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通过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序列研究,我们可以知道随着年龄变化,被试的哪些心理特征发生了变化,或者说不同年龄组被试在哪些心理特征上存在差异。发展研究只能描述心理特征随年龄发展变化的情况,并不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引起了心理的变化,即发展研究不能对年龄间的心理变化进行解释。所以,我们必须引入新的变量,对心理特征在年龄上的差异作出解释。这就必须使用新的设计。一般采用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含准实验研究)。这些研究的目的就是确定可以对心理变化作出解释的变量,确定这些变量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确定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作用方式是否相同。发展研究与相关研究或实验研究结合,在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序列研究的每个测量点,不再单一地测量某种心理特征,而是使用相关研究或者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多个变量进行测量。将发展研究与相关研究、实验研究相结合,就可以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哪些心理特征发生了变化,同时,为这些变化提出可能的解释。下面分别介绍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一、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为了确定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关联程度而进行的研究。研究者不对研究的变量进行操作,只是将自然发生的结果作为变量进行测量。在相关研究中,很难得到因果的结论。在进行成人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先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变量,然后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在数据分析时,可以使用相关系数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如果是多个变量,可以使用偏相关系数,即控制其他变量,只考虑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两个指标可以解释两个变量的关联程度。两个变量相关系数越大,说明两个变量关联程度越紧密。对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可以进行统计检验,从而确定两个变量间相关是否达到显著水平。当我们知道两个变量间相关达到显著时,就可以对变量间关系进行预测。比如,研究发现,A型行为与心血管疾病存在高相关,我们就可以对两者关系进行这样的预测:A型行为得分高的人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A型行为得分会比较高。
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两个变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两个变量A和B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我们只能知道这两个变量间关联程度很高,并不知道这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A、B这两个变量关联程度很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A、B间存在因果关系,一种是A、B是共变关系。A、B间存在因果关系,可能是A引起B,还可能是B引起A,A、B关系在因果关系中是不对等的,但在相关研究的中,A、B关系是对等的,从这一点上看,相关研究是不可能得出因果的结论。A、B还可能是共变关系,即A、B同时受到第三变量的影响,它们都与第三变量高度相关,A、B间才有高相关,相关研究的结果并不能排除第三变量存在的可能。所以说,相关研究并不能得到因果的结论。在上面的例子中,A型行为与心血管疾病存在高相关,我们并不知道是A型行为引起了心血管疾病还是心血管疾病引起了A型行为,当然也不知道是不是A型行为和心血管疾病同时受到另外一个变量的影响。用简单的相关系数考察两个变量的关联程度的相关研究一般在研究的最初阶段使用,经过相关研究发现变量间的基本关系,并确定变量间关联程度如何,进而在后续研究中判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变量之间的高相关是存在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高相关系数是存在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随着成人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统计方法的进步,研究者也试图通过相关研究的方法,得到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探索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从相关研究中得到变量间相互作用方式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利用因果关系的特点,用统计的方法,判断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
比如,交叉滞后相关分析就是使用这种思路。我们知道,因果关系一般有这样的特点:当一个变量是原因,另一个变量是结果时,结果变量的变化总是滞后于原因变量,而且这两个变量存在着高相关,所以追踪测查变量间的相关可能会得到因果的结论。交叉滞后相关设计就是要获得变量自身和变量间随时间变化的相关系数,然后依据这些相关系数确定哪一个是原因变量,哪一个是结果变量。在比较相关系数时,有一个基本假设,如果是一个变量A引起了另一个变量B的变化,即A是原因变量,B是结果变量,那么第一次测量的A与第二次测量的B的相关程度,应该远大于第一次测量的B与第二次测量的A之间的相关,同时,因为原因变量的相对稳定,A的两次测量间的相关也会大于B的两次测量间的相关。
威利斯等(Willis,et al.,1992)利用交叉滞后相关分析的方法确定智力(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与老年人日常问题解决能力间的影响关系。他们首先在1979年测量了老年人的流体智力、晶体智力和日常问题解决能力,七年后,即1986年,再次测量了这些被试的流体智力、晶体智力和日常问题解决能力。结果发现,1979年流体智力与1986年日常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要显著高于1979年日常问题解决能力与1986年流体智力的相关
(Z=2.4,P<0.01);1979年的日常问题解决能力与1986年的晶体智力的相关要显著高于1979年晶体智力与1986年日常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Z=1.75,P<0.05)。两次测量间流体智力的相关是0.88,晶体智力的相关是0.70,日常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是0.42。可以看出,1979年流体智力与1986年日常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要显著高于1979年日常问题解决能力与1986年流体智力的相关,流体智力两次测量间的相关要大于日常问题解决两次测量间的相关,所以说流体智力可以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日常问题解决能力(Willis,1991)。
在相关研究中,证明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第二条思路是:根据已有的理论,事先假定自变量和因变量,或者假定变量间相互作用方式,然后运用统计的方法,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多重回归、路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在多重回归中,研究者确定一个因变量和多个自变量,然后通过数据考察多个自变量对一个因变量的共同影响程度和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大小,使用多重回归,还可以通过各个自变量来预测因变量。路径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是根据事先的理论,确定多个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方式,通过分解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得到变量间相互影响的方式。
下面介绍一项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得到变量间相互影响方式的研究(Borella &
Bozon,2002)。研究目的是为了比较抑制和加工速度在解释工作记忆年龄差异上作用,还希望确定工作记忆能否解释流体智力的年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加工速度可以很好地解释工作记忆的年龄差异,而抑制不可以;而且工作记忆可以很好地解释流体智力的年龄差异。图2-3是这项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
图2-3 某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
(引自Borella & Bozon,2002)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统计方法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或者找到变量间相互影响方式,但是变量间因果关系只能在理论的基础上,只能在诸多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统计方法只能判断研究收集到的数据是否符合研究者提出的假设,而不能真正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只有当一系列相互的相关研究结论趋于一致时,我们才可能肯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二、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与相关研究的区别在于:实验研究要对一些变量进行操纵,对另一些变量进行控制,然后观察其他变量的相应变化。实验研究中操纵的变量叫做自变量,研究者可以对这些变量的性质、数量进行改变。实验中除自变量之外,还会有一些无关变量影响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需要加以控制。如果不对这些变量进行控制,就会混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研究者在实验中加以控制的无关变量就是控制变量。未加以控制的无关变量就是混淆变量。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变量,是研究者操纵自变量后,希望观察到变化的变量。
如果实验研究中对自变量进行操纵后,其他无关变量都得到控制时,得到了因变量的变化,那么研究者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实验研究的根本目的。但是,在实验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数量远大于自变量的数目,实验研究的关键就是如何控制那些无关变量,从而得到确定的因果关系。可以说,控制无关变量的程度,决定了确定变量间因果关系的能力。被试间的个体差异是无关变量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在进行实验研究中为了消除个体差异的影响,往往采用随机化的方法,使分布在各个实验条件的各组被试近似相同,这样就可以控制由被试个体差异造成的无关变量。如果一个实验研究很好地控制了无关变量,那么得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比较可信。综上所述,实验研究有下面几个特点:
(1)研究者主动对某些变量进行操作,对这些变量操纵后,可能会引起被试其他变量(因变量)的变化;
(2)研究者必须控制一些变量,消除这些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3)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可以得到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4)为了消除被试间的个体差异,实验研究要随机地分配被试。
准实验研究也像实验研究一样,可以对自变量进行操纵,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观察因变量的变化得到因果的结论。但是,在准实验设计中,被试不是被随机分配到各个实验条件中,所以在控制个体差异产生的无关变量上,没有实验设计严格,对确定变量间因果关系的能力比实验研究要差。在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如果将年龄作为一个分组变量,那么因为所有被试的年龄是给定的,所以不能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各个年龄组,那么这时的研究就只能是准实验研究。
沙依提出,在成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主要有三种实验研究方法:比较实验
(age-comparative experiments)、干预实验(intervention experiments)、等成分分析实验(molar equivalence-molecular experiments)。
(一)比较实验
通过比较实验,可以探讨不同年龄组在某个变量上产生差异的原因。比较实验一般程序是这样的:首先确定需要研究的引起某项心理特征年龄差异的变量,然后对这个变量进行操纵,划分不同水平,再选取不同年龄组被试,对操纵后变量的各水平进行测量。考察变量各水平间不同年龄组的差异变化情况,确定这个变量在各年龄组产生差异的原因。
在比较实验中,关键是如何对变量操纵,将变量分成若干水平。如何将变量进行水平划分呢?首先,要根据理论或者前人的研究,确定使变量存在年龄差异的原因变量。然后,按照原因变量将变量划分成若干水平。
对变量划分水平,考察不同水平的变量年龄差异的变化情况。如果在变量的不同水平,被试间的年龄差异不同,那么就可能得到这样的结论:最初确定的原因变量正是导致变量间年龄差异的原因。
下面介绍一个研究来具体说明比较实验。比伦和博特威尼克(Birren & Botwinick,1955)研究被试在反应速度上的年龄差异是不是由于外周神经系统传导速度减慢造成的。他们假设,如果是由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造成了被试反应速度上的差异,那么,因为神经冲动从神经中枢到下颚、手指、脚的距离不同,所以反应速度的减慢对下颚、手指、脚三个部位反应时延长的时间是不同的。换句话说,由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造成了被试反应速度上的差异,下颚、手指、脚这三个部位的反应时的年龄差异应该是不一样的。距离神经中枢越远的地方,需要更长的传导时间,年龄差异就应该越大;距离神经中枢越近的地方,需要更短的传导时间,年龄差异就应该越小(见图2-4)。他们分别测量了下颚、手指、脚这三个部位的反应时。实验结果见图2-5,结果发现在下颚、手指、脚这三个部位反应时的年龄差异是一样的,所以,可以证明距离神经中枢远近并不能导致年龄差异,也就可以证明不是因为神经传导速度影响了被试的反应时。在这个研究中,反应速度是存在年龄差异的变量,假定的引起反应速度年龄差异的变量是神经传导速度。在这个研究中,
并没有按照神经传导速度对反应时划分水平,因为对同一个人来说,神经传导速度是相同的,无法直接按照神经传导速度对反应时进行操纵。比伦和博特威尼克是按照距离神经中枢的远近(下颚、手指、脚)对反应时划分水平,因为如果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了,青年组和老年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是一定的,那么距离神经中枢越远的地方两组的反应时差异应该越大,距离神经中枢越近的地方反应时的差异应该越小。研究结果是青年组和老年组在下颚、手指、脚三个部位的反应时差异相同,所以不能证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导致了反应时的年龄差异。
图2-5 身体各部位真实实验的反应时结果
(引自Woodruff,1988,p.44)
(二)干预实验
老年期很多心理机能都会下降,能否通过一种干预手段恢复某种心理机能,或者减缓某种心理机能的下降,这成为许多研究的目的。干预实验是为了检验某种干预手段是否有效的实验。在干预实验中,一般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干预,一组不接受干预,接受干预的组称为实验组,不接受干预的组称为控制组。实验结束后,通过考察两组被试的差异,就可以判断干预是否有效。
实施干预实验时要注意两点。(1)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在进行实验前是无差异的。为了达到两组被试的无差异,一般将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这样可以很好地消除被试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实验组的被试接受干预,控制组的被试不接受干预,
这应是实验过程中两组唯一的差异。控制组的被试不接受干预并不是说控制组的被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什么也不做。如果控制组的被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什么也不做,那么实验结果中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差异就不能说是干预造成的,而很可能是由于实验组“做”了某种活动,而干预组什么也没有“做”,即实验组成绩的提高不是由于特定的干预手段,即使换成其他的干预手段,只要让实验组被试“做”些什么,成绩都会提高。所以,对控制组的被试也要给予如实验组被试同样的活动时间,只是这些活动与干预手段无关。这样,最终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才可以解释为是干预措施的有无。
沙依等(Schaie & Wills,1986)对~95岁的老年被试推理能力和空间能力进行训练。这些被试是参与西雅图追踪研究的被试,沙依按照这些被试在1970~1984年间西雅图追踪研究中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能力变化的情况,对被试进行划分。对推理能力下降而空间能力没有下降的被试进行推理能力训练;对空间能力下降而推理能力没有下降的被试进行空间能力训练;空间能力和推理能力都没有下降的被试被随机分在推理能力训练组和空间能力训练组。这两组被试互为实验组,也互为控制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推理能力训练组的推理能力、空间能力训练组的空间能力都有提高,而且在推理能力训练组中1970~1984年推理能力下降的被试有60%的被试都恢复到了1970年的推理能力水平,空间能力训练组中1970~1984年空间能力下降的被试有48.3%恢复到了1970年的水平。
(三)等成分分析实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基本的认知能力都在下降,如反应时、记忆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执行的一些具体复杂行为的能力却没有下降。可见,老年人在一些基本认知能力下降的同时,应该存在一种补偿机制,这种补偿机制使老年人顺利完成现实生活中的复杂行为。等成分分析实验就是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复杂行为,找到老年人在各个复杂行为中存在的补偿机制。
等成分分析实验包含下面四个步骤。
(1)确定要研究的具体行为。这种行为的熟练程度是与年龄无关的,即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也可以熟练地完成这种行为。
(2)选取被试。这些被试包含不同的年龄段,在各个年龄段中都包含对这种具体行为熟练程度不同的被试。
(3)将这个具体行为拆分成一个个子成分,这些子成分可以保证这个复杂行为顺利完成。分别测量这些子成分,这些子成分的完成情况存在年龄差异。在这一步中,研究者可以将原本与年龄无关的具体行为分解为与年龄有关的各个子成分。
(4)通过分析具体行为的各个子成分随年龄变化的关系,找到这种具体行为的补偿机制是什么,即观察各个子过程,看哪些子成分得分随年龄降低,哪些子成分得分随年龄升高,哪些子成分得分没有变化。
萨尔特豪斯(Salthouse,1984)使用等成分分析实验,研究了老年人在打字行为中的补偿机制。他先将打字行为分成四个子成分:文字材料的视觉输入,将一个个单词分解成一个
个字母,将一个个字母转换成手指运动指令,执行手指运动的打字过程。打字行为就是重复这四个子成分,每次视觉输入文字材料的一部分,然后完成这部分打字,再视觉输入下一部分,完成下一部分的打字,以此类推,直至打完整篇文章。这四个子成分构成了打字的一个回合,对全部文字材料的打字是由多个打字回合组合而成的。但是不同打字员完成一个打字回合,打字的数目是不同的,完成的数目越多,打字的速度越快。因而,萨尔特豪斯又提出了影响打字的第五个子成分:每完成一个打字回合,打字员的打字数目。萨尔特豪斯分别对打字中的五个子成分进行测量,最后发现老年打字员每完成一次打字回合打字的数目要大于年轻打字员,所以虽然在有的子成分上老年打字员完成的效率不如年轻打字员,但是老年打字员的打字速度不低于年轻打字员。
2007-07-12 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