理和瑞典达尔斯兰运河旅游管理等。总结起来,有以下五点经验可供借鉴:(一)积极发挥对城市规划的指导协调作用阿姆斯特丹运河带之所以被列为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了这样的评价:“阿姆斯特丹运河带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规划一座新‘港口城市’的产物,体现了历史与城市的完美结合。”而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扩张也是这一历史时期同类城市发展中规模最大最均衡的。作为大规模城市规划的一个范例,它直到19世纪还仍旧为世界各地所参考。阿姆斯特丹运河的建造得益于市的统筹规划,体现了在城市规划方面的智慧。早在16、17世纪,荷兰就形成了主导的系统化空间规划体系,各级都要对所管辖的区域进行空间规划,规划一般由相应层级的部门制定,交付议会审议通过,具有法律效力。中国大运河沿线各城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需要借鉴上述国际经验,坚持整体规划、统筹推进与分大运河印记栏目主持:徐立刚ImprintsoftheGrantCanal2019.2档案与建设步实施原则,打破各自为政思维定式。协同建设需要河源点城市的扬州,可配合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活动,有协同的理念、改革的精神、国际化的视野,来谋划协在平时组织一系列世界运河城市文化交流活动,如世同、操作协同、推动协同。要从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界运河摄影展、世界运河非遗展、世界运河画展、世界整体定位出发,跳出原有行政区域看协同,高起点调整运河城市青少年交流节、世界运河城市音乐节、世界运完善发展思路,重构区域发展的大格局,科学重构要河城市高校体育节……这些与运河非遗、运河古城、素、产业、交通布局乃至区划功能,当接则接、当舍则《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享誉世界的扬州市歌)、国宴舍,进一步加强产业对接协作,杜绝“小循环”,做到错淮扬菜、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运河城市主题园艺永久位发展、互通有无、有效互补。要更加注重共享发展,展区),尤其是与流淌了2503年的古运河完美结合,将把“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理念会使扬州真正成为世界运河文化之都,以及向世界展融入到大运河文化带协同建设中去。示中国大运河文明,推动人文国际交流的一张金名片。(二)以法令形式保持运河本体和其他文化遗产(四)对旅游资源采取谨慎性保护性开发加拿大对里多运河保护很早就进行了立法,最大瑞典对达尔斯兰运河进行了整体规划,将运河沿程度地保护其历史原貌,严格要求沿岸30米内不允许线的风貌进行了全新打造,并且还制定了游船允许通进行任何商业开发。而阿姆斯特丹在保护遗产方行的时间,也就是每年的5—9月。而阿姆斯特丹面也始终坚持守旧原则,即将运河遗产完整地保留下面对过度旅游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新来,不轻易对城市布局进行修整。还颁布相关法酒店的建造,将邮轮停泊港口移出城市中心,大力推广令,对运河遗产进行保护,并加强管理。阿姆斯特丹东边及周边城市的旅游路线以分散客流量中国大运河沿线各城市应切实认识到法治管理对等等。为减少环境污染,加宽人行道路,划定新的自行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重大作用,共同加大车专用道等等,形成了成熟完善的自行车出行系统。对运河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投入和支持。在运河治理、为提供更便捷的旅游服务,还加快城市旅游信息一体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社区运行等各个方面充分运用法化建设,提供多种国际语言服务等个性化的安排。治思维和方式,将运河遗产的保护、展示、利用、监测、中国大运河沿线各城市在不破坏运河遗产和运河管理和宣传等活动纳入法治轨道,依法保护好、传承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规划建设沿大运河步道与美化好、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各城市应当严格遵守我国工程,形成大运河步道与运河古镇古村以及城乡旅游加入的有关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对公约履景点相衔接的路网体系,适应户外休闲运动的旅游新行情况进行持续监测与评估,积极履行有关国际公约趋势。大力发展“运河深度游”,以“水”为链,以“景”为规定的义务。应当推动建立健全地方和国家层面的运点,古城与古镇串联,文化民俗与旅游产品相融,人文河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法律管理体系。要素和自然要素相得益彰,景点赏玩与互动体验有机(三)大力开发文化衍生产业和品牌活动结合,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方位需求,增强运河文化对阿姆斯特丹市对运河沿岸的名人名园进行修游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文复,吸引游客。比如修复了最古老的木屋、安妮之家化体验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深度旅游发展新格局。等。为了宣传推广运河带,创立了许多大型活动(五)继续有效发挥运河的综合性功能吸引国内外游客。比如,王子运河水上音乐会于每年8对纽约成为世界级都市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国伊利月在王子运河举行,是荷兰最大的音乐节。阿姆斯特运河,在1860年代就完成了扩建。1918年,运河再度丹水上灯光节是著名的欧洲五大灯光节之一,水陆并扩建,并被纳入了纽约运河系统的一部分。扩建后,运进,精彩纷呈。河的深度达到4米,宽度达到37米,可以通行更大的船中国大运河沿线各城市应全面系统地挖掘、梳理只。改造后的运河至今仍然可以通行,虽然它的物流运历史文化遗存、古籍文献和历史档案等文化资源;通过输价值已经不如以往,但它变身成为纽约北部的水上消科技手段和增强文化体验感,使沿线文博景点“活”起遣场所,河面上来往着观光船只和快艇。同时,它也是来、“火”起来;要努力提升在中国举办了11届的世界纽约北部和西部一些地区的灌溉水源。再比如阿姆斯运河城市论坛的层次和国际影响力,争取将现有世界特丹,不但强调修建围堤、海堤、水坝等防洪排涝系统,运河城市论坛逐步上升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影响的高而且十分注重水利管理,在全国建立了水量调度和水情端论坛,成为世界文化领域的“达沃斯”;作为中国大运预报中心,形成覆盖全国、相当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系ARCHIVES&CONSTRUCTION
69
档案与建设大运河印记2019.2ImprintsoftheGrantCanal栏目主持:徐立刚统,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原有运河的水利工程功能。中国大运河的部分河段至今仍然在发挥包括运输在内的综合功能,如京杭运河在江苏有687公里,是整个水运主通道的黄金通航航段,占目前京杭运河通航里程的78.3%,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北运河和苏南运河。其中苏北运河共11个梯级,船舶密度、通过量、货运量均为全国第一,以大宗物资运输为主,船舶的大型化趋势比较明显,近两年运输结构调整明显,集装箱运输得到了迅速发展。保障经济的水运需求量很旺盛是京杭运河江苏段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保障产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一条苏北运河就承担了全省全年25%以上煤炭和60%矿建材料的运输重任,同时还以每吨公里0.041元的低廉运输成本为沿河实体经济创造了“第三利润”。与公路运输方式相比,年节约社会运输成本200亿元,在区域物资运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性作用。下阶段要进一步通过发展集装箱运输和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丰富货物(上接第82页)五、结语运输的种类,提升其运输能力;要做好环境治理和景观打造,既提升南水北调水源的质量,又能发挥运河主题旅游的功能。参考文献[1]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第18-19页。[2]陈桥驿:《中国运河开发史》,中华书局,2008年,第110-111页。[3]张金池、毛锋、林杰等:《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变迁》,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6-27页。[4]李泉:《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第56-57页。[5]吴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EB/OL][.2018-2-05].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20180205_1-14.htm.[6]黄杰:《以大运河文化带为核心的三大战略协同建设研究》,《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2期,第46-54页。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8]《明太祖实录》洪武元年四月甲子,“研究院”02/05/nw.D110000gmrb_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556页。特定的时代造就了特定的历史,特定的历史生成[9]《明史·地理志》三。了特定的时代文化。朱元璋从穷苦的凤阳走出,在两[10]《洪武实录》卷45。淮地区征战,在今天的南京建都,在自己的故乡兴建中[11]《明史·薛祥传》。都,这些构成了明文化发源地的基本图景和基本事[12]《探寻凤阳县明中都皇故城:近成罢建几遭拆除》,华实。明代的南直隶地区融合了帝乡出生地、祖陵所在夏经纬网,2012-07-19。地、早年活动地、征战崛起地、开国建都地等诸多明文[13]陈怀仁:《明中都规划建筑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地位》,化发源的元素,集中保留了明代文化发源地的诸多文《滁州日报》2012年11月9日。[14]《万历上元县志》卷10《人物志》2,南京市通志馆1947化遗产。同时,在这个地区发生的洪武大移民,特别是年,第24-36、1、37页。从这个地区起拔、出发向云南和贵州地区的大移民,至[15]曹树基:《大槐树的故事及明初大移民》,腾讯历史,今依然较为完好地保存了明初南京文化的风貌,成为2010年07月29日。明文化的异地保存所和展示所。凤阳—南京—云贵,[16]《明史》卷53载:选应天、浙江富民三千户,充北京宛、大构成了明代文化的一条文化走廊。基于这样的历史文二县厢长,附籍京师。化纽带,今天的安徽与江苏之间区域都市经济圈有着[17]《明史·太祖本纪》十四年九月朔,《明通鉴》卷7。经济和文化共建的基础,苏皖与云南、贵州之间的历史[18][20][21]郝正治编著:《汉族移民入滇史话——南京文化交流也将有助于加强两个区域的地缘联系。柳树湾高石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7、99、104页。参考文献[1][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杨品泉、张书生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导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6]《安徽省志·建置志》。[3]:《朱元璋与淮西集团》,《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3卷,2005年第6期。[4]柳英:《中都志》载:“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义。”[5]《中都志》载:“洪武七年,迁府治于凤凰山之阳,赐名‘凤阳’”。[7]张阳:《元明之际凤阳府政区演变及其原因》,《绵阳师[19][清]夏燮《明通鉴》卷8,《太祖实录》卷143。[22]葛剑雄:《移民之根》,《看天下》2011年第1期。[23]夏绍侯:《泰邑氏族来源略述》,《耐庵丛着》二集之四《泰县氏族略》(1930年)。[24]《洪武赶散》,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4592.htm?fr=aladdin.[25]高戬:《阊门寻根记》,古吴轩出版社,2011年。[26]曹树基:《洪武时期凤阳府的人口迁移》,《安徽史学》1997年第3期。[27]赵翼:《陔馀丛考》卷41“凤阳丐者”。70
ARCHIVES&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