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导读:本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很高兴来油溪小学给同学们上课,在上课之前陈老师有个问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题想问大家。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呢?为什么有这个志向?(生发言)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1 、谈话导入:看来,同学们都是有志向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立志”的故事。

2 、板书: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3 、鼓励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答:周恩来)

生: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看来同学们不关有理想,还善于思考。)

4 、简介周恩来。 谁知道周恩来的生平?(生反馈)

周恩来( 18 ~ 1976 ),伟大的无产阶级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创建人之一。原藉浙江绍兴, 1920 ~ 1923 年,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参与建立中国党; 1925 ~ 1949 年,献计献策,建立新中国;建国以后,担任总理,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1972 ~ 1975 年,晚年的他,仍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都了解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达哀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悼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指名认读。(请请小老师 , 生跟读,师正音。)

2 、书写友情提示。(老师发现同学们还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3 、理解词语。

疑惑不解、耀武扬威、衣裳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 1 至 5 节

1 、自学提示:同桌朗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读后交流体会。

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师旁白,男生伯父,女生周恩来。)

3 、你读懂了什么?(生反馈)

(二)学习课文第 6 至 8 节

1 、自学提示:默读课文 6 — 8 节,读后交流感受。

( 1 )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 2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2 .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正因为中华不振,这一条条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 ;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正因为中华不振,那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着什么,而大个子洋人则 ;

正因为中华不振,原本应该为妇女讨回公道的中国巡警不但 反而 ;

正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 但是只能 ;

3 、小黑板 出示补充材料:

(1) 上海外滩公园门口竟然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不准入内!”

(2)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3)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4)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4 、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作业:写话训练。

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交流后写下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三)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周恩来图片。

师:图片上的人,你认识吗?关于他,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崛”的写法,初步解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再读,并让学生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突出学习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2、质疑,自主提问

师:在预习课文之后,有没有仍然不懂的问题?

3、带着问题读或听读课文: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

引导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在有所发现或有感触的地方继续留下思考的痕迹。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挖掘有价值的问题,结合课文重点词句,加以解决。如: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引导如下: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6自然段,突出对话部分的朗读指导,体会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时的疑惑不解。

多媒体出示百年前中国贫民区和租界地照片,渲染对比,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现状,进一步感知“中华不振”。

读课文7、8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后的悲愤心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体会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

“中华不振”的现状,引发了周恩来怎样的思考?

读课文,讨论交流。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立下了怎样的志向?

分别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读,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在对比中,使学生感悟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激情齐读。

2、联系全文内容,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五、激励总结,拓展延伸

齐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六、综合性实践作业:回忆自己或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