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活动课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与实践

地理活动课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与实践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地理活动课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与实践

作者:石运礼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年第04期

摘要:该文通过对本校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初步探讨了研究性学习在地理课外活动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程序;案例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它只是一种学习,这种学习活动更多地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地理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许学生最后得出的研究结果没有多大的价值,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设计课题、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了对自然与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了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乐趣,增强了研究意识和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因此,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结果”。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它为学生创新意识、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拓宽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展示综合能力和多元智慧的舞台。

1.地理课外活动中研究型学习课题的界定

课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它的设置和选择恰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所以,我们在地理课外活动中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时,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1兴趣性原则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当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感知、记忆、注意、思维等智力活动指向或集中在研究的问题上,积极愉快地学习理论知识、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参加实践活动、进行课题研究。地理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上至宇宙空间、天文气象,下至地质地貌、土壤生物,内涵甚广,包罗万象,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如:学校生活垃圾现状的调查与研究、酸雨与环境、临沂市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研究等。把兴趣和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学生很快就产生了兴趣。 1.2现实性与可行性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题的现实性将使研究性学习更具有时效性,而课题的可行性将保障研究行学习的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选择显示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例做课题,给学生以亲切感。而对学生来说,来自身边、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更加熟悉、更感兴趣,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完成。例如,在“酸雨与环境”小课题中,我们设计了一下问题:1.测定身边的饮用水和河水是酸性还是碱性?2.什么事酸雨?3.酸雨是怎么形成的?4.酸雨对自然环境有何影响?5.酸雨对人类生存有何影响?6.酸雨在我国的分布状况?再如我们确定的”家乡河流的污染状况与治理”小课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访问有关人员等亲身实践获得了大量资料和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并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治理建议。这些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的研究课题,会使学生感到地理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时时处处有地理,既亲切可行又富有挑战性,学习兴趣大增,很容易地形成了研究动机。而且由于选择的课题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我们认为,对地理研究性学习适宜采取以小组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小课题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围绕课题中的主要问题展开研究。

以问题为中心的小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如下表:

3.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

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是完成报告、模型、论文、演讲等形式的作品。尽管这些成果所涉及的事物和所需要的知识绝大多数是在人类历史上已知知识经验的范畴之内,但是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他们要直接与活动对象接触、打交道,要自己寻找、发现结论,要自己动手涉及、制作……通向最终结果的道路要靠学生自己一步步地走过。在这样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提高了智慧。学生的活动是内外部活动相互交叉的,学生心理内部的情感、意志、兴趣、想象、创造等成分是经常参与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所以将评价、总结学生实践活动的标准局限于“作品”上,就完全背离了学生实践活动的特征和目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体验、经历、收获的一切,应该是我们所关注的。当然,成果也是重要的一项评价标准和内容。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学生加以观察,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既要总结收获和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让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4.几点思考

4.1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范院校的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在地牢里课外活动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了科学对于社会和人类进步的意义、价值,并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会了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学会了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逐步形成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起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4.2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品格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认真、扎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想法和研究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培养了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格。 4.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手机资料,进行分析和调查研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结论,并组织学生进行成果交流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所应有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的活动一小组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地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流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别人的意见、坚持自己的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会与人合作,例如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和共同合作等。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使学生学会在分工和合作同生活,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已经超过地理学习本身。 4.5培养学生具有研究和探究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渐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科学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提供的舞台要比课堂空间广阔得多,失败与成功的惊喜,尝试与探索的机会丰富多彩。通过开展研究型学习,学生对学校周边环境和家乡环境进行调查,不但使他们在社区这个舞台上显露才能,而且亲自体验失败与成功、尝试与探索,体现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读)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J].2002.5

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杂志”。2011年4月28 日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