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填空(10分)
二、 1、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政治的需求。
三、 2、研究国际关系,必须学习和掌握两类知识:一类是经验主义的知识,另一类是
四、 概念与理论知识。
五、 3、国际关系理论学派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两派:现实主义和制度主义。
六、 4、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
七、 5、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17世纪的欧洲,《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签定标志着现化国际关系的雏形开始形成。
八、 6、国际非组织的早期活动主要集中于人道主义和宗教方面。
九、 7、对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来说,需要解决的最大安全问题是王朝兴亡问题。188
十、 8、任何国家的公民,只有在非常的情况下,才会允许国家在资源使用上自由行事,并且愿意接受对自身权利的必要的约束和。201
十一、 9、国际安全战略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十二、 10、就个人层面而言,传统观点认为,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天生所具有
的敌意与侵略本性。
11、国家对外决策大致可以用为两类:一类是宏观决策,另一类是微观决策。266
12、一般来说,实行干涉者通常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采取军事行,而是逐步升级。299
13、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实施需要得到冲突各方的赞同与配合。
14、 人类所面对的生态与环境大体上可以概括成三个方面:人口压力过大、资源消耗过度_
和生存环境破坏严重。393
15、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特大恐怖袭击事件,作为一个标志性事态,表明恐怖主义已构成一种极其严重的全球性威胁。425
16、民族主义所引发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民族自决的问题。491
17、中国在拥有核武器的第一天,就明确地提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观点。526
18、当代难民潮发生的原因中,种族或民族_因素最突出。546
19、“和合”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一个愿望,即和谐。576
20、西方文明的外向性与中国文明的__内聚性,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特点,很可能将继续存在。
21、威尔逊的集体安全论认为,集体安全不是反对特定的国家,而是反对威胁现状的任何国家。62
22、国家在国际互动中,权力既受到了削弱,又得到了扩大。118
23、建构主义认为,在当代恐怖主义的持续存在,靠的就是信念的支撑。174
24、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两难抉择,就是所谓的“安全困境”,最早是由赫茨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203
25、在国际关系中,军事力量常常构成外交的后盾。273
26、联合国是当代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它的最重要功能是维护世界和平。331
27、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资本流动的急剧增加,金融危机已成为一种频发的现象,这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大。379
28、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范围以环境为中心的政治斗争,我们称之为全球环境政治。413
29、难民潮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讲,是人的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所致。
二、选择题
1、(1919 )年威尔士大学设立国际政治系,标志着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A 1945年 B 1913年
C 1919年 D 1915年
2、古典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修昔底德、马基雅维里、卡尔、摩根索)
A修昔底德 B马基雅维里
C卡尔 D摩根索
3、新现实主义强调,在关键时刻,国家所最终关心的是(安全 )
A权力 B安全
C发展 D扩张
4、格劳秀斯首次提出调节国家关系应可采用的方法是(法律 )
A谈判 B外交
C法律 D武力
5、温特论证的三种无文化是(霍布斯无文化、洛克无文化、康德无文化 )
A霍布斯无文化 B基欧汉无文化
C洛克无文化 D康德无文化
6、西方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理论标准是(民主)
A人口 B军事
C经济 D民主
7、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实体,其构成的要素有(思想观念、自然要素、制度因素)
A暴力机构 B思想观念
C自然要素 D制度因素
8、单极格局中的霸权国家,它的唯一选择是(减少义务)
A增加资源 B减少义务
C进行战争 D国家解体
9、沃尔兹认为,权力可以为国家提供的利益有()
A保持自主 B增大行动自由
C获取更大的安全回旋空间 D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更大的影响力
10、对国际体系的认识与解释,最有影响力的是( 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 )
A现实主义 B女权主义
C自由制度主义 D建构主义
11、通常情况下,国家为安全采取行动可以有两种选择(增强自己的力量、削弱自己的力量)203
A派遣外使进沟通 B增强自己的力量
C削弱自己的力量 D 打击对方的力量
12、皮尔逊和罗切斯特主认为,主权国家利益一般来说,至少有三项基本内容( )213
A 确保自身的生存 B 保持自身在国际体系中的话语权
C 促进其人民的经济福利与幸福 D 保持其体系的自决与自主
13、下列属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有( )220
A 经济制裁 B 武器非法出口
C 网络攻击 D 生态环境
14、国家对外可能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 )260
A 文化渗透 B 观念传输
C 外交 D外交
15、在冲突中,参与者可能诉诸各种手段,包括( )246
A 外交谈判 B 经济封锁
C 文化渗透 D 全面战争
16、当代外交的主要特征有( )276
A 外交决策的集中化 B 首脑外交进一步发展
C 公共外交受到普遍重视 D 多边外交得到进一步发展
17、干涉主义作为一种,它所追求的目标通常有( )300
A 势力范围 B 军事优势
C 标准 D 民主制度
18、冲突解决的模式有( )323
A 世界联邦主义 B 集体安全
C 第三方介入 D 功能主义
19、联合国实现维和行动的主要任务有( )338
A 实现民主和平 B 维持世界秩序
C 监督落实已达成的协议 D 制止或遏制战争行动
20、经济战就是国家之间以强制性经济手段进行的政治对抗,大体可分为两类( )367
A 经济封锁 B 经济制裁
C 冻结帐户 D 断绝来往
21、霍默.狄克逊认为造成环境匮乏的原因有( )402
A 生产的发展 B 环境的改变
C 人口的增长 D 不平等的资源分配
22、为解决环境问题,联合国专门成立的( )进行协调管理
A 环境规划署 B 环境规划理事会
C 环境协调委员会 D 环境基金管理委员会
23、恐怖主义的表现中,比较典型的形式是( )
A 暗杀 B 劫持人质
C 爆炸 D 生化袭击
24、民族主义的本质属性有( )478
A 国家只应由一个民族组成 B 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
C 民族成员应忠诚于自己的民族共同体 D 希望成立的国家
25、在21世纪,对全球民族问题影响最大的是( )
A 经济发展状况 B 大国利害关系
C 人的意愿 D 民主意识传播
26、( )年1月1日,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并承诺履行该机构规约所规定的义务。533
A 1985 B 1991
C 1993 D 1984
27、在核禁试问题上,国际社会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508
A《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B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C 《和平核爆炸条约》 D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28、要使全球难民问题逐渐减少,并最终得到解决的条件是( )552
A 实现了全民教育 B 实现了和平
C 实现了经济发展 D 实现了的普遍价值
29、佩雷菲特认为,中国文明在近代落后的症结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 )562
A 生产力落后 B 封建专权
C 制度落后 D 对世界封闭
30、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国际战略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有( )579
A 开始进行改革开放 B 世界形势开始缓和
C 外国不再对我国进行封锁 D 国力大大提高
3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包括( )9
A 合作关系 B 冲突关系
C 双边关系 D 多边关系
32、新自由主义的基本概念有( )68
A 相互依赖 B权力均衡
C 合作 D国际
33、把主权界定为“统治公民与臣民的不受法律的最高权力”的是( )115
A 霍布斯 B 康德
C 让。布丹 D 基欧汉
34、构成的基本要素是( )169
A 是否有一支统一指挥的 B是否有高度形式化的协议
C 参与国是否希望遵守协议 D 是否有共同认识
35、现实主义与主义对国家利益的阐释认为,在当代,对任何主权国家来说,其利益应包括( )212
A 自利的利益 B 共享的利益
C 人民的利益 D 特定的利益
36、自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以来,大国之间的战争表现出来的明显特征是( )240
A 核武器的威胁在日益增大 B 战争的随意性在日益降低
C 战争的频度在日益降低 D 战争的破坏性在日益增大
37、在外交谈判中,为了实现尽可能高的要求,可能采用的策略有( )284
A 威胁 B 惩罚
C 许诺 D 奖赏
38、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有( )354
A 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B 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
C 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 D 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39、在21世纪,最能印证石油政治的现实主义特性的事件是( )378
A 对里海石油资源的争夺 B 对波斯湾石油资源的争夺
C 对波罗的海石油资源的争夺 D对天然气资源的争夺
40、非行为的恐怖主义活动有( )
A 奉行民族分离主义的恐怖主义 B“宗教”恐怖主义
C 恐怖主义 D “”恐怖主义
三、 名词解释
1、 国际关系: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2、 国际:即在国际关系的一定领域中汇聚了行为者期望的一组明确或含蓄的原则、规范、法则和决策程序。
3、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18年欧洲参战各方停战,签署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划定了欧洲各国的边界,承认各国的和享有的外交权力,规定不得干涉各国的内政,标志着现代国际关系的雏形的形成,这个体系,人们通常称之为威斯特伐里亚体系。
4、 权力均衡:是指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
5、 安全因境:这是赫茨关于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两难选择所提出来的,他认为,安全因境是一个结构性观念,国家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大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而把另一方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
6、 八国集团:在国际上简称为G8,是世界上几个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自1975年开始举行的经济、政治论坛,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的成员国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
7、 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总统针对神圣同盟干涉拉丁美洲的企图,提出了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但也不允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的主张,为美国干涉美洲事务确立了一个原则,即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
8、 集体安全:就是一批国家构成一定的安全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国承诺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于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强制性。
9、 生态战争:是指带有敌意地蓄意破坏别国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敌对国家的生态环境,给敌对国家造成灾难性后果。
10、 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逼近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
11、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68年以不扩散核武器为主要目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案文,1970年正式生效,有效期25年,1995年期满之际,联合国通过决议将其无限期延长。该条约一方面禁止核武器国家向任何接受者转让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或是协助、鼓励、诱导非核武器国家和地区生产或以其他方式获得核武器或核装置;另一方面禁止非核武器国家和地区接受、制造或以其他方式获得核武器或核装置。
12、 民族主义:是伴随着现代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既是指一种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亦是指一种社会运动。
13、间组织: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经一定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
仅限于主权国家。
14、对外:是为促进国家利益而为设计的超出国家边界的明确或不明确的行为,这种设计所确定的优先性构成了国家在特定局势下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行动的指导方针。
15、经济战:是指国家之间以强制性经济手段进行的政治对抗,可分为两个范畴,即经济封锁与经济制裁。
16、第三方介入:是指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冲突的解决,其解决形式包括安抚、调停、仲裁和判决。
四、问答题
1、“民主和平论”的理论推理是什么?
答:(1)战争费用是公民以鲜血和财富来支付的,民主制之所以不情愿进行战争,是因为它们必须向公民负责。(2)在民主国家,有战争风险的对外决策是公开讨论的,这意味着战争的代价对于公众和决策者来说都是敏感的。(3)民主制政治结构的特征,诸如行政选择、政治竞争和外交决策过程的多元性,具有制衡作用,会使国家受到较大制约。(4)民主制的政治文化,诸如民主规范、惯例、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等,最终会使适用于国内的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适用于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总之,“民主和平论”的基本逻辑也许可以概括成这个样子:理性的人可以组成理性的国家,而理性的国家则可以组成理性的国际社会。
2、 解决国际冲突的模式有哪些,请简单评述?
答:如何通过国际组织解决国际冲突,或者说如何看待国际组织的作用,国际关系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世界联邦主义是有关国际组织运作的最激进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要促进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和谐,就必须自愿地拆除国家主权的藩蓠,按照联邦与民主的原则,实现权力的集中化。换言之,世界各国应通过法律程序,在全球层面上建立一个世界。这个可以降低乃至消除战争,促进人类的幸福。(二)、集体安全的提出是出于这样一种假定,即单个的民族国家在国际范围内常常不能实现自己的安全,因此需要依靠某种国家的集团,这样就提出了相对个体安全而言的集体安全问题。所谓集体安全,就是一批国家构成
一定的安全共同体,诸如同盟、条约组织、国际组织等,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国承诺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于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强制性措施,诸如经济制裁,必要时则实施军事制裁。(三)第三方介入是指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冲突的解决,其形式包括安抚、调停、仲裁和判决。按照这种模式的假定,由于国际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傲慢、自大、不理性、不信任和不沟通,因此国际组织可以作为冲突方之间的调节者或第三方,发挥促进和平的作用。作为冲突的一个非参与者,国际组织可以澄清问题.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消除紧张气氛,促进双方的理性对话与沟通,甚至可以解决争端。(四)、
功能主义认为,通过加强国家间功能性的、非政治性的契约关系(联盟),可以最有效地推进世界秩序。针对无的国际体系所导致的冲突和竞争的国际关系,功能主义者试图通过关注人类的共享的需求来建立全球性的休戚与共。
3、 造成难民潮的原因有哪些?
答:难民潮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讲,是人的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所致。这里所说的
环境,首先是指社会环境,其中包括国家领土的变更,政权的更迭,社会、民族冲突所导致的和战争,政治和宗教等;其次是指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这种变更会间接地导致政治和社会冲突,最终使人流离失所。当代难民潮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种族或民族
因素居最突出的地位。还有经济方面的因素,生态原因等。总之,造成当代难民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一种原因比较突出,有时是几种原因共同起作用
4、比较中西两种世界主义文明有何区别?
答:比较中西两种不同的世界主义文明,我们可以看到,其演进模式是有很大差异的:首先,中国文明足先有一个边缘不定的“天下”,再以华夏文明的教化力量吸引周边的文化不断内聚,而西方文明则是由中心点即西欧向外扩张。其次,中国文明的内聚主要是靠非宗教的精神力量,而西方文明的扩张则既靠宗教力量,只靠包括暴力在内的物质力量。这两种模式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前者实现了最大的民族融合,而后者却在向世界推进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引发了无数的战争身冲突。
5、生态环境问题为什么会引起国际冲突?
一般来说,可能导致冲突的生态环境的改变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生存空间的改变,另一种是生存资源的改变。生存资源的改变对国家间的冲突通常有直接的作用。生存空问的改变对国家间的冲突通常只有间接的作用,即它有可能改变某些国家的生存资源的状况,并进而导致国家间的冲突。可能导致人类社会冲突的生态环境问题,霍默一狄克逊
称之为“环境匮乏”他认为造成环境匮乏的原因有三个:(1)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指人类造成了可再生性资源数量与质量的下降,其速度快于自然再生的过程;(2)人口的增长,这种增长使得人均自然资源越来越少;(3)不平等的资源分配,这种分配使得资源集中于较少人口的手里,而使其他人更感资源匮乏。这三个原因总和起来,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景象:自然资源的质与量的下降。缩小了资源的蛋糕,人口的增长使得每个人只能享有更小的份额,而不平等的资源分配,意味着某些人可以得到不合比例的较大份额。正是这种不合理的分配,引起了国际间的冲突。
6、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1)以宗教极端势力为背景的恐怖主义很可能出现较大的上升趋势,而这种恐怖主义的破坏性和杀伤性是不受制约的。(2).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超级恐聆主义”,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现实威胁。(3).恐怖主义组织正日益形成一个全球的网络,这种网络
没有权力的中心,而只有不同的节点。与这样的“网络恐怖主义”进行斗争,对各国将是更大的挑战。
7、民族主义能解决民族问题吗?
从现实政治实践看,以民族主义为原则解决民族问题,很可能会使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毫无疑问,民族主义是一种向后看的原则,它唤醒人们的民族历史意识,其结果往往会揭
开历史的伤疤,激起人们的民族情绪.这种民族情绪作为历史积淀下来的东西,在风
乎浪静的情况下可能安然无事,但一旦被搅起来,则久久不能平静。这种心理上的东西,无论军事
手段还是政治于-段都是难以解决的。所以,无法以民族主义来解决民族问题。
8、怎样看待核武器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在冷战时期,人们最担心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打一场核大战。事实上这场战争没有发生。在这里有两个根本性原因。从主观上讲,大国之间不存在这样做的动机,因为和平与合作更符合它们的利益。从客观上讲,无论哪个国家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都会使自己遭到无法承受的报复。这样说来,核武器的惟一用途就是进行威慑。所谓“威慑”,就是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可是在实际中,核威慑同样也没能发挥作用。所以有国家提出来进行核裁军,以避免在核武器上的过度投入导致经济的威胁。就未来的走势而言,情况大概只能是这样:如果国际关系能有本质的改变,国际对抗能够逐渐减少,相互具有敌意的国家能够逐渐建立信任关系,核大国就能逐渐改变使用核武器的意愿,并最终开始彻底消除核武器的进程。当然,这将是一个十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9、国家以冲突战略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
在冲突中,参与者可能诉诸各种手段。外交谈判、经济封锁、文化渗透、军事威胁、局部战争乃至全面战争,都是可能的选择。一种手段不行,人们往往就会转而采取其他手段。一开始多数是采取和平手段,诸如外交手段。军事手段往往是最后的选择。全面战争是不多见的。
10、影响国家对外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国家对外的因素可分为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地理因素、国际互动因素以及国际体系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人口规模、民族构成、经济现状、军事能力以及国内政治的影响等。
11、霸权主义者的干涉行动通常会采用哪些方式?请简单评述。
为了使干涉取得合法性,霸权主义者通常会采取几种形式:(1)千方百计取得联合国的同意,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进行干涉;(2)绕开联合国,以其他国际组织的名义进行干涉;(3)制造合法性理由。诸如打着“道义原则”的旗号进行干涉,或是利用历史上的所谓“正义战争”传统来为自己的干涉行为辩护。这三种做法,前两种只是为干涉行为找遮羞布,第三种则突出显示出了霸权主义的行为特点:霸权国家就是要用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或法规取代得到公认的国际法,并且会以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实施之。
12、金融危机的特点是什么?应怎样防止?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日益清楚地感到,影响经济安全的危机中,金融危机危害最大。这种危机的危害至少有四个特点:(1)它爆发突然,常常在一夜之间形成国家难以抵御的灾难;(2)它破坏性极大,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使一个国家几十年积累起来的财富毁于一旦;(3)它有极强的“传染性”,能够从一国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4)它的发生日益频繁,可能反复发生,却又难以预防。金融危机的这种特点,使得我们很难预防,但也并不是为力,只要所有国家都采取积极主动负责任的态度,并加强国际合作,才能造就一个较为安全的国际经济环境。
13、现实主义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为?怎样评论现实主义的历史发展?
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总结起来,有这样一些观点:国际体系是无的,在这个以无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关系范式,有明显的长处和短处。从实践的角度看,现实主义提供了一组简单明确直接的原则,对国际政治的现实描述可以得到历史事实的说明,但现实主义也过于重视冲突,低估了国际制度在促进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14、建构主义的理论要点是什么?
建构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并不决定或构成行为者所从事的行为,还存在一个意义与知识的世界,这个世界包含了行为者对其周围的解释和理解,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结构产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国际生活的特征取决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怎样的信念和期望;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存在是行为体社会实践的结果,行为体的互动造成了社会建构;建构主义强调观念但并不否认物质性因素,却从不把物质因素看作是一种的因素;建构主义认为,在社会关系中最值得注意的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话语权;建构主义认为,行为者建构结构,结构也造就行为者。
15、主权与自主权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自主权与主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主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论上的权力,包括对内的最高政治权威和对外的主权,而自主权则是国家追求对内和对外目标时独自发挥作用的实际权力。主权与自主权体现了抽象与具体的区别,至高无上的主权,在理论上具有不受的属性,而自主权则表现在具体的领域和范围,这就导致了主权与自主权的实际分离,也就是说,拥有完全的主权,不一定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在现实
政治中,自主权受到全球政治体系的影响越大,与主权的分离就越大。
16、什么是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怎么产生的?
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国家之间的合作通常有三个特征:第一,国家以及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是自愿的;第二,合作涉及对共享目标的认同与承诺;第三,合作所导致的是对参与者有利的结果。
五、论述题
1、 请以伊拉克战争为例,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今天的国际体系?
2003年,美国不理会国际社会的反对,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伊拉克动武,推翻了作为国家行为体代表的萨达姆政权,实现了对伊拉克石油和权力的控制,印证了现实主义所强调的国际体系的“无状态”和权力政治的特点。在这个层面,美国凭借不受制约的强大权力轻易地实现了战争目标。然而,美国的行为并不具有合法性。美国在战前一再试图在联合国获得采取行动的依据,在战后不得不再次求助于联合国和其他国家的支持,印证了自由制度主义所强调的国际体系的制度主义因素的影响。美国的行动表明,发动战争可以恃强行事,可以按实力政治的逻辑办事,但要建立秩序就不得不谋求合法性和国际制度的支持。由于美国的战争行动不具有合法性,因此在世界范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世界对美国的抨击,特别是在世界燃起的怒火,印证了建构主义所强调的观念建构的作用。事实表明,美国的所做所为如果得不到伊拉克民众和国家的认同,如果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是侵略者而不是者;它就难以平息暴力冲突和恐怖主义袭击,并且会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从总体上来看,美国在应对国际体系的复杂影响时,顺利解决
了权力政治的问题,勉强解决了制度合作的问题,但没有解决观念互动的问题。从事态的发展看,美国能否最终实现在伊拉克的目标。即政权变更并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主要取决于能否实现有利于自己的观念建构。
以上事例表明,研究国际关系,进行综合的观察与解释是必要的。只了解一种理论观点,或者只从一个视角进行研究,都可能得出偏颇的结论。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学派的国际体系观,尽管相互之间有某些借鉴,但总体上提出的都是单一性解释。我们应综合运用并结实际才能得出更客观的结论,所以,本人认为(后面可以是个人的观点或看法)。
2、谈谈你对中国外交哲学的认识与理解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所抱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下太平,世界大同。从世界主义眼光看问题.
最为突出的是中华“和合”文化。“和合”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一个愿望,即和
谐。“和合”文化传统使中国人对外界的新鲜东西,常愿接受并消化之,认为都可以融会协调。然而,以融合性为特征的中国文明,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吸收外来文化。近代以来,中国人于屈辱之中,开始了自强运动。对于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无论怎样强调体用的关系,其出
发点都是要使两者结合。在这个社会大变动中间,中国人接受了“德先生”与“赛先生”。“天下”的瓦解,使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维护国家主权的观念。在其后的
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的主要使命始终是争取民族与国家的,争取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重新取得了自己应有的世界地位。在这近100年的历史发展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哲学,一方面强调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另一方面也强调友好、合作和礼尚往来。对中国来说,平等是一个重要的价值。中国发展自己的实力,包括发展军备,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回应国际关系中的不平等。在21世纪,反映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外交哲学将会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继续起主导作用。以这样一种哲学作为基础,再度崛起的中国文明应当与其他文明建构起一种更和谐的关系。
3、请你谈谈,国家可以有怎样的安全战略选择?
国家要维护自己的安全,就要有适当的安全战略。战略的出发点是本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从传统安全扩大到非传统领域,即原来的以国家为中心、以政治军事为重心的安全扩大到了上至全球、下至个人,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广阔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体的国家,可以有两个比较典型的选择模式:实力政治与合作安全。
实力政治的理论基础,就是权力政治。按照实力政治的观点,在国际无状态下,国家只有处于较强状态才是安全的,反之,则是不安全的。因此,追求实力地位的国家,大体可作两种选择,要么谋求支配那些反对它们或是可能威胁它们的国家,要么谋求力量的平衡。前者是力图在地区范围或世界范围实现对别国的支配,它的战略就是霸权主义,后者是力图在地区范围或世界范围内谋求对优势者的制约,它的战略就是追求均衡,进行这样两种战略选择,其实质都是想通过减损他国的实力来增大自身的安全。
安全合作的观点,是人们对安全问题上相互依赖关系的认可。1982年,帕尔梅率先提
出了“共同安全”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即核战争根本没有胜利的希望,战争的双方只能同归于尽,因此,对抗的双方必须谋求共同的生存。持久的安全只有在全体国家能够共享安全的时候才能实现,而这一点的实现只能通过建立在平等、正义和互惠原则之上的合作。“共同安全”作为一种安全战略,是以国际安全作为的前提。按照这种战略,单独一方实现的安全,不可能是长久、稳定的安全。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安全,都必须以所有相关国家的安全为条件。只有所有相关的国家都有安全感的时候,安全才是有保证的。
4、怎样认识世界权力竞争中所出现的权力均衡与霸权模式?
按照现实主义理论,所谓国际体系,就是无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行为体的行为都是以权力为基础的。由于世界上的资源有限而国家的发展要求无限,因此冲突不可避免。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责任在世界上维护其安全,促进其至关重要的利益,而且拥有较大权力的国家在保护和促进其利益时会比权力较小者更成功,因此每个国家都会极力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权力,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互动会使整个世界形成一种权力结构。
2、 所谓权力均衡,是指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按照权力均衡理论的假定,在这样一种格局中,国家之所以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不仅因为权力的不平衡可能威胁各个国家的安全与自主,而且因为这种不平衡可能带来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只有当主要国家的权力大体均衡的时候,安全才能得到最好的保证。由于国家权力的弱势可能导致侵略,因此防止战争的最佳途径就是防止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取得权力的优势。
3、 与权力均衡相反的模式是霸权体系。霸权的产生所反映的是相对权力分配的极端
不平衡。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一个国家(或两个国家),使这样的国家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一种单极结构或霸权体系就形成了,所以,国际秩序并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理论称之谓霸权稳定论。
一、 填空
1、 国际事务 国家政治
2、 经验主义 概念与理论
3、 现实主义 制度主义
4、 观念现象
5、 威斯特伐里亚和约
6、 人道主义 宗教
7、 王朝兴亡
8、 非常
9、 国家利益
10、 敌意 侵略本性
11、 宏观决策 微观决策
12、 逐步升级
13、 赞同 配合
14、人口压力过大 资源消耗过度
15、恐怖主义
16、民族自决
17、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18、 种族 民族
19、 和谐
20、 外向性 内聚性
21、 威胁现状
22、 削弱 扩大
23、 信念
24、 安全困境
25、 军事力量
26、 维护世界和平
27、 金融危机
28、 全球环境政治
29、 生存环境
二、选择题
1、C 2,ABCD 3, B 4,C 5,ACD 6,D 7,BCD 8,B 9,ABCD 10,AC
11、bc 12、acd 13、abcd 14、cd 15、abcd 16、abcd abcd 19 cd 20、ab
21、 bcd
22、 abcd
23、 abcd
24、 acd
、abcd 、 17 18
25、 c
26、 d
27、 a
28、 bcd
29、 d
30、 ab
31、 abcd
32、 acd
33、 c
34、 bc
35、 ab
36、 cd
37、 abcd
38、 abcd
39、 ad
40、 abc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