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Inner MongoliaAgricultural University(Sccial Science Edition) 2014年第3期(第l6卷总第75期) No.3 2014(Vbl_16 Sum No.75) 伊壁鸠鲁哲学的本体论思想探究 ● 卢文忠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伊壁鸠鲁哲学是以原子本体论为根本内涵的思想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永恒运动论、虚空存在论、感觉准则 论、朴素唯物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原子本体论对解决“一”与“多”的哲学问题,为自然哲学注入了自由精神、增添 了本体论中的伦理内涵和奠定无神论的重要启蒙基础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 关键词:伊壁鸠鲁;本体论;哲学;原子;存在 D0I:10.3969/j.iSSiq.1009—4458.2014.03.032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4)03—0123—04 马克思曾评价: “伊壁鸠鲁的不朽功绩和伟大,在 超验性与实体性密切相关。事实上,传统西方哲学中的 2 可见,整个传统 于他并不把状态看得比观念更重要,也不努力维护它 所有问题都是源自于本体论问题。”l们。伊壁鸠鲁哲学的原则,就是证明世界和思想是某种 西方哲学就是本体论的“具体一总体”形态,是对世 可想象的,可能的东西;而这种论据和原则——它是这 界终极本体的形上之思,没有本体论就没有传统西方哲 点得到证明的基础,而且这一切又归结于它——仍然是 学。本体论反映了一代代哲人对世界与人之存在根基的 [自为存在的可能性】本身,这可能性在自然界的表现是 不懈追问和最高抽象。伊壁鸠鲁哲学作为传统西方哲学 原子,它在精神上的表现则为偶然和任意。”【¨伊壁鸠 在古希腊发展史中的思想智慧之一,也源自于探究本体 鲁可谓是古希腊哲学史上声名卓著的菜园哲人,他继承 论问题并建立在特定的本体论基础之上,在自己的哲学 了古希腊原子论者的哲学传统和基本精神,又根据哲学 研究中表达了关于本体论的思想,彰显了独特的本体论 思想的发展逻辑与希腊化开初的社会现实,独创性地提 内涵。(二)伊壁鸠鲁哲学与本体论 出了以原子本体论为核心和实质的哲学思想,成为古代 原子论哲学演进中的一大成果,为古希腊哲学乃至西方 哲学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哲学价值。 一哲学研究的本体,就是世界万物存在的根本依据和 绝对本质,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最高哲学范畴,对本 、伊壁鸠鲁哲学的本体论基础 体的哲学研究最终造就了与哲学形影不离的本体论。伊 本体论在西方传统哲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伊 壁鸠鲁作为古希腊哲学史上的一代哲人,同样对本体进 壁鸠鲁以自己的哲学方式涉入本体论的形而上学视域。 (一)传统西方哲学与本体论 行了独特的哲学思考和探究。伊壁鸠鲁虽然没有直接回 答本体论问题,也没有专门提出完整的本体论学说,但 “本体论作为‘第一哲学’,是整个传统西方哲学 他以自己的哲学视野和哲学范畴来表达了特定本体论思 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石,传统哲学对经验与常识世界的超 想,在特定的本体论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哲学理论。越,对超验及形上世界的迷恋,对逻各斯精神的信赖, 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原子论思 对统一性、总体性以及体系构造活动的追求,对概念辩 想,认为世界万物都由原子与虚空构成,世界的本原就 证法的推祟,都与传统本体论在理论实质上的抽象性、 是原子,任何身体灵魂、自然现象乃至神都是由原子构 ・收稿日期:20l4—3—29 作者简介:卢文忠(1985一),男,广东广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第l6卷,总第75期) 成的,原子成为事物的绝对的最初本原。因此,原子是 存在,原子才有了万物由以创生的直线运动与偏离运动 事物成为自身的“有形体的自动机”,事物也就是原子 的余地。“并非所有的物体都紧紧挤成一团坚固的物质, 运动所产生的复合物。 “我们看到的物体——不仅有生 充塞一切角落,因为事物当中存在着虚空……所以,存 命存在的物体,而且还有大地与星空的物体——由无限 在着一个不可触摸的空间、虚空和空无。如果没有虚 多不可分的、永恒的物体所组成。这些物体就是原子, 空,万物就完全无法运动……要是没有虚空,那么这些 由于自身的重量,在无限的虚空中用同样的速度垂直下 永不停息的运动就会停下来,或者说根本就从未产生过, 降。它们一旦稍微偏离自己的轨道,就发生碰撞,形成 因此物体静静地充塞了整个世界的所有角落。”l6 可见, 组合在一起的物体。由此,众物体和世界由于原子的不 从作为原子永恒运动的客观条件来看,虚空对于世界万 断运动而诞生,当然也解体。”l3 因此,世界万物无非 物的存在与生灭也具有某种本体的意义。因此,永恒运 就是原子在虚空中运动所构成的不同存在形态,整个世 界就是原子及其复合物构成的原子世界。概而言之,伊 壁鸠鲁哲学本体论就是原子本体论(或简称原子论)。 二、原子本体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具体来说,伊壁鸠鲁的原子本体论主要包涵了永恒 运动论、虚空存在论、感觉准则论和朴素唯物论的思想 内容。 (一)永恒运动论 伊壁鸠鲁指出: “原子永恒运动。”【4 作为世界的 本体,原子就具有运动的本性。在根本意义上,原子运 动不是源于外力的作用,原子运动的本性也不是源于神 灵的创造,而是它作为世界的本体决定了运动成为它固 有的内在属性,原子自身所具有的重量就是使得自身 直线下落的自因。这样,无数运动的原子构筑了整个世 界。伊壁鸠鲁本体论思想中的永恒运动论除了与德谟克 利特一致认为原子具有直线下落的运动方式之外,独创 性地提出原子还具有源于自因的偶然偏离运动。而且, 正是直线下落和偶然偏离这两种自因的运动使原子成为 万物存在与生灭的根本原因。 “原子碰撞振动会使其他 原子的直线下落运动发生偏斜,而偏斜运动又会使原子 间冲撞,原子的撞击则是原子结合生成事物的原因,也 当是事物分解为自由原子的原因。”l5 由此可见,永恒 运动论指出了原子的运动本性及其本体作用,没有永恒 运动,世界就无以形成也无法存在,整个世界的变化可 归结为源于原子及其两种运动而结合和分解的过程,永 恒运动成为世界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本动力源泉。 (二)虚空存在论 永恒运动固然是原子的本性,然而原子运动也需要 一定的客观条件,那就是虚空。原子本身是充实的不可 分割的,但原子之间并非如此。对此,伊壁鸠鲁既承认 原子的本体存在,也承认虚空的客观存在,正是虚空的 l24 动论与虚空存在论成为伊壁鸠鲁哲学本体论思想中的核 心内容。在这个意义上,伊壁鸠鲁哲学本体论就是“原 子一虚空”本体论。 (三)感觉准则论 与德谟克利特强调理性高于感觉相反, “伊壁鸠鲁 肯定世界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而要认识真实存在的根本 依据是人的感官接触客观事物而获得的感觉,感觉是判 断真理与错误的根本标准。”f 可见,伊壁鸠鲁从“绝 对遵从感觉”的认识论出发,用感觉、先存观念和情感 当作判别物体存在与主体认识相一致的真理标准,这一 立场既承认了作用于人体感官的客观世界,又指明了客 观世界与主体感觉的同一性,实质上这是对原子本体论 的一种认识论佐证,因为客观世界与人类主体都是原子 及其运动的产物,二者的同一性本身就源于原子的本体 性。 “他从可感觉的物体及其运动出发,作逻辑分析的 论证,得出不可感知的原子和虚空是宇宙的终极存在, 并推断宇宙的无限性。”fs 总之,伊壁鸠鲁哲学通过尊 重现实存在事物的经验论的准则学来确证原子本体,更 重要的是,感觉准则论为原子本体与伦理生活、本体论 与唯物论、哲学与现实、抽象与具体的相融相通创造了 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朴素唯物论 在伊壁鸠鲁看来,原子是经由运动复合成事物的最 根本的元素。 “元素是不可分割的、不变的,如果万物 没有全部被毁灭而变成虚无,那么当复合物分解以后, 它们都得以保持自己的性质,因为它们具有牢固的本 性,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们分解。因而,本原必定是不 可分的有形实体。”【9 可见,作为世界本体的原子是物 质性的,是有形体的物质存在。因此,由原子所构成的 万物理所当然也是物质性的,即便是灵魂和神也只是由 极精细的原子所构成,从而排除了任何绝对的精神力量 ●卢文忠伊壁鸠鲁哲学的本体论思想探究 文化 和抽象的理念世界,奠定了原子本体论的无神论基础和 唯物论基础,并最终以原子本体论来解决世界物质统一 (三)增添了本体论中的伦理内涵 世界本体是超越和凌驾人类主体的超验存在,似乎 性的根本问题。当然,伊壁鸠鲁把极其丰富的万千世界 是与经验事实意义上的人类存在和伦理生活最为遥远的 全然归结为原子,无疑带有了强烈的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形而上学范畴。然而,伊壁鸠鲁本体论所坚持的偏离运 和局限于古代哲人的天才猜测。 动、注重经验、强调感觉的哲学立场,无疑成为哲学积 极关注和联系人类现实生活处境的思想通道。事实上, 三、伊壁鸠鲁本体论的哲学价值 伊壁鸠鲁哲学以原子为根本范畴来表达了原子本体 城邦制度的瓦解所导致的社会不安以及晚期希腊哲学的 论的基本思想,继承了前人的哲学智慧,回应了本体的 伦理化倾向, “以伦理学为核心或归宿,哲学的主要目 1 这一切深深触 哲学问题,推动了古代的哲学启蒙,对古希腊哲学乃至 标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l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一)解决“一”与“多”的问题 事物存在的最高本体的“一”与具体形态的“多” 向来是古希腊哲学探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的重要形而上 学问题。在伊壁鸠鲁之前,早期自然哲学原子论如恩培 多克勒的“四根说”、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德 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都旨在解决“一”与“多”的哲 学问题,它们致力于在“一”的基础上解释“多”,又 力图在“多”中保持“一”的特性。 伊壁鸠鲁继承了早期原子论的哲学思想,提出原子 是世界的本体,世界万物之“多”都源于在虚空中永恒 运动的原子之“一”,既巧妙地描绘了“化一为多,寓 一于多”的世界存在结构,也区分了本原与万物的本性 差别, “只有当原初事物的本性与‘万物’的本性不 同, ‘万物’那可变和可毁灭的特性才能保存。”l1 因 此,伊壁鸠鲁用新的哲学范畴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从 而以原子本体论确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为万千事物 寻求了初始的单一本原和根本的存在依据。 (二)为自然哲学注入了自由精神 早期自然哲学所探寻的世界本体基本上是机械论和 宿命论的宇宙图景,无论是作为世界本原的“四根”、 “种子”抑或“原子”都遵循某种客观精神所安排的必 然性,任何物质存在都是这些本体元素在事先注定和无 法改变的运动中生灭变化。对此,正是伊壁鸠鲁在本体 论意义上用原子的偏离运动为这种宇宙图景划开了自由 的空间,打破了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的本体论界限,为 自然哲学本体论注入了自由精神。同时,这种自由精 神所指向的偏离运动是每一个原子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特 性,是以原子范畴来对现实个人的自我精神、自由意志 的本体论诠释。 “伊壁鸠鲁通过原子的偶然偏斜运动而 高扬了个体的能动性和自由意志。”u 动了哲人渴望和谐生活的道德心灵,推动了哲人把哲学 当成人们寻求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 “把哲学限定为寻 求达到个人幸福的途径,这是由伊壁鸠鲁以最大胆的方 式表达出来的。”l1 伊壁鸠鲁以自己的原子本体论为古 代本体论思想增添了主张以哲学的方式实现肉体的无痛 苦和精神的无纷扰从而达到幸福境界的快乐主义的伦理 内涵。 (四)奠定西哲无神论的重要基础 伊壁鸠鲁哲学本体论实质上是以原子为根本范畴的 物质存在本体论。从肯定性维度看,整个世界正是由 “有形体的自动机”所构成的物质世界,从否定性维 度看,整个世界绝非由神灵所创造的宇宙图景。这样一 来,伊壁鸠鲁从本体论意义上否定了神的绝对本质,凸 显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原子本体论的无神论精神,为启发 西方哲学的宗教批判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马克思 所说: “他是古代真正激进的启蒙者,他公开地攻击古 代的宗教,如果说罗马人有过无神论,那么这种无神论 就是由伊壁鸠鲁奠定的。因此卢克来修歌颂伊壁鸠鲁是 最先众神和脚踹宗教的英雄;因此从普卢塔克直 到路德,所有的圣师都把伊壁鸠鲁称为头号无神论哲 学家”。 当然,伊壁鸠鲁并没有完全否认神的存在, 他在原子本体论的基础上对神进行边缘化和伦理化处 理, “实质上,伊壁鸠鲁是用将神说成是道德象征、完 全不干预自然与人事的巧妙方式,主张与宣扬一种无神 论。”J 这反映了西方传统哲学企图调和哲学与神学、 理性精神与宗教信仰之间矛盾的一种尝试,为西方哲学 解决这一问题的后续发展创造了思想源泉和产生了重要 影响。 总之,伊壁鸠鲁无疑是在自然哲学原子论领域传承 和发展传统本体论的一代哲人,伊壁鸠鲁哲学本体论实 质上就是一种“始基本体论”,它“能从宗教神话的藩 125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第l6卷,总第75期) 篱中解脱出来,用某种物质性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 [4】【9][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著.马永翔等译.明哲言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原’或‘本体’,设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样 行录[的‘始基’构成的,是人类思维了不起的进步。”l1酬然 [5]【7][8】【1 5】叶秀山,王树人.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二卷: 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而,由于古代社会历史条件的,伊壁鸠鲁的本体论 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无疑是用经验加猜测的方法所形成的一种原始直观的形 而上学思想。对此,我们应该将其置于西方哲学发展的 整个历史进程中加以辨证的思考和批判,这会有益于深 [6】[古希腊]伊壁鸠鲁,[古罗马]卢克来修著.包利民等 译.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7. 入汲取伊壁鸠鲁哲学的内涵和智慧。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2. 【2】邹诗鹏.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J].江海学刊,2001(2). [3】【法]皮埃尔・阿多著.张宪译.古代哲学的智慧[M].上海: 上海译丈出版社,2O12. 126 [1 0]罗晓颖,吴小锋.菜园哲人伊壁鸠鲁[M].北京:华夏出版 社,201 0. 【11]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 [1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 3][德]丈德尔班著.詹文杰译.古代哲学史【M】.上海:上海 三联书店,2009.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60. [1 6]谢维营.本体论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续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